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
三個字中,「粽」才是正字。網上很多資料稱「粽」收錄於東漢的《說文解字》,其實是錯的,此字出現於北宋時整理的《說文解字新附》:「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聲。」「粽」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粽」。
「粽」
「粽」字估計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最遲在唐宋之間。北宋《玉篇》、《廣韻》都有收錄「粽」, 為「粽」的俗體字。後來的《集韻》及《類篇》,亦把「粽」當作「粽」的異體字。由此可見,「粽」字在宋朝已經很流行。
「糭」
「粽」和「粽」都是形聲字,右邊的「」、「宗」都是聲旁,至於有四點的「糭」,洪若震指出是錯的,他說,此字在古籍中極少出現;「糭」右邊加了四點的部件根本不成字。
為何「粽」會多了四點?專家講解,第一是飾筆的原因,即寫字時多手加上去的裝飾筆畫;第二是粽與米有關,「乂」加了四點打斜看就如「米」字,民間較能接受。
在語源學上,「稯」極可能是「粽」的祖先。「稯」收錄於《說文解字》,「束」的意思,即禾捆成束,四十束禾為一「稯」。它不是粽,古代粽用線綑紮,故「粽」字可能發源代表綑紮的「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