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嵇康究竟是怎樣的文人雅士?為何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2020-12-11 沽酒雪沾衣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籤,提起晉朝文化往往會與一個詞相聯繫,那就是「魏晉風度」。所謂「魏晉風度」主要是指以「竹林七賢」這個人物群體為核心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們所推崇的處事原則與精神狀態。那麼「竹林七賢」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們又為何能代表「魏晉風度」呢?

當然,劉伶現在為我們所知也不僅僅是他能夠喝酒又不僅僅是因為他出了洋相,還不僅僅是因為他寫了一篇《酒德頌》,而是因為他融入了一個群體,融入了哪個群體呢?融入了一個叫做「竹林七賢」的群體。這個群體的核心人物一個是嵇康另一個就是阮籍。在稍晚於嵇康和阮籍的時代出現了一位人物,名陰澹,寫了一段關於「竹林七賢」的記載如下:譙郡嵇康與阮籍、阮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皆豪上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漏世事。有這麼一段記載,經常在嵇康的家鄉據說有一片竹林聚會而且反潮流、反世俗,所以當時的人們把他們視為一個群體,後人更是把他們稱為「竹林七賢」。

他們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愛好,可以用八個字進行歸納即「崇尚自然、蔑視禮教」,它的核心人物無論是阮籍無論是嵇康,都是世家子弟,長得一表人才,文章也寫得特別好,所以當時的人們對這兩位特別的器重,而且他們還有些身份,像嵇康娶了曹操的一個孫女為妻,在曹魏時期那也是皇親國戚,還做了一定官職的官員,阮籍就一直在司馬昭的手下在司馬昭的大將軍府做參謀,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以說他們都是有高調的資本,但是他們選擇了低調,當然也可以說高調,另外一種高調就是反世俗、反禮教,如此身份高貴之人卻與劉伶一拍即合變成好朋友了。儘管說蔑視禮教,儘管不願意和當權者同流合汙,但是阮籍仍然通過自己的路子謀得了一個步兵校尉的官職。他為什麼要這個官職呢,很有意思。因為步兵校尉的衙門藏著幾百斛也就是幾萬斤的美酒,他如願以償了,所以經常來到步兵校尉衙門喝酒,並且還邀請酒鬼劉伶,兩個人喝的昏天黑地。當然喝酒有喝酒的好處,喝酒有什麼好處,那就要談談當時的形勢了。

在曹魏取代東漢之際,在司馬父子取代曹魏之際,政治風雲風起雲湧經常突變,政治非常險惡,一旦排錯了隊,一旦有錯誤言論可能就有身家俱亡之虞。所以很多讀書人很多和當時格格不入的人,就以酒來逃避當時的政治以酒來逃避當時的禍害,阮籍還真借酒躲過了禍害,有一種記載言,司馬昭想向阮氏家族為自己的兒子求婚,結果阮籍他猶豫不定,怎麼辦,連續大醉60天,把這個事情給拖過去了,不知如何竟可以拖過去。阮籍如此,但是另外一個好友嵇康卻並非如此,比起阮籍而言,嵇康有稜有角,而且這個稜角還有一點過分,我甚至認為竹林七賢的風骨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嵇康的這種風骨,這種稜角所體現出來的。那麼嵇康不但多才多藝不但蔑視禮教,而且在有一段時間裡頭還為自己的溫飽問自己的生存而去奔波。因此他還有一門手藝——鍛造、打鐵。

有一天他和竹林七賢的另外一位好朋友叫向秀的,兩個人正在大樹底下打鐵,結果來了一個貴公子,這個貴公子不得了,當時曹魏時期太傅著名的書法家鍾繇的兒子,他的名字叫鍾會。那麼鍾會這樣一種身份來看嵇康,按理說嵇康和向秀應該非常熱情,但是不是這樣他們繼續鍛造不已,那鍾會站的時間長了,見兩個人沒有理自己的意思自己也覺得無趣,正要準備轉身走開,這個時候應該說是嵇康的不是了。沒理人家你就不理人家嘛,人家正要走的時候他突然發問,十個字,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您身為貴公子拼什麼要來跟我們結交,你聽說到了什麼,是因為什麼原因讓你來的,你又見到了什麼)但是嵇康這種問恰恰是一種古風的表現,什麼古風啊,根據中國傳統的說法,是貧賤者可以傲人,你富貴者還不可以傲人。什麼原因,貧賤者傲人,我穿草鞋的我怕丟掉什麼呢,你富貴者傲人可能就有性命之憂,就像前文我們所談及的石崇一樣,就是因為錢多所以招致殺身之禍,但是鍾會也是了不起的,聽到這十個字回了他十個字,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我是聽說了一些事情而來的,也是聽說了一些事情而去,這就是針鋒相對,用後來的話說,這就是具有禪機了。但是鍾會也是小心眼的,當然他後來死了,又是不光彩的死,所以我們很多的錯誤就弄到他的身上去了,淑他不但想要陷害阮籍還要陷害嵇康。所以他趁著嵇康深陷一起案子他向司馬昭參了一本,說嵇康這些人蔑視立法,蠱惑人心,而且在學生裡頭在讀書人的裡頭有極大的影響。如果這種人不懲治,那將造成極大的後果,司馬昭此時正在為取代曹魏而做準備也正想以遵從禮教來籠絡人心所以下令把嵇康給殺了。那麼偉大的人物他固然生的偉大,同時有些偉大的人物他還死的傳奇。他死的時候還更加盪氣迴腸,一曲廣陵散令更多文人雅士對魏晉風度懷著崇高敬仰。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竹林七賢」的稱呼,最早見於《晉書·嵇康傳》,是說當時同嵇康交遊的幾位朋友:「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琊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嵇康可以說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活動組織者,或者說是「竹林七賢」成為一個概括稱呼的緣由。
  • 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導讀: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眾所周知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兩面,古時候的人也是如此,就拿三國時期的嵇康來說,他從少年時便身形高大、才華橫溢,在陰柔之風盛行的魏晉年代,士大夫們喜歡粉飾化妝、燻衣修面,但嵇康卻從不如此打扮,被世人當然地看成拒絕禮法的憤青代表。
  • 「竹林七賢」的嵇康極富名望,才識過人,最後卻被公開處死
    像很多接觸過古代文學的讀者應該對「竹林七賢」不陌生,而其中最有名望的莫過於嵇康和阮籍,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李白《襄陽歌》裡關於「玉山倒」這個典故的詩句,裡面這句「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就是出自當時極有名望的文學家嵇康,他自幼天資聰慧,飽讀詩書,精通音律,不僅如此,還相貌出眾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群文人絕對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得起「風流人物」四個字。他們放蕩不羈、才高八鬥卻蔑視禮法,為無數後世的文人雅士所推崇。何謂竹林七賢,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文人傲骨!竹林七賢中,唯獨嵇康始終保持與司馬家族對立的態度
    但這一時期的也出現了一波文化潮流,出現了許多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文人,他們不甘貴族的蠻橫特權,一般的文人沒有辦法實現自己所崇尚的政治抱負,在廟堂之外追尋自己的理想,更加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不被世俗所左右,保護著自己的文人氣韻與傲骨。竹林七賢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今天我們就單談其中的一位---嵇康。
  • 「竹林七賢」之嵇康:一個彈琴打鐵寫詩的美男子
    相信大家對於「竹林七賢」這個名詞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三國魏正史年間的這七位文人雅士在後世的知名度可是相當之高。單是這「竹林七賢」幾個字是不是就足以讓你遐想不已,竹林加上君子,夠完美。「竹林七賢」中在後世聲望最高的就要屬嵇康了。
  • 同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為何阮籍、嵇康最終的結局截然不同
    在這個話題下竹林七賢是怎麼都躲不開的,竹林七賢的兩個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詳細許多人都已經熟知。這兩個人都是狂的代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是這兩個人的結局卻有很大的不同。嵇康死於非命,而阮籍卻壽終正寢,是運氣還是實力?這兩個人的基本事跡我們就不用說了,都是不滿於統治階級統治。可是最後,嵇康命喪街頭,顧日影而彈琴,而阮籍則壽終正寢。兩人的區別到底在哪呢?
  • 嵇康賦予「竹林七賢」陽剛特質
    嵇山上曾有嵇康的居所,這畫面想必是他所常見。熱愛大自然的嵇康,素來倡導「混乎與萬物並行」,渴望與氣韻生動的大自然渾然一體。既然如此,這太行山的陽剛大氣上檔次,不可能不影響到他。  「有了嵇康,竹林七賢就有了一種陽剛氣質。」修武文化學者楊天亮說,在全國性的竹林七賢學術會議上,他只講嵇康的陽剛性格,贏得一片掌聲。  竹林七賢的身世、性格、人生選擇差異極大。
  •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的詩歌風格及形成原因
    導語:建安時期之後,魏晉文學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正始時期,如果說建安文學的代表詩人是三曹的話,那么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就是竹林七賢。而其中,阮籍與嵇康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嵇康的詩歌嵇康的妻子是曹魏宗室沛穆王林的女兒,並且官位極高,正因如此,他和曹魏集團的關係十分地緊密。再加上他的性格比較剛正,所以他的詩歌風格也比較峻切激烈,並且經常談到了時政。
  • 竹林七賢與嵇康
    當中「竹林七賢」最著名,他們飲酒彈琴,行為放浪,而嵇康更是標誌性人物。世人所稱的「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他們不想受世俗所拘,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
  •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等七人。在他們之中,嵇康的名氣最大,被稱為竹林七賢第一人。嵇康這個人耿直清正,不依附權貴,不妥協於暴政,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東晉時期的詩人說,「龍性不能馴。」就是說,嵇康像一條龍,誰也無法馴服他。
  • 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氏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地主階級中一些非當權派的庶族地主,對現實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是大文學家,在「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名;其他五人為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鹹。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替的政治動蕩年代。二人均崇尚老莊,不拘禮法,反對禮法名教。
  • 竹林七賢耐人尋味
    【作者 : 李矜慧】   你知道竹林七賢是誰嗎?魏晉年間七位文人雅士,在竹林下玄談、高歌、飲酒、肆意酣暢,正是竹林七賢。「荊山經典」展這幅畫,呈現七位文人雅士,五位童僕,伺候於側的情境,搭配的色調,人物形象與器物的描寫簡潔,全圖構思圖採S型,人物環環相扣,和動線的配置,在在展現創作者非凡的藝術境界。
  • 「竹林七賢」之嵇康,既是龍章鳳質,又是文人風骨,因何被處死?
    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我認為是一批思想解放的文人,所有的清談都回歸到了思想本身!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我認為是一批追求時尚的文人,所有的寬袖博帶在木屐的伴奏下成為了追仙的化身!什麼是魏晉文化呢?我們先從以下的幾個例子出發:從我查的資料來看,魏晉南北朝確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可以引領一種風尚,和尚可以穿的很華麗是風尚,捫蝨而談是風尚,拔劍刺向蒼蠅是風尚,走路像軍人一樣的平民是風尚等等,而引領風尚的最前沿的卻是「竹林七賢」
  • 阮籍和嵇康貴為竹林七賢貴,下場卻差很多,從回絕信可看出端倪!
    這兩個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兩個人後來的下場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這從二人給出的回絕書信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嵇康和阮籍都屬於竹林七賢,在當時那個事是非常顛簸的時代,這兩個人決定和一眾好朋友一起到竹林裡面,每天不問世事,其實說是不問世事,只不過是他們對於儒家非常的不屑,對於道家卻是把道家給捧上了天,所遵循的是什麼呢,就是無為而治,認為什麼都不做,就是已經達到了很好的做法了。
  • 揭秘:為何嵇康被奉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原標題:揭秘:為何嵇康被奉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竹林七賢 資料圖   嵇紹的父親是嵇康,但他的性格和父親完全相反。嵇康喜歡無拘無束,類似於微博上的大V,粉絲眾多,但口沒遮攔,憤世嫉俗;而嵇紹忠心報國,一生在宣傳正能量。
  • 竹林七賢的嵇康是否真的非死不可?司馬氏為何非要殺他?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環,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魏晉時期,政權交替,天下雖然依然是姓曹,但是實際的大權卻是掌握在司馬氏手裡。司馬氏掌權時期,為了擴大自己的名望,司馬氏集團廣招社會賢才,並對他們給以官職。
  • 夜空下的山巨源——竹林七賢絕交書的背後
    第二日,山濤便得知鍾會陷害嵇康的事情,急忙趕到行刑場。斷頭臺上的嵇康彈著琴,琴聲悠揚,胡茬滿臉卻還是當年那個少年的風範。那一天千萬老百姓為其送行,場面壯觀。琴聲中又一次回到竹林七賢在山陽飲酒誦詩的酣暢畫面。一曲彈畢,他站了起來,猛地摔斷了琴,留下最後一句「廣陵散,於今絕矣」便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閉上了。
  • 廣陵散曲終人亡,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何被處死?
    文/歷史冰河,本文為百家號「歷史冰河」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歷史冰河廣陵散曲終人亡,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何被處死?其中最有名的七個人,因常在山陽縣(今河南焦作市東)的山間竹林裡飲酒清談,彈琴賦詩,所以稱為「竹林七賢」,他們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向秀、阮鹹、王戎。為首的阮籍、嵇康,詩文寫得很好,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較高的地位,二人中尤以嵇康性格更為剛強,遭遇更為不幸。嵇康,字叔夜,譙郡郅(今安徽宿縣)人。
  • 竹林七賢之首嵇康
    作為竹林七賢之首,嵇康一定有著不同於尋常人的特別之處,首先她長得很好看,現在我們經常誇一個人長得帥,總會說她貌若潘安,潘安在歷史上確實很好看,但是有比他更好看的人,畢竟作為後者,我們不能直接拿著古代的人進行比較,但是從記錄他們的歷史史書上,我們可以推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