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父母就算再辛苦,也要讓孩子跟你睡

2020-12-17 爸媽識堂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父母的常常說要陪伴孩子,可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往往是孩子沒睡醒父母就出門,回家時孩子早已入睡,親子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等我們一回頭,孩子便長大了,與我們也沒有那麼親密。

李玫瑾坦言:在這個階段,不管父母有多忙,也要讓孩子跟你睡

對於一些家庭來說,他們甚至願意花錢請人代勞陪伴孩子的事,省去了自己帶娃的麻煩。可這樣,真的能夠達到陪伴孩子的效果嗎?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事例。

李教授說,自己有一個博士朋友,平時早出晚歸工作很忙,但是家境殷實,孩子一生下來便請月嫂照看。這位朋友倒也大方,一下子請了兩個月嫂,一個管白天、一個管晚上,好讓夫妻倆能夠睡個安穩覺。

知道這位朋友的做法後,李教授接連搖頭。本來白天就不能夠陪伴孩子了,晚上還多陪陪孩子,著實不妥,她建議朋友晚上一定要陪孩子一起睡覺,順便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李教授坦言,半歲以內的孩子嗅覺比視力發達,他們記住父母更多靠的是氣味。晚上和孩子睡在一個房間裡,有利於孩子熟悉父母的氣味。當孩子聞著父母的氣味時,他便知道父母是在的,會睡得很踏實。

我們每個人最開始都是靠氣味辨別他人的,只是隨著成長,這些被我們淡忘了。聽了李教授這番話,很多網友們表示贊同,認為這個階段就算再辛苦,父母也要讓孩子跟自己睡。

網友1:挺好的,可算有專家站出來說了,孩子是需要父母陪伴的,不是扔給老人保姆就能自己長大的。

網友2:我家孩子小時候隨我,睡覺一驚一乍的容易醒,我拉著她的手睡,感覺她就什麼都不怕了,能睡踏實。

網友3:小時候特別喜歡媽媽身上的味道。

分析

孩子出生後將孩子扔給老人或者保姆帶的父母並不少,有的父母認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是個大人帶就行。殊不知,寶寶也有自己的感情依賴,從小沒有得到父母陪伴的寶寶,總會少些安全感,與父母的感情也沒有那麼親密。

陪孩子睡覺有哪些好處?

1.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三歲之前很難獨立睡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身邊,他們是睡不安穩的,建議爸爸媽媽們將這個階段的孩子帶在身邊睡覺。即使不在同一個床上,也要將孩子放在同個房間裡,孩子聞著爸爸媽媽的氣味,知道他們在身邊,會比自己睡有安全感得多。

2孩子的情感得到滿足

和孩子一起睡覺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之一,孩子雖然無法做出回應,但能夠感知到父母的愛。在父母關愛下長大的孩子,情感上往往更容易滿足。在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時也能夠冷靜、樂觀面對,不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3.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和父母一起睡覺要父母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給孩子擁抱、唱歌、講故事、做遊戲等,不知不覺加深了親子間的感情,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促使他們形成完善的人格。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陪過孩子睡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李玫瑾教授還表示,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讀書,但並不單純的對孩子說讀書很重要,而是要通過言語向孩子表達清楚,告訴孩子:你的未來並不取決於你現在生活的好壞,沒有人會為你編排命運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李玫瑾教授表示,當下許多家長抱怨著孩子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講話時,問題其實就出在家庭教育上,而關於這點,孩子的父母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 孩子多大該分床睡?李玫瑾:別超出最佳年齡,晚了會影響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經過分床睡的階段,但不少家長對於分床睡的時間感到困擾。有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分床的問題並不重視。認為應該等到孩子自己想要分床的時候自然就能夠分開睡了。她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孩子分床睡的問題,李玫瑾認為孩子分床睡,要遵守這個最佳時期,晚了會影響發育。那麼分床睡有什麼好處呢?1、鍛鍊孩子獨立性首先分床睡能夠從小開始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李玫瑾教授表示:"在孩子即將成年的階段,父母教育他,第一,話要少。為什麼這麼說?我以前講過,'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語是黃金;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是垃圾',因為這時候你沒有什麼新的話可以說了。所以這時候,你要做的是'點到為止'。"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心理學專家:3歲前不陪伴,再努力也白搭
    在很多中國家庭,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時間更長。不光白天要填補父母上班的空白,晚上也還要"加班"帶孩子。 孩子幾乎24小時都跟老人待在一起,怎麼可能和父母親得起來?
  • 李玫瑾坦言:要給孩子立的規矩,少1個都不行,最後一個能救命
    李玫瑾坦言:要給孩子立的規矩,少1個都不行,最後一個能救命無論何時,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塊「心頭肉」,從十月懷胎到長大成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帶有父母的關心和期盼。但要明白,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渾然天成,但在表達愛的時候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不能把疼愛變成溺愛,不能把庇護變成包庇。父母可以成為孩子幼時的羽翼,但往後的路,始終是要孩子自己走的。所以說,父母對孩子不僅要愛更要管,從小就要給孩子立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孩子以後優秀成才,規矩是非常重要的。
  • 李玫瑾:這2個問題父母用心解決,會讓孩子一生受益匪淺
    當自己的角色從孩子轉變成父母的時候,那麼隨之而來的辛苦也會增加,因為肩膀上扛著的不只是家庭,更是孩子的未來。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頭條,但現實卻事與願違。,父母要開始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要像小時候那樣對待他們,而且要開始幫助孩子成為成年人。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為了這次的約定,林淼複習更加起勁兒,每天天沒亮起床複習,晚上很晚才睡。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林淼的辛苦付出下,真的考了第一名,便拿著排名到爸爸跟前兌現承諾。 結果林淼爸爸卻改口說,這次沒時間,等下次再考第一名再去。林淼當場非常的憤怒,並且生氣的和爸爸喊,「你們大人怎麼回事啊,這麼言而無信麼?說到不做到,以後我還怎麼相信你,我討厭你。」
  • 李玫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父母,怨不得旁人
    對此,我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一個孩子的「情商」跟他的家庭和父母脫不了干係 一、家長要身作則,成為一個好榜樣 李玫瑾教授也說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超過大家想像的。很多時候,父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孩子也會慢慢變成那樣的人。
  • 上遊薦書|除了教你如何識別渣男,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這次教你...
    還有一種比較麻煩的是被動攻擊型人格,「他表面沒有事,其實內心已經積攢了很大的東西,他哪天一不高興,就跟你翻臉。」李玫瑾說,這兩類人格,都是屬於在談戀愛過程當中,要遇到特別小心的。這期節目備受追捧,是因為除了剖析「渣男」,已經六十歲的李玫瑾還給男性戀愛支了招。「有時要欲擒故縱。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先是長度後是速度,然後當孩子跑開了以後,第二再玩那擊打的。就是肌肉的,也就是說比如你蹬自行車爬山或者擊打的,就比如說這個投擲這些。所以在孩子不知不覺當中,只要他的肌肉有力量了,他就會有一種控制感。就是剛咱們聊天在說的,對控制感。
  • 李玫瑾教授坦言: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巨大
    若能夠合理的安排時間,那還好,若是導致孩子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那麼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李玫瑾教授是中國犯罪心理學專家,並且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近幾年李玫瑾的育兒觀深受廣大父母的認可。李玫瑾坦言:「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大!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有哪些不同呢?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孩子多大分床睡最好?李玫瑾:別超過最佳年齡,不然以後更難分
    特別是有些新手爸媽,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跟孩子分床睡最好,太小怕孩子接受不了,太大又擔心小孩養成習慣。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跟孩子分床睡不能太早,尤其是三歲之前,如果父母強行讓寶寶一個人睡覺,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心理影響。等孩子過了三歲,就可以慢慢進行分床了,但注意不要超過六歲,不然以後更難分。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外甥小宇上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表妹讓他先完成作業再玩,可孩子就是不聽她的,一進門先找零食吃一會兒,然後再玩一會兒玩具,到做作業的時候都8點多了,寫著寫著就困了,作業常常馬馬虎虎地完成,學習成績自然不好。表妹讓小宇多喝水,孩子就是不聽,這兩天都上火了。她每天早晨給孩子帶一壺水,晚上放學水壺裡的水一點不少的又被帶了回來,孩子一天也不喝一口水,這讓表妹很生氣。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李玫瑾教授在後期補充:如果家庭有養男孩的話,一定要教會他四種技能,保證孩子走路不偏不正的,人生受益!心理學瓦特·米歇爾在1960年進行了實驗證明了:情商高的孩子控制情緒很強,將來會是個很有出息的人。所以對3-6歲的孩子來說,這個時期就像一個小惡魔,情緒時而安靜時而暴躁,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會被情緒控制孩子的傀儡,只有你學會控制情緒,才不會影響未來的社交能力。
  • 為什麼孩子意志力不強、不能吃苦?聽一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孩子意志力不強,不能吃苦,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比如孩子上小學以後,遇到困難就想放棄,作業一多,連想寫都不想寫。學一個特長,剛開始還興致勃勃,但一提到每天堅持練習,每天就跟刀架脖子上一樣!尤其是學吉他、古箏這類琴弦的,光是手疼這個苦,很多孩子就更吃不了。孩子為什麼不能吃苦,意志力不強呢?
  • 孩子小時候和誰睡,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父母一定要看
    最近,閨蜜丹丹跟我吐槽,說孩子現在跟她不親了。 原來,自從丹丹上班之後,孩子一直是奶奶幫忙帶,考慮到第二天要上班,孩子晚上也跟奶奶一起睡,加上有時候還會加班、出差,所以丹丹真正陪孩子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現在孩子除了願意跟她玩會,其它時間就一直黏著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