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新舊對比分析
2019年5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2019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
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統編以前,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材實行了三十年的「一綱多本」政策。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編教材正式走進課堂。三年過渡期後,到2019年,「部編本」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此前在這三個科目上使用的多種形態的教材將告別課堂,成為歷史。正如「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所說:「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
今年秋學期伊始,最新的2019版部編本語文教材出現多處變動,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積極組織初中語文學科編輯對其部分內容與舊教材進行對比,並從試題命制角度進行了簡單分析,以供參考和學習。編者拙見,望請指正。
分清新舊 教材好用
今年秋季新學年,七、八、九年級上冊部編版語文教材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動,由於封面沒變,在準確區分新舊教材時,可以檢查版權頁的印次是否為「2019年7月印刷」,或者檢查教材封底的價格批准文號是否為「2019年秋季」。
擊破變動 精確內容
(一)小變動 大改觀
七、八、九年級上冊三本語文新教材增刪改知識點眾多,在「綜合性學習」、「知識擴展」、「課後練習題」、「注釋」等部分均有涉及。現以七年級上冊教材中部分變動為例進行對比分析:
新教材當中改變最多的是內容表述,其有增有刪,目的是讓文字表述更加嚴謹,使內容更加準確。因此,在命題時應嚴格遵照新教材的文字表述,在表達上也應對文字「字斟句酌」;新教材中增添了許多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的神話故事和古文,體現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那麼在命題中,就需要注重試題素材選取上的廣泛性,注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增加試卷的難度。
有人說,「『語文為王』已經不是口號,這個時代是真的來臨了。」中高考(實踐)再次證明:語文才是拉分王,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更是拉分的利器!今後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考查,不僅是語文試卷增加閱讀量,其他科目都將增加。工具性是語文的基本屬性之一,通過語文課引導和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是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任務,所以,在命題時也應有意識地增加題面閱讀量,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
(二)大變動 大格局
新教材中變動最大的部分,當屬八年級上冊新增的兩篇課文。兩篇課文體現了兩大「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強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滋養。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一文是一篇新聞評論,通過這篇課文,既讓學生了解過去艱難屈辱的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又促使學生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注社會生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文章,這篇課文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人和」在戰爭和治國中的重要意義。
研究近幾年的中、高考語文試卷,我們可以發現試題越來越重視實際應用,突出語文本味,關注社會生活,貼近生活實際,時代特色顯著。所以,在命題時,要注重選取具有時代特色、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使卷面更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根據國家教育方針的相關要求,在以後的選拔性考試中,勢必會出現很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因此,應在平常的試題考查中適當增加詩詞默寫、文言文閱讀等方面的傳統文化內容。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承,這是一種與生俱來,也是一種潛移默化,不僅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精神教育,在命題中也應有體現富強、法治、愛國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卷面更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
新學期、新教材、新變化。為更好地服務莘莘學子,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將堅持把高標準、嚴要求貫穿產品研發始終,立足新教材,把握新方向,力爭打造新變化下的特色教輔產品,為安徽基礎教育奉獻綿薄之力。
▍文字:江柳林
▍圖片:江柳林
▍編排:許金梅
▍校對:楊翠梅
▍審核:郭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