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稱武陵,位於湖南省北部武陵山下、洞庭湖西側。一篇《桃花源記》讓常德擁有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譽。常德的飲食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辣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做不得聲」,在常德菜中,蔥、姜、蒜,缺一不可。常德人還有醃製罈子菜、醃魚、臘肉的習慣,他們愛吃糌辣椒、辣子醬、白辣椒,飲食獨成一味,極大豐富了湘菜的內容。
武陵擂茶
常德人喝茶很講究,除了一般泡茶外,還盛行以擂茶待客。相傳,喝擂茶的習俗,起源於東漢初年,當時,朝廷派馬援將軍徵「五溪蠻」,不料,兵困壺頭山,瘟疫流行。當地土人教他仿以用生薑、鹽、茶葉、煎米製作茶食,稱擂茶,兵士飲後,瘟疫即除。此後,當地人喝擂茶的習慣沿襲下來。
常德米粉
常德盛產稻米。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常德就有生產米粉的店坊,米粉逐漸成為了常德人早餐的主食。常德米粉在湖南是很有名的,口感滑潤,風味獨特,聞名三湘,尤以五香紅燒牛肉米粉最受歡迎。在常德津市的澧水之畔、嘉山之麓、三湖公園旁,創辦於1940年的劉聾子牛肉粉館,以其米粉具有辣、熱、香、鮮的特色而風靡津澧,被譽為「澧水第一家」牛肉粉館。
常德魚翅席
常德位於沅江之濱,人們擅制魚餚,具有獨特風味的「常德魚翅席」,更是名聞遐邇。此席主要以淡水魚、肥雞、嫩鴨、田螺等為主料烹製而成,有鍋貼魚片、焦炸田螺、細醃魚翅、武陵水魚、白汁鯿魚、叉燒香鴨、蝦仁酥、水晶鴨塊等20多道菜餚。目前,以常德賓館和津望江樓餐廳製作的魚翅席最為出名。
藥膳扒雞
為常德的一大名菜。出鍋後的藥膳扒雞,肉質鮮嫩鬆軟,藥性顯著,是理想的佳餚和補品。每位到常德的客人,總要到扒雞店親口品嘗藥膳扒雞,並買上一兩隻,饋贈親朋好友。
安鄉多味魚丸
安鄉縣瀕臨洞庭湖,河魚的產量較多,人們吃魚的花樣也多。早在明清之際,當地的宴席上就有了魚丸這道菜餚。魚丸有甜的、鹹的、辣的,風味各異。在安鄉縣,流傳著「請客不做魚肉丸,十二大碗也不愛」的說法。
石門五香丸
又名舒筋丸,是石門縣獨有的一種風味小吃。以番薯、高粱、玉米、糯米、黍子粉混合,加入辣椒、花椒、胡椒、桂香、茴香等調料末,加水拌勻製成皮;再將搗爛的蒜、蔥頭、生薑、碎豬肉做成餡,包成丸子,油鍋炸制即成五香丸。味道香鮮可口,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相傳,明末清初,李自成兵敗受傷退至石門縣夾山,一老翁收留了他,每天做五香丸給他吃,使李自成很快恢復了健康
石門合渣
將浸泡的黃豆磨成糊狀,配以臘肉、辣椒、花椒等配料,放入鍋中煮沸。出鍋後,放些香蔥、味精、香油等作料即為合渣。吃起來,清香可口既甜且辣,且有開胃的奇效
蒿子粑粑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常德地區的各家各戶都有做蒿子粑粑的習俗,他們邊做邊唱:「三月三,蛇出山,做粑粑,塞蛇眼。」蒿子粑粑黏性很強,吃起來,香甜可口,很受當地人喜愛。
北堤麻辣菽肉
俗稱麻辣肉,是常德有名的美食。「菽」是指一種豆子,「菽肉」由優質黃豆精製而成。過去,常德有很多牌子的麻辣菽肉,而唯獨北堤的麻辣菽肉,口感獨特,回味無窮。
其他名吃
臨澧楊板臘豆腐、娃兒糕、九三鴨霸王、原汁武陵水魚、津市牛肉米粉、辣椒藕、清水鴨肉、楊板千張(豆類製品)、石門土家臘肉、洞庭湖年粑粑、洞庭湖大閘蟹、桃源鮓粑肉、安鄉糯米甜酒、米粉火鍋、澧縣張公香臘狗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