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晉文公初設六卿,所以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是否是必然?

2020-12-21 看北朝

2017-10-25 看北朝

假設智魏韓聯手滅趙,韓魏沒有反叛,然後智家又滅了韓魏統一整個晉國;又或者趙韓魏聯手滅智後,實力最大的趙不接受分晉的建議一番混戰之後統一晉國,歷史會有怎樣的演變?再退一步說,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趙國全取山西,山河表裡,以晉陽為都;魏國控制太行山以東,河北中部南部;韓國控制洛陽盆地,南陽地區外加河濟地區,以大梁為都,歷史會有怎樣不同的演變?感覺三晉之間的內耗會少很多吧。

▲三家分晉前的晉國

「朱瑟德瑞斯」回覆:不是必然,是晉國公室一步步自己作死的結果,如果三家不分晉,有晉國擋在秦國東出的路上,秦國要出頭是蠻難的。但是我也不看好晉國能夠統一天下,可能整個中國歷史要重新改寫。

「喪師百萬也稱能」回覆:曲沃代翼以後基本上就要有這事情了,晉國基本上是保不住的。但如果趙無恤腦子清楚,不把卿位交給侄子,那趙氏代晉還是有可能的。

「長樂夜未央」回覆:曲沃代翼並不是註定晉國保不住,你要說轉折點也應該說晉獻公盡誅桓莊,無蓄群公子。而且就算如此,晉公的威權在獻公到襄公時期還是滿滿的,後邊晉厲公經過兩代積累威權復振,如果他成功了,那晉國形勢又是另一番局面了。至於趙無恤,他把卿位交給侄子的時候三家分晉的局面早註定了,最強的知氏雖然完蛋,但是第二強的趙氏也元氣大傷,魏韓完整保存了實力,再打垮韓魏那是不可能的。真要說轉折點,應該是六卿之戰的時候。

智魏韓聯手滅趙要韓魏沒有反叛,前提是知氏不一家獨大,姿態什麼的都是小事,關鍵是趙氏的領地必須讓出來。果真如此,那無非是換知韓魏三家分晉而已。智家又滅了韓魏完全沒可能,因為要考慮到外邊勢力幹涉的問題。韓魏實力完整,而且早就有聯盟對知氏的意思。

其實我認為趙襄子的做法未免幼稚,還不如虛與委蛇同意割地,然後聯絡韓魏和知氏火併呢。他的做法實際是獨當知氏,韓魏做大了。趙韓魏聯手滅智後,趙氏也元氣大傷了。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是可能,但是河南部分是三家分晉後才奪取的。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格局是三家置換。魏氏放棄東部的河內分給韓趙,換取韓國的平陽和部分上黨以及河外部分地區,韓國放棄平陽和上黨和部分河外地區給魏趙,換取魏國的河內和趙國的中牟,趙國放棄中牟,換取魏國的部分河內和韓國的上黨。形成趙國太原版塊和邯鄲版塊加上上黨盆地部分穩固聯繫然後北上東進。魏國全具河東包括平陽和部分河外西進,韓國全具河內,加上中牟鄴城一線南下,這樣的格局也許更有利一些?想起甲駿相三家同盟了囧。

三家分晉不是必然,但是很合理,一家代晉或者晉國公族獨大都是可能的,但是可能相對小。

關鍵的轉折點其實是六卿之戰,這一戰範中行垮了,但是最強的趙氏也是損失慘重。

「簫管遺音」回覆:山西太窮,三晉都遷出來了,項羽把山西封給魏豹,還被魏豹嫌棄。南陽必須是楚國的,楚國最好的地方,隨便就給韓國?趙氏太奇葩了,屢次作死屢次復興,像他們玩的這麼漂的,好像找不到第二家,趙盾趙穿弒君、趙氏孤兒、趙無恤、沙丘主父,家傳的,老在繼承人問題上犯糊塗。

▲三家分晉後

「赤色MA」回覆:曲沃代晉以後,宗室不被信任公卿內戰成癮,分家是早晚的事,到誰手裡分的問題而已。

「大意覺迷」回覆:六卿固化,原本按照六將順次遞補,每當執政卿(中軍將軍)去世或退休,由下面一階的將領往前挪位,這種模式下,理論上六卿可以實現輪替執掌國政。但後來對外戰爭減少,六將軍的序列基本上已經沒有軍事意義。特別是中行、範氏趕跑之後,本來知氏之後應該輪到趙氏執政,但知氏仗著自己幫助趙氏挽回局面,霸著執政卿的地位三代,以至於到知伯瑤時代打算借著頂端優勢解決另外三家,結果被反推。這樣六卿輪替執政的規矩徹底被打破了,大家沒得玩了,只能分家。

「簫管遺音」回覆:還別說,趙魏韓三家還挺有代表性的,趙氏是外來卿士(先氏、範氏)最後的代表,魏氏是外來姬姓諸侯後代(中行氏、智氏)最後的代表,韓氏是晉國公族(狐氏、卻氏、胥氏、欒氏)最後的代表,六卿從頭到尾就在11個家族出人,其中先氏和範氏,中行氏和智氏還是同一家的,幾百年只有3個例外,其中又有1個是趙氏家臣。

「evilminds」回覆:必然,各個卿大夫實力太強了,宛如國中之國。春秋時代本來就正常。三桓,七穆,國高鮑。

「vvv0997」回覆:我的想法是,為什麼晉國不能像齊國田氏代齊那樣?另一個角度,為什麼齊國不是三家分齊?偶然應該是必然性?

「大意覺迷」回覆:陳氏開始沒過多介入齊國眾卿紛爭,忙著收買人心,等到眾卿鬧得差不多了收拾殘局。再借著跟吳國打仗,把本來已經變成空架子的高、國剩餘不多的兵力再推到戰場。這樣陳氏就可以一家獨大了。

「簫管遺音」回覆:然而晉國還是有很多家公族卿士(11家),當然跟晉公的血緣不那麼近了,卻胥欒都是長期柄政的,不過自相殘殺和自己作死的多(卻亡於胥,胥亡於欒,欒亡於自己作死),最後幾個祁氏、羊舌氏被異姓聯手消滅了。只有最低調的韓氏活到最後。

▲晉文公初設六卿

「長樂夜未央」回覆:南陽說的是晉國南陽是後世的河內郡。關鍵節點是晉襄公自己作死把執政卿和三軍將佐合一,然後自己還早死,不然哪有趙盾專權。

「evilminds」回覆:齊國只有田氏認識到人心重要啊。晉國至少在六卿時代就認識到這點了。具體可見孫子和吳王對晉國局勢的分析。

「大意覺迷」回覆:不是晉襄公作死,晉襄公本來是想在三軍中扶植新勢力,但沒成功。後來陽處父以太傅的身份調整了中軍將佐的順序,把趙盾頂到前面。後來晉襄公死後的繼承人問題,被趙盾搞得一團糟。狐射姑把怨氣撒在陽處父的身上,把他殺了,自己也逃亡了。以後晉君想幹預三軍將佐就更難了。

「長樂夜未央」回覆:沒成功的原因是沒堅持吧,晉襄公時候晉公威權還是在的,陽處父並無自身足夠勢力,說話聽不聽一念之差而已。不管如何,把軍方第一號人物和政壇第一號人物合一是超級腦殘行為無疑。

「大意覺迷」回覆:當時三軍大佬一次死了四個,名額空缺很多,本來是晉君扶植勢力的機會,但還是照顧了趙、狐兩家後人接班。陽處父跟趙衰關係好,所以他把趙盾換到一把手的位置上。

「長樂夜未央」回覆:所以說是晉襄公自己作死啊。

「fzhd」回覆:山西尤其是晉南盆地可是晉國核心地區,三家始封地和宗廟可都在那裡,誰也不會放棄的,而且當時晉南盆地魏家佔最大份,其次是韓家,趙家原先在晉南盆地的封地在下宮之難中都差不多被剝奪乾淨了,封地主要集中在晉陽盆地和東陽地區。晉南盆地就相當於東西城,東陽地區就相當於大興,南陽和河外相當於朝陽通州,你讓佔最大份的魏韓兩家將東西城的房產置換到朝陽通縣大興,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的還是知家逐步消滅趙魏韓三家,統一晉國,如田氏代齊一樣借殼上市。其次是三家協調,趙家得晉陽盆地和東陽地區,魏家得晉南盆地和南陽地區,韓家得洛陽盆地和河外地區,這樣好歹各家都比較完整。

「vqv1」回覆:所以田氏(陳氏)能夠代齊是夠資格的,同樣是殺君代國,人家的手段就比趙氏高明,能比較完整地拿下齊國。

「大意覺迷」回覆:代價就是春秋末到戰國初陳氏主導下的齊國幾次對外戰爭都是大敗,利用對外失敗來鞏固對內權力。你看到戰國時期齊國連山東都統一不了,好容易吞了個薛國還被田嬰父子搞成獨立王國。

「卡西諾綠魔鬼」回覆:智礫死後,中軍將的位置是趙鞅坐的。趙鞅死後,才排到智瑤。考慮到魏侈和韓不信可能先於趙鞅而死。那麼他們的子輩排在智瑤後面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說智氏連梁嬰父都拉不進六卿序列,要把持中軍將三代沒什麼可能性。

陳氏老打敗仗不是存心的,齊國當時就是這點能耐。國高二氏固然是在戰爭中被削弱了,陳氏也一樣。陳氏那麼多喪敗之下,在國內權威地位依然不可動搖,說明陳氏的統治基礎非常牢固。

晉國在驅逐公族的情況下,嗣君幼弱是君權旁落的大忌。有奚齊卓子之鑑,晉驩還要扶立自己的幼子就是昏招了。如果讓自己的弟弟晉雍回國即位,就沒趙盾、賈季什麼事了。

「大意覺迷」回覆:這個六卿剩下四卿以後他們估計就不講什麼六將軍排座次了。這時候又正好趕上《左傳》收尾,他們如何劃分權力不是很清楚。有一種觀點是範、中行被驅逐之後,中軍就取消了。不過這一點我並沒找到比較可信的證據,範、中行也不領中軍啊,撤銷中軍算怎麼回事?我個人傾向於四卿以後各自組建自己的軍團,各自為政,就不搞排座次了。智氏利用自己家處於執政卿的慣性,開始獨霸晉國朝政。梁嬰父在《左傳》記載很少,最後只是提到梁嬰父給智文子獻計逼迫趙氏處死董安於,明著是將董安於作為此次動蕩的禍首處理掉,實際上是要嚇阻趙氏接替智氏執政。從這一點看,智氏根本不想把執政卿的地位交給趙氏,此時軍職已經沒有政治意義了。

「vqv1」回覆:孫臏、田忌等 人受到排擠就說明了軍人在齊國的地位是何其的「高」,軍人不受重視,當然就 是軍事弱雞了,趙國就算長平之殤,依然硬抗秦國幾十年,最後逃到北方還短期搞了個代國,齊國乾脆秦軍一到,立馬投降!!倒是楚漢相爭時,田榮田橫硬抗項羽好幾年!

「卡西諾綠魔鬼」回覆:中軍有沒有撤銷不得而知,但智礫死後,晉國大部分軍事行動左傳記載基本上是「趙鞅帥師伐X」,加上黃池之會趙鞅與吳爭長。可認為趙鞅當時已執晉柄,是晉國的執政。這麼看,智氏在智礫之後,智申並未執政,智申早死,他兒子智瑤又得到執政之位。所以很可能四卿仍然按照資歷排序晉升。智礫死後,次於智礫的只有趙鞅。所以是趙鞅執政。趙鞅執政期內,韓不信、魏侈、智申都先死了。其四家後代裡,又以智瑤資歷最長,所以智瑤晉升為執政、趙無恤、韓虎、魏駒輪次。即使三家滅智後,三卿依然輪序下來,魏斯成為晉國執政,直到三家封為列候乃止。

「大意覺迷」回覆:智躒當執政卿始於魯定公9年(前501年),去世時間不詳,他當執政卿時期沒有任何出徵記錄,上一次和趙鞅出去還是魯昭公26年(前516年),當時還是韓宣子韓起執政。智躒當執政卿的時候也基本上是趙鞅出徵或參與外事活動,說明智躒基本上不參與對外軍事外交活動,只是坐鎮國內搞內政,所以《左傳》後面記錄趙鞅的情況,並不能證明智躒已死,也不能證明趙鞅接替智躒成為執政卿。

本文作者: vvv0997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和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並且,在和楚國的較量上,晉國長期佔據著上風的位置。
  • 【成語一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春秋止戰國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處】《戰國策·趙策一》【故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出現在春秋末期晉國這個紛亂的時期,一個導致三家分晉,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張孟談身上。張孟談是晉國趙家趙湘子的家臣,要說他是怎麼改寫歷史走向的呢?
  •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對於三家分晉,除了前文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反駁之外,還想跟大家再聊幾件事情,那就是從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到三家分晉這一百八十年中,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詭諸,因功封於魏城,為魏氏,其後建立魏國。韓氏之先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為韓氏。文公即位,韓氏不旺,為趙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韓厥為正卿,韓氏復興,其後建立韓國。趙與秦、梁為一宗,同出於趙城。
  •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春秋時期是個怎麼樣的亂世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 ?在春秋時期,晉國延續了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晉國本身就是周天子的諸侯,但晉國在內部又分封了卿和大夫這些小諸侯。這些卿大夫統治的封邑,通過互相兼併,逐漸在晉國內部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更遙遠的春秋末期,還有一件截然相反地,開啟了戰國時代的三家分晉的故事。當時老牌諸侯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從此韓、趙、魏成為了中原大國,再加上原來的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這次歷史事件也被稱作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或者叫做三國分晉,沒想到歷經多年,竟然還是三國又歸了晉。
  • 三家分晉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
    一般而言,這是東周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分野的標誌性事件,而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中國由封建制走向集權制的開始。 按《史記·晉世家》所載,稍微縷縷時間線: 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這是公元前453年的事。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情。哀公和烈公之間,還有位幽公。當幽公之時,三家權傾晉國,國君只有絳和曲沃兩個縣,反而要去朝拜三家。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已逐漸力不從心,各路諸侯蠢蠢欲動,大小戰役數不勝數,經過長期爭霸,不少諸侯小國被吞併蠶食,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國土增大自是惹人眼紅,於是有的諸侯大國內部政權也發生了改變,逐漸旁落士大夫之手,其中三家分晉最為大眾所知,它被認為是春秋之終,戰國之始。
  • 司馬光的奇書《資治通鑑》,為何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
    但這個砸過&34;的司馬沒有學他,而是選擇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事件: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是什麼春秋末期,晉國的三個大夫:韓、趙、魏,把晉國給分了,並自封為諸侯於是,春秋正式結束,殘酷的戰國時代來臨。
  • 三家分晉,誰才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司馬光用七個字說出真相
    關於三家分晉,歷代有不同的說法和觀點,有的認為它是春秋爭霸的結束、戰國兼併的開始,有的認為這是周朝徹底禮崩樂壞的徵兆、是禮樂秩序的終結,還有的人認為這是挑戰周王室的統治秩序關鍵事件。無論從哪個角度、什麼觀點去看,三家分晉都是不利於周天子的權威和現有秩序的壞事。既然知曉三家分晉是禮崩樂壞,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這點在史學界幾乎沒有爭論,因為當公元前403年,作為中華大地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威烈王,連續籤發了三份委任狀之後,便已經表明了曾經的
  • 三晉之地,為何隨著三家分晉,便開始處處挨打,滅亡之路無法改變
    試問曾經傲視群雄的晉國是如何變得如這般的不堪的,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何等的意氣風發。如今卻只剩下了三個人人可打的韓趙魏,實在是令人唏噓。曾經的晉國,不論是疆域,還是人口,軍事實力,都是名利前茅,傲視中原之地。
  • 春秋時期的三家分晉,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是真的嗎?
    趙、魏、韓「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末年,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是從夏、商、周開始往下排列的。到了周朝末期,由於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了統治權,各諸侯爭霸天下大亂,史學家又把這一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哪一個國家才最強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春秋之際,周天子沒有實權,底下的諸侯國眾多,大家都在擴張土地,連年徵戰,包括內部的,也在自相殘殺,這六卿中的中行氏和範氏就這樣被無情的吞併了。這六卿只剩下了四家,韓氏、趙氏、魏氏和智氏。而在這餘下的四家裡,就屬智氏最厲害了。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再加上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三家分晉,實際上是晉國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沒有三家分晉,首先就必須沒有晉武公、晉獻公、晉文公他們的祖先被周天子封在曲沃的事情。晉國春秋時期圖我們都知道,魏國流失的商鞅造成了秦國強大,流失的張儀以商於(wū)之地欺騙楚國和齊國絕交,最終讓楚國在齊、秦之間平衡的國策失敗,流失的人才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讓三晉受苦
  • 從三家分晉,看名分之重,做任何事,首先要做的必定是認清這一點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虎對待的。」這裡孔子就提出了名正言順的理念,《資治通鑑》從三家分晉這個節點開始寫起,就是因為歷史在這一刻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關於這一變化,司馬先生在文中論述的極明了。「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
  • 如果韓趙魏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一統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從此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個諸侯國。我們不禁要想,如果當年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成為最終一統天下的大國呢? 平心而論,三家分晉最大的受益者也恰恰就是秦國。
  • 三家分晉中,智氏唯一倖存者,是如何逃脫殺戮的?
    春秋末期晉國公室衰微後,新興封建勢力趙、魏、韓三家戰勝實力強大的智氏,最終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晉局面。後來在周王室承認趙、魏為、韓三家為諸侯後,晉作為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後世歷史學家則把這段歷史稱之為「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在歷史上是一個大事件,它標誌志春秋時期的結束,和戰功時期的開始,周朝的上開始了一段非常混亂的戰亂時期。
  • 晉文公重耳成為晉文公五霸,源於當時改革軍制但最後作繭自縛
    晉文公重耳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晉國幾百年的興衰成敗,都與晉文公的一項制度有關,小夥伴們都很了解嗎?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吧!晉文公是中國春秋時期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成為」齊桓晉文「。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這是因為晉國最早不叫晉國,叫唐國,當時流行以國號為姓,所以姬叔虞就被稱為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姬燮即位為國君後,把唐國改為晉國,所以就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共同構成了東周時代,但不論怎麼劃分,春秋和戰國都是兩個概念,完全不相同的時代,而將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分離開來的最早觀點,則是來源於著有《史記》的司馬遷口中。司馬遷又以何來作為劃分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