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單刀赴會」背後的真實歷史:關羽狼狽不堪劉備吃了大虧

2020-12-18 歷史小火鍋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意圖一舉統一天下,江淮地區的劉表、劉備,江東的孫權,成為他的攻擊目標。只要剷除這三個武裝集團,曹操一統河山就大局已定,試看天下誰與爭鋒,再也無人能與他匹敵。

面對曹操大軍潮水一般的兇猛攻勢,劉表集團迅速敗亡,劉備倉皇南逃,依附江東的孫權。孫權這邊眼看曹軍大兵壓境,也慌了手腳,是戰是降拿不定主意。緊急關頭,在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的極力促成下,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形成聯盟,共抗曹軍,最終在赤壁大戰中大獲全勝,以絕對劣勢兵力擊破強大的曹操,一舉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

赤壁戰後,劉備趁著孫劉聯盟正在蜜月期,向孫權提出暫借荊州棲身的請求。荊州是當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戰略要地,呂蒙周瑜等人都反對把荊州借給劉備。唯有魯肅力排眾議,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代管。

魯肅高瞻遠矚,認為此時曹操實力依然很強,讓劉備佔據荊州,一來可以維持孫劉聯盟不致於破裂,二來荊州位於江北,與曹操毗鄰,堪稱是東吳的北大門,讓劉備佔據這裡,東吳不出一兵一卒,等於讓劉備給給東吳看大門,益處多多。最終孫權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誰知隨著形勢發展,兩國之間為此產生齷齪。劉備佔據益州之後,已經有了根據地卻依舊不還荊州,孫權多次討要都被拒絕。魯肅感到劉備忘恩負義,於是直接出面跟鎮守關羽的荊州談判,要求關羽退出荊州,結果再度不歡而散。

《三國演義》中,對這次談判進行了極富傳奇色彩的描寫,關羽單刀赴會,在吳國的刀劍叢中凜然無懼,周旋自如,出盡了風頭,為劉備保住了荊州。但真實歷史卻並非如此。關羽在這次事件中狼狽不堪,劉備一方最終吃了大虧。

《三國志》《吳書》都記載了此次事件。魯肅邀請關羽單獨見面,雙方「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見面後,魯肅痛斥關羽:「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意思是說,當初劉備勢窮力竭,孫權以大局為重把荊州暫借劉備幫其度過困難時期,劉備應當感恩戴德才是。

魯肅又說:「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可現在劉備現在已經佔領益州,卻依舊貪得無厭,見利忘義,為了一州之地不惜破壞孫劉聯盟大局,甚至不惜動武開戰,恐怕天下人都不會站在他這一邊。

魯肅有理有據,義正辭嚴,一番話說得關羽張口結舌狼狽不堪,無言以對,「羽無以答」。在隨後的軍事對峙中,關羽試圖在益陽秘密渡過益水進攻吳國,結果東吳悍將甘寧主動請戰,發出「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擒」的挑戰,關羽居然臨陣退縮,未敢與甘寧交戰,「武聖」威風不再。

正在雙方對峙時,曹操帶兵威脅劉備的漢中地區,劉備根本無力同時應對兩方面攻勢,於是向東吳做出巨大讓步,把荊州地區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白白拱手讓給孫權,吃了大虧。單刀會就這樣以蜀國作出重大讓步而結束。欲了解更多精彩三國歷史,請閱讀《三國原來是這樣》。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單刀赴會,魯肅對戰關羽,單刀會談判
    誰才是單刀赴會的英雄??《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中寫到,孫權討要荊州,劉備抵賴不還,魯肅設下一計,請關羽到東吳赴宴,當面討回。關羽如不答應,就於席中殺掉,若是關羽根本不來,那就是他理虧,可以發兵硬奪。關羽接到邀請,慨然應允,深人險地。酒席宴上,關雲長談笑自若,先在氣勢上將魯肅完全壓倒。魯肅提起要荊州,關羽並不做正面回答,又看準時機,拿過周倉的大刀,挽住魯肅的手,一直走到江邊,見周倉已召來接應船隻,才放開已嚇得魂不附體的魯肅,上船安然離去。
  • 三國時期,他也單刀赴會,卻鮮有人知
    &34;如果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有哪些讓人不能忘懷、英豪盡出的年代,那三國毫無疑問名列前茅,一本《三國演義》更是讓三國故事變得家喻戶曉,但藝術加工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冷知識,今天日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34;如果有什麼遺漏和錯誤的地方,也歡迎各位小夥伴補充糾正~---------------------------------------
  • 歷史上單刀赴會的主人公到底是誰?關羽還是魯肅?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 單刀赴會的關羽
    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熱切的人道主義情懷,揭露社會黑暗,呼喚歷史英雄,關切底層人民,表彰普通人的反抗邪惡和見義勇為。「一空依傍,自鑄偉詞」 「曲盡人情,字字本色」。[1] 《單刀會》是關漢卿的歷史劇代表作,全稱《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主要劇情是:三國時,魯肅索還荊州,設下「鴻門宴」邀請關羽。關羽明知是計,仍單刀赴會。席間鬥智鬥勇,最後安然返回。
  • 關羽或魯肅:誰才是三國時代「單刀赴會」的真正主角?
    作者:趙心放(關羽)《三國演義》66回講了這麼一件事,孫權命令諸葛瑾赴成都向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計使諸葛瑾無功而返。孫權命令魯肅設計逼迫關羽交出荊州。關羽慨然赴宴,臨危不懼,機智應敵,成功地全身而退。這是書中樹立關羽高大上形象的精彩段子之一,歷代膾炙人口。史實果真如此嗎?
  • 中國古代故事:單刀赴會
    可見,歷史上確實有過吳蜀談判劃分荊州的單刀赴會。談判前,魯肅身邊的將官擔心有變,不讓魯肅前往,但是魯肅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毅然而行。談判中雙方談判人員每人各帶一口刀,而不是關雲長一口大刀孤身冒險;而且慷慨陳辭、氣奪對手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 是誰單刀赴會?是關羽也是魯肅,為什麼魯肅淪為故事裡的丑角?
    山東宰相山西將,彼丈夫兮我丈夫」這是關漢卿所著《關大王單刀赴會》裡魯肅一出場時定場詩,這四句寫得甚是大氣,隨後魯肅進行了自我介紹,他要擺下鴻門宴來請荊州的關羽過江赴宴,筵席上討要荊州,關羽給了便罷整個故事裡,魯肅前期盲目自信,當事則迂腐顢頇,臨了又亂了陣腳,最後被關羽嘲笑,完全成了一個丑角。這一段後來被《三國演義》收錄,單刀赴會也成了表現關羽忠義英勇的一個名場面。
  • 關羽號稱三國第一名將,那歷史上的關羽和演義中的關羽有何區別?
    讀三國我們就不得不提忠勇無雙的關羽關雲長,他被稱為三國第一名將,替劉備守荊州的時候,他惕勵北伐,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威震華夏,一代梟雄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關羽是忠義和勇武的化身,《三國演義》中他更是被塑造得無比高大上,那麼歷史上的關羽和演義中的關羽有何區別呢?
  • 單刀赴會並非關羽,其實是魯肅,魯肅是文人,為何不叫空手赴會
    上一期我們講了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其實是魯肅,而不是關羽。當時魯肅單刀赴會,一炷香時間說懵關羽,奪回一半荊州。問題來了,《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是,魯肅是個文弱書生,而且很慫,無智謀無遠見,最大的身份就是諸葛亮的捧哏,用於襯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
  • 武聖關羽被誇大了?真實歷史上的關羽又是怎樣的?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 三國關羽忠義勇武,被稱為武聖,而歷史上的關羽卻是大相逕庭
    三國名將關羽,在元末明初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被塑造為了勇武、忠義的完美化身。到了清朝,關羽更是一舉取代嶽飛,搖身一變,成了世人所矚目的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關羽的勇武及作戰能力,舉世公認。好的這一點,就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劉備,還時刻準備回到劉備身邊。于禁雖然沒有說要返回曹營,也不好說于禁就不惦記著重新回到曹操身邊。所以,關羽降曹,總是關羽忠義之上的一個永遠無法抹去的瑕疵。關羽的萬人敵,名不符實。
  • 《三國》冷知識
    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件事,劉關張三人確實關係很好,同吃同睡,情同手足,「義為君臣」,「情同父子」。可是劉關張並沒有結拜為兄弟。(如果三人結拜,那麼他們當時拜的是關公嘛!)劉關張知道桃園三結義,就一定知道劉備是大哥。
  • 讀懂三國:劉備並非為關羽而死,關羽和劉備不是一條心
    關羽忠的是漢室關羽對於劉備是兄弟情,但並沒有上升到到忠於劉備的程度。比如三人失散之後,各走各路。其中關羽遇到曹操,曹操對於關羽是真心喜愛,曹操算是一個最好的老闆,開始挖這個最狠的員工。關羽怎麼辦的?關羽提出的是降漢不降曹。這裡面的分歧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關羽一生的出處,就是忠於漢室,不論是誰,誰要是反漢室,我就跟你急眼。
  • 被誤解的三國:正史對話小說
    正因為小說、戲曲、評書、影視的反覆演繹,使得三國的故事、人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這些演義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差別呢?廖彥博先生的這本《被誤解的三國》恰好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解答。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借著正史和小說的對話,讓大家更進一步地認識真實的三國人物和歷史。
  • 《三國》中劉備諸葛亮君臣關係,到底是誰成就了誰?恍然大悟!
    三國亂世,英豪輩出,既有無雙猛將的馳騁沙場,也有儒雅謀士的運籌帷幄,三國當中的一些人物,因為後世的傳頌,可謂是深入人心,關羽的忠義無雙,曹操的老奸巨猾,呂布背信棄義。
  • 真實三國:關羽雖沒《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神,卻讓曹操和孫權懼怕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或許是大眾最了解最喜歡談論的一個歷史時代。當時的英雄人物,智囊謀士,勇猛武將,大家知道的有很多。關羽,或許是如今最讓人崇拜的一位英雄人物了。當然,對關羽的爭議也有很多。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歷史小說,其中有些事件是誇張甚至是虛構的。
  • 三國電視劇中的十大虛構情節,你們知道嗎?
    這個故事完全是三國演義虛構,真正的歷史中劉備根本不是張飛,關羽的大哥。而且關羽的年紀還要大於劉備,知道真相的小編一臉懵逼,難以想像,劉備要喊關羽大哥的情形。第二,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人們也津津樂道。武藝高強的華雄向十八路諸侯挑戰,殺了聯軍多名大將。默默無聞的馬弓手關羽提刀而出,杯酒尚溫,便割下人們的腦袋。
  • 「三國隨筆」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的真實意圖
    當時曹操擄掠漢中人口和資源退回長安,劉備在漢中與曹操對峙,糧草無法就地補給,全依賴蜀地運輸,壓力非常之大。所以劉備想讓荊州出兵牽制,逼迫曹操回師救援,以便迅速鞏固漢中的成果,才有了關羽北上。我們讀三國,可以研究地形和戰略,也可以分析人物性格性情。我喜歡結合理性與感性,來解釋歷史的格局、戰爭的形勢、人物的命運,以及三國歷史中的各種謎團。
  • 關羽與劉備結義《九州劫》中屬於浪漫與理想主義者的史詩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三國時期名將輩出,將星雲集,然而就在群星中卻有一輪明月懸在夜空中,他就是"武聖"關羽關雲長。英雄也有落魄時分,在未遇到劉備之前的關羽,只不過是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的一介賣綠豆的小商販罷了,而在遇到劉備之後關羽的人生也隨之改變,但讓我們先將視線移到關羽和劉備都在涿州的時候,為什麼高傲的關羽能被無權無勢、四大皆空的劉備所折服進而收歸麾下呢?今天就與月半叔一同探究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
  • 趣說三國:劉備是不是被關羽和張飛耽誤了?從桃園結義看蜀國覆滅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關張」作為有名的三人組,他們的事跡幾乎貫穿了整個三國時期,是無論學者研究還是我們尋常人茶餘飯後閒話三國時所避不開的人物,並且說這三人都是重情重義之人,關張二人對於劉備可以說是忠心不二,蜀國的建立和他們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劉備對於關羽張飛這兩位異姓兄弟也是情深義重,當年劉備正是為了給關張二人報仇才決定舉兵伐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