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春秋止戰國起

2020-12-06 蘇蘇看歷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故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出現在春秋末期晉國這個紛亂的時期,一個導致三家分晉,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張孟談身上。

張孟談是晉國趙家趙湘子的家臣,要說他是怎麼改寫歷史走向的呢?就要先談談三家分晉前的晉國歷史背景了。

趙、魏、韓三家分晉前,晉國內最強大的家族可是智家,智家是晉國古老的大家族,根深蒂固,這個時期晉國宗室已經逐漸沒落,政權也被智、趙、魏、韓四家所掌控。趙、魏、韓三家都是經過動蕩後新興的家族,實力遠沒有智家強盛。這裡講個小插曲:說起來,讓趙、魏、韓三家強盛起來的罪魁禍首可是開啟中興晉國的少年天才君主晉悼公,15歲繼位,20多歲就中興晉國,復霸中原,但他同時重用韓厥、魏絳、趙武(著名的趙氏孤兒),讓韓、魏、趙家族逐漸強大起來,為晉國覆滅埋下了禍根。

而成就張孟談這個歷史人物的就是目前晉國最強大的智家家主——智瑤,他是晉國的執政大臣,軍事行政一把抓,為人正直有能力,時人尊稱為智伯,此時智家在智伯的帶領下,真是風光無限啊,晉公見了智家人也要禮讓三分。而且此人最重要的是愛國,心懷夢想,想再次恢復晉國霸業,當然是否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但恢復晉國霸業,可不簡單啊,此時的晉國和之前的晉國完全不同了,晉國宗室太弱小了,宗室領地已經被他們四大家族基本瓜分完了,如果要重新恢復昔日榮耀,那首先要做的是削弱四家家業,加強宗室實力,這損己利他的事誰願意幹啊。

但執政大臣智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點利益損失在崇高的夢想面前算個什麼,所以他就以身作則,先讓自家智氏割讓了一萬戶城邑給晉公,然後再去找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遊說,苦心相勸:「三位兄弟啊,如今我們晉國日漸衰落,南方小小的吳國、越國都敢欺負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啊,為了能讓晉國恢復昔日霸業,智氏已經貢獻一萬戶城邑了,你們三家是否能獻出點誠意?」趙、魏、韓三家家主也都是聰明的主,那能不明白這是在威脅他們啊,智家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全國事務,他們自己獻出去那麼多城邑,那還不是被智家掌控在手中,但我們三家如果獻出城邑,那豈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麼!但是,這種道理明白歸明白,智家現在可得罪不起,魏桓子和韓康子迫於壓力,就分別拿出了一萬戶城邑獻給晉公,而趙襄子是個倔脾氣,況且他和智伯有矛盾,以前他在智伯面前隱忍不發,委曲求全,但這次居然要割讓自家領地,這直接觸犯了他的底線,所以趙襄子是堅決不同意。

智伯一看,就你們趙家不同意,那好辦,就聯合魏、韓兩家一起出兵攻打趙家,瓜分其領地。魏、韓兩家和趙家也有點嫌隙,所以也就同意了。這下趙家就陷入被動了,面對三家之力,節節敗退,馬上就要面臨滅頂之災了。就在此時,我們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張孟談就出場了。

張孟談見形勢不利,就建議趙襄子帶兵退守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他說晉陽城高池深,固若金湯,可以長期抵抗三家聯軍,而且魏、韓兩家與智家心不齊,時間一長必然存在分歧,趙家的機會就來了。趙襄子聽取意見,退守晉陽後,戰況果然如張孟談所料,趙家堅持三年晉陽城依舊沒被攻破。但智伯此人也算是個將才,一天他看到陰雨連天,晉水水流滔滔不絕,馬上就想到了水淹晉陽城這個辦法,於是就派人在晉水上遊築起水壩,攔截水流,太高水面,然後修渠引水灌溉晉陽城。晉陽城的趙家此時都絕望了,馬上就要城破在即,準備投降。又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孟談再次出現,他對趙襄子說:「主公,時機已到,請讓我出去和魏趙兩家和談。」於是趙襄子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張孟談身上,派他出去了。

張孟談見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就說,如今趙家的境地就是你們的將來,如果不想淪落至此,那麼就需要和趙家一起共同對抗智家。這句話直接把魏、韓兩家心裡的不安放大了。其實他們兩家也明白,趙家覆滅之後,就會輪到自己了,只是奈何於智家強大而不敢輕舉妄動,如今張孟談提出,智家攔截晉水雖然可以水淹晉陽城,但也可以水淹智家軍啊,兩家如醍醐灌頂,馬上就和趙家聯合在一起了。於是當天晚上,魏韓兩家悄悄鑿開水壩,水漫智家軍,同時趙家兵出晉陽,和魏、韓兩家聯軍包圍智家,智伯兵敗而死。

此戰過後,智家被三家劃分,從此三家鼎立的局面形成,晉國最終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張孟談救趙家於水火之中,位列首功,但晉陽之戰後,他卻向趙襄子辭別,趙襄子急忙挽留,但張孟談卻說到:「如今趙家轉危為安,我的功勞最大,但功高蓋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如果真的為我好,就請讓我離開吧。」

前有伍子胥被棄錢塘江,再有文種兔死狗烹,趙襄子也就同意了張孟談的請求,最後張孟談隱居故裡,平安度過晚年。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成語釋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一個漢語詞彙,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成語】
  • 成語故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近義詞: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鄒忌回答說:「微臣以研究琴理為業,當然善於演奏;大王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豈不善於國事麼?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國家,與小臣撫摸琴弦而不彈奏有什麼不同?小臣只撫弦而不彈奏,不能滿足大王的意願,大王身居王位而不問政事,恐怕不能滿足百姓們的意願吧!」 威王大為震驚,說:「先生用彈琴的道理勸說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
  • 他創造了「唇亡齒寒」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功成身退,有大智慧
    「唇亡齒寒」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兩個成語我們經常聽到,他們的含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含義,這兩個成語非常的形象,從字面上就能輕鬆的理解其含義,可見創造這兩個成語的人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是的,他確實是一個非常智慧的人,他是春秋末年晉國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在那個紛亂的時代,他輔佐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滅掉智家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英語怎麼翻譯?
    informed by history: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歷史得知)。以史為鑑,意思是向歷史學習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以知興替。
  • 成語故事典故:「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和「強弩之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忘記以前的事,以後的事就好辦了。表示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借鑑。師:師表,榜樣,引申為鑑戒。這則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一》:臣觀事成,聞往古,天下之美同;君主之權均而能美,未之有也。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原標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當前,在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有的人拋出了反腐敗對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的觀點,認為反腐敗是引起當前經濟下行的原因之一,並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流言止於智者,縱觀古今,因為吏治腐敗而導致政治經濟停滯不前,甚至朝代更迭的前車之鑑不在少數。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背景晉國本位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國土面積連綿千裡,地大物博,然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手中的權利也逐漸衰落,當時國家實權主要由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士大夫把持,國君也不過空有其位,手無實權。智伯瑤吩咐將士在晉水之畔挖掘河道直通晉陽城,並在河流上遊建起堤壩攔住晉水,天不佑趙,那時正是雨季,堤壩水漫,智伯瑤毀堤放水,大水決堤將晉陽淹沒,城內百姓恨極了智伯瑤,就算爬到房頂高山也死不投降。智伯瑤帶韓康子、魏桓子察看他的豐功偉績,更言現今才知水竟可滅國,二人表面順從內心不滿,晉水可淹趙,指不定哪天也會淹沒韓魏。
  •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春秋時期是個怎麼樣的亂世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 ?在春秋時期,晉國延續了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晉國本身就是周天子的諸侯,但晉國在內部又分封了卿和大夫這些小諸侯。這些卿大夫統治的封邑,通過互相兼併,逐漸在晉國內部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
  • 【中國文化詞彙】第50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我考察古往今來發生的事情,發現普天之下美的東西總是相同的,但臣下與君主權勢均等而能和美相處的,從來也沒出現過。過去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鑑。大家好,我是【中國文化詞彙】欄目的小編Leah,本期選擇的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值國家公祭日,悼念默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 因晉文公初設六卿,所以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是否是必然?
    再退一步說,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趙國全取山西,山河表裡,以晉陽為都;魏國控制太行山以東,河北中部南部;韓國控制洛陽盆地,南陽地區外加河濟地區,以大梁為都,歷史會有怎樣不同的演變?感覺三晉之間的內耗會少很多吧。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這點在史學界幾乎沒有爭論,因為當公元前403年,作為中華大地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威烈王,連續籤發了三份委任狀之後,便已經表明了曾經的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比起這件歷史大事件更。更遙遠的春秋末期,還有一件截然相反地,開啟了戰國時代的三家分晉的故事。當時老牌諸侯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從此韓、趙、魏成為了中原大國,再加上原來的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這次歷史事件也被稱作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或者叫做三國分晉,沒想到歷經多年,竟然還是三國又歸了晉。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不過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關於「文王拉輦」的說法雖然只是《封神演義》當中的一則典故!但卻實際印證了周朝天下八百年的說法。周天子恐怕到死都沒能預測得到,原來東周四百年的時間裡,周天子早已被架空,而周王朝也早已名存實亡了四百年。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再加上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三家分晉,實際上是晉國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沒有三家分晉,首先就必須沒有晉武公、晉獻公、晉文公他們的祖先被周天子封在曲沃的事情。晉國春秋時期圖我們都知道,魏國流失的商鞅造成了秦國強大,流失的張儀以商於(wū)之地欺騙楚國和齊國絕交,最終讓楚國在齊、秦之間平衡的國策失敗,流失的人才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讓三晉受苦
  • 清晨5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耶利米書6章16節  有句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當成今後行事的依據。可惜,我們卻總是喜歡緬懷當年的好時光,而非記取這些經驗,去尋找未來的方向。我們沉湎於懷舊之情而不願改變,渴望一切能回到像以前一樣。
  • 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和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並且,在和楚國的較量上,晉國長期佔據著上風的位置。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日本倉庫守護戰犯在華歷史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質疑,「遭中共洗腦」「賣國賊」等大帽子一個個扣下來。儘管處境艱難,「中歸聯」的活動一直持續45年,直到2002年成員平均年齡超過80歲才不得不解散。為延續「中歸聯」精神,在各方努力下,於2006年11月在埼玉成立這個紀念館,狹小簡陋的倉庫裡收藏了戰犯手記、認罪書原件或複印件等約5萬份資料。
  • 司馬光的奇書《資治通鑑》,為何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
    但這個砸過&34;的司馬沒有學他,而是選擇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事件: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是什麼春秋末期,晉國的三個大夫:韓、趙、魏,把晉國給分了,並自封為諸侯於是,春秋正式結束,殘酷的戰國時代來臨。
  • 揭開戰國的序幕——三家分晉
    相傳毛澤東在與小護士孟錦雲聊天時,特意點出這一開篇的要害:「司馬光之所以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寫起,是因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說是司馬光認為發生了一件大事。」這是一件繼往開來的歷史大事件,便是「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