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父子傳承刀尖上的絢麗藝術

2020-12-21 荔枝網新聞

  今天,在閶門外楓橋景區的一家剪紙鋪裡,精美雅致的剪紙作品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古今人物……琳琅滿目的作品背後,是剪紙藝人王曉對傳統剪紙技藝的熾愛。而說起王曉,不能不提他的父親王金林,王曉的剪紙技藝正是傳自父親。

  王金林十幾歲時開始學習剪紙,當時剪得最多的是婚禮上用的雙喜、龍鳳圖案。王金林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在民間工藝廠製作剪紙手工藝品,廠裡用的剪紙材料並不是紙張,而是絹布,絹布剪出的作品有獨特的光澤和質感,卻考驗手藝人的功底,「只要有一根絲沒剪斷,一抽絲,整幅作品就廢了。」

  受家庭的薰陶,王曉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學習剪紙手藝。「小時候,為了賺零花錢,就在外面接剪紙的活兒。」王曉笑著回憶,十幾歲的時候,30張一套的紅喜字,他一個月能剪三、四十套,賺的零用錢,比父母一個月在廠裡賺的工資還多。

  高中畢業後,王曉一開始進入一家合資電器廠工作。但是,出於對剪紙的熱愛,他最終還是回到家裡,正式開啟了剪紙生涯。「當時學剪紙下了狠功夫,除了父親的指導,我還常常跑去上海城隍廟買剪紙藝人的作品回來學習模仿。」王曉一頭扎在剪紙世界裡,創作了不少作品,但當時市場反應十分冷淡,這讓他始料未及。

  2000年,王曉開了一個剪紙作品展覽,成為他剪紙生涯的轉折。「之前只埋頭在自己的剪紙世界裡,通過這個展覽,聽到了很多外界的建議和意見。」王曉說,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審美意識在不斷提升,沒有創新的作品很難得到認可,剪紙藝術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重新調整,王曉在技巧上、題材上都有了創新突破,用他的話說:「市場一下子打開了。」他獨創了一種「疊色」技法,利用不同色彩紙張,同時刻出相同圖案,再疊加出層次分明的圖案,讓平面藝術立體起來。

  如今,王曉的剪紙手藝已爐火純青。但是,創作一副好作品,他仍然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一幅好的剪紙作品,工藝、創意、構圖缺一不可,至少需要兩個月。」王曉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工藝可以被機器取代,但是手藝人傳承技藝、創作作品這個過程中所花的心思無法被取代。「手工融入了匠心與靈感,有些作品正是因為不同於機器操作的千篇一律,而成為無法替代的精品。」王曉說。

  剪紙很辛苦,時間長了,很費眼力,對脊椎也不好。如今,年邁的父親已經很難再繼續剪紙了,但是王曉上小學的女兒,在剪紙技藝上展現出了令人驚喜的天賦。「她上幼兒園時握刀的樣子就非常有模有樣了,剪出的作品也不錯。」談起女兒的剪紙學習,王曉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來源:引力播 編輯/吳穎)

相關焦點

  • 探訪刀尖上的藝術!走進蔚縣剪紙小鎮
    河北新聞網1月16日訊(胡嬋娟)「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作為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藝術,蔚縣剪紙「三分刻七分染」的特點令其構圖完整飽滿,造型生動優美,2006年蔚縣剪紙以剪紙項首位身份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行走在刀尖上的藝術,讓剪紙文化永流傳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 行走在刀尖上的藝術,讓剪紙文化永流傳!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網上微課】刀尖上的藝術——刻紙人物
    【網上微課】刀尖上的藝術——刻紙人物 2020-04-0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刀尖圖騰: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裡女性的柔美與堅韌折射的情感美學
    一:穿越千年的刀尖藝術,在東方文明古國文化傳承的走廊裡,如畫卷般,娓娓道來,在歲月的沉澱和升華裡,熠熠生輝。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所以風俗是多樣化的,人們已經融入生活的;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 刀尖圖騰: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裡女性的柔美與堅韌折射的情感美學
    在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觀念裡,女性,便成了剪紙文化最直接的傳承者,代代相傳,女人的柔美與堅韌,更是在充滿生活化的剪紙藝術裡,有了最好的載體和情感的升華。成為了華夏民間藝術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穿越千年的刀尖藝術,在東方文明古國文化傳承的走廊裡,如畫卷般,娓娓道來,在歲月的沉澱和升華裡,熠熠生輝。
  • 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根據相關考古知識,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可謂日久歲深,源遠流長。民間剪紙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是經過世代傳承和不斷發展創造的智慧結晶。中國民間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了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 用精美的剪紙文化傳承民族的力量——「馮元平剪紙技藝」職業技能培訓開班
    今年63歲的他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馮元平剪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的會員。他將自己對剪紙藝術的理解和追求不斷融入作品,剪刀划過,變幻出萬千世界,更為剪紙藝術增添一抹新的亮色。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
  • 40年來孜孜不倦 玩轉「刀尖上的藝術」
    在貴陽市烏當區一個居民小區內的活動室,已是古稀之年的廖老伯將自己近年來創作的刀刻剪紙精品及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專門創作的吉祥圖一一展示,樸素的展廳裡,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把刻刀,一疊各種色彩的紙張,就是全部的創作工具了。沒有上過一次專業培訓課,也沒有任何人指導教授,40年來,廖老伯全憑「熱愛」二字,玩轉了這「刀尖上的藝術」。
  •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看蘇州專稿 文/嵇程 視頻/汪晨】從東方之門到虎丘塔、從垃圾分類到抗擊疫情、從梅蘭竹菊到巨幅祝壽圖……一幅幅剪紙作品惟妙惟肖,這些作品全部都是由園區一位七旬老人魏為勤自學創作完成的。與別的老人退休後喜歡跳舞、打牌不同,魏老伯喜歡這門「刀尖上」的藝術,一坐一整天描花剪紙,成為了他退休後最大的愛好!
  • 傳承剪紙藝術 融入美好生活
    傳承剪紙藝術 融入美好生活 2020-12-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巴蜀有位剪紙手藝人,傳承不朽工匠精神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 【央媒看阜城】河北阜城:十指春風 刀尖上的纖毫畢現
    【央媒看阜城】河北阜城:十指春風 刀尖上的纖毫畢現 2020-05-06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精美的剪紙文化傳承民族的力量,手工藝匠人馮元平有話說
    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在窗戶上貼上各式各樣的窗花,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他用一把普通的剪刀,通過雙手靈活的舞動,裁剪出了一幅「紅色記憶」的剪紙作品,惟妙惟肖,讓人目不轉睛。
  • 威海剪紙藝人田秀卿 小剪刀剪出藝術人生
    大眾網威海3月28日訊 (記者 劉彬) 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在威海,剪紙藝人田秀卿,用一把剪刀,以剪紙的形式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剪紙作品。從2000年開始,田秀卿的剪紙技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這一年,她拜上海剪紙大師萬洪成為師,此後每年都會到上海看望老師並住些時日,在老師的身邊潛心研究剪紙技藝,開拓創作思路,提升藝術修養。  「這是鋸齒紋,這是水滴紋,這叫月牙……」田秀卿隨意拿起攤位上一幅花卉作品,指著各處細節向記者介紹。「剪紙分單色剪、拼色剪、染色剪,刀法有陰刻、有陽刻。」
  • 記者探訪「剪紙村」:手藝傳承三百年 80%農戶的金飯碗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剪紙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廣為流傳。尤其是在中國農村,逢年過節都要貼上色彩豔麗、造型喜慶別致的剪紙、窗花,寓意著美好與吉祥。在河北承德縣喬杖子村這個以剪紙聞名的「藝術之鄉」,春節前夕,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忙著剪紙、做窗花,趕製訂單。
  • 不用「剪」的剪紙藝術,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
    「中國剪紙第一街」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去到那裡時,天色尚早,街兩側的剪紙門市大都還沒有開門。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非常普及的一種工藝,在國內眾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都有「剪窗花」的習俗。但是在這眾多的剪紙藝術中,河北蔚縣剪紙則自成一派,堪稱剪紙藝術中的奇葩,是外地遊客來蔚縣旅行必選的紀念品。
  • 甘肅會寧:傳承剪紙藝術
    10月24日,民間藝術家交流剪紙技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近年來,甘肅會寧縣加大對剪紙藝術的傳承保護力度,建立研習所,為民間剪紙藝術家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同時定期舉辦邀請展,在當地中小學開辦剪紙課堂,讓更多人接觸和學習剪紙。會寧剪紙歷史悠久,常見題材有花卉草木、飛禽走獸、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表現形式以窗花、燈籠花和炕圍花為多,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甘肅會寧:傳承剪紙藝術
    10月24日,民間藝術家交流剪紙技藝。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近年來,甘肅會寧縣加大對剪紙藝術的傳承保護力度,建立研習所,為民間剪紙藝術家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同時定期舉辦邀請展,在當地中小學開辦剪紙課堂,讓更多人接觸和學習剪紙。
  • 高清紙上神韻!看蔚縣剪紙藝術魅力
    長城新媒體記者 周亞彬 攝蔚縣剪紙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用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色彩對比強烈,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很多人在新春的時候不僅會貼剪紙,甚至會把剪紙當成饋贈親朋好友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