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出生對家庭來說既是希望又是寄託,而且,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傾注了父母所有的心血,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盼望著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出人頭地。
只不過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曾給父母提出警醒,但仍然有不少家長喜歡我行我素,在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用貶低,嘲諷,訓斥,打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設想一下,這樣的方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會帶來什麼呢?
他們的內心陰暗面會無限的擴大,直到孩子能夠獨立離開家後,或許再也不想回到這個父母認為的溫柔家。
可是家長們在這時往往又覺得孩子忘恩負義,還會認為自己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來養育他,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叛逆以及遠離。
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和舉動,有可能就是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不少家長覺得給孩子悉心的照料,長久的陪伴,那麼就會換來他們的感恩和回報。但父母們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付出再多一定要達到有效的結果。不要只是自己認為,而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
家庭中比較常見的錯誤教育方式
1、 冷漠對待,從不放在心上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一種冷漠的方法,例如:孩子考得特別好,興高採烈的拿試卷給父母看時,他們會說"還可以,可千萬別驕傲啊"。
若孩子考得不好傷心難過時,父母又會說"不就是沒考好嗎?不至於吧?"不管是孩子進步還是退步,父母都是用冷漠的態度去對待,根本沒有顧及孩子內心的感受,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也從不放在心上,這樣怎麼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以及父母的愛呢?
2、 沒有尊重,只關注了成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經常會聽到教育學家叮囑家長,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試驗品或者附屬品,而是應該充分的尊重他們。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是關注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不好孩子將來會一事無成。正因為父母的過高期盼,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最後導致他們越來越叛逆。
3、空下承諾,總說話不算話
生活中父母們有沒有經常性的哄騙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例如:你好好吃飯,一會兒我就帶你去買個好的玩具。你乖乖聽話,下次我就會帶你到遊樂場玩。
可是因為太過忙碌,父母們又言而無信,但是在孩子們的心裡往往會認為這是父母在欺騙自己。而且家長的這種不信守承諾的隱形教育方式,也給孩子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他們甚至不再相信父母,最終影響到認知發展。
因此家庭教育父母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關鍵,不如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出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何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所提出,它又被叫做"期待效應"。
它的實質定義是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運用到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就是說當孩子頻頻受到鼓勵時,他就會更加的努力,更加優秀,若是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則會消極下去,一蹶不振。
怎樣更好的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1、說到做到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信守承諾非常關鍵,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三觀形成,所以不管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父母都要說到做到,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引導,也才能讓他們的內心面向驕陽,蓬勃生機。
2、積極又重視
不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還是犯了錯誤,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都不應該使用貶低或者嘲諷的方法,更不能用冷漠對待的方式去處理。而是應該積極又重視起來,滿足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對他進行讚美和鼓勵,那麼孩子才能有努力前進的動力,也才能克服困難,勇往無前。
3、換位思考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心智和認知能力都會欠缺很多,父母不應該拿自己和孩子進行攀比,而是應該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只有和孩子做成朋友,他們才能更吐露心聲,也才能學會父母的這種帶人方式,把尊重,理解和愛放在首位。
只有和孩子做成朋友,他們才能更吐露心聲,也才能學會父母的這種待人方式,把尊重,理解和愛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