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寄厚味於淡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如今已快到杖朝之年的袁行霈先生,卻越來越有活力。從當年那位英俊溫和的北大學生,到「文革」時期那位信念堅定的「白專典型」,再到之後鳳凰涅槃的北大著名教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他對學術的敬畏一直有增無減。如今看著袁先生依然在學術前線衝鋒陷陣,不禁為之讚嘆,去年他還主持了博鰲亞洲論壇——傳統智慧與力量:對話亞洲文化分論壇。最近,歷時將近7年、由袁先生主編、近千名專家學者及各位編審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國文化地域通覽》出版發行,填補了中國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此消息一出,不禁讓我再次對袁先生的敬佩更加一層,還讓我回憶起曾經許多與袁先生之間有趣又溫暖的事情。

    我結識袁先生則因為我曾經扮演過的我一生中僅有一次的一個角色——保鏢。那是1998年,我剛到出版社不久,袁先生到出版社來取稿費,具體數目記不清了,估計萬元左右,這在當時已是不小的數目了。袁先生要拿著出版社的支票,到海澱南大街中國工商銀行取錢,然後再把錢存到校內的工商銀行。從北大東門到北大南門外的路雖然不太遠,但是中間要穿過亂七八糟的小馬路。當時北大周圍還沒改造,環境有些煩亂,一介書生揣著這麼多錢(那可是十幾年前的萬元呀),當時的文史編輯部主任喬徵勝老師有點不放心,叫我護送袁先生去銀行。

    那是我第一次跟袁先生這麼近地走在一起,他身材挺拔,步履輕盈,說話輕柔,音色優美,我們一路邊走邊說,不知不覺地到了銀行,我光榮而不艱巨地出色完成了「保鏢」的任務。沒想到,很多天過後,我意外地收到了袁行霈先生的邀請,只為了答謝,這讓我十分感動,也因為那次「家宴」我得以有更多機會走近這位學界泰鬥。

    許多年過去了,如今,袁先生的聲望越來越大,但除了書越來越多,其他對於先生來說並沒有改變,他還住在原來的房子裡,還喜歡坐在原來的沙發上,他還會一如既往地大聲笑,還一如既往地俊朗著。我從來看不到袁先生的忙亂,儘管他有那麼多的事情。他永遠那麼從容自如,因為他的生活裡有詩有畫有他的陶淵明研究,這一切帶給他精神的滿足,讓他遠離物慾。我驚異於袁先生的唯美和優雅,也尊重袁先生的潔淨和超然,所以凡是煩俗之事我一概不敢驚擾先生,只有自己出版了好書或者做了有價值的事情,才敢去先生那裡匯報。先生看到我帶去的書總是很寬厚地褒揚,有時善意的注視和溫暖的鼓勵比鞭策和批評還有力量,我在袁先生那裡獲得的就是這種溫潤涵養卻有立場的力量。

    對於向學之人,先生總是鼓勵的,對於學問之道,先生有自己的見解。早在1978年,他就曾在《光明日報》發表《「縱通」與「橫通」》一文,提出獨到的學術研究方法和學術境界。後來他說:「學問的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宏,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標榜而下自成蹊。」先生認為具有大家氣象的學者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學術格局和視野開闊,能夠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處處顯示出總攬全局的能力;他們的學問都具有開山之功,開拓新領域,建立新學科,發凡起例,垂範後學;他們都是學問和道德並重,用正直、誠實、剛強成其寬容、獨立之氣象。

    先生談詩論道,能書善詠,他追求的是一種詩意的人生,聽著西方古典音樂,臨摹觀望二王顏柳,極高妙而近乎忘我,他把書法和音樂之享受,有形和無形合二為一,打通古今藝術形式,獲得全方位的藝術享受。此時的先生是幸福的,青山歷歷,峰巒自見,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老友陶淵明潛而入,綴句成詩。美的,詩意的,幸福的人生,謙謹,高潔,優雅的人,正所謂:覷神佛如螻蟻,寄厚味於淡泊。這就是我眼中的袁行霈先生。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北大培文總裁)

相關焦點

  • 袁行霈:寄厚味於淡泊
    袁行霈:寄厚味於淡泊 2015-01-10 19:17:46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姚培碩
  • 「把中華書局的精神寫出來了」-光明日報-光明網
    著名學者袁行霈說,光明日報的報導,把中華書局的精神寫出來了,準確地表達了學者對中華書局的看法。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前總裁聶震寧說,百年中華書局,就是近代百年中國出版史。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萬雄發來簡訊:讀《光明日報》全面介紹中華書局百年歷史和功業的文章,可以說明中華書局實實在在是近代中國出版機構的典範。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光明日報的報導把中華書局百年歷史凝練的特別好,從幾個點切入,將中華書局的特點反映出來,是有關中華書局的報導中較全面、典型的一篇。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袁行霈談詩論道,能書善詠,他追求的是一種詩意的人生
    【素材展示】袁行霈,字春澍,生於1936年,江蘇武進人,著名古典文學專家,享譽海內外。袁行霈的父親是清末舉人,長於詩文書法,後因病不能執筆,遂由袁行霈代寫信札詩文,就此培養了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1957年,大學畢業,被林庚教授選中,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了他的教學與科研生涯。袁行霈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兼及中國詩歌史、中國文言小說。
  •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光明網記者趙豔豔)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泛關注。
  • 用「有血有肉」的文字記錄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
  • 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光明網記者李然、李丹)由光明網與搖籃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活動」,17日在光明日報社揭曉結果。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在致辭中談道:「在大家抱怨掛不上號、排不上隊、看不起病的同時,也該替這些看似穩如泰山、實則心力交瘁的醫生想一想,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脫下白大衣之後,一樣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女,我們每年做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受眾能夠更加關注、理解和愛護這個群體。
  • 袁行霈:學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光明日報2007年大事記
    編委會下發文件:《光明日報社關於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的暫行規定》。  2月8日-10日  報社召開2007年工作會議。總編輯苟天林代表編委會講話,回顧報社2006年的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務。  2月10日  《我的2006 光明日報家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天林總編輯專門作了《關懷 教誨 鼓舞》的序言。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產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張玉玲)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現向社會公示。近日,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投票、評議,活動組委會綜合考慮候選人區域、類別、構成等多種因素,充分衡量候選人的標誌性、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及年度代表性,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傳承人22位,研究者5位,管理者、策展人、企業家各1位。22位傳承人涵蓋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八類,國家級傳承人18位,省、市級4位。
  • 袁行霈:儒雅的師長
    為人師表:雅量高致  在北大中文系,當得起「儒雅」二字的,老一輩教授中非林庚先生莫屬,接下來就該是他的學生袁行霈了。這固然得益於其研究對象古典文學的薰陶,更重要的是他們強調知行合一,注重學問與道德的合一,因而這份儒雅是從骨子裡透出的儒雅,不會隨身份、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袁行霈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已有半個多世紀了。
  • 手機光明網開通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在國慶節前夕正式推出手機光明網。從今天起,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訪問手機光明網(網址:wap.gmw.cn),隨時隨地了解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掌握思想理論學習最新動態。手機光明網的推出是光明網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 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基層是記者的福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來光明日報工作後了解到,莊電一同志作為光明日報這支優秀記者編輯隊伍中的佼佼者,實際上很早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1998年從黎明村發出的第一篇報導,並不是他關於生態環境的最早報導;對黎明村的系列報導,也不是他對環境問題的唯一報導。在此前後,他還採寫了大量揭露環境問題、呼籲保護環境的稿件。其中,《濫挖甘草事件》《甘草瀕危,沙暴頻來》等重點稿件還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也曾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南陽賦 - 南陽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淡泊以明志,東麓系牛耕之野;寧靜以致遠,西阜乃龍臥之崗。「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草廬三顧,千古留芳。東風可借,火燒赤壁;西川宜取,智勝劉璋。祁山六出,規復中土;孟獲七擒,開拓南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風節,山高水長。更有聖傑,東漢二張:張衡讀書兼以讀天,靈目雙開解譯星鬥雲漢;太史論學即此論氣,慧心獨運辨識宇宙洪荒。地動儀為地把脈,渾天儀代天成相,指南車軌跡南北,計裡鼓敲擊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