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攻伐戰,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戰國時期。而拉開戰國序幕的則是我們熟知的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牛氣沖天的晉國,在戰國初期已經有了敗亡的跡象。
這段時間,晉國的權利分別由六卿所把控,而這六卿絲毫不考慮國家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這六親中的趙氏首領趙簡子曾用480斤生鐵鑄了刑鼎,將範宣子提倡的刑罰標準刻在了鼎上。趙簡子這項舉動使得晉國有了第一部法典,使得他在當時聞名天下,為他撈取了足夠的政治利益。
刑鼎上就有一條「始禍者死」的刑罰標準,它規定的是首先挑起禍亂的人必須處死,目的就是為了維持晉國的穩定。而正是這條刑罰使得晉國的六卿陷入了長時間的內訌,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發生。一條本意維持國家穩定的法律,在六卿看來卻有著不同的解讀,於是長時間的內訌與動亂在晉國持續了數十年。
而這場六卿內訌的由來也確實是一場內訌,只不過是趙氏家族內部的一場內訌。當時趙氏首領趙簡子在晉北地區修建了晉陽城,然而當時晉北地區尚未完全開化,經常被戎狄所侵擾,在世人看來晉陽就是西伯利亞,沒人願意去晉陽安家。於是趙簡子就給當時的邯鄲大夫趙午下了一份命令,讓其把邯鄲城內的500戶衛人遷到晉陽安家。
趙氏早先與衛國之間有一場衝突,衛國為了求和,就將500戶衛人作為人質留在了邯鄲城。這500戶衛人從本質上來說不屬於晉國,而是趙氏的戰利品,只不過是居住在邯鄲城而已,趙午本來也是這麼想的,也計劃遵照首領趙簡子的命令講這500戶衛人送到晉陽。但是回頭一想,邯鄲可是緊鄰衛國,如果邯鄲失去了這500戶人質,衛國就能隨時打過來,最後沒把這500戶衛人送到晉陽。
趙簡子一怒之下把趙午給殺了,他認為這只不過是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矛盾,自己這個趙氏首領完全有權利處理這件事。然而這個趙午與趙簡子之間屬於早出了五服的親戚,趙簡子的趙氏與趙午的趙氏已經不是一個家族了。趙簡子這個貿然的舉動在自己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他人眼裡看來確實讓人無法接受的,於是一場六卿之間的內訌即將開始。
趙午的兒子趙稷聽聞父親被趙簡子處死,於是在邯鄲城內起義了,矛頭直指三百裡開外的晉陽城。晉國國君自然不能容忍邯鄲起義,將趙稷的行為定性為叛亂,於是在趙氏的支持下,平叛大軍向邯鄲挺進。趙稷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邯鄲趙氏與範氏與中行氏有著悠久的姻親關係,有了範氏與中行氏的撐腰,趙稷自然敢跟趙簡子碰一碰。
中行氏與範氏向晉定公進言,說邯鄲之亂的由來是因為趙簡子殺死了趙午,是趙簡子首先挑起了這場動亂,按照「始禍者死」,應該處罰趙簡子。於是中行氏和範式用「始禍者死」的理由,開始進攻趙氏。趙簡子面對範式和中行氏節節敗退,只能困守在晉陽城。就在趙簡子孤立無援的時候,六卿的另外三家跳了出來,給予了趙氏一定的支持。
範氏和中行氏分別與韓氏和魏氏有過節,智氏則期望滅掉一方,安排自己親近的人做六卿之一。於是這三家又找到了晉定公,他們認為引發這場動亂的是趙氏、範氏和中行氏,不能只懲罰趙氏而放過範氏和中行氏。有著不同解讀的韓、魏、智這三家開始進攻範氏和中行氏,一場趙氏內部之間的內訌徹底演變成了晉國六卿之間的內訌。
韓、魏、智雖說是在進攻範氏和中行氏,但也是出工不出力,這讓範氏和中行氏誤認為自己兩方的實力可以和其他四家相抗衡,迷之自信之下他們做出了攻打晉定公的決定。在當時的晉國,晉定公確實是沒有任何實力,但他依然是晉國名義上的老大,範氏和中行氏的舉動算是捅了馬蜂窩,他們叛亂的罪名算是徹底坐實了。幾年之後,在韓、魏、趙、智四方勢力的圍剿下,範式和中行氏最終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
一條本意維持國家穩定的法律,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便會有不同的解讀,其根本原因就是各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非是為了這個國家。晉國的這場內訌影響極為深遠,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這也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縮影。所有的諸侯國所做的都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一方是為了周這個國家,周天子就像晉定公一樣,只是各個諸侯國用來攻擊對手的一個輿論發生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