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雲的雲
梅影琴聲何處去,寂寥空濛滿山谷。
這是我第二次來伊山寺,依然是無標識的山路、無人知的山谷。
與數年前第一次一路問路尋訪過來相比,雖然百度地圖已經可以導向那裡,但是我仍然是同行之中,唯一知道它的豐厚歷史與文化內涵的人。
伊山寺作為全國百大古寺之一的千年古寺,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創建、且據初步考證也是湘南最早的寺院,如今只空留一個門頭和一間小殿。
如果說寺廟易尋,但是作為東晉政治家桓伊幼時讀書習武和老來隱退之所,曾經與此相關聯的又鳳井、讀書臺、弄笛樓、翠穎閣等遺蹟,已經難以找尋。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桓伊,但歷史書上的淝水之戰總歸知道吧?正是東晉謝安、桓伊等幾位將軍率軍擊敗前秦符堅,創造了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的經典戰例。
據載,桓伊十歲時跟隨父親從譙國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千裡迢迢宦遊蒸湘,便寓居在雲錦庵(即伊山寺,伊山寺是因為衡陽人後來為了紀念桓伊,而改的名),讀書習武,觀梅吹笛。淝水之戰後,桓伊選擇了功成身退,回到這裡隱居,過著琴棋書畫的詩意生活。
而僅僅是隱居倒也罷了,從古到今這些名士隱居之後,都能在文化上創造新的高峰。陶淵明創造了《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田園派詩人由此而生;王夫之著作更是驚人,創作了《黃書》《周易外傳》《尚書引義》《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等100多部、400餘卷、800餘萬字,將儒學與中國古典唯物主義哲學推向了高峰。
桓伊隱居又創作了什麼呢?雖為將軍,但他卻才學過人。在伊山寺,他創作了名列十大古曲之一的《梅花三弄》,以及眾多曲譜與詩文,只是年代實在太過久遠,很多早已遺失。
傳說《梅花三弄》的創作,源於一場雪。
桓伊看到了大雪,更看到了大雪中的梅花。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似是故人來,又若往事缺。此時此刻,他並不是平靜的。隱居以來,他無時不刻關注著東晉每況愈下的局勢。這也是他之後仍然復出,最後官拜護軍將軍、死後追贈右將軍的緣故。
桓伊以笛見長,在當時被稱為「江左第一」,多次在宮廷進行過助興表演,讓人嘆為觀止。除了笛,桓伊還擅長古琴、作曲與唱歌。桓伊唱的輓歌與羊曇唱的樂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難》辭,時人稱為「三絕」。
此時此刻,桓伊不再是一位朝廷高官、前線將軍,而是一位天才音樂家。他靈感突襲,便譜就梅花一調。隨後笛聲清雅悠然,穿過梅林,直上雲霄。
恍惚間,他卻聽到不遠處有古箏和之。他為在這荒山上遇到知音而驚喜,於是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紅袖已遠,芳香空留。問起寺僧,寺僧說寺院本無會箏之人,更無此聲。
此時,夜色降臨,風雪再起,一種知音難覓之感襲上心頭。桓伊又寫下了梅花二調,曲調翻雲覆雨,惆悵萬千。
神奇的是,不遠處的禪房裡又飄出梅花二調的古箏聲。他循聲尋至窗下,箏聲又一次戛然而止。
莫非是天地有知音,人間難以尋?
第二天,雪後初晴,梅花更為絢爛。恢復平靜的桓伊又寫下梅花三調,雖然曲調轉向清新空靈,但仍然意境深邃。為將三調合為一曲,他將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複三次,使之渾然一體。
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至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也是一代音樂家,傳說在衡陽創作了《平沙落雁》)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斷人腸。
眼前的伊山寺,不但早已不見那白如瑞雪、紅似朝霞的梅花,也無桓伊隱居的古琴臺和寂寞小院,連關於他的一些簡介、一些古籍的陳列都沒有。
沒有人知道這裡來過誰,甚至逐漸沒有人知道這裡。
琴聲更已久遠,跟宋徽宗還御賜伊山寺「景德禪寺」的匾額,跟那些亭臺碑刻,跟桓伊、智凱等人一樣,都只存留在古籍中。
這方圓十裡鬱鬱蔥蔥,景色幽深,但很少有遊客前來拾起歷史與文化的碎片。而十公裡開外,正是滿城的繁華的喧囂。
也很少有誰知道,這小小的伊山寺,傳說還曾經是南朝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的隱居修行之地。而這同樣以《玉樹後庭花》而聞名的後宮佳麗,其中的故事更是頗有傳奇色彩與傳播效果。
伊山寺內還有一株古樹,參天筆直,氣場震撼,只是連「身份牌」也沒有。
至於寺前的溪水與田園,也是有著一定的內蘊與姿色。
不遠處,還有岣嶁峰、白石園、紅燦園等自然與人文勝跡。
我想再過數年,此間應該風景一新了吧。
早幾年曾提過建議,最近也在公眾號那篇《我們又該怎樣打造植樹基地?》也提過,山間可栽梅花,讓梅花三弄的意境再回來。
正是——
梅開萬點香,雲隱六朝山。
伊山空無人,卻在心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