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中學老師業餘鑽研深圳古代史寫出58萬字專著

2020-12-09 SZNEWS

「熱愛祖國,要從熱愛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做起。」對深圳市龍崗區平湖中學老師陳海濱來說,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成為一名對深圳本地歷史頗有研究的學者,出版了相關專著,並榮獲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平湖中學教師陳海濱。

出版58萬字深圳本地歷史著作

「深港地區,歷史上曾多次是中國抗擊外敵的前線。例如發生在明朝中期抗擊佛朗機(中國古代指葡萄牙)人的『屯門海戰』,是中國第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戰役;還有發生在1839年的『九龍海戰』,揭開了鴉片戰爭序幕。這些都是發生在深港地區,與深圳密切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因此,我覺得研究好深圳古代歷史,有助於激發、提升民眾的愛國情懷。」陳海濱認為,深圳的現代化建設絕不能沒有文化建設,否則就是無源之水;深圳的文化建設也絕不能與傳統的歷史文化割裂開來,否則就是捨本逐末。

2015年,通過數年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他出版了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的深圳古代歷史專著——《深圳古代史》(上下)。該書共58萬字,有圖片129幅,表格45個,附錄3個。全書揭示了古代深圳發展的六大階段,即:邁向文明時代、融入華夏家族、打造軍事重鎮、扼守經貿咽喉、築就海防要塞和屹立抗英前線。每章大體上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方面分節分目,全方位剖析深圳古代歷史。

為了做到科學嚴謹,做到言必有據,陳海濱查閱了大量的史籍。陳海濱介紹說:「全文共有注釋1486條,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典籍、論著200餘部。我實地考察了深圳及周邊地區古蹟350餘處,書中文物照片均為考察時所拍。本書還注重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甄別與梳理,參考借鑑現代著作和論文190餘本(篇),其中不乏港臺地區的研究成果。」

據悉,《深圳古代史》(上下)首次系統地理清了7000年的深圳古代歷史,是學術界第一部全面系統、科學嚴謹的深圳古代史專著。該書解決了深圳古代史上數百個「未解之謎」,對學術界多數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並對學術界的諸多疏漏和失誤之處進行了嚴格的考證、訂正。

業界對陳海濱這部專著評價很高,時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魏恤民曾點評說:「陳海濱作為一名『80後』的中學歷史教師,以頑強的毅力、獨到的視角、雄偉的氣魄,做了一件教授、博士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18年,憑著該項研究成果,陳海濱榮獲深圳市社科類最高榮譽獎項——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15年出版的《深圳古代史》(上下)首次系統地理清了7000年的深圳古代歷史。

深圳市課程改革的踐行者

「我始終牢記自己的真正身份是一名人民教師,教育工作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近年來,探索和實施將地方史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是我全力在做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我利用業餘時間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省級、市級課題研究。此外,還帶領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承擔了多門地方課程的開發和參與教材編寫。」陳海濱認為,通過學習本土歷史教材,可以使學生更加熱愛深圳、熱愛國家。

「在一個流行『小漁村』和『文化沙漠』之說的都市裡,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顯然是很薄弱的,或者說很不均衡。學術界往往『厚今薄古』,偏好於近現代史,古代史成了『冷門』。從現有的成果來看,純粹的深圳古代歷史方面的著作只不過寥寥十餘本,而且多是文化遺存方面的圖冊,還有少數專題性的研究。」陳海濱表示,歷史課堂向來少不了身邊的歷史素材,可以說地方歷史資源既是教學的內容素材,又是教學的方法策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陳海濱一直在努力推動深圳地方歷史文化走進課堂,是深圳市課程改革的踐行者。

2010年,隨著對深圳古代歷史梳理的深入,他開始編寫《深圳古代史——校本教材》。2012年,陳海濱在平湖中學七年級開設《深圳古代史》校本課程,每學期16課時,一學年32課時。該課程增強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與理解,激發了學生對深圳的認識與熱愛,最終達到德育、智育和美育效果。2015年,《深圳古代史》(上下)正式出版,標誌著深圳古代歷史課程資源開發的完成。2015年11月,平湖中學歷史教研組憑藉著課程開發,被評為深圳市首屆「特色學科組」。同年,還榮獲「深圳市示範學科組」稱號。2017年,平湖中學歷史教研組更是榮獲「廣東省示範教研組」稱號。

近3年來,陳海濱受深圳市教育局委託,開發地方課程3門,分別為《深圳古蹟遺址》《深圳歷史名人》《深圳歷史》。其中,《深圳古蹟遺址》被評為「2017年深圳市精品課程」。此外,他獲邀參加了廣東高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是編委會中唯一的一線教師;主持了廣東省教育廳和廣東省財政廳聯合立項的重大課題(子課題)研究;還曾獲邀在「全省中學歷史教學教材研討會」上作成果分享報告。

地方歷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地方史與中學階段的必修歷史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說地方史是點,那麼必修歷史就是面。兩者相互呼應,既有利於促進學生對必修歷史知識的掌握,也可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歷史是離學生最近的歷史,是我們周邊的歷史,是我們祖輩的歷史,是家常鄰裡隨處可見的歷史,學生對它倍感親切,育人效果也更加明顯。」陳海濱說。

積極宣傳、普及深圳本地歷史

「深圳的輝煌歷史應該讓更多人知道,要告訴大家深圳不是什麼『一夜城』。」陳海濱告訴記者,他近期萌發了宣揚深圳本土歷史文化的新思路:計劃以短視頻的形式,運用微課技術,藉助網絡,推廣深圳本土歷史文化。他將其命名為「海濱課堂」。

據介紹,「海濱課堂」由陳海濱策劃,由陳海濱講述,平湖中學歷史科組全體成員分工合作,承擔劇本編寫和視頻錄製的大部分工作。從內容來看,「海濱課堂」分為「深圳古蹟遺址」「深圳歷史」「深圳歷史人物」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分為數十個小專題。每個專題用一段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進行圖文並茂的講解,以獨到的視角對深圳本土歷史文化進行深度解讀。

以「南頭古城的歷史」專題為例,整個視頻分為6個小節,它們依次是:「沒錯!南頭鹽官叫『番禺』」「『蕪城』,這個外號有點俗」「不可思議!南頭曾經是『省會』」「韓愈劉禹錫寫給南頭的『情書』」「奇怪!南頭竟然有個『東莞所』」「拆毀南頭城,從此浪跡天涯」。「我做的這個視頻節目,要達到『既科學嚴謹,又妙趣橫生』的效果。」陳海濱說。

據透露,目前「海濱課堂」已經完成了數個專題的錄製,部分內容已經在「深圳歷史」微信公眾號中發布。陳海濱表示,「海濱課堂」以「擁抱深圳歷史,溫暖本土文化」為宗旨,是首個宣揚深圳本土歷史文化的公益課堂。在陳海濱看來,研究、教學和宣傳深圳本地歷史,可以讓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和熱愛深圳。他說:「我覺得,愛國要從熱愛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做起。因為,深圳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歷史也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記者 羅俊傑/文、圖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踐行者】他用寫作跟病痛「和解」 輪椅上15年寫出150萬字
    【中國夢·踐行者】他用寫作跟病痛「和解」 輪椅上15年寫出150萬字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劉紅豔  2019-12-06 像著名作家史鐵生一樣
  • 萊蕪:山區老師寫出15萬字有關孔子的學術著作
    資料圖原標題:山區老師寫出15萬字有關孔子的學術著作引言: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養,推進全市中小學教師閱讀的專業化、科學化,市教育局組織開展「讀經典名著,做智慧教師」李耐久,鋼城區辛莊鎮鐵車中學的物理教師,他的教學成績優秀,業餘時間研究先秦文學,記下數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寫出15萬字的孔子學術著作。痴迷研究先秦文學,源於小時候的好奇心李耐久1976年出生在辛莊鎮裴家莊村,他的父親是一名(民辦)教師,小時候他聽父親說:「《論語》、《道德經》這些書都很好,但是咱看不明白。」
  • 他用寫作跟病痛「和解」 輪椅上15年寫出150萬字
    【中國夢·踐行者】他用寫作跟病痛「和解」 輪椅上15年寫出150萬字他在廣外是一個「史鐵生」式的傳奇人物,不只因為他需要坐著輪椅出行,還因為他不僅掌握三種外語,還用15年的時間寫出150萬字共三本專著——《古羅馬詩歌史》《古羅馬散文史》《古羅馬戲劇史》。  18年前,因一次醫療事故,江瀾脊髓受損,只能坐在輪椅上。像著名作家史鐵生一樣,患病之後,他拿起筆,埋頭書堆中,研究古羅馬文學,用寫作來緩解病痛。
  • 中國一名7旬農民出版60萬字數學專著
    這本由15章60萬字組成的數學專著費了他近40年的心血。  薛海明是山西省長子縣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平日裡做祖上傳下來的鑲牙生意。1974年,薛海明偶然發現了自然數列的一些規律,受徐遲《哥德巴赫猜想》一書的鼓舞,他在1978年重拾之前的發現,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  為此,薛海明幾乎放棄了祖傳行當,常年埋頭於演算紙堆中。
  • 【中國夢•踐行者】袁庚: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
    【中國夢•踐行者】袁庚: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金羊網  作者:侯夢菲、薛源  2019-10-06 深圳南山後海片區的人才公園,招商局蛇口工業區靈魂人物袁庚的塑像凝望著遠方
  • 【中國夢·踐行者】與陶藝結緣四十餘載 他用陶塑打造「立體水墨...
    【中國夢·踐行者】與陶藝結緣四十餘載 他用陶塑打造「立體水墨丹青」金羊網  作者:謝紅、周哲  2019-08-28 千百年以來,這片嶺南水土孕育出了數不清的陶藝大師
  • 【中國夢·踐行者】被師生稱為「我們的老師」 馮達文:潛心中國...
    【中國夢·踐行者】被師生稱為「我們的老師」 馮達文:潛心中國哲學六十載的學與思金羊網  作者:溫建敏;於宛瑩;王琪瑤  2020-12-14
  • 以夢為馬,追求高雅!湖南有個「文學村」
    唐鳳雄中學畢業後和唐玲昆、龔保衛辦鄉土文學社,創作作品,油印報刊。他後來在鄉鎮政府辦公室和文化站工作,經常輔導創作,組織全鄉文學愛好者免費去縣裡參加文學新聞培訓,成立鎮文學新聞協會,播灑文學陽光。他已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500餘萬字,多部長篇小說和電視劇暢銷熱播被推介到國外,作品屢獲獎項並作為大學和高中考卷試題。
  • 【中國夢·踐行者】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
    【中國夢·踐行者】張賢明:擁抱現代科技 讓古籍「活」起來金羊網  作者:李妹妍  2018-12-15 金羊網記者 李妹妍廣東人民出版社古籍辭書編輯室裡,張賢明和他的同事們已經被堆積如山的書稿完全淹沒
  • 深圳初中生圓了作家夢 加入深圳作協成最年輕會員
    深圳特區報記者 符亞威中學成名的韓寒、郭敬明那代少年作家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而今,「00」後作家又橫空出世。9歲開始寫作,今年年僅14歲的吳軒已經準備出他的第三本書,今年8月,這個剛上初三的孩子還加入了深圳作協,成為深圳最年輕的作協會員。
  • 諸暨人的新書|58萬字!草塔中學退休教師寫了一部長篇小說
    草塔中學退休教師孫志凌的長篇小說《陽暨山》,近日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壽勤澤先生看完全書後,欣然為之題寫書名。去2011年開始,孫志凌醞釀寫作長篇小說《陽暨山》,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部共58萬字,飽含諸暨元素、弘揚諸暨膽劍精神的長篇小說終於出爐。小說《陽暨山》的故事發生在富陽、諸暨、蕭山交界的龍門山脈北端,小說中所寫的人物大都真有其人,如以俞秀松為原型的小說人物俞秀陽。
  • 教授退休後撰寫600萬字專著 辭書在韓國翻譯出版
    昨天上午,湖北大學為該校文學院80歲退休教授汪耀楠的專著《注釋學》一書被韓國翻譯出版舉行發布會,汪耀楠教授是著名辭書學家,第一屆、第二屆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中華書局、上海辭書出版社、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所所長駱瑞鶴教授等業內知名教授出席致賀。  這是我省傳統學術專著首次在國外翻譯出版。
  • 【商洛人】 年過八旬,完成六十八萬字的古詩文注釋!他——「用真誠...
    網友「黃就是皇」評論說:「對於趙老師這樣的飽學之士要好好宣傳。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求真務實、善於鑽研的治學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年輕人學習。」 趙遵禮談讀書 採訪了一次趙遵禮老師,竟然跟他成為了一生的朋友。二十五六年以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直影響著我的成長。
  • 15歲女高中生情系紅樓夢 寫出萬餘字紅學作品
    近日,家住鎮安的15歲中學女孩金柳根據多年研究《紅樓夢》的心得體會寫出作品《紅樓清夢》,已引起一省級出版社的關注,正協商出版事宜。金柳家住鎮安縣城,自小酷愛《紅樓夢》,剛剛學會拼音就開始閱讀拼音版《紅樓夢》。小學期間,先後閱讀了少兒本、縮寫版等多種版本的《紅樓夢》。
  • 反思|中學需要怎樣的老師
    中學需要怎樣的老師? 去年,深圳一些中學招聘了清華、北大畢業的老師,成為新聞。今年,廣東名校廣雅中學、執信中學等又招聘了一批清華、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再次成為新聞。清華、北大畢業到中學任教,人們普遍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是大材小用。 那麼,中學到底需要怎樣的老師?名校畢業的學生到中學任教師是不是人才浪費?什麼樣的學歷到中學教書最合適?
  • 聊大教師寫出山東首部地衣研究專著
    聊大教師寫出山東首部地衣研究專著!日前,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賈澤峰老師編著的《中國地衣志第十三卷厚頂盤目(I)》正式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據介紹,本卷是我國厚頂盤目文字衣科地衣研究的總結,記錄了6屬103種地衣生物,提供了種的形態描述和必要的討論、顯微結構繪圖和照片、地理分布特徵,提供了分屬、分種檢索表,介紹了該類群的經濟重要性和分類標準。
  • 【中國夢·踐行者】鄉村教師彭奕祥:他見證了學校中考上線生由38人...
    【中國夢·踐行者】鄉村教師彭奕祥:他見證了學校中考上線生由38人變成102人金羊網  作者:  2020-05-17 2011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的彭奕祥去到湖南省衡陽市當村幹部,兩年任期滿了之後,他回到了家鄉惠州參加「三支一扶」項目。
  • 徐州「才女奶奶」86歲筆耕不輟 30萬字詩詞傳頌中國夢
    徐州「才女奶奶」86歲筆耕不輟 30萬字詩詞傳頌中國夢 2017-02-28 16:15: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 用科技打造世界課堂 VIPKID米雯娟入選「中國夢」踐行者勵志人物
    近日,VIPKID創始人及CEO米雯娟榮登「中國夢」踐行者青春勵志故事網絡文化活動專欄,與廣大青少年分享她以夢想之名開始的「長跑」,講述其科技追夢的故事。「中國夢」踐行者青春勵志故事網絡文化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共青團中央共同指導,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中國青年網共同實施,是黨和國家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的骨幹項目,旨在大力弘揚當代青年典型勵志精神,傳播青春奮鬥者的正能量,引領廣大青少年煥發熱情與能量,為實現「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中學教師用40萬字刻畫「王船山」
    中學教師用40萬字刻畫「王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