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故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出現在春秋末期晉國這個紛亂的時期,一個導致三家分晉,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張孟談身上。
張孟談是晉國趙家趙湘子的家臣,要說他是怎麼改寫歷史走向的呢?就要先談談三家分晉前的晉國歷史背景了。
趙、魏、韓三家分晉前,晉國內最強大的家族可是智家,智家是晉國古老的大家族,根深蒂固,這個時期晉國宗室已經逐漸沒落,政權也被智、趙、魏、韓四家所掌控。趙、魏、韓三家都是經過動蕩後新興的家族,實力遠沒有智家強盛。這裡講個小插曲:說起來,讓趙、魏、韓三家強盛起來的罪魁禍首可是開啟中興晉國的少年天才君主晉悼公,15歲繼位,20多歲就中興晉國,復霸中原,但他同時重用韓厥、魏絳、趙武(著名的趙氏孤兒),讓韓、魏、趙家族逐漸強大起來,為晉國覆滅埋下了禍根。
而成就張孟談這個歷史人物的就是目前晉國最強大的智家家主——智瑤,他是晉國的執政大臣,軍事行政一把抓,為人正直有能力,時人尊稱為智伯,此時智家在智伯的帶領下,真是風光無限啊,晉公見了智家人也要禮讓三分。而且此人最重要的是愛國,心懷夢想,想再次恢復晉國霸業,當然是否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但恢復晉國霸業,可不簡單啊,此時的晉國和之前的晉國完全不同了,晉國宗室太弱小了,宗室領地已經被他們四大家族基本瓜分完了,如果要重新恢復昔日榮耀,那首先要做的是削弱四家家業,加強宗室實力,這損己利他的事誰願意幹啊。
但執政大臣智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點利益損失在崇高的夢想面前算個什麼,所以他就以身作則,先讓自家智氏割讓了一萬戶城邑給晉公,然後再去找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家遊說,苦心相勸:「三位兄弟啊,如今我們晉國日漸衰落,南方小小的吳國、越國都敢欺負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啊,為了能讓晉國恢復昔日霸業,智氏已經貢獻一萬戶城邑了,你們三家是否能獻出點誠意?」趙、魏、韓三家家主也都是聰明的主,那能不明白這是在威脅他們啊,智家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全國事務,他們自己獻出去那麼多城邑,那還不是被智家掌控在手中,但我們三家如果獻出城邑,那豈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麼!但是,這種道理明白歸明白,智家現在可得罪不起,魏桓子和韓康子迫於壓力,就分別拿出了一萬戶城邑獻給晉公,而趙襄子是個倔脾氣,況且他和智伯有矛盾,以前他在智伯面前隱忍不發,委曲求全,但這次居然要割讓自家領地,這直接觸犯了他的底線,所以趙襄子是堅決不同意。
智伯一看,就你們趙家不同意,那好辦,就聯合魏、韓兩家一起出兵攻打趙家,瓜分其領地。魏、韓兩家和趙家也有點嫌隙,所以也就同意了。這下趙家就陷入被動了,面對三家之力,節節敗退,馬上就要面臨滅頂之災了。就在此時,我們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張孟談就出場了。
張孟談見形勢不利,就建議趙襄子帶兵退守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他說晉陽城高池深,固若金湯,可以長期抵抗三家聯軍,而且魏、韓兩家與智家心不齊,時間一長必然存在分歧,趙家的機會就來了。趙襄子聽取意見,退守晉陽後,戰況果然如張孟談所料,趙家堅持三年晉陽城依舊沒被攻破。但智伯此人也算是個將才,一天他看到陰雨連天,晉水水流滔滔不絕,馬上就想到了水淹晉陽城這個辦法,於是就派人在晉水上遊築起水壩,攔截水流,太高水面,然後修渠引水灌溉晉陽城。晉陽城的趙家此時都絕望了,馬上就要城破在即,準備投降。又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孟談再次出現,他對趙襄子說:「主公,時機已到,請讓我出去和魏趙兩家和談。」於是趙襄子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張孟談身上,派他出去了。
張孟談見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就說,如今趙家的境地就是你們的將來,如果不想淪落至此,那麼就需要和趙家一起共同對抗智家。這句話直接把魏、韓兩家心裡的不安放大了。其實他們兩家也明白,趙家覆滅之後,就會輪到自己了,只是奈何於智家強大而不敢輕舉妄動,如今張孟談提出,智家攔截晉水雖然可以水淹晉陽城,但也可以水淹智家軍啊,兩家如醍醐灌頂,馬上就和趙家聯合在一起了。於是當天晚上,魏韓兩家悄悄鑿開水壩,水漫智家軍,同時趙家兵出晉陽,和魏、韓兩家聯軍包圍智家,智伯兵敗而死。
此戰過後,智家被三家劃分,從此三家鼎立的局面形成,晉國最終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張孟談救趙家於水火之中,位列首功,但晉陽之戰後,他卻向趙襄子辭別,趙襄子急忙挽留,但張孟談卻說到:「如今趙家轉危為安,我的功勞最大,但功高蓋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如果真的為我好,就請讓我離開吧。」
前有伍子胥被棄錢塘江,再有文種兔死狗烹,趙襄子也就同意了張孟談的請求,最後張孟談隱居故裡,平安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