9月8日,中國電影市場打上了一道新的分隔符,符號的一邊是《碟中諜5》的強勢上映,分走了近56%的影院排片,符號的另一邊是正在黯然離場的藝術大片《刺客聶隱娘》。
《聶隱娘》是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籌備了二十五年的心血之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預想將這篇唐代傳奇搬上熒幕,從籌拍到殺青,《聶隱娘》耗時10年,投資近億元。
如今來看,《聶隱娘》的商業回報難稱樂觀,根據美團貓眼提供的信息,截止到9月7日晚,《聶隱娘》上映12天後的票房總計為5906萬元,9月7日的當日票房僅88萬元,排片佔比不足2.45%。
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糟。一家著名電影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數娛夢工廠》,按照另一套票房監測數據的結果,《聶隱娘》到9月8日中午的票房只有5500萬左右,比貓眼的數據還要少400萬左右。
數娛君打聽獲悉,一些地區的放映方,比如上海聯合院線旗下的絕大多數影院,已經開始從初期的削減排片,到如今直接將《聶隱娘》下檔,不再安排排片。
如果按照這種趨勢,保守預計《聶隱娘》的票房可能最終只能定格在7000萬元左右。文藝片「票房毒藥」的魔咒依然難以打破。
1. 「豪賭」文藝片,華策是贏是輸?
目前我們還很難判斷,《聶隱娘》背後主要出品方的華策影視,是贏是輸?
《聶隱娘》一共有6家出品方,分別是:銀都機構、光點影業、華策影業、中影國際、中國夢和寰亞電影。其中華策影視扮演的是「主投+中國大陸獨家發行」的角色。
如果從商業回報來看,這似乎是一門虧本的買賣。8月27日《聶隱娘》上映首日,其票房收入1088萬票房,排片15.28%。客觀說,這一數據在近兩年的文藝片中算是相當可以的。
僅有張藝謀的《歸來》首日票房超過3000萬,柏林金熊獎影片《白日焰火》首日票房過1000萬,其他文藝片的首日數據普遍只在幾百萬左右。
然而首日數據只是曇花一樣,《聶隱娘》在上映2日後的排片就下滑至10%以內,6天後排片下滑至3%以內。上座率更是非常低下,目前日均票房已不到100萬。
上海一家影院的經理對《數娛夢工廠》說:「如果票房不好,我們就會降排片,如果降了排片上座率依然不好,我們就再降票價,如果降了票價依然不好,影院就會考慮下檔。」顯然,《聶隱娘》就是不幸進入「被下檔」名單中的那一個。
按照目前形勢推算,《聶隱娘》在中國大陸的票房預計很難突破7000萬元。而華策影視的發行權利僅在中國大陸地區,因此在不考慮臺灣地區及海外市場收益的情況下,這似乎很難以稱之為一筆好生意。當然,外界並不清楚華策和《聶隱娘》的具體發行協議,虧不虧本還都不好說。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有的片是為賺錢而來,有的片是為掙名而來。前樂視影業的一位做發行的朋友對《數娛夢工廠》說,像《黃金時代》《聶隱娘》都是大導演強卡司,融資相對容易,有經驗的投資人基本做了預虧的心理準備,圖個名而已。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策似乎又是成功的。因為此前《小時代》系列作品雖然為公司帶來了不菲的票房回報,但是也被冠以「低俗」、「拜金」、「小鎮青年最愛」的辭藻和印象。而侯孝賢的《聶隱娘》帶來則是另一截然不同的口碑。
綜合坎城及海外媒體和影評人的評論來看,《聶隱娘》是一部顛覆性質的電影,全片不僅大膽採用了文言文對白,而且臺詞精簡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而作為女主角的舒淇也只有寥寥十幾句對白,然而即便如此,電影中流淌出來的詩意又純粹的美感,依然攝人心魄。
美國電影評論家詹姆斯·烏登評價:首先是一部侯孝賢的電影,其次才是一部武俠片。而它也將是一部不同於以往任何同類電影的武俠片。
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曾對數娛君表示過:華策未來電影板塊的比例是70%:15%:15%。70%說的是基於大眾商業需求的電影,即粉絲電影(我們可以理解為郭敬明類,用來賺錢的電影。)
15%投資於具有藝術價值的,且能夠與世界電影接軌的大片。(指的就是《聶隱娘》這類,數娛君的理解是,在不怎麼賠錢的前提下,靠這類電影來平衡口碑,顯示逼格。)
第三個15%,是基於華策自己熱門電視劇、網絡劇IP改編的電影。
數娛君不想武斷和簡單來評價華策在《聶隱娘》上的輸贏,因為這一切要取決於華策自己的原始意願。
2. 最慘文藝片票房只有《聶隱娘》的六十分之一
其實《聶隱娘》並不是最慘的,《數娛夢工廠》整理了一下近些年的文藝片作品,讓大家宏觀的感受一下文藝片的集體遭遇。
首先是2014年的兩部海外獲獎作品:
《白日焰火》: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影片。 《警察日記》:東京國際影展獲得影帝大獎。《警察日記》是一部與警察、破案有關的影片,由寧瀛執導、蘆葦任文學統籌、寧岱編劇、王景春主演。影片上映首日,排片率僅有3.8%,還不及《聶隱娘》的一個零頭。最終票房僅鎖定在206萬元。
《白日焰火》的開盤格局似乎有些不一樣。頂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的雙項國際讚譽,加上犯罪懸疑的故事外殼,以及桂綸鎂的人氣上映首日全國排片比例超過17%,首日票房突破千萬,但最終票房也僅為1.03億元。
如果我們再往前看會發現,不單單是收穫坎城的《聶隱娘》,這幾年歐洲三大影展獲獎作品,在國內電影市場都不怎麼吃香,比如《圖雅的婚事》、《三峽好人》曾分別獲得金熊、金獅獎後,進入市場後均不約而同地遭遇票房慘敗。
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曾奪得威尼斯金獅獎,但國內票房不到100萬元,不到《聶隱娘》的六十分之一。
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曾奪得柏林金熊獎,但國內票房僅有200萬元。
此外的獲獎文藝片遭遇還有:
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五項大獎的《黃金時代》,票房僅5155萬元。 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獎的《闖入者》,票房1004萬元。 2012年金馬獎最大贏家《桃姐》票房7051萬。 張藝謀2014年的人文大作《歸來》斬獲票房2.9億,已算是國產文藝片的票房巔峰。但即便是《歸來》、《白日焰火》這類票房過億的文藝片,拋除稅費和專項基金,片方最終能獲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大致也就在3000萬~1億元之間,如果再扣去各類早期成本,盈利空間可想而知。
3.「票房毒藥」魔咒該怎麼破?
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而這個話題的答案應該從2個層面來看:
比如李安的《少年派》全球總票房為14.7億人民幣、比如昆丁的《被解救的姜戈》全球票房高達26億元人民幣。
你無法否認這些不是藝術電影,而與國內不同的是,好萊塢的藝術電影更接地氣,也更願意融入一些商業片元素,《少年派》的特技水平堪稱頂級,《被解救的姜戈》融入昆丁風格的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的鏡頭感。
商業電影的藝術化,和藝術電影的商業化已經成為當今電影的一種潮流趨勢。有很多商業電影的藝術價值並不亞於純粹的文藝片,而很多藝術電影的商業價值也似乎不亞於純粹的商業片,遺憾的是,在中國的兩岸三地,這似乎還很難做到,文藝片和商業片非常涇渭分明。
國內的許多文藝片更類似強烈個人風格的作者電影,「看不懂」、「不接地氣」往往是對這類電影最多的評價,比如此次的《聶隱娘》,豆瓣評分7.5,在國產片中也並稱不上很高,評價也是兩極分化「一半掌聲,一半鼾聲」,評價好的說「它簡直就是一幅驚世絕倫的山水畫」;評價差的說「就是一組催眠版古典寫意風景幻燈片」。
文藝片的製作者們嚷嚷了好多年,要扶持、要培育文藝片市場,要教育觀眾。其實,這是一個極端狹隘的理念。觀眾是你能教育的嗎?市場的培育周期要多長?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抽象而不確定的。能夠看懂抽象藝術片的觀眾永遠只是一小部分窄眾群體,片方不能與時俱進,只有等著被觀眾用腳投票,被市場化的力量所淘汰。
前樂視影業負責發行的一位朋友對《數娛夢工廠》表示,做文藝片的發行的確比起商業片要難很多,因為中國沒有專門的藝術院線。
在美國,很早就已形成固定的藝術片觀影市場,全美共擁有約300家藝術影院,共約1000塊銀幕在放映藝術電影。但是在中國目前僅有少數院線和影院會開發專門的藝術電影區域。更多的是需要文藝片與商業片直接捉對廝殺,排片結果和上座率可想而知。
在電影誕生地法國,共有1100家藝術影院,且官方會對其進行財政補貼並給予稅收優惠;美國通過半個世紀多的市場培育,達到穩定的院線結構,法國則是通過政府的財政和政策支持,形成造血循環;這基本上可以看作藝術院線的兩條路徑。
除此以外,國內的文藝片收入主要來自單一票房,而海外的文藝片收入除了藝術院線以外,還包括影像店DVD、在線視頻網站、電視臺電影頻道等多個渠道。相比歐美,國內文藝片的變現渠道相對過窄,這導致了一旦票房失利,文藝片就必然難逃虧損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