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粽子到底怎麼寫?「粽」、「粽」或「糭」哪個字才正確?

2020-12-14 丁午說事

「粽」

三個字中,「粽」才是正字。網上很多資料稱「粽」收錄於東漢的《說文解字》,其實是錯的,此字出現於北宋時整理的《說文解字新附》:「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聲。」「粽」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粽」。

「粽」

「粽」字估計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最遲在唐宋之間。北宋《玉篇》、《廣韻》都有收錄「粽」, 為「粽」的俗體字。後來的《集韻》及《類篇》,亦把「粽」當作「粽」的異體字。由此可見,「粽」字在宋朝已經很流行。

「糭」

「粽」和「粽」都是形聲字,右邊的「」、「宗」都是聲旁,至於有四點的「糭」,洪若震指出是錯的,他說,此字在古籍中極少出現;「糭」右邊加了四點的部件根本不成字。

為何「粽」會多了四點?專家講解,第一是飾筆的原因,即寫字時多手加上去的裝飾筆畫;第二是粽與米有關,「乂」加了四點打斜看就如「米」字,民間較能接受。

在語源學上,「稯」極可能是「粽」的祖先。「稯」收錄於《說文解字》,「束」的意思,即禾捆成束,四十束禾為一「稯」。它不是粽,古代粽用線綑紮,故「粽」字可能發源代表綑紮的「稯」字。

相關焦點

  • 日本世情:日本的端午 - 「たんごの節句」
    今天是2019年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還要賽龍舟。那麼一衣帶水的日本也過端午節嗎?答案是,日本也有端午節,但不是今天(2019年6月7日)。而日本的端午節就是在新曆的5月5日過了,不過雖然日本的端午節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是也有諸多的不同。
  • 東北話「太nē了」的「nē」字應該怎樣寫?
    很多如「整」、「摳」、「得瑟」、「忽悠」、「嘮嗑」、「急眼」、「砢磣」、「硌應」、「扒瞎」、「磨嘰」、「埋汰」等原本的東北方言詞彙,迅速被流傳到全國。如今的年輕一代,聽不懂這幾個詞的人恐怕也不多了。nē的用法和解釋今天聊到的這個詞,是「nē」。
  • 日語單詞「直す」和「治す」的區別
    注意:由於網站字體原因限制,「直す」的正確寫法如上圖所示。「直す」和「治す」這兩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很好理解。但作為日語,對於日本人來說卻有經常被用錯的時候。因為這兩個詞讀音相同,所以日本人用漢字寫的時候亂用的情況也不稀奇。在寫「病気を「なおす」」或「機械を「なおす」」的情況下,用哪個「なおす」是正確呢?很多日本人都是在不太明白的情況下就使用なおす的。大家知道這兩個なおす的意思、區別,和在什麼場合使用哪一個是正確的嗎?
  • 「班」字背後的政治史:「上班」為什麼叫「上班」?朝鮮「兩班」是...
    為什麼叫「上班」,還得從「班」字背後的多義指向與歷史變遷說起。    篆書「班」字  「班」不僅有「上班」「值班」「加班」,還有「班級」「班次」「班幹部」「按部就班」等詞組,深究這些詞的共同點,不難發現,其中隱含一種把某事某物分成多份的
  • 日語中的雞蛋,「玉子」和「卵」的區別
    「玉子」と「卵」「玉子」和「卵」都讀作「たまご」。你能正確理解「玉子」和「卵」的區別嗎?卵焼き還是玉子焼き,或者ゆで玉子還是ゆで卵,討論這些的人也有吧。無論哪一方都是平時不經意地使用的字,在什麼狀態的情況時使用「卵」,何時又稱為「玉子」其實是被明確的區分的。因為其中有認為是品牌差異的錯認情況,因此在這裡好好理解區別,正確的掌握使用吧。
  • 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妙」字不是女字旁,而是「玄」字旁!
    老子《道德經》中的「妙」字,有著很深的內涵,我們從現代漢字「妙」字的字形、字義,很難理解老子用「妙」字的本意。最好的辦法,還是到甲骨文中去找,老子當時用的字,不是他自己創造的,也受甲骨文字義的影響。請看後世寫的篆書「妙」字:大家發現區別了嗎?左邊字符中的小點消失了,這兩個小點是有大內涵了,後世書家已經不知其中的深意,就抹去了,但是,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之所以會用到這個「妙」字,看中的就是這兩個小點。
  • 「素人」「玄人」「白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其實這個詞的語源是「白人(しろひと)」。「しろひと」的意思是白臉的人,也就是指那些毫無技藝,只是把臉塗白了的蹩腳藝人。後來,從平凡、造詣不深等意思中衍生變化,最後落實到了「素人」這兩個字。由於白色是沒經染色的,所以這個詞也有沒經驗的、經驗尚淺、根基不深等含義。
  • 「女」字旁的「她」是怎麼來的|真問真答
    單就「她」這一字形來說,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但那時的「她」字其實是「姐」或者「毑」的異體,是方言中對於母親的稱呼,並不做代詞來用。中國古代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書,南梁顧野王撰《玉篇》中對「她」字的記載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她」字,則是在五四時期才被重新發明,而且從出現到最終被認可還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奮鬥。
  • 「衛」姓怎麼寫?6位書法名家寫「衛」字!
    衛氏圖騰「衛」姓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前106年待考),字仲卿,本姓鄭;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著名西漢將領、軍事家。衛宏:(生卒年待考),字敬仲;東海人(今山東郯城)。著名東漢詩人。
  • 「品牌年輕化」五芳齋不只賣粽子
    再過不久便是端午,主角自然離不開香糯滑口的粽子。粽子的口味有成千上萬中,而能在節日中脫穎而出的品牌屈指可數。吃什麼?買什麼?怎麼買?想必每個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老字號品牌,因為時間的沉澱, 總會下意識的認為老字號還會是原來的味道。而一提到老字號,五芳齋仿佛就是粽子的代名詞,但如今的五芳齋,卻不只是「賣粽子」那麼簡單。
  • 「茶道」聽得多,「茶修」又是什麼?
    在茶文化寬泛的外延下,我們自己內核的聚焦到底是什麼?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後來我來到北京,很多人會和我說:「我們跟你學茶吧。」學茶應該用什麼形式呢?於是我便開了一間茶館,把茶館做成學堂的形式,希望它是非常聚氣的,能回到茶的根本。
  • 端午節來了!吃粽子、划龍舟的英語怎麼說?
    第二種是因為端午落在農曆五月五日,俗話說「五月五,慶端午」,因此稱為重五節Double Fifth Festival。最後一種就是直接用拼音Duanwujie。在英文中,holiday通常指數天的假日,vacation指長期的假日,例如春假、寒假、暑假都是用vacation。而festival則用來指揮有固定活動的慶典或節日,許多文化「節」也都使用這個字。
  • 「奉天承運」的正確讀法及「命與運」的區別性
    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從小到大,沒有一千也聽了有八百遍了。但其正確讀法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但大家錯讀,估計受影視作品影響太深。
  • 「撒喲娜拉」即「永別」?!
    那麼,「さようなら」到底該不該出現在日常用語中,又該如何正確使用呢?答案從這裡開始!據『語源由來辭典』記載,「さようなら」是從連續詞「左様(さやう)ならば」演變而來的寒暄語。在「RICOH Communication Club 経営に役立つ情報発信サイト」的相關文章中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除了「そういうこと」以外,「さようなら」還有「そうな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らば」,即「必須這樣」的意思。
  • 「原神」「派蒙的十萬個為什麼」題庫合集
    正確選項:兔子問題:蒙德的「龍災」事件期間,「愚人眾」使節們暫住的酒店名是?正確選項:歌德大酒店問題:以下哪一種花卉不是蒙德的特色植物?正確選項:家人問題:菲謝爾是蒙德冒險家協會的( )。正確選項:調查員問題:《騎士團生存守則》是誰幫可莉寫的?
  • 書法的執筆怎樣才是正確的?「五字執筆法」才是執筆權威
    那麼什麼樣的執筆方法才是正確的呢?,古人曾對執筆有著一個形象的比喻:「執筆如虎叼幼崽過山澗。」如過叼的太緊,虎崽就被要死了,叼的太松的話,就會掉落到山澗。可見,執筆的不可太緊而不可太松,要掌握一個適當的度。歐陽詢所說的「急捉短搦」,是有度的緊。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什麼)的空耳,它的日文漢字寫作「何」。一定語境下,「なに」還可以表示感到驚訝或不解。日語中「何」的訓讀有兩種發音,除了以上提到的「なに」之外還有「なん」。那麼你知道「何」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に」,又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ん」嗎?首先給大家看一看三個帶有「何」的例句,大家可以猜一猜每句中「何」的發音。
  • 「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論「需求」到底是什麼?
    就在剛剛,我才發現:「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且聽分解。做產品大概1年時,突然一臉懵逼:「需求」到底是什麼?別看天天掛在嘴邊,一旦認真思考,還真答不上來。怎麼區分真需求偽需求?用中文不太好區分,但用英文就很清晰:偽需求叫want,真需求叫need。Want的東西,用戶不一定會掏錢,need的東西,用戶一定會願意掏錢。所以need的東西,才應該是我們應該切入的事情。他說的對不對?
  • 解釋「豐」字的草法
    解釋「豐」字的草法黃簡2013年9月21日寫於加拿大。北京保利來香港舉行2013秋季拍賣,香港學生 Veng 在拍賣目錄中見到顧祿一幅作品,沒有釋文,於是留言:「第六行第三個字看不懂,請幫忙。」我通常不直接回答學生問題,而是啟發他們討論。這是一個草字,那就要想想怎樣理解這個字的草法。數日討論,這個字沒有人讀出來。
  • 20 歲,「一念之間」的想法,怎麼試都無關對錯
    一年前她知道了上海的青團,春天清明前後上市,最愛肉鬆餡兒;這裡的豆沙甜粽和鮮肉鹹粽她都喜歡,也不免想起外婆的手藝,米少餡兒大,鮮肉之外還要加上蛋黃和慄子,贏過市面一切厲害的配方。大概是端午時節倍思親,近年來她沒怎麼在外吃粽子,「反正不是一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