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 李凱祥)11月28日,由美籍華人音樂家談晨創作的大型套曲《詩經·國風》在通州區文化館成功首演。在作曲家的指揮下,中德牧歌合唱團的演員們為現場300餘名觀眾奉獻了一場中西融匯的精彩演出。據了解,這是近年來國內首次舉辦以《詩經》為主題的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前來觀看演出的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李培智評價這場音樂會時表示,用音樂的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作品帶向國際舞臺,音樂家談晨為我國「十四五規劃」指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貢獻。
演出現場,作曲家談晨指揮中德牧歌合唱團的演員們。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據了解,《詩經·國風》是談晨應中德牧歌合唱團創建人金成華指揮的邀約而創作完成,包含合唱、獨唱、音樂短劇等多種形式,共分七個樂章,歌詞取自《詩經》中國風部分的八首詩作。開篇第一首是《子衿》與《採葛》融合在一起的混聲無伴奏合唱,清麗的曲風宛如一首純粹無邪的情歌;隨後是男聲獨唱《野有蔓草》和女聲獨唱《蒹葭》,展現了男歡女愛的民風人情。第四樂章《株林》是一出音樂短劇,講述了《左傳》中記載的「夏南之亂」的故事,作品中還引用了《孟子》《莊子》《史記》等經典名著裡的評述段落。在男聲合唱《黍離》與女聲合唱《淇奧》之後,作品來到了終曲《關雎》。
「聞『風』以知人心厚薄,讓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歌詠風行天下以使風俗化醇。」作曲家談晨介紹說,為這些詩歌譜曲,是為了讓它們能在今天的音樂中獲得新生。「將中國古曲的音調和韻味,有所選擇地與西方古典音樂的復調技法和現代音樂語彙匹配起來,我試圖在古今中外之間迂迴地返歸國風的本原,返歸孔子編詩的用心。」
每個樂章演出前,作曲家談晨都會為現場觀眾進行作品解讀。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談晨既是整套《詩經·國風》作品的作曲,又兼任本場演出的指揮,同時在音樂會中大段穿插著他對《詩經》的講解以及對《左傳》的講述,音樂功底、文學功底都非常深厚。在他沉穩又生動的講述中,觀眾們忍不住地鼓掌讚嘆。北京音樂家協會秘書長趙金波稱讚道,「《詩經·國風》這部套曲很有新意,不但有古風的旋律,還有很多現代的技法和技巧,中外文化的經典飽含在作品中,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年輕的音樂家談晨接過了傳承中華文化的接力棒,接得很實。在場的每一位藝術家,你們既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和平的使者,中德牧歌合唱團,中國和德國兩國之間的友誼需要這樣的交流。有這麼多德國的友人來演唱《詩經》,我很感動。來觀看今天的音樂會真是不枉此行。」
在套曲的七個樂章中,音樂短劇《株林》的舞臺導演是德國人Daniel Rtting,在他看來,讓一個外國人去理解《左傳》的故事是非常困難的,通過談晨的充分講解,藉助最簡約的舞臺調度來呈現「夏南之亂」這段駭人聽聞的故事,希望觀眾能夠從中領悟到:失去節制的欲望會吞噬一切,成為人倫大敵。另一位德國團員Kathrin von Rechenberg則表示:「我很高興能夠演唱這位優秀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對中西方哲學和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是在為音樂獻身,而不是在炫耀他的技巧。談晨的音樂非常精緻,他讓我認識了孔子的《詩經》,我開始嘗試去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演出現場。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據悉,去年夏天,《關雎》已由中德牧歌合唱團進行了單獨首演,他們攜這首混聲無伴奏合唱參加了去年7月在德國韋尼格羅德舉辦的第11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並一舉奪得金獎。在今年10月結束的「第15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比賽中,中德牧歌合唱團再次憑藉《關雎》入圍新作品終評音樂會,並獲得「成人組混聲一級團隊」的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樂會是公益演出,觀眾通過領取免費票即可到現場觀演。家住通州的範先生說,作品以西方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中國的古典文學,這種中西融匯的表演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市民文化生活又增添了一筆精神財富。演出結束後,記者進一步了解到,作曲家談晨有意將全套作品完整出版,並期盼將來能有機會把它帶到世界各地巡演,讓中國傳統音樂和經典文化唱響全球。
新京報記者 劉臻 李凱祥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