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禍者死」,本想維持晉國的穩定,為何卻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序幕

2020-12-18 貳馬叄石説歷史

兩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攻伐戰,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戰國時期。而拉開戰國序幕的則是我們熟知的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牛氣沖天的晉國,在戰國初期已經有了敗亡的跡象。

這段時間,晉國的權利分別由六卿所把控,而這六卿絲毫不考慮國家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這六親中的趙氏首領趙簡子曾用480斤生鐵鑄了刑鼎,將範宣子提倡的刑罰標準刻在了鼎上。趙簡子這項舉動使得晉國有了第一部法典,使得他在當時聞名天下,為他撈取了足夠的政治利益。

刑鼎上就有一條「始禍者死」的刑罰標準,它規定的是首先挑起禍亂的人必須處死,目的就是為了維持晉國的穩定。而正是這條刑罰使得晉國的六卿陷入了長時間的內訌,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發生。一條本意維持國家穩定的法律,在六卿看來卻有著不同的解讀,於是長時間的內訌與動亂在晉國持續了數十年。

而這場六卿內訌的由來也確實是一場內訌,只不過是趙氏家族內部的一場內訌。當時趙氏首領趙簡子在晉北地區修建了晉陽城,然而當時晉北地區尚未完全開化,經常被戎狄所侵擾,在世人看來晉陽就是西伯利亞,沒人願意去晉陽安家。於是趙簡子就給當時的邯鄲大夫趙午下了一份命令,讓其把邯鄲城內的500戶衛人遷到晉陽安家。

趙氏早先與衛國之間有一場衝突,衛國為了求和,就將500戶衛人作為人質留在了邯鄲城。這500戶衛人從本質上來說不屬於晉國,而是趙氏的戰利品,只不過是居住在邯鄲城而已,趙午本來也是這麼想的,也計劃遵照首領趙簡子的命令講這500戶衛人送到晉陽。但是回頭一想,邯鄲可是緊鄰衛國,如果邯鄲失去了這500戶人質,衛國就能隨時打過來,最後沒把這500戶衛人送到晉陽。

趙簡子一怒之下把趙午給殺了,他認為這只不過是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矛盾,自己這個趙氏首領完全有權利處理這件事。然而這個趙午與趙簡子之間屬於早出了五服的親戚,趙簡子的趙氏與趙午的趙氏已經不是一個家族了。趙簡子這個貿然的舉動在自己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他人眼裡看來確實讓人無法接受的,於是一場六卿之間的內訌即將開始。

趙午的兒子趙稷聽聞父親被趙簡子處死,於是在邯鄲城內起義了,矛頭直指三百裡開外的晉陽城。晉國國君自然不能容忍邯鄲起義,將趙稷的行為定性為叛亂,於是在趙氏的支持下,平叛大軍向邯鄲挺進。趙稷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邯鄲趙氏與範氏與中行氏有著悠久的姻親關係,有了範氏與中行氏的撐腰,趙稷自然敢跟趙簡子碰一碰。

中行氏與範氏向晉定公進言,說邯鄲之亂的由來是因為趙簡子殺死了趙午,是趙簡子首先挑起了這場動亂,按照「始禍者死」,應該處罰趙簡子。於是中行氏和範式用「始禍者死」的理由,開始進攻趙氏。趙簡子面對範式和中行氏節節敗退,只能困守在晉陽城。就在趙簡子孤立無援的時候,六卿的另外三家跳了出來,給予了趙氏一定的支持。

範氏和中行氏分別與韓氏和魏氏有過節,智氏則期望滅掉一方,安排自己親近的人做六卿之一。於是這三家又找到了晉定公,他們認為引發這場動亂的是趙氏、範氏和中行氏,不能只懲罰趙氏而放過範氏和中行氏。有著不同解讀的韓、魏、智這三家開始進攻範氏和中行氏,一場趙氏內部之間的內訌徹底演變成了晉國六卿之間的內訌。

韓、魏、智雖說是在進攻範氏和中行氏,但也是出工不出力,這讓範氏和中行氏誤認為自己兩方的實力可以和其他四家相抗衡,迷之自信之下他們做出了攻打晉定公的決定。在當時的晉國,晉定公確實是沒有任何實力,但他依然是晉國名義上的老大,範氏和中行氏的舉動算是捅了馬蜂窩,他們叛亂的罪名算是徹底坐實了。幾年之後,在韓、魏、趙、智四方勢力的圍剿下,範式和中行氏最終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

一條本意維持國家穩定的法律,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便會有不同的解讀,其根本原因就是各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非是為了這個國家。晉國的這場內訌影響極為深遠,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這也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縮影。所有的諸侯國所做的都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一方是為了周這個國家,周天子就像晉定公一樣,只是各個諸侯國用來攻擊對手的一個輿論發生筒。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春秋之終戰國之始,七雄爭霸拉開序幕
    背景晉國本位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國土面積連綿千裡,地大物博,然到了春秋末期,國君手中的權利也逐漸衰落,當時國家實權主要由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士大夫把持,國君也不過空有其位,手無實權。經過需要完全得到晉國,其餘三家的勢力自然是留不得的,智家大夫智柏瑤便想侵佔三家土地,於是對三家大夫說道:「我晉國本為中原霸主,後被吳。越兩國奪去此地位,為向晉國重振當年之風,思來想去,現下每家可讓一百裡地與戶民歸還國君。」
  • 揭開戰國的序幕——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是一本帝王之書,只是帝王心術往往隱藏在字裡行間,必須尋味再三,才能發掘,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竟於今人無不暗合。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人誠不我欺。這部解碼中華帝國歷代國運盛衰的煌煌奇書,卻將啟篇定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為什麼晉國被分成三國?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晉國和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並且,在和楚國的較量上,晉國長期佔據著上風的位置。
  • 如果韓趙魏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一統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從此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個諸侯國。我們不禁要想,如果當年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取代秦國,成為最終一統天下的大國呢? 平心而論,三家分晉最大的受益者也恰恰就是秦國。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曲沃代晉一、曲沃代晉而晉國就是所有諸侯國中,破壞周禮最嚴重的國家,沒有之一,因為晉國發生了一件嚴重的政治事件,就是曲沃代晉,所謂的曲沃代晉就是指晉國被封在曲沃這個地方的宗室一系通過武力,打敗了晉國的嫡長子一系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一統天下的會是誰?
    首先,這個假設如果存在,晉國在晉文公之前幾代就不應該當政,因為晉文公祖上只是晉國的旁支,這支旁支被封於曲沃,並逐漸強大,最終吞併了晉國國君的領地,此後,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晉國國君一直在同室操戈,晉國公室一直在互相殺戮。
  • 晉國的一位君主:完成「曲沃代翼」,揭開晉國霸業的序幕!
    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都以「繼文紹武」來勉勵自己,希望晉國人能像晉文侯和晉武公那樣胸懷大志、發憤圖強、建立一番事業。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晉武公這位君主,到底有什麼成績,從而獲得晉國上下的推崇呢?晉哀侯二年(前716年),曲沃莊伯去世,晉武公繼位,稱為曲沃武公。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晉武公一開始並不是晉國的君主,只能說是晉國的一位卿大夫。當然,對於晉武公來說,和他的祖輩、父輩一樣,都在致力於取代晉國君主,這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曲沃代翼,又稱為曲沃代晉、曲沃克晉、曲沃篡晉。
  • 司馬光的奇書《資治通鑑》,為何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
    但這個砸過&34;的司馬沒有學他,而是選擇了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事件: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資治通鑑》一、三家分晉是什麼春秋末期,晉國的三個大夫:韓、趙、魏,把晉國給分了,並自封為諸侯▲春秋形勢圖二、成書背景決定從三家分晉開始寫要想知道為何以此為開篇,需要知道成書的背景。
  • 資治通鑑:六卿議政,三家分晉,一百八十年,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對於三家分晉,除了前文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反駁之外,還想跟大家再聊幾件事情,那就是從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到三家分晉這一百八十年中,十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先氏為姬姓,乃晉國宗室分支。先氏在晉獻公時已有了一定地位。驪姬之亂的時候堅定地站在重耳一邊,重耳返晉過程中,先軫是「內柱」之一。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時,勾結犬戎作亂,被驅離晉國。
  • 三家分晉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又如何?
    所以,若細究起來,公元前403年之後,原先的晉國其實是分裂成了,晉、韓、趙、魏四國,此時晉國在位的國君是晉幽公的兒子晉烈公。 晉烈公之後,晉國又先後歷經了晉孝公和晉靜公,直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晉國公室最後的土地,並將晉靜公遷於屯留( 即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 ),同時廢晉靜公為庶人,就這樣,晉國才算正式滅亡。
  • 三家分晉到三國歸晉
    前頭說了,劉邦不是率眾芒碭山要起義反抗暴秦嘛,半道上是遇到了一條大白蟒蛇攔住去路,別人都嚇得要死,可是劉邦不怕,是一劍將其斬為兩截。傳說兩百年後,西漢傳到漢平帝,白蛇是於王莽,王莽篡了漢,西漢滅亡,但很快漢光武帝又滅了,王莽恢復了。漢室建立的東漢,轉眼間強弩灰飛煙滅,東漢又被魏取代滅亡。
  • 同是卿大夫掌握權力,晉國三家分晉,齊國卻是田氏代齊,關鍵在這
    我國古代的春秋石器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就是晉國的三家分晉,分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 不過與三家分晉同一時期的,還有一個諸侯國的世系發生了轉移,那就是傳統強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誕生地齊國。
  • 因晉文公初設六卿,所以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是否是必然?
    ▲三家分晉前的晉國「朱瑟德瑞斯」回覆:不是必然,是晉國公室一步步自己作死的結果,如果三家不分晉,有晉國擋在秦國東出的路上,秦國要出頭是蠻難的。但是我也不看好晉國能夠統一天下,可能整個中國歷史要重新改寫。「喪師百萬也稱能」回覆:曲沃代翼以後基本上就要有這事情了,晉國基本上是保不住的。
  • 三家分晉,趙魏韓如何處置晉國國君?
    晉幽公默不作聲,晉國最後護送的軍士軍紀倒是嚴明,沒有人逃跑,都抱著死拼馬賊之決心。馬賊首領的話音落下不久,數十名馬賊便闖入車隊之中,由於馬賊言明只要女人和錢財,晉幽公也並未發令還擊,晉軍護送的軍士雖然劍拔弩張,卻只是做自保之態。
  • 三家分晉時其餘諸侯為何不趁亂攻晉?看好戲就夠,出兵就算了
    三家分晉,從開始到結束,歷經了百餘年,可以說是一段並不短暫的歷程,不過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家分晉一般是指智氏滅亡的那個點,因為在此之後,晉國公室已名存實亡,晉國也成為了韓、趙、魏三家的「私有田地」。晉國內部卿大夫尾大不掉,晉國公室沒有左右這些卿大夫的實力了,被各個卿大夫瓜分權柄的晉國,最終連維持表面上的統治都做不到。
  • 晉國霸政體系下,為何春秋各國國際關係能夠保持長久穩定?
    齊、宋、晉、秦、楚五國相繼稱霸,但真正的霸主儼然是晉國佔據鰲頭,霸業持續時間長達百年之久。眾所周知,亂世之中的秩序難以長期維繫,但是晉國卻打破了這個規律。在晉國的霸政體系下,春秋各國間大的戰亂很少發生,大國間紛爭次數也較少,各國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 【成語一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三家分晉,春秋止戰國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處】《戰國策·趙策一》【故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成語出現在春秋末期晉國這個紛亂的時期,一個導致三家分晉,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張孟談身上。張孟談是晉國趙家趙湘子的家臣,要說他是怎麼改寫歷史走向的呢?
  • 三家分晉中智家最強,卻敗的最慘
    春秋的結束是以三家分晉為標誌。三家分晉也代表著戰國的開始,是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的開始事件。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戰國繼承了春秋時代的亂世,繼續繼承百家爭鳴的文化輝煌,開啟了大秦帝國一統華夏的偉大開始。
  • 三家分晉時,楚國在幹什麼,為何不趁亂消滅晉國呢?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晉之前,楚國一直和晉國爭霸,也即在整個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並對春秋時期的諸侯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即很多諸侯國要麼倒向晉國,要麼倒向楚國。那麼,問題來了,三家分晉時,楚國在幹什麼,為何不趁亂消滅晉國呢?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三家分晉,使得周王朝的禮樂徹底崩滅
    周天子恐怕到死都沒能預測得到,原來東周四百年的時間裡,周天子早已被架空,而周王朝也早已名存實亡了四百年。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三家分晉」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首次提出來的觀點,因為三家分晉從名義上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故而這是春秋向戰國邁進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是從「三家」開始的,而晉國自西周王朝成立以來,始終都只是活在智、趙、魏、韓四大世家的制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