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家長通常雙方都是上班族,加班時候接送上下學,孩子的飲食起居都只能是家中老人來照料。也有些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們可能從小就由祖父母帶大,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爸媽一面。祖輩對孩子往往是寵愛有加,不同於父母的恩威並施,他們基本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我們也都理解隔代親有多大威力。
不過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出,「由家中老人帶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有很多問題,而且可能是12歲以後才會顯現出來。」因為6歲之前是教育的關鍵期,可塑性最強。如果在這一時期過於寵愛,只有「恩」而沒有「威」是非常不可取的。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過於叛逆,再想去改變就已經很難了,變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行為方式不太正確。那麼要如何去解決其中的問題呢?
1.、降低落差感
首先,由於祖父母太過寬鬆的管束,讓孩子再回到父母身邊便會有一種落差感。孩子習慣了被捧在手心裡的生活,呼風喚雨,不管是零食玩具都通通管夠。小孩子往往自制力較差,加上過了一段放縱的生活,如果突然被父母嚴厲管教,就會出現一種反叛心理,跟父母也有了距離感。
這種時候就要及時糾正,父母和祖父母都要一條心,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嚴厲就是對他不好,只跟老人親近,犯錯了也往祖父母身後躲。所以,要讓老人也學會恩威並施,降低落差感,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孩子。
2、 限制電子產品
由於老人跟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年齡代溝的,就會存在一些沒有共同語言的問題。老人會放任孩子玩手機、平板、遊戲機等等,沒有時間限制,看著孩子高興他們也高興。孩子的眼睛在長時間的屏幕藍光刺激下,會產生一些視力問題。而且很多視頻平臺監管不到位,肆意傳輸扭曲的價值觀,孩子在沒有鑑別能力的情況下也會跟著效仿,一些斥重金打賞主播的社會新聞也層出不窮。
要建立孩子對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諸如踢球、遊泳等趣味運動。加強身體素質,打造強健體魄。另外也要對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加以限制,並與祖父母商量,把玩電子產品作為獎勵機制,不能不加節制。
3、略施懲戒
其次,有些老人不太有原則性,甚至教會孩子撒謊。比如孩子想吃甜食就偷偷給買,並叮囑孩子「可千萬別告訴你爸/媽,下次還給你買。」孩子嘗到甜頭後,只會覺得說謊有利無害,他的思維還不能辨別對錯,慢慢會養成說謊成性的習慣。
父母在這種時候要及時制止,略施懲罰,並講道理,通過一些寓言故事讓孩子了解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好的。同時也要與家中老人溝通,明確這是原則性的問題,不要不當回事。如果老人覺得小題大做,也可以例舉一些新聞,讓老人意識到嚴重性。
再次,孩子生病時,老人心急如焚,會聽信朋友圈等等渠道的「偏方」來給孩子治療,也有些老人用祖傳的「土方法」。這些都是非常沒有科學依據的,輕則無效,重則耽誤孩子病情,釀成大禍。所以,父母也要在平時就多給老人做一些科學普及,讓老人能夠去甄別信息的真偽。在用一些「妙招」之前,一定要經過詢問,切勿好心辦壞事。
過於寵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體現出不能吃苦、聽不得批評、自我中心等等問題。可能小時候還不明顯。但等到有苗頭時已經有點晚了。父母和祖父母一定要配合好,分工明確,由父母來負責大體的教育問題,祖父母來照顧生活起居。科學規劃,定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我是欣欣媽媽,6歲女兒的寶媽。歡迎大家關注、轉發、點讚,也可以通過評論與我交流,想要了解更多育兒乾貨,關注我,持續為您更新優質育兒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