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看北朝
假設智魏韓聯手滅趙,韓魏沒有反叛,然後智家又滅了韓魏統一整個晉國;又或者趙韓魏聯手滅智後,實力最大的趙不接受分晉的建議一番混戰之後統一晉國,歷史會有怎樣的演變?再退一步說,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趙國全取山西,山河表裡,以晉陽為都;魏國控制太行山以東,河北中部南部;韓國控制洛陽盆地,南陽地區外加河濟地區,以大梁為都,歷史會有怎樣不同的演變?感覺三晉之間的內耗會少很多吧。
▲三家分晉前的晉國
「朱瑟德瑞斯」回覆:不是必然,是晉國公室一步步自己作死的結果,如果三家不分晉,有晉國擋在秦國東出的路上,秦國要出頭是蠻難的。但是我也不看好晉國能夠統一天下,可能整個中國歷史要重新改寫。
「喪師百萬也稱能」回覆:曲沃代翼以後基本上就要有這事情了,晉國基本上是保不住的。但如果趙無恤腦子清楚,不把卿位交給侄子,那趙氏代晉還是有可能的。
「長樂夜未央」回覆:曲沃代翼並不是註定晉國保不住,你要說轉折點也應該說晉獻公盡誅桓莊,無蓄群公子。而且就算如此,晉公的威權在獻公到襄公時期還是滿滿的,後邊晉厲公經過兩代積累威權復振,如果他成功了,那晉國形勢又是另一番局面了。至於趙無恤,他把卿位交給侄子的時候三家分晉的局面早註定了,最強的知氏雖然完蛋,但是第二強的趙氏也元氣大傷,魏韓完整保存了實力,再打垮韓魏那是不可能的。真要說轉折點,應該是六卿之戰的時候。
智魏韓聯手滅趙要韓魏沒有反叛,前提是知氏不一家獨大,姿態什麼的都是小事,關鍵是趙氏的領地必須讓出來。果真如此,那無非是換知韓魏三家分晉而已。智家又滅了韓魏完全沒可能,因為要考慮到外邊勢力幹涉的問題。韓魏實力完整,而且早就有聯盟對知氏的意思。
其實我認為趙襄子的做法未免幼稚,還不如虛與委蛇同意割地,然後聯絡韓魏和知氏火併呢。他的做法實際是獨當知氏,韓魏做大了。趙韓魏聯手滅智後,趙氏也元氣大傷了。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是可能,但是河南部分是三家分晉後才奪取的。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格局是三家置換。魏氏放棄東部的河內分給韓趙,換取韓國的平陽和部分上黨以及河外部分地區,韓國放棄平陽和上黨和部分河外地區給魏趙,換取魏國的河內和趙國的中牟,趙國放棄中牟,換取魏國的部分河內和韓國的上黨。形成趙國太原版塊和邯鄲版塊加上上黨盆地部分穩固聯繫然後北上東進。魏國全具河東包括平陽和部分河外西進,韓國全具河內,加上中牟鄴城一線南下,這樣的格局也許更有利一些?想起甲駿相三家同盟了囧。
三家分晉不是必然,但是很合理,一家代晉或者晉國公族獨大都是可能的,但是可能相對小。
關鍵的轉折點其實是六卿之戰,這一戰範中行垮了,但是最強的趙氏也是損失慘重。
「簫管遺音」回覆:山西太窮,三晉都遷出來了,項羽把山西封給魏豹,還被魏豹嫌棄。南陽必須是楚國的,楚國最好的地方,隨便就給韓國?趙氏太奇葩了,屢次作死屢次復興,像他們玩的這麼漂的,好像找不到第二家,趙盾趙穿弒君、趙氏孤兒、趙無恤、沙丘主父,家傳的,老在繼承人問題上犯糊塗。
▲三家分晉後
「赤色MA」回覆:曲沃代晉以後,宗室不被信任公卿內戰成癮,分家是早晚的事,到誰手裡分的問題而已。
「大意覺迷」回覆:六卿固化,原本按照六將順次遞補,每當執政卿(中軍將軍)去世或退休,由下面一階的將領往前挪位,這種模式下,理論上六卿可以實現輪替執掌國政。但後來對外戰爭減少,六將軍的序列基本上已經沒有軍事意義。特別是中行、範氏趕跑之後,本來知氏之後應該輪到趙氏執政,但知氏仗著自己幫助趙氏挽回局面,霸著執政卿的地位三代,以至於到知伯瑤時代打算借著頂端優勢解決另外三家,結果被反推。這樣六卿輪替執政的規矩徹底被打破了,大家沒得玩了,只能分家。
「簫管遺音」回覆:還別說,趙魏韓三家還挺有代表性的,趙氏是外來卿士(先氏、範氏)最後的代表,魏氏是外來姬姓諸侯後代(中行氏、智氏)最後的代表,韓氏是晉國公族(狐氏、卻氏、胥氏、欒氏)最後的代表,六卿從頭到尾就在11個家族出人,其中先氏和範氏,中行氏和智氏還是同一家的,幾百年只有3個例外,其中又有1個是趙氏家臣。
「evilminds」回覆:必然,各個卿大夫實力太強了,宛如國中之國。春秋時代本來就正常。三桓,七穆,國高鮑。
「vvv0997」回覆:我的想法是,為什麼晉國不能像齊國田氏代齊那樣?另一個角度,為什麼齊國不是三家分齊?偶然應該是必然性?
「大意覺迷」回覆:陳氏開始沒過多介入齊國眾卿紛爭,忙著收買人心,等到眾卿鬧得差不多了收拾殘局。再借著跟吳國打仗,把本來已經變成空架子的高、國剩餘不多的兵力再推到戰場。這樣陳氏就可以一家獨大了。
「簫管遺音」回覆:然而晉國還是有很多家公族卿士(11家),當然跟晉公的血緣不那麼近了,卻胥欒都是長期柄政的,不過自相殘殺和自己作死的多(卻亡於胥,胥亡於欒,欒亡於自己作死),最後幾個祁氏、羊舌氏被異姓聯手消滅了。只有最低調的韓氏活到最後。
▲晉文公初設六卿
「長樂夜未央」回覆:南陽說的是晉國南陽是後世的河內郡。關鍵節點是晉襄公自己作死把執政卿和三軍將佐合一,然後自己還早死,不然哪有趙盾專權。
「evilminds」回覆:齊國只有田氏認識到人心重要啊。晉國至少在六卿時代就認識到這點了。具體可見孫子和吳王對晉國局勢的分析。
「大意覺迷」回覆:不是晉襄公作死,晉襄公本來是想在三軍中扶植新勢力,但沒成功。後來陽處父以太傅的身份調整了中軍將佐的順序,把趙盾頂到前面。後來晉襄公死後的繼承人問題,被趙盾搞得一團糟。狐射姑把怨氣撒在陽處父的身上,把他殺了,自己也逃亡了。以後晉君想幹預三軍將佐就更難了。
「長樂夜未央」回覆:沒成功的原因是沒堅持吧,晉襄公時候晉公威權還是在的,陽處父並無自身足夠勢力,說話聽不聽一念之差而已。不管如何,把軍方第一號人物和政壇第一號人物合一是超級腦殘行為無疑。
「大意覺迷」回覆:當時三軍大佬一次死了四個,名額空缺很多,本來是晉君扶植勢力的機會,但還是照顧了趙、狐兩家後人接班。陽處父跟趙衰關係好,所以他把趙盾換到一把手的位置上。
「長樂夜未央」回覆:所以說是晉襄公自己作死啊。
「fzhd」回覆:山西尤其是晉南盆地可是晉國核心地區,三家始封地和宗廟可都在那裡,誰也不會放棄的,而且當時晉南盆地魏家佔最大份,其次是韓家,趙家原先在晉南盆地的封地在下宮之難中都差不多被剝奪乾淨了,封地主要集中在晉陽盆地和東陽地區。晉南盆地就相當於東西城,東陽地區就相當於大興,南陽和河外相當於朝陽通州,你讓佔最大份的魏韓兩家將東西城的房產置換到朝陽通縣大興,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的還是知家逐步消滅趙魏韓三家,統一晉國,如田氏代齊一樣借殼上市。其次是三家協調,趙家得晉陽盆地和東陽地區,魏家得晉南盆地和南陽地區,韓家得洛陽盆地和河外地區,這樣好歹各家都比較完整。
「vqv1」回覆:所以田氏(陳氏)能夠代齊是夠資格的,同樣是殺君代國,人家的手段就比趙氏高明,能比較完整地拿下齊國。
「大意覺迷」回覆:代價就是春秋末到戰國初陳氏主導下的齊國幾次對外戰爭都是大敗,利用對外失敗來鞏固對內權力。你看到戰國時期齊國連山東都統一不了,好容易吞了個薛國還被田嬰父子搞成獨立王國。
「卡西諾綠魔鬼」回覆:智礫死後,中軍將的位置是趙鞅坐的。趙鞅死後,才排到智瑤。考慮到魏侈和韓不信可能先於趙鞅而死。那麼他們的子輩排在智瑤後面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說智氏連梁嬰父都拉不進六卿序列,要把持中軍將三代沒什麼可能性。
陳氏老打敗仗不是存心的,齊國當時就是這點能耐。國高二氏固然是在戰爭中被削弱了,陳氏也一樣。陳氏那麼多喪敗之下,在國內權威地位依然不可動搖,說明陳氏的統治基礎非常牢固。
晉國在驅逐公族的情況下,嗣君幼弱是君權旁落的大忌。有奚齊卓子之鑑,晉驩還要扶立自己的幼子就是昏招了。如果讓自己的弟弟晉雍回國即位,就沒趙盾、賈季什麼事了。
「大意覺迷」回覆:這個六卿剩下四卿以後他們估計就不講什麼六將軍排座次了。這時候又正好趕上《左傳》收尾,他們如何劃分權力不是很清楚。有一種觀點是範、中行被驅逐之後,中軍就取消了。不過這一點我並沒找到比較可信的證據,範、中行也不領中軍啊,撤銷中軍算怎麼回事?我個人傾向於四卿以後各自組建自己的軍團,各自為政,就不搞排座次了。智氏利用自己家處於執政卿的慣性,開始獨霸晉國朝政。梁嬰父在《左傳》記載很少,最後只是提到梁嬰父給智文子獻計逼迫趙氏處死董安於,明著是將董安於作為此次動蕩的禍首處理掉,實際上是要嚇阻趙氏接替智氏執政。從這一點看,智氏根本不想把執政卿的地位交給趙氏,此時軍職已經沒有政治意義了。
「vqv1」回覆:孫臏、田忌等 人受到排擠就說明了軍人在齊國的地位是何其的「高」,軍人不受重視,當然就 是軍事弱雞了,趙國就算長平之殤,依然硬抗秦國幾十年,最後逃到北方還短期搞了個代國,齊國乾脆秦軍一到,立馬投降!!倒是楚漢相爭時,田榮田橫硬抗項羽好幾年!
「卡西諾綠魔鬼」回覆:中軍有沒有撤銷不得而知,但智礫死後,晉國大部分軍事行動左傳記載基本上是「趙鞅帥師伐X」,加上黃池之會趙鞅與吳爭長。可認為趙鞅當時已執晉柄,是晉國的執政。這麼看,智氏在智礫之後,智申並未執政,智申早死,他兒子智瑤又得到執政之位。所以很可能四卿仍然按照資歷排序晉升。智礫死後,次於智礫的只有趙鞅。所以是趙鞅執政。趙鞅執政期內,韓不信、魏侈、智申都先死了。其四家後代裡,又以智瑤資歷最長,所以智瑤晉升為執政、趙無恤、韓虎、魏駒輪次。即使三家滅智後,三卿依然輪序下來,魏斯成為晉國執政,直到三家封為列候乃止。
「大意覺迷」回覆:智躒當執政卿始於魯定公9年(前501年),去世時間不詳,他當執政卿時期沒有任何出徵記錄,上一次和趙鞅出去還是魯昭公26年(前516年),當時還是韓宣子韓起執政。智躒當執政卿的時候也基本上是趙鞅出徵或參與外事活動,說明智躒基本上不參與對外軍事外交活動,只是坐鎮國內搞內政,所以《左傳》後面記錄趙鞅的情況,並不能證明智躒已死,也不能證明趙鞅接替智躒成為執政卿。
本文作者: vvv0997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