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之戰面對"叛徒",豐臣家為何無所作為,任由家臣"胡鬧"?

2020-09-05 鑑左傳

「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由於西軍的小早川秀秋反水,下午兩點左右,東軍大獲全勝」。關原合戰是自從應仁之亂以來,日本本土規模最大的戰役。同時,這也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爭」。德川家康從來都是以忍讓著稱的,而這次他卻一反常態的選擇了強勢。

日本電影《關原之戰》海報

雙方分別為石田三成率領的包括小早家族、毛利家族等各諸侯聯盟也就是西軍,另一方則是有著「日本司馬懿」之稱的家康所率領的東軍。這場戰役來得突然,結束的也很快。

一、 心有餘,而力不足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最高權力者,處於弱勢的時候,往往是最容易被其他人架空的。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解決了矛盾,繼承了織田家的全部勢力。而且,還與其他諸侯形成了一種平衡的政治聯盟。

這其中有石川數正,也有德川家康。但是只有他自己能夠維持這種情況,慶長三年,秀吉猝然長逝。繼承人是他六歲的兒子,豐臣秀賴。主少國疑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所有人都害怕「指鹿為馬」的事情在日本上演。

1. 雙方皆以「忠臣」自居

「杜鵑若不啼,靜待莫需急」。德川家康看似人畜無害,其實一直在積攢自己的實力。豐臣秀吉在世時,其他家族就為了制衡家康而走的非常親近。在其去世以後,更是如此。關原合戰是因為《直江狀》事件,而發生的。

吾生五十七年閱狀無數,此為當中最無禮放肆之書狀」。事情發生以後,家康籌集各路人馬準備徵討上衫家族。而石田三成則早就想消滅家康,所以趁著這個機會就想讓其腹背受敵。其實,《直江狀》就是一個導火索。如果沒有這件事,各諸侯也是會開戰的。

值得注意的是,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所有人都是豐臣秀賴的臣屬。而德川家康,也是歸屬於豐臣秀賴的。當他準備討伐上衫家族時,秀賴還曾親賜其黃金,以表祝願他凱旋之心。所以,大家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德川家康

2. 家臣之間的戰爭

此時的秀賴,所處的局面是非常尷尬的。因為雙方分別都指責對方是不忠於豐臣家族之人,而且大家也都是股肱之臣。而豐臣秀吉死後,豐臣家的影響力就非常有限了。只是名義上的領袖,但是各路人馬的行動,並不會聽從其調遣。

東軍和西軍,都是豐臣家族的家臣。不論是加入任何一方,必定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加入東軍,那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德川家康曾經與豐臣秀吉開過戰,而且彼時他的聲望也已經近乎到達了頂峰。

加入西軍,也不可能。首先,石田三成的為人有問題。他身邊的同事,幾乎全部被其得罪光了。從「神勇忠烈」的關原三神之表現,就能看出。他們本身的確有問題,但也是因為石田三成的為人實在太過差勁,所以大家不願意盡全力相助。就連自己的盟軍,都不願鼎力出手,豐臣家族就更不會願意蹚渾水。

二、處境尷尬,坐山觀虎

關原之戰爆發的那年,豐臣秀賴剛剛七歲。豐臣家族內部的勢力,也是盤根錯節的。無法真正的形成鐵板一塊,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雙方互鬥,連調解的能力都沒有。

豐臣秀吉的嫡系夫人,所撫育的清州武功派和秀賴的生母所聯合的近江奉行派之間矛盾重重。他們也想利用關原合戰,來觀望到底該利用哪方的勢力。

1. 雙方忠奸難辨

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為了扶持豐臣秀賴上位是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他將豐臣家族有危險之人,一一都幫秀賴清除掉了。比如呼聲最高的秀次,慘遭滅門。而秀秋,則被送到了小早川家族。這就意味著,他永遠不可能同秀賴爭高下

當時豐臣秀賴年僅七歲,所有的主張都是澱夫人和她身邊的大藏卿。但是兩人都不是善於籌謀之輩,無論是在策略上還是膽識上,都處於下風。以他們的水平,是無法確定家康到底是否忠於自己。

因為家康畢竟立主有功,而且也從未表現出任何反叛之意。這也就是忠奸難辨。而西軍的石田等人,也並不完全是忠於豐臣家族的。單論毛利家族,他們在織田信長時代,就不與自己一心。反而是德川家康,曾經是織田家族最忠實的盟友。

其實,豐臣秀賴和他的智囊團應該想盡一切辦法阻止這場破壞平衡的不義之戰。當然,這是站在豐臣家族的角度而言的。因為秀賴尚未成年,身邊之人能力也不強。這種情況,無論哪方獲勝,失敗者都是秀賴無疑。

2. 一時之間,難以取捨

德川家康攻打上衫家族是以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勝,厲兵秣馬,企圖謀反為由。而這個出兵目的,是得到了豐臣家族認可的。此時的石田三成,等於是趁人之危。他發表的出兵宣言,是說家康有謀反之心。

這樣一來,東軍和西軍都是豐臣家族的忠臣。而且,東軍出兵,還得到了認可。此時,豐臣秀賴或者他的母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幫助西軍的。否則,就等於自己打自己的臉面。雙方的旗號,都是效忠,而且陣營中也都有舉足輕重之人是豐臣家族的親信。

不論是幫哪一方,自己都會受到影響。出面調停,其實是最好的辦法。奈何,澱夫人的智商無法判斷誰忠誰奸,她的實力也不允許其制止這場戰爭。因為誰也沒有前後眼,她和自己七歲的兒子也不知道德川家康日後將是自己的掘墓人。

關原合戰,最終以東軍的勝利而告終。如果是毛利輝元和石田三成等人贏得了戰爭,他們也未必不會走上家康滅亡豐臣的道路。因為這其實是一個平衡之策,關原合戰打破了這種平衡。導致家康從此肆無忌憚。

三、孤兒寡母,難以為繼

在豐臣家族之人的眼中,這場戰爭就是雙方為了更好的效忠於己的戰爭。就好比李傕和郭汜,獻帝劉協又能幫著誰呢?石田三成雖然有意為豐臣效力,但也不能說他是完全出於忠心。而澱夫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拒絕出大阪資助西軍。

並且,也採取了與其撇清關係的態度。公開表面,這是石田三成自己尋釁滋事,和豐臣家族毫無關係。說白了,澱夫人也是怕得罪家康。

1. 盤根錯節的勢力

豐臣秀吉在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一個難以解開的死局。攻打朝鮮失利以後,他畫的大餅也隨之破滅。各路諸侯,對此非常不滿。而自己家族內部,兩個夫人爭鬥,親戚們死的死,傷的傷。留下的子嗣,除了年幼,就是能力不夠。

而且,他生前為了結束織田信長時期引起的各路攻伐,所以締造了一個平衡的同盟。不論是毛利還是上衫或者是石川亦或者德川,他們都是暫時的臣服,而不是徹底的歸屬。豐臣家族的軍隊雖然很多,但是全部不歸於秀賴管轄。

再加上各種勢力在秀吉死後,矛盾愈發加深,就在關原合戰時爆發了。家康是一個極為聰明之人,他一方面緊密的聯繫澱夫人,而另一方面又主動的利用主少國疑,無法大規模動用軍隊的弱勢,一舉將西軍擊潰。

即使是豐臣家想要參與,想要支持西軍,當時的情況也不允許。豐臣內部的情況是五大老執政,五奉行執行。這種五大老之間的鬥爭,直接將豐臣家的實力給架空了。他們本身並不知道,該幫誰,不該幫誰。或者也會認為,這就是大家為了爭奪給自己效忠的地位,而發起的戰爭。

2. 貿然出手,不知禍福

石田三成是五大奉行的行政能力之代表,而豐臣家的軍事權力則掌握在加藤清正以及福島正則等人之手。大家本來就是相互鉗制,相互制約的。如果大阪方面公然表態,要支持西軍,就等於自己放棄了武功派的保護。

加藤等人會以為,豐臣家這是要投靠外部勢力,不重視自己,那麼自然也不會再為其效力。若是支持家康,也是這種道理。因為在此等情況下,關係的處理是十分微妙的。大家都在等著大阪方面表態,礙於種種原因,它只能選擇不表態。

支持任何一方,都等於自斷雙臂。因為武功派,是豐臣家的根本。失去了他們的保護,某種程度上豐臣秀賴可以說是個傀儡。他的母親澱夫人,儘管對家康沒什麼好感。但以其心智,也無法判斷孰是孰非,誰能打贏。

為了自保,只能選擇龜縮,採取不表態的形式。這樣一來,無論哪方勝利,自己都能安穩無憂。但是這種心態,最後也是害慘了她和豐臣秀賴。豐臣家是想要漁翁得利的,不成想,代價是犧牲自己。

結語:

關原合戰是各方勢力的角鬥場,所有人都想把豐臣家裹挾進來。如果他支持了西軍,那麼石田三成有可能獲勝。但是勝利以後,結果也極有可能與原先相同。歸根結底,還是豐臣秀賴年紀太輕,沒有影響力。否則,調停戰爭就能避免開戰。

參考文獻:

《日本史》

《德川家康的等待》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前,豐臣三奉行的態度為何轉變?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前,豐臣三奉行的態度為何轉變?對於關原之戰,一直以來的傳統說法都指出,進入七月上中旬,即德川家康到達江戶後,對家康的專橫一直唯唯諾諾的豐臣奉行長束正家、增田長盛和前田玄以在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繼的鼓動下,開始蠢蠢欲動,與兩人一起組織反擊德川家康的行動。
  • 豐臣家為何才持續30年:除家臣矛盾外,也和秀吉鳳凰男性格有關
    在完成對日本的統一之後,權傾朝野的太閤豐臣秀吉開始徵伐朝鮮,想要角逐東亞,卻不想因病去世。而就在豐臣秀吉去世僅僅兩年內,豐臣家的家臣們就開始決裂,雙方組成東西兩軍在關原進行火拼,史稱「關原合戰」。最後武斷派的德川家康擊敗了家臣石田三成,從而開始逐漸蠶食豐臣家在1615年的大阪之戰後,豐臣秀吉之子秀賴自盡,天下權勢皆歸德川家康。
  • 日本大名行動反常,未能趕上關原之戰,為何德川家康還給予獎賞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前田家為何行動反常?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西軍和東軍分別向諸大名發出號召——請加入我方。對於任何一家大名而言,這是一個事關家業延續的選擇,如何選擇成為當時各大名內部激烈討論的重大事項,前田家同樣如此。
  • 日本戰國時代,他成為家臣後便步步高升,搶先衝鋒引燃關原之戰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成為家臣後便步步高升,搶先衝鋒引燃關原之戰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575年,井伊直虎看準德川家康在郊外獵鷹的時機,將井伊家的嫡子虎松引薦給他。德川家康一見到他,就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
  • 逐鹿日本,就在今天——關原之戰
    這場戰役勝利之後的200年,一直到近代的十九世紀為止,日本一直被德川家康的後人所統治。外國人只知道有德川將軍而不知道有天皇。石田三成VS德川家康關原之戰的雙方是召集各地大名(諸侯),以豐臣秀吉遺子豐臣秀賴的名義討伐德川家康的石田三成,以及從織田信長的時代便明哲保身,暗謀發展,逐步做大的德川家康。
  • 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西軍為何慘敗?原因很殘酷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西軍為何慘敗?原因很殘酷日本戰國時代,為了爭奪對於日本的控制權,西軍和東軍在關原爆發大戰。按照正常的軍事戰爭而言,這場人數將近20萬的戰爭,需要多日才有可能結束,但讓人大吃一驚地是,此戰在一天內就結束,西軍全線崩潰。如果翻開史書,就能發現西軍失敗的緣由,原因其實很殘酷。
  • 關原合戰誰代表正義:德川家康東軍勝之不武,西軍雖輸卻贏得尊重
    有關決定這日本戰國走向的關原合戰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400多年,但是這一場戰爭的爭論一直卻沒有停息,甚至於愈演愈烈,近年來有關雙方的戰爭誰才是正義一方的討論更是日本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以豐臣秀吉家臣們代表的西軍和德川家家康代表隊的武斷派大名的東軍到底誰才是正義的一方?
  • 日本戰國時代,他一生只經歷兩次戰鬥,每次都為豐臣家而戰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一生只經歷兩次戰鬥,每次都為豐臣家而戰真田信繁(別名幸村)是信濃國上田城城主——真田昌幸的次子。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他被送給越後的上杉景勝(上杉謙信養子)充當人質,直到父親真田昌幸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之後,才一起進入大阪城仕官。
  • 關原之戰:一場由三個男人決定天下大勢的戰役(上)
    再加上秀吉本人出身農家,並不具備源(想認末代將軍足利義昭為乾爹被拒絕)、平名門(武家普遍認為只有源、平血脈才能成為徵夷大將軍)的血統,沒有開幕的資格,最後在後陽成天皇的幫助下,成為近衛前久(藤原氏)的猶子(兄弟之子,謂如同兒子),賜姓豐臣,方才就任關白、太政大臣。由於無法建立幕府,秀吉只能將領地分封給親豐臣的家臣團,而無法直轄(類似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
  • 真田昌幸和真田幸村支持豐臣政權,真田信幸為何卻站隊德川家康?
    關原之戰德川勝利後,真田信之還為作為敵人的父親和弟弟苦苦求情,保住了他們的性命,十幾年後真田幸村戰雖然死於大阪之陣,但真田信幸作為德川的家臣則將真田一脈延續了下來,這個結果真田昌幸應該是滿意的。德川家康臣從豐臣秀吉後,真田昌幸被秀吉指派為德川家康的的與力大名,而信幸的才能也獲得了家康的肯定。
  • 關原之戰後,他臣服德川家康卻心有不甘,大阪之陣有意謀反?
    摘要:關原之戰後,他臣服德川家康卻心有不甘,大阪之陣有意謀反?日本戰國時代,想要君臨日本,不但需要足夠的實力,同樣也需要果斷的判斷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此外,還需要獲得家臣的全力支持。但偏偏就有這麼一位戰國大名,他沒有認清自己,做出錯誤判斷,最終丟失了奪取日本的大好機會。
  • 九鬼嘉隆是織田信長家臣,更被豐臣秀吉重用,為何最終卻切腹自殺
    但是現在所說的這位,曾與毛利家的水軍作戰,也是織田信長得力好幫手,有力家臣。他的名字是九鬼嘉隆。九鬼嘉隆出生於公元1542年,比信長小八歲。過世於1600年,在關原之戰屬於西軍,戰敗後自殺,下場不好。他率領九鬼水軍,當時在海面上可以說是獨步天下。他活躍於織田與豐臣兩個世代。日本戰國時代與安土桃山時代的著名海賊諸侯。
  • 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之後,為何沒有發動消滅德川家康的戰爭?
    、建立桃山政權之前,曾經和德川家康有一場大會戰,耗時將近1年,就是小牧長久手之戰,此戰以德川家康的勝利告終。當然這是在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之前,1591年後,豐臣秀吉如果沒有出兵朝鮮、增封家康,而是對德川家發動戰爭,他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消滅德川家康的。畢竟當時島津、上杉、伊達、立花、毛利以及長宗我部都會加入豐臣秀吉的聯合軍,德川家康不可能是對手。
  • 獨家 大坂之戰:德川滅掉豐臣 日本戰國落幕
    1600年,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在關原之戰中打敗了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戰後,豐臣家的嫡系大名不是投效到德川家門下,就是遭到「改易」(沒收封地)或「減封」(減少封地),領地從220萬石減少到65萬石。德川家康將這些領地一部分收歸自己所有,一部分分封給屬下和投靠自己的大名,從而一舉建立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霸權。
  • 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對豐臣家忠心耿耿,關原合戰卻加入東軍!為啥
    德川家康的東軍對抗石田三成的西軍,有人因此認為,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背叛了豐臣秀吉和豐臣家,事實真是如此嗎?不說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所處的是以下克上盛行的日本戰國時代,就看關原合戰,我們就會發現,這2人談不上什麼豐臣家的叛徒,甚至可以說他們對豐臣秀吉和豐臣家忠心耿耿。這怎麼說呢?
  • 關原之戰,小早川秀秋為何背叛石田三成,投靠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關原之戰,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對峙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當時其他的大名都在權衡搖擺,小早川秀秋也是如此,最終他選擇帶著自己的15000人馬投奔德川家康,這也被不少人視為是對豐臣秀吉的「背叛」。那麼小早川秀秋為何選擇投靠德川家康呢?
  • 關原之戰:江戶時代的「開幕式」
  • 德川家康為何能輕鬆拿下關原合戰?豐臣家人心不齊,統帥缺乏魄力
    關原合戰,即所謂的決定日本走向的關原合戰,是德川家康率領的西軍擊敗豐臣家老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後,日本的戰略格局發生了變化,家康通過合戰逐漸分化和瓦解了原來的豐臣家的力量,至此,日本戰國也從豐臣秀吉時代的逐漸邁入德川幕府時代。
  • 石田三成是豐臣秀吉的有力家臣,是豐臣政權下的五奉行之一
    石田三成是豐臣秀吉的有力家臣,是豐臣政權下的五奉行之一。秀吉死後,以專橫的德川家康為對手舉兵,挑戰了關原之戰(1600歲),但最終還是敗北被處死。靈機一動就被秀吉中意的青年時期石田三成說永祿3年(1560年)作為淺井家族的石田正繼的次子,誕生於現在的滋賀縣的近江國坂田郡石田村。
  • 關原之戰後,宇喜多秀家被流放,他是否後悔沒有投靠德川家康?
    宇喜多秀家所以說,宇喜多秀家一直對豐臣家忠心耿耿,他根本不可能後悔因為關原之戰的選擇而後悔,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受過豐臣秀吉的大恩。豐臣秀吉宇喜多秀家從小被豐臣秀吉過繼為養子,是秀吉養大的,雖說不是親生的,但從小在大阪長大的秀家對秀吉一直是執父禮。不僅如此,豐臣秀吉還在政治上授予宇喜多秀家很高的地位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