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老人帶孩子有多種弊端,父母別掉以輕心!

2020-12-12 騰訊網

現在年輕家長通常雙方都是上班族,加班時候接送上下學,孩子的飲食起居都只能是家中老人來照料。也有些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們可能從小就由祖父母帶大,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爸媽一面。祖輩對孩子往往是寵愛有加,不同於父母的恩威並施,他們基本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我們也都理解隔代親有多大威力。

不過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出,「由家中老人帶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有很多問題,而且可能是12歲以後才會顯現出來。」因為6歲之前是教育的關鍵期,可塑性最強。如果在這一時期過於寵愛,只有「恩」而沒有「威」是非常不可取的。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過於叛逆,再想去改變就已經很難了,變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行為方式不太正確。那麼要如何去解決其中的問題呢?

1.、降低落差感

首先,由於祖父母太過寬鬆的管束,讓孩子再回到父母身邊便會有一種落差感。孩子習慣了被捧在手心裡的生活,呼風喚雨,不管是零食玩具都通通管夠。小孩子往往自制力較差,加上過了一段放縱的生活,如果突然被父母嚴厲管教,就會出現一種反叛心理,跟父母也有了距離感。

這種時候就要及時糾正,父母和祖父母都要一條心,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嚴厲就是對他不好,只跟老人親近,犯錯了也往祖父母身後躲。所以,要讓老人也學會恩威並施,降低落差感,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孩子。

2、 限制電子產品

由於老人跟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年齡代溝的,就會存在一些沒有共同語言的問題。老人會放任孩子玩手機、平板、遊戲機等等,沒有時間限制,看著孩子高興他們也高興。孩子的眼睛在長時間的屏幕藍光刺激下,會產生一些視力問題。而且很多視頻平臺監管不到位,肆意傳輸扭曲的價值觀,孩子在沒有鑑別能力的情況下也會跟著效仿,一些斥重金打賞主播的社會新聞也層出不窮。

要建立孩子對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諸如踢球、遊泳等趣味運動。加強身體素質,打造強健體魄。另外也要對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加以限制,並與祖父母商量,把玩電子產品作為獎勵機制,不能不加節制。

3、略施懲戒

其次,有些老人不太有原則性,甚至教會孩子撒謊。比如孩子想吃甜食就偷偷給買,並叮囑孩子「可千萬別告訴你爸/媽,下次還給你買。」孩子嘗到甜頭後,只會覺得說謊有利無害,他的思維還不能辨別對錯,慢慢會養成說謊成性的習慣。

父母在這種時候要及時制止,略施懲罰,並講道理,通過一些寓言故事讓孩子了解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好的。同時也要與家中老人溝通,明確這是原則性的問題,不要不當回事。如果老人覺得小題大做,也可以例舉一些新聞,讓老人意識到嚴重性。

再次,孩子生病時,老人心急如焚,會聽信朋友圈等等渠道的「偏方」來給孩子治療,也有些老人用祖傳的「土方法」。這些都是非常沒有科學依據的,輕則無效,重則耽誤孩子病情,釀成大禍。所以,父母也要在平時就多給老人做一些科學普及,讓老人能夠去甄別信息的真偽。在用一些「妙招」之前,一定要經過詢問,切勿好心辦壞事。

過於寵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體現出不能吃苦、聽不得批評、自我中心等等問題。可能小時候還不明顯。但等到有苗頭時已經有點晚了。父母和祖父母一定要配合好,分工明確,由父母來負責大體的教育問題,祖父母來照顧生活起居。科學規劃,定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我是欣欣媽媽,6歲女兒的寶媽。歡迎大家關注、轉發、點讚,也可以通過評論與我交流,想要了解更多育兒乾貨,關注我,持續為您更新優質育兒秘籍!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當李玫瑾教授話一脫口,臺下響起了一片譁然聲,家長們本意是想著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沒想到開場便被李玫瑾教授來了次"重擊",但在家長們滿懷質疑時,李玫瑾教授接下來的話讓家長們拜服。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上周五,朋友萌萌哭著給我打電話,說剛開學沒幾天,她家孩子就跟同學打架,還下手不輕。孩子回家之後萌萌訓了幾句孩子,孩子還生氣打她,她一下子就有點崩潰,她不懂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她還問我她家孩子是不是有點暴力傾向。
  • 李玫瑾教授專訪:孩子具有反社會人格,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教育
    這類人群的智商極高,又喜歡研究興趣濃厚,但是,他們對任何人都沒興趣,對女人沒興趣,對家庭沒興趣,對孩子沒興趣,對照顧老人也沒興趣。這就是反社會人格的基本表現。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反社會人格和犯罪兩個字相關聯。但是,如果各位家長遇到自己家的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又發現孩子具有上述的反社會人格特點,那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因為這是一種病。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與旁人無關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就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情商高低,主要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並非孩子自己本人的意願亦或者是他人影響。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往往也會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低情商」父母有哪些特徵?
  • 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父母就算再辛苦,也要讓孩子跟你睡
    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不管父母有多忙,也要讓孩子跟你睡對於一些家庭來說,他們甚至願意花錢請人代勞陪伴孩子的事,省去了自己帶娃的麻煩。可這樣,真的能夠達到陪伴孩子的效果嗎?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事例。
  • 李玫瑾教授:平常多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轉轉,比上補習班更有意義
    有辭職在家陪讀陪寫作業的,查各種營養食譜幫孩子補腦的,三天兩頭往老師辦公室跑的,最常用的做法,還是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交給老師補習功課,不得不說,為人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可縱使父母使勁渾身解數,孩子的學習成績真的有提高嗎,相信很多父母對於這個問題內心都是失望的,不然我們也不會天天逼著孩子放學後還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了。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長都對此抱有一定的看法,也都有各自的想法,覺得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和孩子講道理,把事情和孩子講清楚。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要會說這3句話,勝過打罵懲罰要說孩子長大以後家長最煩心的事情,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頂嘴特別厲害,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懟得自己無言以對,這讓家長們非常苦惱。
  •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等到孩子有了敬畏的時候,孩子就不敢再犯錯了,知道自己犯錯了,父母也不會打罵他。所以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不過有的時候打孩子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效果。哈佛大學教育博士王濤說過一句讓家長都吃驚的話:孩子不僅可以打,也應該打。
  • 李玫瑾教授感悟:二十年後,孩子最感恩的,將是這樣的父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提到過:父母要在初中階段和兒女提以父母的優缺點來分析最重要的品質。 從李玫瑾教授語錄所得感悟:簡單來說,父母最好的教育,應該從言傳身教開始。 言傳身教,而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日常環境的薰陶,孩子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刻意為之」表現的更好。
  • 李玫瑾教授:家裡再有錢,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等於浪費錢
    有的家長也許本身不是很想報班,但是看到別的家長也報,加上一些培訓機構「販賣焦慮」,讓這部分猶豫不決的家長,果斷給孩子報班,不希望孩子落下。於是乎,課外培訓的興趣班變得越來越火熱,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興趣班出現,魚龍混雜讓家長難以選擇。李玫瑾教授:興趣班可不能瞎選!
  • 如何管教孩子?李玫瑾:3歲施恩,6歲立威,12歲樹立價值觀
    張先生有個6歲的兒子,從小就特別淘氣,經常闖禍。而且最讓張先生覺得無奈的是,自己和妻子說的話6歲的兒子完全不聽,軟硬不吃。6歲的孩子只聽爺爺奶奶的話,而老人又有隔輩親觀念,所以每次夫妻兩人想要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家中老人的阻攔。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外甥小宇上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表妹讓他先完成作業再玩,可孩子就是不聽她的,一進門先找零食吃一會兒,然後再玩一會兒玩具,到做作業的時候都8點多了,寫著寫著就困了,作業常常馬馬虎虎地完成,學習成績自然不好。表妹讓小宇多喝水,孩子就是不聽,這兩天都上火了。她每天早晨給孩子帶一壺水,晚上放學水壺裡的水一點不少的又被帶了回來,孩子一天也不喝一口水,這讓表妹很生氣。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舌頭可能會「控訴」,4個症狀,別掉以輕心
    舌頭可能會「控訴」,4個症狀,別掉以輕心舌苔發白且厚膩。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人群來說,在平時可以觀察一下舌頭,如果舌苔部位出現發白、厚膩的情況,這也是脾胃虛弱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為一旦出現脾胃虛弱。就會影響正常的水溼運轉,這樣也會導致舌頭部位存在油膩,發白的情況,出現這種現象,也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調養脾胃,可別掉以輕心。舌質偏淡。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舌頭是淡紅色的,但是若在一段時間內,你發現自己的舌頭出現偏大或者是發紫的情況,其實這也是脾胃虛弱來臨的信號。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對於犯罪行為、動機、心理的分析,敏銳而犀利。因為這樣的職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什麼?她的答案是:性格而非智商。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性格上的缺陷。
  • 孩子總是玻璃心,經不起老師和家長批評,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方法
    在《圓桌派》上,馬未都跟李玫瑾教授說,「我們應該從小養成一種習慣,簡單的說,就是厚臉皮!」李玫瑾教授立馬補充說到:「挫折教育。」馬未都表示認同,「說兩句就說兩句,怕什麼呢。」父母怎麼運用好挫折教育必須說明的是,挫折教育不等於打擊教育。有的父母把這兩個弄混了,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上來就是一頓打擊,結果孩子自信心崩潰了。甚至看到父母就心生害怕,想著怎樣逃離父母。
  • 李玫瑾教授:棍棒教育適用於這4種時刻,孩子該打就得打,莫心軟
    很多舊時的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在如今卻不被我們所推崇。可是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時,李玫瑾教授則表示,該打就打,不要讓孩子在將來為自己的錯誤買單。------題記李玫瑾教授舉了一個十分真實的例子。
  • 李玫瑾教授:一個自信心強的孩子,都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教出又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是這四種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