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單刀赴會?是關羽也是魯肅,為什麼魯肅淪為故事裡的丑角?

2020-09-14 錦翼

「三尺龍泉萬卷書,皇天生我意何如?山東宰相山西將,彼丈夫兮我丈夫」這是關漢卿所著《關大王單刀赴會》裡魯肅一出場時定場詩,這四句寫得甚是大氣,隨後魯肅進行了自我介紹,他要擺下鴻門宴來請荊州的關羽過江赴宴,筵席上討要荊州,關羽給了便罷,不給便要動手。他自以為妙計,和喬國老商議,哪知道喬國老問他:「你知道火燒博望坡嗎?」你知道隔江鬥智嗎?你知道收西川嗎?「魯肅竟然都不知詳細,請喬國老為他講解一番,喬國老為他說了蜀國的這些英雄事跡,勸他死了這條心。魯肅卻不幹,執意邀請關羽。


於是關羽單刀赴會,在酒宴上英雄氣概嚇傻了魯肅,魯肅說話都結巴了,但是也拿出來合同說事,說咱們當年你們借荊州,是我做保,怎麼能夠以怨報德,說著還引經據典,什么子云:」信近於義,言可復也。「,&34;。&34;?

結果關羽拿出來自己的刀說:「我這刀頭一次殺了文丑,二次殺了蔡陽,三次就要殺你了,說完拉著魯肅做人質,全身而退,

臨走關羽還送了兩句話:「百忙裡稱不了老兄心,急切裡倒不了俺漢家節。」

整個故事裡,魯肅前期盲目自信,當事則迂腐顢頇,臨了又亂了陣腳,最後被關羽嘲笑,完全成了一個丑角。

這一段後來被《三國演義》收錄,單刀赴會也成了表現關羽忠義英勇的一個名場面。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在故事裡被黑得最慘的一個,特別是單刀赴會,這壓根不是關羽自己的獨角戲,魯肅也是英勇的主角。

時間背景是在公元215年,劉備已經奪取了四川,孫權索要荊州,劉備自然不給,孫權就派呂蒙武力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讓關羽武力奪回。孫權也親自出馬,派魯肅屯兵益陽,雙方劍拔弩張,形勢一觸即發。魯肅作為孫劉聯盟的提倡者,提出和談,為表誠信,雙方的兵馬都駐紮在百步之外,只有會談人單刀赴會。

按照《吳書》的記載,魯肅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關羽手下一個人還搶白:「夫土地者,惟得所在耳,何嘗之有?」後來小說裡給這個人取了個名字:周倉,他的工作是為關羽扛刀。關羽斥責他:「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暗嚇魯肅!小說裡魯肅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但是在《三國志》裡,魯肅不但斥責了此人,還質問了關羽一番話,這番話倒是跟關漢卿雜劇裡說的意思差不多,關羽也沒有單獨靠武力霸凌,而是啞口無言。


當然《吳書》是吳國一方面的記載,或許不足為信,但這次會談的結果是雙方平分荊州,《三國志》上也說在此之前,每次發生疆界糾紛,魯肅對關羽各種好言寬慰。同時,之前答應借給劉備荊州也是魯肅大力提倡的,

可能這些記載,讓後來的文學創作者產生了誤會,把魯肅當成了一個對劉備集團膽小懦弱而又忠厚老實的人,其實不然,魯肅那不是怕關羽,魯肅是在盡力維護自己孫劉聯盟的平衡,踐行自己的規劃的戰略。

他才是東吳最大的戰略家,孫權當年稱帝,戴上冠冕的時候就想起的第一個人就是魯肅,他說:「魯子敬早就為我謀劃好了這一天。」

孫權晚年評價魯肅說他有「兩快一短」,所謂兩快,一是當年獻榻上之策,為東吳做出戰略規劃,二是曹操南下之時,力勸孫權不要投降。而這一短便是讓孫權借給劉備荊州。他作為領導只看到了他收穫成果最大的兩項戰略,最後這一項,他卻沒有看到這也是魯肅的戰略,孫權自己親手破壞了,還把他魯肅的缺點。恐怕當吳、蜀兩國被各個擊破的時候,他們孫家倉皇辭廟的時候才明白魯肅這個戰略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單刀赴會,魯肅對戰關羽,單刀會談判
    誰才是單刀赴會的英雄??《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中寫到,孫權討要荊州,劉備抵賴不還,魯肅設下一計,請關羽到東吳赴宴,當面討回。《三國志平話》裡說關雲長衣甲全無,腰懸單刀一口,前來赴會。魯肅這邊卻是甲士三千,眾將還都掛著護心鏡。吃飯時開始奏樂,一連三次,笛聲不響,魯肅叫「宮商角微羽」,又說「羽不鳴」,說了三次。表面上是說羽聲沒有吹響,實際是說「羽不明」,說關羽不明事理。關羽大怒,揪住魯肅,說「你說『羽不鳴』,我叫你『鏡』先破」。「鏡」指護心鏡,也是指魯子敬的「敬」,嚇得魯肅伏地請罪,關羽才饒他性命,上馬回荊州。
  • 關羽或魯肅:誰才是三國時代「單刀赴會」的真正主角?
    (一)《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梗概話說諸葛瑾無功而返後孫權大怒,命令魯肅設計逼迫關羽交出荊州,不答應就殺死他。魯肅定計請關羽到陸口寨外臨江亭上赴「鴻門宴」。關羽的智商不低,略為盤算就洞察這詭計,不過他決定赴約,叫兒子關平作好前來接應的準備。
  • 歷史上單刀赴會的主人公到底是誰?關羽還是魯肅?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 單刀赴會並非關羽,其實是魯肅,魯肅是文人,為何不叫空手赴會
    上一期我們講了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其實是魯肅,而不是關羽。當時魯肅單刀赴會,一炷香時間說懵關羽,奪回一半荊州。問題來了,《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是,魯肅是個文弱書生,而且很慫,無智謀無遠見,最大的身份就是諸葛亮的捧哏,用於襯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
  • 中國古代故事:單刀赴會
    單刀赴會是宋元以來感人至深的又一個關羽故事。關羽的英雄虎膽、儒者風範、大將智勇在這個故事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現。可這效果也是宋元藝人對史實改造而來的。《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 單刀赴會真相:魯肅破口大罵 關羽不敢出聲?
    單刀會是《三國演義》裡最出彩的一個章節。魯肅想要奪回荊州,設局邀關羽赴宴,想在席間將其拿下。沒想到關雲長事先有準備,不僅沒被魯肅拿住,反而拿住魯肅,押到江邊,安然脫險而去。這一出,關羽罵得痛快,魯肅慫包到底。
  • 樂善好施——魯肅
    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 單刀赴會的關羽
    主要劇情是:三國時,魯肅索還荊州,設下「鴻門宴」邀請關羽。關羽明知是計,仍單刀赴會。席間鬥智鬥勇,最後安然返回。本折《金盞兒》中描寫關羽外貌特徵「三綹美髯」和「一丈虎軀」,展現出關羽威武雄偉的大將風度。第二折寫魯肅拜訪司馬徽商議索取荊州,遭到拒絕。本折《滾繡球》對關羽的英雄畫像進行了加深和強化。「他圓睜開丹鳳眸,輕舒出捉將手……他若是寶劍離匣,你則準備著頭。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軍州!」對魯肅的調侃幽默風趣,一場刀光劍影的陰謀活動中的緊張氣氛被嘲諷中的諧謔衝淡。同時寫出了關羽酒後性躁,性情剛硬,甚至帶有些暴烈。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或許,誰都未曾想到,就在此時,江面上正有大大小小的戰船正魚貫而行地駛入敵軍的陣營中。敵軍慌了,忙用飛矢一頓亂射,企圖阻擋前來的大軍。等到天明之時,才知道這是對方的計策,故意讓自己陣營中計。 相信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是《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借箭的主角是諸葛亮。在駛向曹操軍營的時候,他鎮定自若,沉著冷靜。
  • 小說中「忠厚無用」的魯肅,最後為何能讓他代周瑜鎮守在荊州
    魯肅一出場,似乎讓人覺得他像一個儒生文文弱弱,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東漢末年的儒生與後來的儒生不同。更確切地說他們是遊俠,一襲長衫一柄長劍豪傑之氣頓生。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絲毫沒有所謂的唯唯諾諾之氣。魯肅變成了忠厚長者,但他的本質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 野心勃勃的江淮豪俠——魯肅,並非《三國演義》中的受氣包形象
    《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度確實提升了魯肅這個人物的知名度,但相應地也混淆了魯肅的形象,讓魯肅的形象更偏向於一個非常忠厚的老實人的樣子。然而歷史上的魯肅並非如此,他也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豪強,喜歡擊劍騎射而非儒家經典,希望在亂世當中建功立業的人物。
  • 三國時期,他也單刀赴會,卻鮮有人知
    他的故事大家也都知曉很多,&34;&34;&34;&34;&34;等等。而誰又能知道,在三國的歷史上,單刀赴會的其實不止關二爺一人,還有一位豪傑也曾單刀赴會,但卻鮮有人知,而他就是吳國將領——魯肅。關羽則一手刀一手挾持魯肅,裝醉,直到坐上船才放開魯肅,嚇得魯肅一臉懵逼。&34;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 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34;然而演義畢竟是小說,有人物形象刻畫和文學加工的因素在裡面,我們再看看正史是怎麼說的。
  • 一個單刀赴會三種寫法,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文人的春秋筆法
    關羽的單刀會因為演義和戲劇的關係,乃是出名的故事了,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裡的那段,那段演義中的單刀會把關羽的豪氣英勇完全展示出來,而相對的東吳魯肅那邊卻成了小丑一般。然後關羽赴會,魯肅驚疑不定:」船漸近岸,見雲長青巾綠袍,坐於船上,傍邊周倉捧著大刀,八九個關西大漢,各跨腰刀一口。魯肅驚疑,接入庭內。敘禮畢,入席飲酒,舉杯相勸,不敢仰視。雲長談笑自若。「最後關羽劫持魯肅而走:」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
  • 改弦更張:三國東吳魯肅如何接好周瑜的班
    說起來,魯肅早就認識到荊州的重要價值。早在公元200年,魯肅與孫權「合榻對飲」時,魯肅就對孫權提出了「先鼎足江東,進而盡長江之所極,建號稱帝,一統江山」的戰略策略。既然要「盡長江之所極」,「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的荊州自然是志在必得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魯肅在接班之後,卻一改往日夙願與前任周瑜的戰略,在荊州方向變得「保守」、「忍讓」起來了呢?
  • 三國時期:被忽視的「敗家子」魯肅:東吳崛起不可或缺的人物
    《三國演義》有一個憨厚仁義的人物躍然紙上,令我們感覺很像我們身邊的大哥哥一樣,又仿佛金庸小說裡的郭靖一般,他就是魯肅魯子敬。魯肅為人很善良,也很正直,都說好人有好報,但是魯肅活得歲數也不大,46歲就英年早逝了,兒子還未生出來,留個遺腹子在世上。魯肅有當了東吳三軍大都督這個命,也就跟大都督這個職位上的其他人一樣容易「少亡」。
  • 明於大略,寬厚待人,中人之姿當勤學魯肅
    曹軍南下,這是孫策去世後東吳面臨的第一次重大挑戰,也是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第一次驗證。事實是,在驗證前,正是魯肅以一人之力力勸和堅定著孫權的主戰觀念。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和決斷精神,證實了魯肅的孤膽,不也正是當今風雲變幻的世界局勢下,現代人急需的嗎?3.明於大略,第三次正是成就了關羽一世英名的單刀赴會。世人皆以為關羽蓋世英雄,其實能夠在這次會談中佔據優勢而放棄優勢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踏上對,為何世人覺得諸葛亮戰略眼光高?
    說起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大家都知道,它為劉備做了長期戰略規劃,讓實力非常弱的劉備能夠最終成為三分天下的皇帝之一,可是魯肅提出的「踏上對」要比諸葛亮早很多年,為什麼世人皆知「隆中對」,並認為諸葛亮的戰略目光要比魯肅高呢?
  • 正史中魯肅也是一位豪傑義士,可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唯唯諾諾
    周瑜極力向孫權舉薦魯肅,孫權立即要會見魯肅,他們談得很高興,等到賓客都退席的時候,孫權還意猶未盡,又單獨把魯肅叫回來,二人在榻上對飲聊天,聊到深處。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 在魯肅作為邊將期間,他和關羽治理的地盤相毗鄰,他對關羽以妥協忍讓為主,東吳大將呂蒙看不下去了,就問魯肅如何處理來防備關羽?
  • 三國「單刀赴會」背後的真實歷史:關羽狼狽不堪劉備吃了大虧
    只要剷除這三個武裝集團,曹操一統河山就大局已定,試看天下誰與爭鋒,再也無人能與他匹敵。面對曹操大軍潮水一般的兇猛攻勢,劉表集團迅速敗亡,劉備倉皇南逃,依附江東的孫權。孫權這邊眼看曹軍大兵壓境,也慌了手腳,是戰是降拿不定主意。
  • 一人千面,先唱「魯肅」再扮「關羽」
    裴詠傑曾在《古城會》中飾演關羽。12月1日,著名京劇老生、「麒派」藝術第三代傳人、湖北省京劇院副院長裴詠傑,將於京韻大舞臺上演京劇專場演出,在當天的《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裡一人分飾兩角,先唱老生「魯肅」,再扮紅生「關羽」。8歲隨父親裴少春學藝,裴詠傑起初專攻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