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參賽作品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路易斯·格麗克。雖然格麗克詩意般的聲音不可辯駁,但同時村上春樹的粉絲不免再度失望。
村上春樹憑藉其獨特的風格收穫了眾多書粉,其作品被譯成外語後受到廣泛閱讀,尤其在美國、英國和中國,他成為當今時代最受歡迎的暢銷作家之一。而自從2009年以來,村上春樹已連續7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但均沒能獲獎。逐漸地,「村上春樹」陪跑已經成為了一個「梗」。
和村上春樹一樣優秀的陪跑作家眾多,也都無緣諾獎。這裡面,當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會更傾向於頒給歐美作家。雖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是,受到文本翻譯、價值觀等文化差異以及歐美主導世界話語權的影響,確實會使非歐洲作家的作品本身優勢大打折扣。
第二,諾貝爾文學獎一般不會頒給暢銷書作家。諾獎看重的是純文學(雖然不代表一定會晦澀),而文學離大眾太遠了。單憑這一點,村上春樹就不應該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討論之中,同樣,米蘭昆德拉也是輸在了這裡。所以,不是說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夠格,而是他的作品和這個獎項的衡量標準不相符。
一位作家成功與否,不必要也不需要單憑一個獎項來判定。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曾經說過:「小說家這個職業,至少對我來說無所謂勝負成敗、書的銷量、得獎與否、評論的好壞,這些也許能成為成功與否的標誌,卻不能說是本質問題。」
寫作和跑步一樣,都是村上春樹喜歡的事,得不得獎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心存熱愛,所以經歷了年年歲歲,他依然筆耕不輟。他說他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他說他要寫到90歲。「終點線只是一個記號而已,其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文/伊壯狀(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