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閶門外楓橋景區的一家剪紙鋪裡,精美雅致的剪紙作品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古今人物……琳琅滿目的作品背後,是剪紙藝人王曉對傳統剪紙技藝的熾愛。而說起王曉,不能不提他的父親王金林,王曉的剪紙技藝正是傳自父親。
王金林十幾歲時開始學習剪紙,當時剪得最多的是婚禮上用的雙喜、龍鳳圖案。王金林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在民間工藝廠製作剪紙手工藝品,廠裡用的剪紙材料並不是紙張,而是絹布,絹布剪出的作品有獨特的光澤和質感,卻考驗手藝人的功底,「只要有一根絲沒剪斷,一抽絲,整幅作品就廢了。」
受家庭的薰陶,王曉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學習剪紙手藝。「小時候,為了賺零花錢,就在外面接剪紙的活兒。」王曉笑著回憶,十幾歲的時候,30張一套的紅喜字,他一個月能剪三、四十套,賺的零用錢,比父母一個月在廠裡賺的工資還多。
高中畢業後,王曉一開始進入一家合資電器廠工作。但是,出於對剪紙的熱愛,他最終還是回到家裡,正式開啟了剪紙生涯。「當時學剪紙下了狠功夫,除了父親的指導,我還常常跑去上海城隍廟買剪紙藝人的作品回來學習模仿。」王曉一頭扎在剪紙世界裡,創作了不少作品,但當時市場反應十分冷淡,這讓他始料未及。
2000年,王曉開了一個剪紙作品展覽,成為他剪紙生涯的轉折。「之前只埋頭在自己的剪紙世界裡,通過這個展覽,聽到了很多外界的建議和意見。」王曉說,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審美意識在不斷提升,沒有創新的作品很難得到認可,剪紙藝術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重新調整,王曉在技巧上、題材上都有了創新突破,用他的話說:「市場一下子打開了。」他獨創了一種「疊色」技法,利用不同色彩紙張,同時刻出相同圖案,再疊加出層次分明的圖案,讓平面藝術立體起來。
如今,王曉的剪紙手藝已爐火純青。但是,創作一副好作品,他仍然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一幅好的剪紙作品,工藝、創意、構圖缺一不可,至少需要兩個月。」王曉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工藝可以被機器取代,但是手藝人傳承技藝、創作作品這個過程中所花的心思無法被取代。「手工融入了匠心與靈感,有些作品正是因為不同於機器操作的千篇一律,而成為無法替代的精品。」王曉說。
剪紙很辛苦,時間長了,很費眼力,對脊椎也不好。如今,年邁的父親已經很難再繼續剪紙了,但是王曉上小學的女兒,在剪紙技藝上展現出了令人驚喜的天賦。「她上幼兒園時握刀的樣子就非常有模有樣了,剪出的作品也不錯。」談起女兒的剪紙學習,王曉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來源:引力播 編輯/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