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劍川(湖北)
明代以前,中國人一般不喝「清茶」,儘管「茶聖」陸羽,早在唐代就號召大家要喝清茶,但是,他的真正「粉絲」——朱元璋,在明代下令,全國都喝散茶、清茶和泡茶。明代以前,大家都是煎茶、點茶,那時的茶,混合米、面、蔥、姜,稀奇古怪,此等古風在西藏等地尚存,在湖南常德一帶,也有遺存。
說到湖南常德,它也是傳說中「桃花源」的所在。「擂茶」出產在那一帶,算是帶著神秘的文學色彩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世隔絕的居民們保存了上古遺風,這在因中原動亂遷居到南方的一些「客家人」當中也有殘存,有些客家人也吃「擂茶」。
中國許多風物、小吃都喜歡扯上名人。例如對於擂茶,民間傳說認為是張飛進軍武陵,當時部隊得了瘟疫,本地一老人送上了祖傳秘方——擂茶。張飛的士兵喝了以後,這病就好了。之後,「擂茶」就迅速地流傳開了。
「擂茶」製作的原料是黃豆、芝麻、花生,先在鍋裡炒,使用文火,切碎生薑,再加上茶葉,用粗棍子一圈圈磨碎,飲用時可以加糖、加鹽。「擂茶」的擂棍,也要使用茶油或者姜子樹,這樣的木材有一種獨到的香氣,融入到「擂茶」當中。在不斷地倒、攪、磨中,各種食材和茶葉混合到了一起。這是一道有著古風古意古韻的茶,足以讓人們窺見先民們的「飲茶之風」。
日本人岡倉天心說,中國經歷了元、清兩代,宋、明的文化傳承完全中斷,茶文化、茶道思想全部消失殆盡。宋代無非是喝「團茶」,當時,把茶葉加工成餅,在餅裡摻和薄荷、鹽、紅棗。到了明代,無非流行「葉茶」。「泡茶」到了清代才開始鼎盛,各種茶葉、茶區和今天大致相同。
其實,岡倉天心錯了。中國文化、茶文化有延續性,日本茶道不過就是禪道思想,這種文化中國也一直延續,並未中斷。如果說,岡倉天心認為宋代的「團茶」是茶道、茶文化精髓,那麼,湖南常德的「擂茶」其實是類似的。
當然,湖南一帶也風行很多商品化的袋裝「擂茶」,已經製作成了如速溶咖啡一般,回家拆開包裝,用了紫砂杯浸泡,剛一泡開,就有一陣清香飄來,然後是細品。在茶水間有著濃鬱的米粉香,也夾雜著姜的輕微辛辣。雖然有隱約的茶香,但這種東西如果叫茶,我難以接受,它更像是一種民間小吃,一種食物了。先人在明代以前喝茶,都是這種喝法。如果這就是岡倉說的茶道正統,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其實,喝茶當飲葉茶,最好是綠茶。紅茶、花茶、青茶和黑茶也能品其味。但茶,南方之嘉木也。綠茶更近禪,南方多半喝綠茶,更近茶道吧。
「擂茶」這種古風古意的茶,最好到其產地品,才能品其味,得其精髓。商業化的袋裝速衝茶,不得其原汁原味。有機會可以去湖南常德走一走,去品味當地原汁原味的「擂茶」,同時,也看一看著名的「桃花源」,嘗一嘗韻味十足的「桃花魚」,再追思一下詩情畫意的陶淵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