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季,最受矚目的獎項,非諾貝爾文學獎莫屬。
文學獎不像高深的經濟學或者醫學獎,它門檻低,能夠掀起類似於人人討論高考作文的文化狂歡;也不像變味的和平獎,它還算保留和尊重著文字的本真。
文學獎的候選人常常成為我們津津樂道的焦點,今天談的就是再耳熟能詳不過的村上春樹,也是個人比較喜歡的作家。
村上春樹的作品這些年聞名暢銷於世界,粉絲無數,而這恰恰與諾獎委員會偏好的"冷門"截然不同。另外由於村上的作品過於通俗和缺乏民族特色等種種原因,他從2006年首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以來,已陪跑達十多年之久,被戲稱"萬年陪跑"。
你或許以為村上春樹本人對此會感到很遺憾,實際上則是恰恰相反,對諾貝爾獎,他表示無所謂。
村上春樹對文學獎的看法,記錄在他的自傳《我的職業是小說家》第三章《關於文學獎》中,在這一章節中,村上非常誠懇謙卑地表明了他對文學獎的態度。
村上首先回顧了憑《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兩次入圍芥川獎的經歷。
芥川獎是日本國內權威的頒發給新人作家的文學類獎項,村上連續兩年入圍又落選,大概原因是評委會不看好村上的文壇發展前景。
後來村上的寫作水平雖然精進許多,但他已經"功德圓滿",很難有機會拿到芥川獎了。
不過,因為村上自認為媒體鋪天蓋地宣傳的《且聽》和《彈子球》兩書水平一般,而且初登文壇時他還在為他的酒吧事業忙碌,沒有閒心理會其他事情,故而錯失芥川獎反倒讓他鬆了一口氣,心情愉悅起來。
這樣的村上簡直就是瘋狂追捧芥川獎的太宰治的反面。
村上在文中舉了錢德勒和艾格林這兩個例子,來表達他對諾獎的看法。
錢德勒說"諾貝爾文學獎算什麼!" ,艾格林說"獎章……好像被我扔掉啦",文學獎受世人矚目,卻有幾個人不屑一顧,村上將這些人稱為"真正的作家",並將他們引為知己。
村上在文中有些無奈地寫道:
"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讀者。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學獎、勳章或者善意的書評,都比不上自掏腰包買我的書的讀者更有實質意義。"同樣的回答說了一遍又一遍,連自己都覺得膩煩了,卻幾乎沒有人真心相信我這番說辭。多數場合都慘遭無視。
可能你會不太相信,哪裡會有人不喜歡得獎,獲得權威的認可呢,村上春樹說這話不過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羨慕嫉妒恨的同時還自我安慰欺騙,一點也不真誠。
對這樣的想法,村上也有一番自嘲:"弄不好越是實話實說,聽上去越像說謊,或者是顯得盛氣凌人。"
但我相信這就是村上真實的想法。
村上是個追求生活品味和情調的人,愛讀書,愛跑步,愛咖啡,愛古典樂。他也是個活得簡單樸素,不事張揚的人,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村上並非住在繁華的東京,而是在遠離陸地的海上小島,因為比起其他作家,他實在顯得離群索居。
03年與林少華見面時,村上就強調了他喜歡"匿名性",《遠方的鼓聲》中更是直言不諱,說太出名使得他感覺耳邊有蜜蜂嗡嗡作響,失去創作的靈感。
孤獨地寫作,孤獨地生活,這樣的性格特點和生活方式,也許就深深影響了他對獎項,或者說,對名利的態度。
天天面對媒體的長槍短炮,說著重複無趣的話,和每天作息規律,享受生活的自由與寧靜,村上無疑是會選擇後者的。何況,村上對諾貝爾文學獎濃厚的政治味道不無微詞。
其實村上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不愛獎項愛作品"的態度。
2018年瑞典學院因醜聞停頒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化界推出替代諾獎的"新文學獎",村上春樹等四人順利入圍。但之後村上便發送信函,表示希望能"專心寫作,遠離媒體關注",入圍名單能剔除自己的名字,主動退出競爭。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一定就不是好士兵;不想獲獎的小說家,也是同理。如果村上今年依舊陪跑(大概率),喜歡他的讀者不必過於遺憾,不妨隨性灑脫一些,就像村上本人那樣。
而來湊諾獎這場"文化熱鬧"的朋友,若能趁此機會再捧起幾本書閱讀,而非只抱著娛樂的心態盯著頒獎,我想這是以村上為代表的作家們更願意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