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祖國,要從熱愛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做起。」對深圳市龍崗區平湖中學老師陳海濱來說,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成為一名對深圳本地歷史頗有研究的學者,出版了相關專著,並榮獲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平湖中學教師陳海濱。
出版58萬字深圳本地歷史著作
「深港地區,歷史上曾多次是中國抗擊外敵的前線。例如發生在明朝中期抗擊佛朗機(中國古代指葡萄牙)人的『屯門海戰』,是中國第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戰役;還有發生在1839年的『九龍海戰』,揭開了鴉片戰爭序幕。這些都是發生在深港地區,與深圳密切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因此,我覺得研究好深圳古代歷史,有助於激發、提升民眾的愛國情懷。」陳海濱認為,深圳的現代化建設絕不能沒有文化建設,否則就是無源之水;深圳的文化建設也絕不能與傳統的歷史文化割裂開來,否則就是捨本逐末。
2015年,通過數年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他出版了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的深圳古代歷史專著——《深圳古代史》(上下)。該書共58萬字,有圖片129幅,表格45個,附錄3個。全書揭示了古代深圳發展的六大階段,即:邁向文明時代、融入華夏家族、打造軍事重鎮、扼守經貿咽喉、築就海防要塞和屹立抗英前線。每章大體上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方面分節分目,全方位剖析深圳古代歷史。
為了做到科學嚴謹,做到言必有據,陳海濱查閱了大量的史籍。陳海濱介紹說:「全文共有注釋1486條,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典籍、論著200餘部。我實地考察了深圳及周邊地區古蹟350餘處,書中文物照片均為考察時所拍。本書還注重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甄別與梳理,參考借鑑現代著作和論文190餘本(篇),其中不乏港臺地區的研究成果。」
據悉,《深圳古代史》(上下)首次系統地理清了7000年的深圳古代歷史,是學術界第一部全面系統、科學嚴謹的深圳古代史專著。該書解決了深圳古代史上數百個「未解之謎」,對學術界多數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並對學術界的諸多疏漏和失誤之處進行了嚴格的考證、訂正。
業界對陳海濱這部專著評價很高,時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魏恤民曾點評說:「陳海濱作為一名『80後』的中學歷史教師,以頑強的毅力、獨到的視角、雄偉的氣魄,做了一件教授、博士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18年,憑著該項研究成果,陳海濱榮獲深圳市社科類最高榮譽獎項——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15年出版的《深圳古代史》(上下)首次系統地理清了7000年的深圳古代歷史。
深圳市課程改革的踐行者
「我始終牢記自己的真正身份是一名人民教師,教育工作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近年來,探索和實施將地方史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是我全力在做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我利用業餘時間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省級、市級課題研究。此外,還帶領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承擔了多門地方課程的開發和參與教材編寫。」陳海濱認為,通過學習本土歷史教材,可以使學生更加熱愛深圳、熱愛國家。
「在一個流行『小漁村』和『文化沙漠』之說的都市裡,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顯然是很薄弱的,或者說很不均衡。學術界往往『厚今薄古』,偏好於近現代史,古代史成了『冷門』。從現有的成果來看,純粹的深圳古代歷史方面的著作只不過寥寥十餘本,而且多是文化遺存方面的圖冊,還有少數專題性的研究。」陳海濱表示,歷史課堂向來少不了身邊的歷史素材,可以說地方歷史資源既是教學的內容素材,又是教學的方法策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陳海濱一直在努力推動深圳地方歷史文化走進課堂,是深圳市課程改革的踐行者。
2010年,隨著對深圳古代歷史梳理的深入,他開始編寫《深圳古代史——校本教材》。2012年,陳海濱在平湖中學七年級開設《深圳古代史》校本課程,每學期16課時,一學年32課時。該課程增強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與理解,激發了學生對深圳的認識與熱愛,最終達到德育、智育和美育效果。2015年,《深圳古代史》(上下)正式出版,標誌著深圳古代歷史課程資源開發的完成。2015年11月,平湖中學歷史教研組憑藉著課程開發,被評為深圳市首屆「特色學科組」。同年,還榮獲「深圳市示範學科組」稱號。2017年,平湖中學歷史教研組更是榮獲「廣東省示範教研組」稱號。
近3年來,陳海濱受深圳市教育局委託,開發地方課程3門,分別為《深圳古蹟遺址》《深圳歷史名人》《深圳歷史》。其中,《深圳古蹟遺址》被評為「2017年深圳市精品課程」。此外,他獲邀參加了廣東高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是編委會中唯一的一線教師;主持了廣東省教育廳和廣東省財政廳聯合立項的重大課題(子課題)研究;還曾獲邀在「全省中學歷史教學教材研討會」上作成果分享報告。
地方歷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地方史與中學階段的必修歷史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說地方史是點,那麼必修歷史就是面。兩者相互呼應,既有利於促進學生對必修歷史知識的掌握,也可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歷史是離學生最近的歷史,是我們周邊的歷史,是我們祖輩的歷史,是家常鄰裡隨處可見的歷史,學生對它倍感親切,育人效果也更加明顯。」陳海濱說。
積極宣傳、普及深圳本地歷史
「深圳的輝煌歷史應該讓更多人知道,要告訴大家深圳不是什麼『一夜城』。」陳海濱告訴記者,他近期萌發了宣揚深圳本土歷史文化的新思路:計劃以短視頻的形式,運用微課技術,藉助網絡,推廣深圳本土歷史文化。他將其命名為「海濱課堂」。
據介紹,「海濱課堂」由陳海濱策劃,由陳海濱講述,平湖中學歷史科組全體成員分工合作,承擔劇本編寫和視頻錄製的大部分工作。從內容來看,「海濱課堂」分為「深圳古蹟遺址」「深圳歷史」「深圳歷史人物」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分為數十個小專題。每個專題用一段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進行圖文並茂的講解,以獨到的視角對深圳本土歷史文化進行深度解讀。
以「南頭古城的歷史」專題為例,整個視頻分為6個小節,它們依次是:「沒錯!南頭鹽官叫『番禺』」「『蕪城』,這個外號有點俗」「不可思議!南頭曾經是『省會』」「韓愈劉禹錫寫給南頭的『情書』」「奇怪!南頭竟然有個『東莞所』」「拆毀南頭城,從此浪跡天涯」。「我做的這個視頻節目,要達到『既科學嚴謹,又妙趣橫生』的效果。」陳海濱說。
據透露,目前「海濱課堂」已經完成了數個專題的錄製,部分內容已經在「深圳歷史」微信公眾號中發布。陳海濱表示,「海濱課堂」以「擁抱深圳歷史,溫暖本土文化」為宗旨,是首個宣揚深圳本土歷史文化的公益課堂。在陳海濱看來,研究、教學和宣傳深圳本地歷史,可以讓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和熱愛深圳。他說:「我覺得,愛國要從熱愛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做起。因為,深圳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歷史也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記者 羅俊傑/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