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2020-12-21 辵矱山人品茗讀史

首先,這個假設如果存在,晉國在晉文公之前幾代就不應該當政,因為晉文公祖上只是晉國的旁支,這支旁支被封於曲沃,並逐漸強大,最終吞併了晉國國君的領地,此後,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晉國國君一直在同室操戈,晉國公室一直在互相殺戮。再加上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三家分晉,實際上是晉國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沒有三家分晉,首先就必須沒有晉武公、晉獻公、晉文公他們的祖先被周天子封在曲沃的事情。

晉國春秋時期圖

我們都知道,魏國流失的商鞅造成了秦國強大,流失的張儀以商於(wū)之地欺騙楚國和齊國絕交,最終讓楚國在齊、秦之間平衡的國策失敗,流失的人才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讓三晉受苦,流失的吳起讓楚國把魏國打得歸還土地,流失的孫臏讓齊國一舉擊敗魏國讓魏國一蹶不振,而這些,都是魏國王室從不信任外臣只信任親信導致的。

商鞅不受信任的原因,即使晉國沒有滅亡也會一樣,因為晉國國君已經在初年就任用李悝變法了,不需要商鞅。這樣一來,商鞅沒有用武之地,就一定會去秦國,因為他的法家法派思想只適用於秦國,再加上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這個人才,晉國也留不住。

我們上述所說全都是在沒有韓趙魏三國瓜分晉國的基礎上。晉國擁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擁有魏國魏武卒,擁有韓國鐵礦和冶鐵術以及他們的強弓勁弩,跟秦國一爭高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晉國頂多只能留住吳起、孫臏這些人才,對於張儀、範雎,他們不屑於留。

此外,一旦是這種情況,周朝最終絕不是亡於秦之手,因為周朝成為晉國的國中國,所以,一旦晉國滅周,再加上晉國有李悝變法留下的法度,晉國不可能輕易對齊國開戰,再加上有晉國在,齊國滅宋他也不敢,就算敢,也不一定打破諸侯間實力平衡,五國伐齊那樣的事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這樣一來,晉國跟秦國打仗必定兩敗俱傷,楚國跟晉國世仇肯定也要跟秦一起打晉國,然而這樣的結果是楚國國力也損耗完,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得罪最大受益者只能是齊國。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作為綜合國力超級強大的齊國最後很可能漁翁得利一統天下,畢竟這是齊宣王和齊湣王的夙願。

齊國一統天下,絕不會統一思想,但是統一度量衡一定會,不然不利於全國的商業發展。由於齊國是商業文化,齊國統一天下後建立的齊朝一定是注重商業。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會在公元前時期就出現。加上齊國沒有變法加強君主權力,中國一定早於西方幾千年就步入民主。因此,三家分晉帶給我們的,是秦國一統天下,是秦國確立之後兩千多年重農抑商的發展方向,也確立了中國日後的國運,可以說三家分晉,秦朝一統是每一代中國人的悲劇,如果不是三家分晉,中國早就成發達國家了。

相關焦點

  • 如果韓趙魏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一統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從此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個諸侯國。我們不禁要想,如果當年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成為最終一統天下的大國呢? 平心而論,三家分晉最大的受益者也恰恰就是秦國。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咱們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三國,咱們就串一期,來看看歷史上它到底有沒有輪迴。話說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國領袖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但實際上家天下的夏王朝是由大禹的兒子下棋開始的。而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是誰呀?對。
  • 三家分晉,誰才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司馬光用七個字說出真相
    關於三家分晉,歷代有不同的說法和觀點,有的認為它是春秋爭霸的結束、戰國兼併的開始,有的認為這是周朝徹底禮崩樂壞的徵兆、是禮樂秩序的終結,還有的人認為這是挑戰周王室的統治秩序關鍵事件。無論從哪個角度、什麼觀點去看,三家分晉都是不利於周天子的權威和現有秩序的壞事。既然知曉三家分晉是禮崩樂壞,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 歷史上如果晉沒有分成韓、趙、魏,晉國會不會弔打秦國?
    春秋時,秦晉之間你來我往,互有勝負也僅僅停留在秦穆公時代,秦穆公之後,秦國就進入了長達百年的衰落期,一直到了三家分晉之後,魏國變法,魏文侯以吳起為將,吞秦河西之地,窺視關中,之後印晉一戰,秦國更是大敗,自此再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 讀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二)
    司馬光評論結束以後,開始進入史實——三家分晉。司馬光從智宣子立嗣子開始,講述了智氏滅亡的過程,告訴了後世的君王,如何選擇儲君和儲君選擇不當會導致的後果——國滅家亡。「三家分晉」應該是整部書最核心的內容,從制度講到接班人,這兩件事都是封建王朝在成立後最核心的事,如果有一件做不好,輕則王朝動蕩,重則國滅家亡。
  • 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一定程度上,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很可能是晉國完成一統,而不是秦始皇的秦國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最終被分成魏國、韓國、趙國三國了呢?一首先,針對晉國被一分為三的原因,可以用「卿族勢力過大,公族勢力過小」來概括。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可以說是最大的公族,而下面的各個諸侯國君相當於各個卿族。
  • 周朝的衰微是因為三家分晉?周天子無視名分,最終自取滅亡
    不過當時的天子名分還在,諸侯雖然還會互相徵討吞併,但是卻從來沒有以臣代君的事情。而現在的三家分晉意味著這一鐵律被打破了,而朝綱紀律再也沒有了。要知道天子的責任就在於劃分名分,而強調名分則是使用禮。這也是為什麼禮會那麼重要,而且千百年來一直都討論不斷的原因。要知道天下廣闊,哪怕是你再優秀再出色,也不可能因為你能力強大,就可以當天子。
  • 因晉文公初設六卿,所以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是否是必然?
    2017-10-25 看北朝假設智魏韓聯手滅趙,韓魏沒有反叛,然後智家又滅了韓魏統一整個晉國;又或者趙韓魏聯手滅智後,實力最大的趙不接受分晉的建議一番混戰之後統一晉國,歷史會有怎樣的演變?再退一步說,三家分晉,區塊分割有所變化,趙國全取山西,山河表裡,以晉陽為都;魏國控制太行山以東,河北中部南部;韓國控制洛陽盆地,南陽地區外加河濟地區,以大梁為都,歷史會有怎樣不同的演變?感覺三晉之間的內耗會少很多吧。
  •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對於三家分晉,除了前文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反駁之外,還想跟大家再聊幾件事情,那就是從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到三家分晉這一百八十年中,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造父侄孫趙非子封於犬丘,其後建立秦國,裔孫趙叔帶去周侍晉,其後建立趙國。梁國亡,後裔入晉為大夫。趙氏後瓜分晉國,建立趙國,亡於秦國,其後趙匡胤又建立宋朝。從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出,晉國也不是完全沒有公族,在十一個大家族中,有半數出自晉國公族,只不過這些公族在當時和身為大宗的國君,血緣關係已經比較遠了,類似咱們現在說的「出了五服」。
  • 【成語一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春秋止戰國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處】《戰國策·趙策一》【故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出現在春秋末期晉國這個紛亂的時期,一個導致三家分晉,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張孟談身上。張孟談是晉國趙家趙湘子的家臣,要說他是怎麼改寫歷史走向的呢?
  • 揭開戰國的序幕——三家分晉
    這時候誰還認血緣關係?你去跟人說,咱別打了,二百年前還是兄弟呢。笑話!這就像你跟人打架的時候說「咱們都是炎黃子孫啊」一樣可笑。我只知道那塊地是我們村的,那條河是我們國的。你們要搶,我們就要打。上面說了這麼多周代大背景,就是為了說明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沒有什麼權威了。而冊命這三家新諸侯,把周天子最後的一點臉面都撕破了。
  • 司馬光的奇書《資治通鑑》,為何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
    但這個砸過&34;的司馬沒有學他,而是選擇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事件: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是什麼春秋末期,晉國的三個大夫:韓、趙、魏,把晉國給分了,並自封為諸侯寫出一部總結皇帝治國的通史,讓王安石看看,也讓皇帝看看,你們不顧禮法的後果,歷史會證明的。三家分晉作為禮樂崩壞的典型代表,被放在了《資治通鑑》的首篇,用周威烈王隨意破壞國家禮制的教訓,讓相關人員反思一下,很有震懾力。
  • 「始禍者死」,本想維持晉國的穩定,為何卻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序幕
    而拉開戰國序幕的則是我們熟知的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牛氣沖天的晉國,在戰國初期已經有了敗亡的跡象。這段時間,晉國的權利分別由六卿所把控,而這六卿絲毫不考慮國家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這六親中的趙氏首領趙簡子曾用480斤生鐵鑄了刑鼎,將範宣子提倡的刑罰標準刻在了鼎上。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三家分晉」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首次提出來的觀點,因為三家分晉從名義上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故而這是春秋向戰國邁進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是從「三家」開始的,而晉國自西周王朝成立以來,始終都只是活在智、趙、魏、韓四大世家的制衡之下。
  • 本來可以一家分晉,最後卻變成三家分晉,智伯因為這幾點犯了大錯
    三家分晉是是一件持續漫長的事件,並不是一件突然發生的政治事件,它從韓趙魏三家大夫消滅智伯瑤開始,前後歷史五十餘年的時間,韓趙魏以蠶食的方式一點一點把晉國瓜分。在此之前,實際上智伯瑤是最有實力取代晉國公室的大夫,如果不是智伯瑤自己的問題,那麼後來就不會發生三家分晉的事情。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這點在史學界幾乎沒有爭論,因為當公元前403年,作為中華大地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威烈王,連續籤發了三份委任狀之後,便已經表明了曾經的
  •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智氏被滅族,而只有他活了下來
    在春秋戰國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三家分晉,這個事件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是全書的開頭,可以說三家分晉,在春秋戰國中是一個具有標準的事件,而到底這其中有哪些歷史總結呢?他給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不想給,韓康子的家臣覺得,智瑤這個人剛愎自用,如果不給肯定就得罪了他,不如給了他,現在也不能直接得罪他,結果,智瑤就達成了自己的目的,然後給魏桓子要地,魏桓子其實也不想給,但是在魏桓子家臣的勸說下,魏桓子還是乖乖把自己的地割讓給了智瑤,所以,這個時候的智瑤非常的膨脹,他更加覺得自己就是老大,他更加膽大妄為,他是真的驕傲自滿了,然後他就給趙襄子要地
  •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春秋時期是個怎麼樣的亂世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來的呢 ?在春秋時期,晉國延續了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晉國本身就是周天子的諸侯,但晉國在內部又分封了卿和大夫這些小諸侯。這些卿大夫統治的封邑,通過互相兼併,逐漸在晉國內部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
  •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哪一個國家才最強呢?
    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春秋之際,周天子沒有實權,底下的諸侯國眾多,大家都在擴張土地,連年徵戰,包括內部的,也在自相殘殺,這六卿中的中行氏和範氏就這樣被無情的吞併了。這六卿只剩下了四家,韓氏、趙氏、魏氏和智氏。而在這餘下的四家裡,就屬智氏最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