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蘇州崑劇院院長蔡少華、《牡丹亭》總導演汪世瑜和劇中主要演員出席了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蔡少華說,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首演以來,已經在全國演出近百場,吸引了超過十萬觀眾入場欣賞,激發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熱潮。
有「百戲之祖」美稱的崑曲是聯合國「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牡丹亭》是晚明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愛情名著。由於人才凋零、觀眾斷層、傳統劇目流失嚴重等原因,有著600年歷史的崑曲陷入低谷。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編《牡丹亭》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走進年輕人,創造能夠雅俗共賞的經典。
《牡丹亭》總導演汪世瑜介紹說,為了吸引年輕學子的關注,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更加符合劇中人物的年齡和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還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青春版《牡丹亭》全國巡演兩年多來,幾乎場場爆滿,讓崑曲藝術家和熱愛崑曲的民眾十分振奮。白先勇曾說,以崑曲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找回青春,需要年輕的熱愛者、傳播者和繼承者。汪世瑜說:「無疑,百場巡演已經在全國培養了眾多年輕的觀眾,在年輕人中撒播下了熱愛崑曲的種子。」
白先勇,當代著名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臺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
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