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赴會並非關羽,其實是魯肅,魯肅是文人,為何不叫空手赴會

2020-12-05 醫鳴

上一期我們講了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其實是魯肅,而不是關羽。當時魯肅單刀赴會,一炷香時間說懵關羽,奪回一半荊州。問題來了,《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是,魯肅是個文弱書生,而且很慫,無智謀無遠見,最大的身份就是諸葛亮的捧哏,用於襯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

既然是個文弱書生,就不應該叫單刀赴會,而應該是空手赴會,頂多來個單筆赴會。

其實羅貫中過於貶低魯肅了,在整部《三國演義》中,我們從沒有看到魯肅有出彩的地方。膽小懦弱,迂腐老實,只會附和諸葛亮,諸葛亮說什麼他就答應什麼。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孫權瘋啦,用這麼一個人代替周瑜當東吳的大都督!

恰恰相反,真實歷史的魯肅是一個心胸廣闊、高瞻遠矚的帥才。年輕的時候跟宋江有點像,對江湖遊俠慷慨解囊,看不得窮苦百姓受苦。比宋江牛的地方是,此人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光明磊落。

有人說魯肅眼光好,早年拿出一半家產資助當時還是縣令的周瑜,後來通過周瑜引薦得到吳主孫權的重用。也就有了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觀天下:「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簡單點就是,漢室必亡,不必興復,我們東吳勢力又太小,應固守江東等待時機,等到北方大亂,我們先取荊州,再圖天下。

沒錯,魯肅是眼光好,但與眼光相比,他的仗義疏財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赤壁之戰中,直接促成孫劉和盟的人就是魯肅,可見魯肅此人驚人的的說服能力和長遠的發展眼光。

公瑾病逝後,魯肅接過大旗,領導東吳水軍。後來劉備拿下益州,但不守承諾,拒不歸還荊州。才有了魯肅赴會的劇情。魯肅從小就文武雙全,如今還當了武將呂蒙的頂頭上司,武功肯定不會荒廢,要不怎麼鎮得住下面的小弟呢!

因此我們猜測,魯肅此次赴會,一定攜帶兵器,但不會是關羽那樣的大刀,有失文人風範。最有可能帶的是佩劍,應該叫單劍赴會!

小編讀真三國,發現比三國演義更有趣。三國演義攜帶了羅貫中太強烈的個人主觀性,很多事實被曲解,很多虛構卻寫的言之鑿鑿。點個讚,關注小編,讓我們去領略更真實、更有趣的歷史。

下期更精彩:我們看到魯肅好可憐,被羅貫中如此貶低,那是你沒注意這種貶低都影響到了今天的網際網路。如果你能看到度娘都被羅貫中蒙蔽了,你才真正為魯肅喊冤。對三國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單刀赴會,魯肅對戰關羽,單刀會談判
    誰才是單刀赴會的英雄??《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中寫到,孫權討要荊州,劉備抵賴不還,魯肅設下一計,請關羽到東吳赴宴,當面討回。關羽如不答應,就於席中殺掉,若是關羽根本不來,那就是他理虧,可以發兵硬奪。關羽接到邀請,慨然應允,深人險地。酒席宴上,關雲長談笑自若,先在氣勢上將魯肅完全壓倒。魯肅提起要荊州,關羽並不做正面回答,又看準時機,拿過周倉的大刀,挽住魯肅的手,一直走到江邊,見周倉已召來接應船隻,才放開已嚇得魂不附體的魯肅,上船安然離去。
  • 歷史上單刀赴會的主人公到底是誰?關羽還是魯肅?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 是誰單刀赴會?是關羽也是魯肅,為什麼魯肅淪為故事裡的丑角?
    ,不給便要動手。「魯肅竟然都不知詳細,請喬國老為他講解一番,喬國老為他說了蜀國的這些英雄事跡,勸他死了這條心。魯肅卻不幹,執意邀請關羽。結果關羽拿出來自己的刀說:「我這刀頭一次殺了文丑,二次殺了蔡陽,三次就要殺你了,說完拉著魯肅做人質,全身而退,臨走關羽還送了兩句話:「百忙裡稱不了老兄心,急切裡倒不了俺漢家節。」
  • 關羽或魯肅:誰才是三國時代「單刀赴會」的真正主角?
    作者:趙心放(關羽)《三國演義》66回講了這麼一件事,孫權命令諸葛瑾赴成都向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計使諸葛瑾無功而返。孫權命令魯肅設計逼迫關羽交出荊州。關羽慨然赴宴,臨危不懼,機智應敵,成功地全身而退。這是書中樹立關羽高大上形象的精彩段子之一,歷代膾炙人口。史實果真如此嗎?
  • 單刀赴會真相:魯肅破口大罵 關羽不敢出聲?
    魯肅想要奪回荊州,設局邀關羽赴宴,想在席間將其拿下。沒想到關雲長事先有準備,不僅沒被魯肅拿住,反而拿住魯肅,押到江邊,安然脫險而去。這一出,關羽罵得痛快,魯肅慫包到底。然而,演義歸演義,歷史歸歷史,翻開歷史記錄,則完全相反,不存在魯肅被關羽罵得像個孫子,甚至被挾持的事情。《三國志》中的「魯肅傳」提到了這次單刀會。
  • 一個單刀赴會三種寫法,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文人的春秋筆法
    然而關羽看破計策,依然前來:「關平曰:「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雲長笑曰:「吾豈不知耶?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屯兵陸口,邀我赴會,便索荊州。吾若不往,道吾怯矣。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
  • 樂善好施——魯肅
    如今劉璋得罪了大家,我獨自心內驚懼不安,不敢聽說攻取蜀地的話語,希望您對他實行寬恕。如果這個請求沒有得到答覆,我當披散頭髮歸隱山林。」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然而,後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併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罵道:「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對劉備深為不滿。這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
  • 單刀赴會的關羽
    [1] 《單刀會》是關漢卿的歷史劇代表作,全稱《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主要劇情是:三國時,魯肅索還荊州,設下「鴻門宴」邀請關羽。關羽明知是計,仍單刀赴會。席間鬥智鬥勇,最後安然返回。
  • 中國古代故事:單刀赴會
    可見,歷史上確實有過吳蜀談判劃分荊州的單刀赴會。談判前,魯肅身邊的將官擔心有變,不讓魯肅前往,但是魯肅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毅然而行。談判中雙方談判人員每人各帶一口刀,而不是關雲長一口大刀孤身冒險;而且慷慨陳辭、氣奪對手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 野心勃勃的江淮豪俠——魯肅,並非《三國演義》中的受氣包形象
    徐州州府的追兵趕到,魯肅等人與追兵劍拔弩張。魯肅先是以東漢大亂政治疲敝,"有功弗賞,不追無罰"的理由化解追兵的進攻欲望;然後又立上一個盾牌,親自拉弓射箭一箭洞穿盾牌彰顯武力。利用這種方式,魯肅成功逼退追兵,順利進入江東。
  • 三國時期,他也單刀赴會,卻鮮有人知
    而誰又能知道,在三國的歷史上,單刀赴會的其實不止關二爺一人,還有一位豪傑也曾單刀赴會,但卻鮮有人知,而他就是吳國將領——魯肅。魯肅便給孫權獻計。&34;今屯兵於陸口,使人請關雲長赴會。若 雲長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如彼不肯來,隨即進兵與決 勝負,奪取荊州便了。&34;正合吾意,可即行之。&34;而關羽這顯然看出來魯肅之計,但並不在乎,稱得上是霸氣無比。
  • 小說中「忠厚無用」的魯肅,最後為何能讓他代周瑜鎮守在荊州
    魯肅一出場,似乎讓人覺得他像一個儒生文文弱弱,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東漢末年的儒生與後來的儒生不同。更確切地說他們是遊俠,一襲長衫一柄長劍豪傑之氣頓生。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絲毫沒有所謂的唯唯諾諾之氣。魯肅變成了忠厚長者,但他的本質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踏上對,為何世人覺得諸葛亮戰略眼光高?
    提出時間:踏上對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時候提出的,與孫權在合榻上對飲時提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冬至建安十三年春天(公元207冬至208年春)提出來的,與劉備在隆中相交談時提出。從時間上來,踏上對要比了隆中對時間早,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聽說過魯肅的踏上對。
  • 明於大略,寬厚待人,中人之姿當勤學魯肅
    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和決斷精神,證實了魯肅的孤膽,不也正是當今風雲變幻的世界局勢下,現代人急需的嗎?3.明於大略,第三次正是成就了關羽一世英名的單刀赴會。世人皆以為關羽蓋世英雄,其實能夠在這次會談中佔據優勢而放棄優勢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 改弦更張:三國東吳魯肅如何接好周瑜的班
    病重時,他向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孫權遂納其言,任命魯肅接管周瑜留下的部眾四千多人,駐屯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總領東吳的荊州軍事。不過,《三國演義》說魯肅接任了周瑜的「大都督」其實出於小說家言,這兩位其實都不曾做過「大都督」。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除了諸葛亮之外,我們知道在船上還有另外一人,那便是魯肅。與諸葛亮截然相反的是,他局促不安,十分膽怯。我們在欣賞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既深深佩服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同時也會對魯肅的膽小如鼠嗤之以鼻。
  • 三國時期:被忽視的「敗家子」魯肅:東吳崛起不可或缺的人物
    魯肅不光大度,還淡定從容,幾乎沒有看到他著過急上過火,到了最緊急的時刻依然可以不動聲色,比如單刀赴會之時,費了老勁安排好了要殺關羽,結果被關公攜裹著來到江邊,只能目送關公離去,老魯同志還不忘禮數,躬身、作揖、還禮、道別,這真是淡定的老祖宗。
  • 赴會造句和解釋_赴會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赴會(fù huì)。前往聚會,參加集會。[敬請按時赴會。]猶赴約。[因已與人有約,當去赴會,故難以應邀,幸勿見責。]赴會參考例句:1、唐朝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大有蜀漢關羽應魯肅之約單刀赴會的遺風。2、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大有關羽單刀赴會的遺風。
  • 誰信魯肅「定三分」?
    其實,演義灌輸千遍也會變成歷史。《三國演義》從小說到戲劇,從話本到影視,可謂家喻戶曉。若問有誰讀過《三國志》,我敢說萬不有一。假如有人依據《三國志》批評《三國演義》裡的關羽,輕者說你沒事找事,重者會謾罵攻擊。
  • 三國志11:江東四傑其實不弱,魯肅也並非「敦實」
    例如:被氣死的周郎、憨厚敦實的魯子敬、偷襲才能獲勝的呂蒙和只會堅守靠天時的陸遜。   小編就不先從周瑜開始講,先講魯肅。魯肅在《三國演義》裡簡直就是諸葛孔明和周瑜大都督的鬥智的一個陪襯,這也不可避免的使三國志11中的魯肅也背了這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