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燦若群星的教師,他們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最後一課」

2021-01-15 東家APP

電影《無問西東》,爭議頗多。這部為校慶而拍的電影,卻拍出了「聯大一代」的風骨與真實。

在1937年夏天,侵華日軍吞併華北,野心勃勃,國家如大廈將傾,數千名師生輾轉至西南一隅,成立西南聯合大學,進行著屬於他們的「抗戰」。

鐵皮屋下,大雨傾盆。在一堂數理課上,學生聽不到老師的聲音。這位老師轉身在寫滿數學公式的黑板上寫下四個漢字:靜聽雨聲。先生袖手凝神,師生靜坐,一心聽雨。

空襲降臨時,師生們跑到防空洞前授課,老師面對著學生大談黑格爾的哲學觀,頭頂戰機轟鳴,炸彈落在他們身側,炸得山體石塊粉碎,而老師的身影依然挺拔。

電影中這樣的畫面還有很多,最後片尾的7分鐘「中國風骨」彩蛋,足以讓電影院裡的任何一個人沉默。

這些老師們的身上,貫通著最好的中國部分和最好的西方部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無縫對接,而在國難當頭之下,「這一些人,一個個都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態度,忠於其職,貢獻其心血,以保持學術的獨立自由和尊嚴,在必要時,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

他們與這所大學一起,成為了中國的脊梁。

1938年,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嶽霖、吳有訓

***

電影中的「靜聽雨聲」確有其事,一說是金嶽霖的邏輯課,還有一說是陳岱孫的經濟課。很多西南聯大的學生記住了這段經歷,包括楊振寧,「下雨的時候,叮噹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幾年之後,滿是泥垢……」

先來看西南聯大一份燦若群星的教師名單吧:

歷史系任教的教師有陳寅恪、姚從吾、毛子水和錢穆;哲學系有馮友蘭;文學系有聞一多、朱自清、劉文典、羅庸;外語系有梁實秋、錢鍾書、吳宓;社會學系有潘光旦、費孝通。

傳道、授業、解惑,成為了大師們在飄搖歲月裡燃燒的燭火與信念。他們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最後一課」,維護著中華文明不墜。

陳寅恪

陳寅恪來上課時,經常用布包著的一大包書,因為他在上課時要引證很多史料。「貂皮帽、衣狐裘、圍圍巾、手提藍布小布包,坐在南區小教室裡,有時微笑,有時瞑目,旁徵博引,滔滔不絕。同學們如坐白鹿洞中,教室雖無絳帳,卻也如沐春風。」有時,馮友蘭、朱自清也去聽他的課。

陳寅恪是孤身一人,從香港轉道滇越鐵路抵達雲南的。抵達當地後,陳寅恪已經右眼失明,左眼也患了眼疾,每次跑警報的時候,傅斯年怕陳寅恪聽不見,每次都不顧自己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喘著氣,跑上樓攙扶著陳寅恪,兩個知識分子之間,相救相助,也是人格與精神的互敬庇護。

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都有研究,梁啓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聞一多

掛牌刻製圖章的聞一多

聞一多教楚辭,起頭總是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稱名士」。聞一多抽菸,所以上課的學生也一起抽菸。聞一多也教唐詩,把中國晚唐詩歌和西方印象畫派一起講。汪曾祺說,「中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講唐詩的,聞先生當為第一人」。

聞一多十三歲就進了清華。抗戰爆發後,他蓄起了鬍子,「趕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鬍子!」因為生活拮据,聞一多開始靠刻圖章養家。他對華羅庚說起,「我的父親是個秀才,家學淵源,我24歲時到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及紐約的藝術學院學畫,因此也學會了雕刻。可是,我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我竟然會為了吃飯而被迫掛出了公開治印的招牌。」

沈從文

沈從文上創作課時,從不引經據典,不藉助前人的觀點為自己背書。汪曾祺回憶,「他的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沈先生的講課時非常謙抑,非常自製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譁眾取寵的江湖氣。」

他喜歡在學生的文章後面寫長長的讀後感,有時評析文本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區,談論一些創作的問題。

21歲的沈從文報考燕京大學,未被錄取,只做了旁聽生。沈從文因為學歷低,受到了一些人的輕視和諷刺。跑警報時,劉文典就嘲他,「陳寅恪跑警報是為了保存國粹,我劉某人跑是為了莊子,你們跑是為了未來,沈從文替誰跑啊」?把當時學歷低、名氣還不高的沈從文搞得急赤白臉。後來,沈從文曾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五人入圍名單」。

劉文典

劉文典是真的狂。劉文典講莊子,起頭就是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囉,也沒有人懂」,言下之意就是他如果不懂,別人就更不懂了。

上課時,他更是隨心。有一日,他忽然說:「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繼續上課。」 原來,下個星期三是陰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於是,在一輪月色下,他當著一輪皓月,想像著月宮是何等的美麗,講得眾人如醉。

劉文典雖狂,研究的是枯燥清苦的勘校。他不做一味考證,而是從文獻入手,再校與此書有關聯的若干書,上下聯貫、左右橫通。在西南聯大期間,為了與國外學人一較高下,他一個人做了《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國記》的勘校。

朱自清

朱自清對學生考試要求非常嚴格。他教宋詞時,帶著一疊卡片,一張一張地講,他要求學生記筆記,背下來,還要定期考試,小考、大考。

朱自清30歲之前就寫出了《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後來成為了每個中學生的必讀課文,34歲,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清華荷塘邊的「 迤東亭」,因他更名為「自清亭」。

馮友蘭

圖源見水印

馮友蘭講課緩慢、沉著。他的語言就是一本邏輯清晰、敘述簡明的講義。

哲學大家馮友蘭,受過嚴密的現代邏輯訓練。他非常重視邏輯,年輕時,他在上海,接觸了邏輯學,後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師從實用主義大師杜威。馮友蘭認為中國過去的正統思想能夠團結中國民族,現在也能幫助中華民族渡過大難。

錢穆

錢穆講課時,總穿一身中式藍布長袍、布鞋、黑邊眼鏡,用一口濃重的無錫口音,越講越有感情。「你們不要認為在後方念書就是貪生怕死,你要用前線戰士的精神去讀書,書讀好了,才能報國」,有學生受不了流亡生活想要去參軍,他勸誡道。

唐蘭

唐蘭教古文字學,講詞的方法是「不講」,統統用無錫話吟唱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鳳』——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完了。

***

「掌門人」梅貽琦

生活也壓得他們幾近喘不過氣。電影中的校長梅貽琦,一派宗師的形象,他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為了補貼老師們的拮据生活,常常上街賣糕點。有時,上課時遲到了,他歉疚地解釋:「我剛才在街上給我內人的糕點攤守攤,她去進貨了,可她辦事不利,我告訴她八點我有課,她七點半還沒回來,我只好丟下攤,跑來了,不過,今天點心賣得特好,有錢掙啊!」

同學們紛紛落下了淚。

汪曾祺自嘲自己是西南聯大的「壞」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在昆明茶館裡寫小說,老師們卻對他十分寬容。楊振寧到普林斯頓大學時也說,「我的感覺是,我比普林斯頓大學本身培養的學生沒什麼差別,他們讀的書我都度過,他們知道的我也知道。」

汪曾祺與沈從文

為什麼一個鐵皮屋頂下,走出了那麼多「不問西東」的大師?

我們或許從當年聯大各系必修的大一國文的課文選擇,能窺探得當年當日,在鐵皮屋下授課時老師心中的獨白。課本中,《楚辭》選擇了《九歌》一篇,而不是《離騷》,魏晉時期選擇陶淵明和《世說新語》,宋代讀的依然是李清照,但不是婉約詞,而是《金石錄後序》。

從文化上,他們是真正「不問西東」的一群人,在東潮與西潮之間,他以開闊、自信的意氣傳布著全人類的文明果實;從氣節上,他們沒有迴避自己的時代,他們將知識薪火相傳,照亮了後人前進的路途。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逐漸遠去,所謂大學精神、文人風骨卻成為了我們永久的燈塔,

而能讓你自己不顧時代浪潮,

不顧他人言語,

不顧世俗評價,

真正「不問西東」的,

究竟是什麼?

文 | 憶夢

參考資料:

《狂人劉文典》《聞一多與中國現代學術文化》

《學子從軍,一曲悲壯的歌》環球時報

《陳寅恪在西南聯大的日子》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人才爆發背後的原因不難發覺,那就是他們所處的時代非常特殊。   今天我們所講的西南聯大也是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抗日戰爭期間,國難當頭,每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都渴望用一腔熱血保衛國家,渴望去為國分憂,正是在這股愛國情懷的原動力下,促使當時的學生發奮學習,教師不拘一格,傾其所有的教導學生。
  • 民國俠女施劍翹---西南聯大的旁聽生
    豪華的教師陣容,讓大一的國文課聲名遠播,不僅西南聯大的學生歡呼雀躍,還吸引了許多社會人士前來旁聽。  據方齡貴在《西南聯大見聞瑣憶》中回憶,一位30歲出頭、體態豐盈的大姐成為了西南聯大大一國文課上的常客。這位大姐上課風雨不誤,聽課也非常認真,還堅持每堂課都做筆記。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見她年齡不像是學生,便知道她是慕名而來聽課的「旁聽生」。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在長沙只一學期,就因南京陷落,武漢吃緊,學校西遷入滇,全校大部師生不得不跋山涉水徒步轉往昆明。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
  • 《西南聯大》:同名圖書比紀錄片更豐富
    近日,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與紀錄片《西南聯大》同名的圖書《西南聯大》。  2018年11月7日,以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為契機,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五集紀錄片《西南聯大》,播出後贏得很高的口碑,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反響強烈。  雲南人民出版社社長趙石定表示,西南聯大的歷史豐富厚重,傑出的師生燦若星河,遠非五集紀錄片所能窮盡。
  • 《西南聯大》:汪曾祺,條件只有簡陋,豪華存乎精神
    《西南聯大》:汪曾祺,條件只有簡陋,豪華存乎精神 西南聯大舊址要說雲師大與聯大舊址間無藩籬之阻,卻又似乎在不經意間豎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三三兩兩的學生從身旁走過,或戴了耳機聽著歌,或情侶牽手道心聲,或捧著書本低頭不語。轉身回頭,聯大舊址便更顯莊嚴肅穆。 走進它,心中一種深深的敬畏感就油然而生,歷史的滄桑感漸漸映入眼帘。遙想當年,他們坐在這間原始的土坯教室裡,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 教師節訪西南聯大舊址:風骨猶存 情懷漸遠
    中新社昆明9月10日電 題:教師節訪西南聯大舊址:風骨猶存 情懷漸遠  中新社記者 張丹  說起中國的高等教育,西南聯大已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10日,正值教師節來臨,高校新生雲集,記者踏訪了西南聯大舊址——雲南師範大學。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在西南聯大所做一切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認定學術研究是立國興邦的命脈所系,不學無術將使國家民族陷於愚昧的深淵。他認為「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梅貽琦剛到昆明時還常說笑話,後來敵機頻繁轟炸,聯大校舍多處受毀,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每遇到一件事情都需要學校當局明智抉擇和妥善處理。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旅行團由267名家庭貧困的男同學和11位中青年教師組成,配有4名軍事教官及隊醫等。他們跨越湘、黔、滇三省,翻過雪峰山、武陵山、苗嶺、烏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裡,歷時68天。為了減輕負重,步行的學生所出發前每人發給軍裝一套,綁腿、草鞋各一雙,油布傘一把,限帶行李8公斤。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這樣的經歷,說到底也不過是西南聯大輝煌的註腳而已。作為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西南聯大的成就,放在任何歷史時刻,乃至整個世界範圍之中,都是震鑠古今的。三校合併,常駐的教師多數時間接近300左右。西南聯大8年共畢業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共近4000人,為當時中國之最。在這其中,有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他們都是吳大猷的學生;獲得中國「兩院」院士的西南聯大校友,有174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8名,其中包括楊振寧的同學鄧稼先。
  •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苦難與輝煌
    何兆武和聯大師生一起,天天跑警報,「一有警報,學校就不上課,師生跑上十裡八裡到郊外。因為都是野地,日機就不轟炸了。」    跑警報也出現在聯大教師費孝通的回憶中:「跑警報已經成了日常的課程。經驗豐富之後,很能從容應付。」費孝通寫道,「跑警報也成了朋友們聚談的機會。」    何兆武回憶,日軍每次來轟炸,都是27架或36架飛機,排得整齊。「中國沒有空軍,任他炸。」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務,但蔣夢麟和張伯苓多在重慶參加政府要事,另有公務,偏居一隅的西南聯大的眾多事情都落到了梅貽琦頭上。  在西南聯大組創初期,張伯苓就對曾是自己學生的梅貽琦說過:「我的表你戴著。」蔣夢麟當時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雖均高於梅貽琦,但他秉著「對於聯大事務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態。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到昆後,奉教育部令,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從此至聯大結束,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時間。 西南聯大新校舍遠眺 聯大在昆八年又設過兩個分校,一是1938年聯大初到昆明因校舍無著,文、法兩個學院設在蒙自,是為蒙自分校。
  • 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存民族文化血脈、培養國家急需人才,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在國難危機的時候,中國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激揚愛國之情  水擊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的有什麼故事
    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可以說,世界上都很少有這樣一所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邊遷徙,一邊辦學。在山野溝豁,在田野村莊,在鄉間土路,在茅草房昏暗的油燈,甚至松明子下,學生們刻苦讀書。教授們辛勤教學。文明在傳播著。1946年8月,三校復員北返後,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昆明聯大舊址獨立設置,定名國立昆明師範學院。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1939年夏,我從四川合川二中高中畢業,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我在西南聯大學習的時間前後不到兩年。   這個期間,日本飛機經常來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全校師生員工跑警報,上課的時間就更少了,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實在不算太多。但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卻是難以忘懷的。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西南聯大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課程表,授課教師大師雲集
  • 汪曾祺:不進西南聯大,我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作家
    都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因日敵入侵而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高校臨時組成的「聯合大學」,存世不過短短八年餘,卻締造了燦若星河的自然和人文科學大家。那段艱苦卓絕、弦歌不輟的歲月,後來被無數當事人追念懷想。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而建。國事維艱、物質窘迫,聯大教學和生活的環境異常艱苦。華羅庚一家居住在郊區一個牛圈的二樓,六年來一直過著與「牛」共舞的日子。聞一多為了養家餬口,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替人刻印掙錢。因為路途遙遠,很多教授都要步行十幾公裡來校上課。周培源每天騎馬的身影,則成了聯大一景。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安全。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