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風草堂】沈三草的「畫裡故鄉」——新河古鎮

2021-02-08 荷風草堂


        

          畫裡故鄉——新河古鎮

                   

                     文 畫 /沈三草


        小少離家,已近40餘年。而生我養我的老家——新河古鎮,卻留在我的記憶裡,常常夢裡縈迴。

        幾年前,為了卻夢裡鄉情,我閉門謝客,曾耗時3個月,用手中的畫筆,創作了記憶中的新河山水「畫裡故鄉」鄉土系列作品。該系列作品包括8幅立軸及一幅16米長,70釐米高的《新河龍居圖》長卷山水。特別是《新河龍居圖》這幅大畫作,全景展現了上世紀70年代溫嶺新河古鎮的風貌,呈現了中國式江南水鄉的繁華和秀麗。


新河龍居圖

        浙東溫嶺新河古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至今有一千六百七十餘年。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直至明洪武三年才依山築城。時年建新河,所屬海門衛。是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故鄉。抗倭名將戚繼光、譚綸,張元勳等曾在此鎮守戰鬥。晚晴海上畫派創始人之一蒲華曾在新河客居數十載。

        新河有金、鼓、旗、牛四山,有文筆塔、寺前橋、披雲山、戚公廟、六閘橋群、長嶼石礦等名勝古蹟。憶孩時,新河城內店鋪林立、商販雲集,吆喝聲此起披伏,一派繁榮景象。城外流水環繞,小橋峰起,田野人家充滿水鄉風情。近年,每回故裡,見兒時景象蕩然無存,實為憾也。作此長卷,也算是了些鄉情。







                                                                                                                  


東門攬勝

        新河四面環水,古時稱迂江,後改為新河。此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直至唐宋元間,明代為鼎盛時期,是南宋愛國詩人戴復古的故鄉。昔日東門城外,一派水鄉田園風光,唯在夢裡見了。


                                                            

龍山憶趣

        相傳很久前,一漁夫去東海打魚突遇巨浪掀翻了船,被龍女相救把他送回新河,並結為夫妻。龍王得知大怒,欲淹沒新河,龍女化成山擋住海水救了一方百姓,人們稱此山為龍山。山下有新河小學及晚清畫家蒲華客居的三官堂。


                                                                                                                                       

埠頭景象

        新河曾為溫嶺之經濟重鎮,水運便利、商賈雲集。寺前橋船埠頭是航運貿易的交通樞紐中心,每天江中船隻川流不息,岸上客商人來人往,一派繁榮景象。


                                                         

童年拾趣

        披雲山下有山,西水上有古道,岸邊有當鋪,故人稱「山西當」。童年時,常與小夥伴一同滾鐵環、從新河街到前橋,途徑「山西當」,秀麗幽遠的水鄉美景,至今仍彌久歷新。


                                                        

南門嫁娶

        明清時期新河東南西北均有城門,故稱為新河城。南門為當年最繁榮的長街。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凡有嫁娶的人家習慣鼓號齊鳴,在東南西北街巡遊迎娶,被譽為「明媒正娶」迎四門。


                                                            

臘月集市

        每逢古歷二七五十為新河集市日,附近趕集的鄉親齊聚街頭買賣,摩肩接踵。特別至十二忙月,家家都準備年貨,十字街人頭攢動,人人忙得不亦樂乎。


                                                                                                                                          



【荷風草堂】

       是位於浙東臨海小芝鎮的一座山間小院,是滬上台州籍畫家沈三草和他愛人水墨清荷的書畫、文學創作基地。也是他們的精神文化高地,更是他們夢想開花的地方。
      建造「荷風草堂」,就是想讓更多性情相近的人,因為文字,書畫,設計,收藏,插花,攝影,品茗等雅趣而走在一起,以文藝沙龍的形式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靜美,一起享受詩意中的浪漫。
      如果,你與"荷風草堂"遇見,並且喜歡,請動動指頭幫助分享。
      感恩一路上有您!

聯繫電話:13616695911
E-mail:513184743@qq.com

【沈三草簡介】
沈三草,原名沈從斌,1958年生於浙江溫嶺,2004年起定居上海。上世紀70年代初師從著名畫家陸儼少、謝稚柳、應野平先生,1994年畢業於北京畫院高研班。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新海派文人畫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書畫院浙江分院副院長,浙江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西泠書畫院特聘畫師,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戲劇人物畫研究會會員。其作品在《中國文化報》、《美術報》、《美術觀察》、《中國美術》、《中國畫觀察》、《中國書畫報》、《江蘇畫刊》等近百家報刊上作過專題介紹。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並獲獎,並選送世界各國展出。近年來,其作品在北京保利、瀚海,上海朵雲軒、崇源,國際和浙江西泠等拍賣行成交,並屢屢創出新高。
沈三草近年出版發行個人作品集: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沈從斌卷》(大紅袍)
《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沈從斌山水精選集》
《國畫名家藝術作品專論叢書——沈從斌卷》
《當代中國畫市場調查報告——沈從斌卷》
《中華百善圖—沈三草漫畫集》
《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集》
《中國郵政當代書畫名家——沈從斌紀念郵票》
《走進名家工作室年跡•甲午年——沈三草》等多部畫集。

【水墨清荷】
水墨清荷,公職人員,業餘作家,有50多篇詩歌和散文刊發於全國各大報紙和文學期刊。兼任台州市作協散文創委會副主任,椒江區作協副主席。

荷風草堂歡迎您

【分享】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朋友圈,馬上行動吧!

【歡迎訂閱】

關注「荷風草堂」公眾微信平臺有三種辦法:

1、點擊「添加朋友」搜索微信號荷風草堂;

2、點擊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荷風草堂」,再點擊「關注」;

3、掃描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荷風草堂】映日荷花別樣紅
    紙本 66X33      沈三草作        記憶中的荷,是十年前西子湖裡殘花零落的荷,她一直以悽涼和落寞的神情停在我的歲月流光裡
  • 文脈在心 法自在我——沈三草的中國畫藝術
    沈三草書畫俱佳,善行草,銀鉤鐵劃,點線靈動飄逸,似筆走龍蛇、風清骨峻,悠然而來,蒼茫而去……,就繪畫而言,三草每每以書入畫,重在筆墨美感的突顯與展示,且在點線的遊動中,強調提按頓挫、中鋒轉側鋒的變化,變「畫」山水為「寫」山水,使一幅咫尺山水在他筆下簡潔、概括、精煉、含蓄……,極富文化韻致,耐人尋味。他的畫面中始終漾溢並煥發著筆墨變化所產生的筆型、筆性之美與乾濕濃淡對比、互動的鬱勃生機。
  • 水為荷故鄉、雲是花世界
    1960年生於江蘇常州,獨立藝評人,江南畫荷人家。擅長中國畫山水、荷花、牡丹、亦善書法。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江蘇省美協會員,江蘇畫院特聘畫師,建國畫院院長,江南大學書畫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畫大觀》雜誌主編、擔任《中國美術60年》大型畫刊主編,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
  • 當代著名畫家沈三草的彩墨作品
    懷悟/文沈三草不僅是注重傳統繪畫的高手,使其作品散發著老樹新芽的魅力和浪漫四射的思哲。他也注意藝術樣式的革新,他把西方現代思潮的一些表現技法與國畫傳統的筆墨,做一深入細心研磨的比較,又融會貫通的創作出了一批讓人賞心悅目的佳作,如《山居》《泉聲》等作品,其實質就是畫家在繪畫的創作上,正進行著一種大跨度的奮力突進。
  • 越劇發源地崇仁古鎮元宵節熱鬧,非遺展示舞獅舞龍大頭荷吸引鄉親
    越劇發源地的千年古鎮——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組織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節日·古鎮新韻」元宵活動。活動中進行了非遺展示,古鎮的崇仁舞獅、舞龍、大頭荷、越劇等一批本土化的優秀演藝人才和文藝節目,吸引了眾多城鄉百姓。
  • 畫荷?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了解張大千畫荷需要四種書體
    畫荷需要四種書體荷花的形象,自漢魏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又被注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佛教裡蓮花象徵著極樂淨土和「再生」的生命意義。他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他說:「畫荷需要真、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杆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早書。
  • 城廂古鎮入畫來
    前前後後,來了四次;他畫了數張城廂古鎮的鋼筆畫;每一張畫都有神、有韻、每一根線條,都走向樸實的美。想起故鄉,就走進了畫中的老巷;那個叫城廂的地方,在一幅畫中延續著鄉愁這些畫是舊時的城廂印象,也許,畫中也藏著未來城廂的魂。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個正在「修舊如故」「涅槃重生」的城廂古鎮。
  • 世外桃源「婺源古鎮」哲學家朱熹的故鄉,被稱為「中國最美村莊」
    婺源古鎮是江西省歷史悠久的旅遊勝地, 著名的南宋哲學家朱熹的故鄉就是婺源古鎮,這裡也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越來越多的人熟悉「惠州」這個詞了,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故鄉是這裡,它坐落在大山裡的一個偏僻山區裡,但幸運的是,它還保留了古老的徽州的全部魅力與文化。
  • 荷而不同 閒來畫荷
    閒來畫荷原創 許力 我之所以喜歡荷,是我出生於農曆六月,六月又稱為荷月,便自做多情地對荷有了些親近的感覺。 喜歡,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畫。 記得好些年以前,古柳問我:今年想要個啥生日禮物?我說:拉我出去看一次荷 花吧。他說:好,看花,再請你吃一頓農家飯。 那次看荷花拍了好多片,但也沒想著畫。 吳保國老師荷花畫得好,他在北京辦展覽,我去祝賀。
  • 孫光禪意畫荷
    > 畫 荷 ——2016孫光荷花仕女欣賞文/子楨(原載城市經濟導報2010.8)一日給著名畫家孫光先生打電話,他說最近畫了一些荷花,叮囑我到他的博客上去看看。如今正是盛夏酷暑,西安城儼然成了一座巨大的桑拿房,這樣的季節裡去賞荷花、畫荷花,確實是一件讓人心中頓生清涼的風雅之事。
  • 杭州「委屈」古鎮,是孫權故鄉門票80元,卻被冠上「假古鎮」之名
    杭州一「委屈」古鎮,是孫權故鄉門票80元,卻被冠上「假古鎮」之名它是孫權的故鄉,門票只需要80塊錢,但如今卻被世人評為是假古鎮,成為杭州最委屈的旅遊景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浙江的龍門古鎮明明是一個歷經了百年的貨真價實的真古鎮,卻被人們嘲諷為假古鎮。其實這一切也源於龍門古鎮中的現代化氣息太過於濃厚。有的人認為古鎮就是要「古樸」才更有味道,也有的人認為,只有古樸有些了無生趣,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畢竟眾口難調,很難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 寫意畫宗師,齊白石老人筆下的墨荷賞析(30圖)
    齊白石擅長畫蝦,其實齊白石也愛畫荷花,他對荷花的觀察不比花在蝦身上的時間少。有緣於此,齊白石一生對荷花情有獨鍾,晚年定居北京亦情牽故鄉,在遊覽北海時他寫下了「人生能約幾黃昏,往夢追思尚斷魂。五裡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閒看北海荷千頃,強說瀟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終日臥,秋來無此雨聲聲。」將對家鄉的思念融化於碧波千頃的荷塘中。
  • 張大千畫荷
    張大千畫作本篇試探張大千先生之荷畫特點,實為個人認識或體會也。國之文人,尤其認畫,慣以師出何人、誰的風格、是否名人等而論,一般無人探及畫法技術及深層特徵等。凡此,抑或大有因之使中國畫裹足不前之虞,在此不一一辯之。我以為,應該說,先生的畫作,整體看,至少先生的荷畫,並無多少古人印跡,除非說中國畫從來沒離開毛筆、水墨、宣紙等,並留有它們的身影。
  • 畫 荷
    畫 荷~西域七哥沙洲野鸕捕紅魚,湖畔蜻蜓逐蘆絮;漁家小女才散學,急放書包畫荷去。
  • 江蘇江南特色古鎮,擁有2500年歷史,還是顧炎武的故鄉
    江南自古以來就是古鎮雲集之地,如著名的周莊、烏鎮、南潯等古鎮,就以其江南古鎮的特色吸引著人們,在江蘇,最具江南特色的古鎮,恐怕要數千燈古鎮了,千燈古鎮位於江蘇省崑山市,距離崑山市區只有13.5公裡。千燈古鎮整體面積約80平方公裡,面積雖小,但回溯歷史已有2500年歷史,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屬於婁邑,是明代大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也是中國傳統戲曲崑曲的發祥地。
  • 帝王也畫荷
    《帝王也畫荷》作者:黛荷翁(原創)帝王蕭之畫古來,經歷改朝換代之末代帝王,甚多。雖丟江山卻才情了得之帝王,據悉起碼有四個,凡人或不知也。有道史上有首畫荷皇帝,且當推南北朝齊梁帝蕭繹(508~554年)者。研學數日,只知蕭帝以國畫人物見諸,未見所述那張荷畫也。歷史縱論蕭帝帥眾投降而遭殺故事,而對其性情尤其畫畫之事,敘述者無。社會迷濛文化陷落,云云百姓瑣事一生,不見所述首張荷畫,難怪也。
  • 古往今來大師畫荷欣賞,你心中的畫荷名家是誰
    荷,千百年來,被文人墨客追捧,視為君子的代表。不僅文人墨客追捧,也同樣深受畫家的喜愛。歷史上,不乏有關荷花題材的繪畫,近現代以來,更是如此。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大師的畫作吧。一、張大千的荷花,風姿卓綽,冰清玉潔,似玉女。
  • 蕭龍士先生畫荷
    蕭龍士先生畫蘭之外亦最喜畫荷,在先生留給後世的大量作品中,蘭草之外就數荷花為多了。在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喜以大寫意畫荷而成就突出者,當推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屺瞻、李苦禪、許麟廬等前輩,而蕭龍士先生也應在其中。缶老以篆籀入畫,功力極為深厚,所作荷花蒼勁圓渾之極。
  • 正是看荷好時節,名家畫荷,「荷」而不同
    在藝術的創作中,名家畫荷,也是各有千秋, 「 荷 」而不同 。《荷花》雖然是吳冠中對景寫生之作,但當中滲透的韻味,卻是他積壓已久的鄉愁與回憶,對於他而言,這幅畫意義非凡。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此幅顯示出張大千早期繪畫中那種典雅寧靜的格調和工致細謹的筆法。據說畫意取自唐代鄭谷的詩《蓮葉》,「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畫中的荷花明媚可人,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姿;兩隻鴛鴦生動可愛,刻畫細緻而不失情趣。
  • 美術史家唐林主講的《美術史家眼中的遂寧書畫史》在遂寧市仁裡古鎮荷堂遂院開講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 9月20日下午三時,《美術史家眼中的遂寧書畫史》在遂寧市仁裡古鎮荷堂遂院開講唐林採用了世界紀錄排名累計積分為排名依據,他把世界名著及國家經典記載融洽於排名依據;在圖文並茂的視頻講座中採信收藏於日本十大頂級國寶(均為美術作品),列舉出南宋山水畫《瀟湘臥遊圖》、唐代最接近書聖王羲之的《喪侄子帖》、宋代禪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