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遵義之行。話說在仁懷茅臺鎮參觀中國酒文化城,逛完中國酒源館和酒技館,我們再去酒器館看看。
國酒文化城位於仁懷市茅臺酒廠內,系統介紹了中國歷代酒業的發展過程及中國歷史上與酒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典故。濃縮了中國五千年酒文化的輝煌及精髓,並反映了茅臺酒的發展歷程。該館被評為1999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這裡是「酒鬼」們心中的聖地,喝酒,咱也喝出點名堂來。
中國酒文化城按主題分為中國酒源館、中國酒技館、中國酒韻館等館,全方位介紹了中國白酒的發展過程以及與酒有關的經濟、文化、民俗等內容,展示了中國酒文化延綿數千年的獨特魅力。酒器館主要展示陳列了與酒有關的飲酒器皿。
廳內通過三個立體櫥窗,再現了大汶口、馬王堆和三星堆的考古現場。地面為通透玻璃結構,可以直觀地看到不同時期、不同質地的飲酒器具。四周的櫥窗內,陳列了陶製酒器、青銅酒器、漆器、瓷質酒器、金銀酒器、玉酒器的發展沿革。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釀酒器、儲酒器、盛酒器、分酒器、送酒器、飲酒器一應俱全,令人目不暇接。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組成套釀酒器具,包括發酵所使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以及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此外,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位職業釀酒師,他把當時釀酒的綜合成果,用器具實物的形式完整地封存給後人,使得我們時隔4600年之後,還能窺見古遠的釀酒場景。
古代酒器從日常生活用器中提煉而來,為飲酒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同時,中國酒器還曾發展到利器的高度,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典禮中,反映了以往時代的禮樂規則,刻寫下酒業演變的深刻印跡。
中國酒器發展沿革。中國古代的酒器首先從陶製酒器開始構建。從大汶口文化晚期以來,專門為飲酒而設計的陶製酒器開始問世。到龍山文化時期,陶製酒器已經非常精美,其中蛋殼陶高足杯還具備了禮器的性質,反映了新石器時代飲酒文明的高度。
陶製酒器有很多種類,從陶色上區分有彩陶、灰陶、紅陶、白陶、黑陶等類別,從器形上分,有壺、尊、爵、觚、杯、碗、瓶等品種。在不同的地區,陶製酒器的器形和組合上也各有不同。青銅酒器以及瓷製酒器出現以後,陶製酒器仍然存在使用空間。
陶器製作工藝。製作陶器的第一道工藝是淘泥,就是把陶土淘成可用的陶泥。淘好的陶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摞成柱狀,以便於存儲和拉坯用。
陶器製作的第三道工序是拉坯,將摞好的陶泥放入大轉盤中,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及拉坯工具,將陶泥拉成陶坯。第四道工序是印坯,拉好的陶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陶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第五道工序是修坯,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接下來的工序是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第七道工序是畫坯,在坯上作畫是陶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許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等等。第八道工序是上釉,畫好的陶坯,表面粗糙,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第九道工序是燒窯,陶坯在窯內經受高溫的燒煉。最後一道工序是成陶,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陶坯已變成了件件陶器。
不要走開,下文,我們繼續在酒器文化館裡,了解一下青銅酒器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