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假設如果存在,晉國在晉文公之前幾代就不應該當政,因為晉文公祖上只是晉國的旁支,這支旁支被封於曲沃,並逐漸強大,最終吞併了晉國國君的領地,此後,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晉國國君一直在同室操戈,晉國公室一直在互相殺戮。再加上晉景公設立六卿制度,三家分晉,實際上是晉國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想沒有三家分晉,首先就必須沒有晉武公、晉獻公、晉文公他們的祖先被周天子封在曲沃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魏國流失的商鞅造成了秦國強大,流失的張儀以商於(wū)之地欺騙楚國和齊國絕交,最終讓楚國在齊、秦之間平衡的國策失敗,流失的人才範雎提出遠交近攻,讓三晉受苦,流失的吳起讓楚國把魏國打得歸還土地,流失的孫臏讓齊國一舉擊敗魏國讓魏國一蹶不振,而這些,都是魏國王室從不信任外臣只信任親信導致的。
商鞅不受信任的原因,即使晉國沒有滅亡也會一樣,因為晉國國君已經在初年就任用李悝變法了,不需要商鞅。這樣一來,商鞅沒有用武之地,就一定會去秦國,因為他的法家法派思想只適用於秦國,再加上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這個人才,晉國也留不住。
我們上述所說全都是在沒有韓趙魏三國瓜分晉國的基礎上。晉國擁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擁有魏國魏武卒,擁有韓國鐵礦和冶鐵術以及他們的強弓勁弩,跟秦國一爭高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晉國頂多只能留住吳起、孫臏這些人才,對於張儀、範雎,他們不屑於留。
此外,一旦是這種情況,周朝最終絕不是亡於秦之手,因為周朝成為晉國的國中國,所以,一旦晉國滅周,再加上晉國有李悝變法留下的法度,晉國不可能輕易對齊國開戰,再加上有晉國在,齊國滅宋他也不敢,就算敢,也不一定打破諸侯間實力平衡,五國伐齊那樣的事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這樣一來,晉國跟秦國打仗必定兩敗俱傷,楚國跟晉國世仇肯定也要跟秦一起打晉國,然而這樣的結果是楚國國力也損耗完,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得罪最大受益者只能是齊國。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作為綜合國力超級強大的齊國最後很可能漁翁得利一統天下,畢竟這是齊宣王和齊湣王的夙願。
齊國一統天下,絕不會統一思想,但是統一度量衡一定會,不然不利於全國的商業發展。由於齊國是商業文化,齊國統一天下後建立的齊朝一定是注重商業。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會在公元前時期就出現。加上齊國沒有變法加強君主權力,中國一定早於西方幾千年就步入民主。因此,三家分晉帶給我們的,是秦國一統天下,是秦國確立之後兩千多年重農抑商的發展方向,也確立了中國日後的國運,可以說三家分晉,秦朝一統是每一代中國人的悲劇,如果不是三家分晉,中國早就成發達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