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有十種不同體裁的改編,最後是一個故事

2020-12-06 講那過去的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唐代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句極美,意境特佳,一直有很多人非常喜歡誦讀。一些人把杜牧的這首名詩改寫成各種體裁,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1、改變字數為其他詩:

六字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慾斷魂。 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指杏花村。

五字詩: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四字詩:

清明雨紛,行人斷魂。 酒家何處, 指杏花村。

三字詩:

清明雨,人斷魂。 酒家何, 杏花村。

2、改寫為詞:

0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0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借問酒家: 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3、改寫為散文小品:

0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0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有改寫為短劇本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5、1957年,《羊城晚報》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劇」為題的劇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詩改的:「時間:清明節。地點:路上。人物、情節: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6、有人把它讀成「短劇」:「清明時節(時間),雨紛紛(背景),路上(地點),行人慾斷魂(人物神態),借問酒家何處有(對白)?牧童遙指(動作),杏花村(遠景)。」

另一種編排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7、改為電影劇本鏡頭: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8、獨幕短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 「杏花村!」 時間——【清明時節】 幕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表情——(欲斷魂) 動作——(遙指) 臺詞——「借問酒家何處有?」、「杏花村!」

一位現代劇作家曾經這樣詮釋這首詩:

劇名------ 清明雨(根據唐代杜牧的七絕《清明》詩改編)。時間------清明時節; 背景------雨紛紛,行人稀少; 地點-----杏花村前; 人物-----遊人,牧童; 對話:遊人------請問哪兒有賣酒的?牧童(手指前方)------前面杏花村便有。

9、話劇:

01

時間:清明時節,雨紛紛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間:清明時節)(背景:雨紛紛)(人物:路上行人)(表情:欲斷魂。) (話: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回答)(動作:遙指杏花村。)

02:

時間:清明節地點:去向杏花村的路上 人物:牧童,詩人 背景:祭拜先人的節日,詩人遠離家鄉,愁腸百結。 天空有些灰暗,斜風吹著朦朦的細雨,纏繞著淡淡的雨霧。三三兩兩去祭拜的路人失魂落魄地在路上走著,路邊還有一位牧童趕著羊群正往回走。這時詩人上場。 詩人:(臉上看似很平靜,但眼睛裡卻流露出淡淡的哀傷,這時他看見一個牧童,走上前去)借問,這附近可有酒家? 牧童:(有些疑惑地看著這個外鄉人,用手中的鞭指向路的前方)前面不遠就是杏花村了,那裡有酒家。

10、故事:

01、有一則「塾師索酒肉」的笑話故事這樣寫道:清代某文士於縣城一富家設館授業。東家極為吝嗇,供膳菲薄,久無酒肉,文士極感不快,惱怒難忍。一日,學生送來題紙請先生出文題與詩題,文士不假思索,提筆即寫道:「文題:三月不知肉味。詩題:借問酒家何處有?」

學生將題紙帶回家,東家一看,甚感慚愧。第二天,酒肉都給送來了。文題出自《論語》,詩題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該文士亦真夠善謔的了。

02、清明節來了,總是春雨綿綿。在雨的清洗下,楊柳變青了幾分,柳條也婀娜多姿,在春風的吹動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綠。多美的春色!老水牛,放牛娃在湖邊,欣賞青春的美麗景色。此時,一位書生蹣跚地走過來,穿著白色的外衣,頭戴「太白」帽,撫著不算太長的鬍鬚。可能是清明節吧!使他變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懷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顯得格外醒目。這時書生走了過來,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個禮,說道:「請問小哥,附近哪兒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尋找酒店吧!於是,他騎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遠處的杏花村,那個杏花村可是遠近聞名的村莊,專產好酒。書生聽了,忙忙道謝。之後,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走向了那個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相關焦點

  • 杜牧與黃庭堅的《清明》詩有何不同,兼談唐宋詩的特色
    《清明》詩雖題材相同,可是抒情內容不同:杜詩重在情韻,黃詩意在說理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也是唐人七絕高手。然而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杜牧與黃庭堅的兩首《清明》詩卻有不同之處: 01.杜詩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觸景感懷,韻味悠長杜牧這首詩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前兩句圍繞清明,一句景「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情「路上行人慾斷魂」,觸景感懷,情景交融,互相生發,營造出一種悽迷紛亂的景況。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並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光明日報-光明網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並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
  • 《清明》詩是否由杜牧所寫?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
    最後,山西汾陽的大地上,最晚在唐末便出現一首民謠,也可以作證《清明》古詩應該出現在唐朝時期。豔陽春,清明時節雨紛紛。沾衣襟,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牛背忙欠身。遙指草橋道,一片白雲深。卜山翠蔭蔭,露水滴淋淋。酒旗飄柳外,茅屋靠山根。這就是酒鄉杏花村。
  • 杜牧的《清明》憑什麼成了清明代言詩?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那麼多好詩,但大家偏偏最喜歡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論慎終追遠的哀傷和沉痛,杜牧的清明詩比不上白居易的,要說語言的清簡優美好懂,吳惟信的不比它差,憑什麼杜牧這首詩代言了清明?
  • 中國有20多個杏花村,哪個才是杜牧《清明》詩中的牧童所指?
    奇怪的是,臨汾杏花村酒聞名天下,卻並非杜牧《清明》詩中所指的杏花村。為何?我們考證杜牧的生平年譜就可知道,杜牧一生並未去過山西臨汾。再者,「清明時節雨紛紛」,寫的是江南的氣候,與地處北方的臨汾也不太符合,因此可以斷定: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的並非臨汾杏花村。
  • 中國天南地北有幾十個杏花村,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哪個?
    杜牧小的時候就十分喜愛讀書,而且聰慧好問,很多人都喜歡他,成年之後,他開始為朝廷賣命,做了很多官,只不過在他的暮年時期,朝廷的作風落後,杜牧便找了個清閒的地方專注於寫詩。杜牧有一首詩十分有名,名字為《清明》,作於清明時節,詩的原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流傳千年,朗朗上口。對於這首詩,我們從小接受的思想或許就是詩人生活的惆悵與無奈,或是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亡人的緬懷。但是,歷史往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直流傳下來的未必是事實,粗文野史也未必是虛構。《清明》,仔細品讀,也會發現其背後的真相。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是山西杏花村嗎?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肯定不是山西!年年清明,敬宗追遠。今逢清明,遍地哀思。在歌詠清明的詩作中,佳句頻句,比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北宋隱士魏野的「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明代詩人袁宏道的「頭茶與鮮筍,刻日待新嘗」等等,從不同的側面,繪寫了古人清明時節的所感、所觸、所想。
  • 黃庭堅這首詩,講了兩個清明的故事,一個讓人掉淚,一個讓人哂笑
    黃庭堅的這首《清明》,遠遠沒有杜牧的《清明》有名氣,但他的寫作角度,卻與杜牧完全不同。黃庭堅見清明的兩種環境,兩種心情,做了清晰的對比。清明,本來是祭奠亡人的日子。但是因為此時正逢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也是遊人賞景踏青的日子。
  • 也談《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實它是一個時代的傳奇
    清朝學者馮集梧曾專攻杜詩,其《樊川詩集注》也絕不提及《清明》這首詩,所輯《補遺》也不收錄。可以說,自宋朝以後,《清明》這首詩已有廣泛影響,如果是杜牧的作品,清朝的文學士子們不可能不知道,這足以說明,《清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杜牧。
  • 一首《清明》詩,讓杜牧成為「杏花村」美酒的代言人
    池州杏花村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名副其實的官二代。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寫這首詩時,他在安徽池州擔任刺史。池州位於江南,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有很多遊玩的好去處。話說這一年的清明,杜牧和友人約好到郊外踏青。天氣晴朗,春暖花開,處處生機盎然。杜牧和友人玩的很盡興,看看已到午時,準備打道回府。可是天公不作美,回去的路上,剛走了一會兒就下起了濛濛細雨。
  • 寫清明最好的古詩詞——寫在杜牧創作《清明》詩1195周年之際
    關於清明的古詩詞有很多,最讓人難忘的要屬杜牧的《清明》了。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美景。
  • 這首《清明》詩歌反覆被人改編,甚至還懷疑作者,究竟為什麼呢?
    歷代文人墨客每到清明節時期,都會揮毫潑墨,圍繞清明節的主題盡情抒發情感,其中有緬懷故人,有描繪清明美景、也有借物言志。其中有流傳最廣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七言絕句詩《清明》,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首詩由於傳唱已久,關於這首詩的傳聞故事也有很多,因為大家太喜歡這首詩了,甚至把它改寫成多種版本,也伴隨著很多有意思的傳說。現代人研究這首詩更為深入,他們通過作者杜牧的生平經歷,甚至懷疑這首詩的真正作者。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 杜牧《清明》一詩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原來它在這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佳作。然而,詩人筆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泛指說。持論者指出,杜牧作《清明》詩應當有感而發,描寫了晉中平原令人陶醉的景象,詩中「杏花村」,是指山西汾陽的杏花村,那裡歷來以盛產「甘泉佳釀」汾酒著稱。可是,根據學者繆鉞考證,杜牧生前沒有到過山西汾陽。這樣看來,山西汾陽杏花村雖然有美景和佳酒,卻並非詩人所指的「 杏花村」。
  • 杜牧《清明》一詩,看似簡單,實則誤區很多,古今清明節並非相同
    現而今連杏花都要探出故宮的城牆了,也意味著清明將近。杏花清明,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杜牧《清明》這首詩,縱然時過境遷,卻有更多的人漂泊在他鄉,詩中遊子的情懷千古不變。此詩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所作。詩用詞很簡單,看似人人都能讀懂,卻又有許多的誤區。讓我們一起賞析這首詩,看看古代的清明節與現在的有何不同?正確的理解詩中的美。
  • 杜牧《清明》中,「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因為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一個「杏花村」就橫空出世,幾十年來,讓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方志權威」為了找出「杏花村」打破了「頭」。二、以詩中的情感為證山西專家力證杜牧的祖父杜希望生前在汾陽做過刺史,死後埋骨在汾陽。之後,杜牧兩次趁清明時節從太原南下汾陽,祭拜他的曾祖父。《清明》詩中那種「欲斷魂」的情緒,就是因為杜牧在悼念曾祖杜希望時產生的。
  • 唐代1首《清明》詩,前2句寫悽涼景象,最後2句意趣盎然|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民間認為清明下雨是好事,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好似秀才中了舉」的說法。這裡的中舉是指這時候正是萬物生長的關鍵時候,萬物需要充足的雨水滋潤,這樣秋收才有一個好盼頭。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詞很多,今天介紹唐代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描述。《清明》 唐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 · 杜牧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曲/唱/笛/鐘琴:趙靜很久之前就想為杜牧的《清明》譜曲了,只是拿捏不好這首詩的情緒,前兩句是略帶傷感的,而後似乎一轉,原來灰暗的底色上,忽然增添了一抹俏皮的亮色。有種感覺,杜牧是以孩子的視角去寫這首詩的,這是個孩子眼中的清明節。在這個可以放風箏的,天清地明的節日,空氣中好似瀰漫著一種朦朧的氣氛,但依然不影響一顆好奇的心,看什麼都是新奇的,好玩的。以上為個人理解,不一定準確。
  • 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作者到底是誰?杜牧不會在意的
    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的意義在於讓忙碌的世人停下腳步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