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用不同的人物時間地點,讓人明白,般若是惡魔也是智慧!

2020-12-05 娛樂大家然大王

再渺小的人也可以在另一個人的世界裡做英雄,再不起眼的人也可因片刻抉擇製造一片人間地獄,可如果,這是同一個人呢?劉詩詩首次獻聲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片尾主題曲《何者般若》,用平緩不急的細膩歌聲,伴著冷秋將欲說還休的旋律流淌進城市裡每一顆矛盾躊躇的心。清照詞一般的歌,將抉擇的無奈緩緩的張鋪開來。

這首歌曲作為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結尾曲,從歌曲到歌詞都貼合電影劇情,劉詩詩用她清靈的聲音演繹出帶著佛性的曲調,最後發現一直在單曲循環,沉浸在歌詞歌曲中!永生花,尊重死者,才能找到真相,簡單的幾句歌詞,洗滌人心靈,若可放過,若可解脫方可得。

我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其實是那種引人深思的歌詞,配合上電影劇情來說是很配的,。歌詞也有讓人放下戾氣的意思,很有禪意。劉詩詩的聲音是很空靈,很純粹的聲音,像在耳邊與你耳語一般,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舒服,這首歌的曲調也是平靜的,聽完有一種心靈被洗滌的感覺,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很有些佛系歌曲的味道!

這首歌很適合劉詩詩,沒有什麼演唱技巧,但是她用她最純淨的聲音演繹出了最純粹的城市之光,這是劉詩詩第二次為影視獻聲,第一次是《等你的季節》,時隔幾年後這首《何者般若》更加的沉寂就如詩詩在生活中的灑脫和低調,我想這也是大家都很喜歡她的一個原因吧!

「綻放凋零,蘭因絮果,何必識破,何以問責,對錯……」同你一樣,我也忘了我。明天的一幕幕怎麼好似昨天在上演。要說是輪迴,卻好似還有選擇的餘地;若說自由,卻總有一處處巧合讓人不得不信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生活總會一遍遍用不同的的人物時間地點,讓人明白,就像般若一般,他是惡魔,也是智慧。你不可追問,也無需說破……

這首歌就像歌曲MV中一樣揪心,聽完由種想哭的感覺,但又好像抽空了你身體裡所有的能量,讓你沒有力氣去想那些負能量。在這個世界不斷更替變化,烏雲會散,黑夜會亮,就算傾盡所有也要捍衛公平正義,正義終將打倒邪惡。天若黑了,別怕,守護你的人一直都在!

有光明的地方,就就一定會出現陰影,陽光普照的城市,必定會有光明涉及不到的陰暗之地,但是請相信心若向陽,無謂悲傷!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般若,般若智慧從何產生,不要錯用了心思
    經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來去自由自在,心的本質在於無阻無滯,通達萬物,這就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任何般若智慧,都是從人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不是從外面而來,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做真性自用,一樣真了,一切都真。
  • 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
    大家先探討什麼是般若智慧,如何通過修行來增強。般若智慧都有什麼特點和規律,不摸清規律怎麼修呀!誰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呀?大家要開動腦筋呀!今天師父與大家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般若智慧?無論是經書記載還是大德開示,對於般若智慧的解釋就是:有別於世智辯聰。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詳細的解釋了,只是說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圓滿成佛了,也可以明白宇宙實相與生命實相了。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
  • 知識、聰明與智慧,佛家的「般若」,應當是分屬於不同維度的概念
    知識、聰明、與智慧這幾個名詞都是為我們所熟悉的,他們所代表的意思也是大家所嚮往而一直追求的。般若是梵語的音譯詞,般若也包含了智慧的意思,般若的境界是佛家的終極追求。般若是佛家用語,跟我們常用的知識、聰明、智慧這幾個詞相比更多了些空靈的感覺。
  • 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世俗智慧
    修行佛法的核心是一切為戒而定而生慧即修定,專為生智慧而設,這個智慧又被稱為般若,般若是梵文PrajnaPramita的發音。因為這個大智慧是生命宇宙本質意義的終極答案,能夠讓讓人解脫生死的那個東西,所以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對該詞就沒有直接翻譯,而是用了他的梵文發音來表示他。
  • 星雲大師開示,兩句精華禪語,參透般若智慧
    這說明有在意,既然很在意,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就說明與佛有緣。只是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環境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想法。這就是佛家講的因緣,因果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對於這句話,當代的高僧《星雲大師》給予了這樣的觀點。
  • 佛教中的「般若」和人類的「智慧」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般若》一詞是來自於釋迦摩尼佛的經文的「梵語」,所以也是佛教專屬術語了。也是我們今天說的印度語!我們一般只是理解為「智慧」而已。但是它的真正涵義遠不止這些!般若是一個宗教術語,拼音是bō rě。還有就是這個「般若」如果玄奘翻譯過來就和我們今天所用的「智慧」是一致的了, 那麼就無法體現出佛陀無上的智慧和度度精準的菩提心,那麼這和般若是衝突的,也會被世間凡夫曲解智慧的含義。所以大師是尊重佛陀的智慧。因為佛陀佛法代表宇宙萬物蒼生的境界和空性證量!能讓人生起恭敬和謙卑。反之「般若」如果翻譯成智慧就比就會落入俗套讓人被人輕視,所以不翻譯尊重經文原有的涵義!
  • 有一種智慧叫做「般若」,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是根本源頭
    比方說交通工具這個生活中大家都能看到的人為工具,從最原始時我們用腳走路,先哲智者們覺得這樣效率很慢,於是找其他的工具來代替人走路,就這樣有各種動物這樣的「代步」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聰明的人出現了,他們發明了馬車、牛車等等,人坐在木屋裡面,車夫在外面駕駛著,這是古代人的交通工具。
  • 《心經》:「般若」中的三個大智慧,看懂的人不一般!
    《心經》:「般若」中的三個大智慧,看懂的人不一般!「行深波羅蜜多時」,是說觀自在菩薩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的時候。微妙、甚深、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是要實際修持的,不是只知道般若波羅密多的名字就可以了。
  • 佛法上的般若 究竟是怎樣的智慧
    般若智慧是佛法裡面非常重要的智慧,但般若智慧在所有的佛經裡面都沒有翻譯。沒翻譯的原因是什麼呢?它表示這個般若智慧,不可以用文字、用語言來傳達。只能通過禪修者實際去體驗,才能明白,才能掌握。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空,空是佛法裡面一個般若智慧。空這個般若智慧,我們用任何的文字去解釋的話,立刻就變成了有。
  • 【佛法真義】般若與智慧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世界上有種種的人,自然就有種種的分別。有的人有知識,有的人沒有知識;有知識的人很聰明,但是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有人說,比「聰明」更好的是「智慧」。智慧在佛教裡,有所謂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思、修三學,都能成就自己的智慧。所以,世間上聰明的、有思想的,如哲學家、科學家等,都很有智慧。
  • 《心經》中的「般若智慧」,若能理解其中奧義,生活處處是淨土
    人處一世,你必然有過一些疑問,我是誰?我在哪?我是怎麼來的?我該去往何處?活著的價值是什麼?這些問題看似「廢話」對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這一生都在尋找這個「答案」。很多人對這件事「不置可否」認為是「瞎扯」,說這些個「沒用」,生存才是「第一要事」。當然啦,這具「肉體」得保養好,唯有身體「健康」才能夠去尋求那份「答案」,只是「心」都清淨不下來,如何「尋覓答案」。每天抽菸酗酒,口出惡言,謊話連篇,無端造業,這樣就是給你十輩子時間還是找不到那個「答案」。
  • 般若的智慧
    佛經中「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般若意為小船、菠蘿蜜意為彼岸,就是乘小船渡河到達彼岸。這是本意,翻譯後引申為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稱為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用意。我們生活中遇到無數無量的問題,有些需要我們必須解決、有些只是有疑問沒有解決的意義或能力,能夠解決問題就需要正確的方法、有如鑰匙和鎖的關係。在我們的世界裡,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這些就源於不同的智慧。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會與佛心心相應,不驚不怖,學佛方能夠究竟。3 解經名這部經書從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譯版本。佛經原來在古天竺國用的是梵文,後來翻譯成為古漢語,現在更是被簡化為簡體現代漢語了。
  • 月光寶盒的咒語「般若波羅蜜」,少林寺旅遊後,終於明白意思了
    這部電影對70後、80後這代人影響最大,寓言故事早就已經被註定,因為是天意而不可避免。整個世界就像一把巨大而無形的枷鎖,你不得不重複自己或是別人的生活,臺詞:你看那個人的背影好奇怪,他好像條狗啊,長大後才發現,大家活的連那條狗都不如。
  • 宣化上人開示:般若智慧指的是什麼?
    常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什麼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說的般若,是梵語,在唐朝的中國話,就叫智慧。常常用智慧去處理一切的事情,這就是修的般若行門。「一念愚即般若絕」,你若一念愚痴了,般若就斷絕了。斷絕是個比喻,並不是真正地斷絕了。因為真正的智慧,沒有生,也沒有滅,怎麼會斷絕呢?這是個比喻,就是在你愚痴的時候,般若不現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痴了,不迷了,這就是般若生。怎麼叫迷呢?舉一個例子來講。
  • 關於般若紋身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創造及完善的所以選用了這個詞 還有一種解釋是因為藝術家需要很多智慧才能創造出這個面具所以用了同義詞彙 *hannya在日語中是「智慧」的意思 從傳統上講面具的設計初衷即是如此會根據觀看角度的不同而改變表情 般若紋身也是一樣不同的設計代表著不同的情緒和寓意
  • 般若智慧與禪道治療學---張新民
    般若是佛家的根本智慧,得般若者必能徹入或契入佛家的終極境域,徹入或契入佛家的終極境域亦必得般若。「禪道治療學」是般若智慧的展開和運用,是終極境域在具體歷史文化中的開顯與落實,離不開每一單獨實存者的本然性心性悟覺,內涵中國文化的具體意蘊和本土地域的特徵。論述「禪道治療學」,應先明白何謂般若,而般若也因「禪道治療學」,故更具東方特色。
  • 菩提和般若都是智慧,但是又有所區別:般若是船舶,菩提是動力
    菩提和般若在佛教經典裡都是智慧的代言詞,但是兩者在其本意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兩者都是梵音漢化,音譯而來,所以這兩者的差異就有了很多不同的見解,這裡僅就我個人的理解來敘說一二。「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大意是:覺悟,智慧。
  • 用禪宗智慧指導生活 「禪宗智慧」
    「縱觀禪宗的諸多思想,幾乎都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這些思想,均包含了般若智慧,大有裨益。用禪宗智慧來指導我們的修行與生活,才使得我們的前景更加燦爛光明,人生更加豐富多彩、美妙絕倫!」禪宗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蘊藏著上乘的般若智慧,對我們的修身處世亦有著殊勝的意義。  一、禪宗的「放下」思想應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生活中,我們常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放下了,但是在細微的意識裡,或是在潛意識中,卻抓得正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