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培養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2020-12-18 育媽媽記

孩子的出生對家庭來說既是希望又是寄託,而且,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傾注了父母所有的心血,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盼望著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出人頭地。

只不過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曾給父母提出警醒,但仍然有不少家長喜歡我行我素,在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用貶低,嘲諷,訓斥,打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設想一下,這樣的方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會帶來什麼呢?

他們的內心陰暗面會無限的擴大,直到孩子能夠獨立離開家後,或許再也不想回到這個父母認為的溫柔家。

可是家長們在這時往往又覺得孩子忘恩負義,還會認為自己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來養育他,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叛逆以及遠離。

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和舉動,有可能就是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不少家長覺得給孩子悉心的照料,長久的陪伴,那麼就會換來他們的感恩和回報。但父母們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付出再多一定要達到有效的結果。不要只是自己認為,而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

家庭中比較常見的錯誤教育方式

1、 冷漠對待,從不放在心上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一種冷漠的方法,例如:孩子考得特別好,興高採烈的拿試卷給父母看時,他們會說"還可以,可千萬別驕傲啊"。

若孩子考得不好傷心難過時,父母又會說"不就是沒考好嗎?不至於吧?"不管是孩子進步還是退步,父母都是用冷漠的態度去對待,根本沒有顧及孩子內心的感受,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也從不放在心上,這樣怎麼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以及父母的愛呢?

2、 沒有尊重,只關注了成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經常會聽到教育學家叮囑家長,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試驗品或者附屬品,而是應該充分的尊重他們。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是關注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不好孩子將來會一事無成。正因為父母的過高期盼,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最後導致他們越來越叛逆。

3、空下承諾,總說話不算話

生活中父母們有沒有經常性的哄騙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例如:你好好吃飯,一會兒我就帶你去買個好的玩具。你乖乖聽話,下次我就會帶你到遊樂場玩。

可是因為太過忙碌,父母們又言而無信,但是在孩子們的心裡往往會認為這是父母在欺騙自己。而且家長的這種不信守承諾的隱形教育方式,也給孩子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他們甚至不再相信父母,最終影響到認知發展。

因此家庭教育父母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關鍵,不如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出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何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所提出,它又被叫做"期待效應"

它的實質定義是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運用到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就是說當孩子頻頻受到鼓勵時,他就會更加的努力,更加優秀,若是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則會消極下去,一蹶不振。

怎樣更好的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1、說到做到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信守承諾非常關鍵,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三觀形成,所以不管對於孩子的任何事情,父母都要說到做到,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引導,也才能讓他們的內心面向驕陽,蓬勃生機。

2、積極又重視

不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還是犯了錯誤,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都不應該使用貶低或者嘲諷的方法,更不能用冷漠對待的方式去處理。而是應該積極又重視起來,滿足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對他進行讚美和鼓勵,那麼孩子才能有努力前進的動力,也才能克服困難,勇往無前。

3、換位思考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心智和認知能力都會欠缺很多,父母不應該拿自己和孩子進行攀比,而是應該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只有和孩子做成朋友,他們才能更吐露心聲,也才能學會父母的這種帶人方式,把尊重,理解和愛放在首位。

只有和孩子做成朋友,他們才能更吐露心聲,也才能學會父母的這種待人方式,把尊重,理解和愛放在首位。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這時我們更需「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理論指導,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欺騙,應付他,而是給予他積極關注和期望,促使內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孩子成長後才會感恩,因為他們是向陽而生,所以為會理解並回報父母。03如何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成就一個向陽而生,與父母緊密相連的孩子呢?
  • 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不妨了解下「皮格馬利翁效應」
    其實,這些方法並不明智,很容易將孩子推入深淵,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卻並不少見,他們想要孩子學會感恩,想讓他們變得更好,卻往往總是事與願違,只因為他們的教育方法是錯誤的。那麼,在生活中錯誤的教育方法都有哪些呢?
  •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非常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的,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和期待,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刻,一個孩子被父母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有怎樣的期待,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你真的懂「皮格馬利翁效應」嗎?走出教育誤區,培養優秀的孩子
    沒想到一抬頭,媽媽竟然滿面微笑的看著她,不光沒有說成績的事,還說了一大堆誇獎堯堯的話,搞得孩子受寵若驚,極為不適應。原來啊,最近張麗去聽了一個名為「欣賞教育」的講座,講的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教育的影響,張麗雖然聽了個一知半解,但是覺得老師說的有道理,就索性回家試上一試。
  • 淺談家庭教育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關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教育孩子只剩下經濟補償和經濟斷供,只要孩子在學校裡獲得了老師的讚賞,家長就使出買買買大法,對孩子們的要求無限制的滿足,但是呢,只要孩子們忤逆了家長的看法,輕則棍棒教育,重則切斷糧草,讓孩子失去和家長對抗的物質資本。所以,這培育出來的孩子勢必會滿帶著戾氣。而這種戾氣從何而來,我們的家庭教育走向了一種怎麼樣誤區?
  • 兩個故事兩種人生,教育孩子,試試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正向引導
    故事二:小斌從小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害羞不善於表達自己,每次有類似家庭聚會這樣的活動時總是躲在媽媽的身後,恨不得黏在媽媽的身上。這時候,總會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小斌,你怎麼總粘著媽媽呀,一點不像個小男子漢。」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取向決定未來,同樣,你的取向,也關乎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心理實驗:從一所小學裡,選了3個班的學生進行「發展測驗」。他把一份優秀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並告訴老師,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有優異發展的可能。
  • 皮格馬利翁效應【百科詞條】
    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要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相比於傳統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旨在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主動地去完成自己目標。這個過程家長會感到安慰,孩子也不會因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難過。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是有很大好處的。而這種教育方式則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你了解哪些呢?
  • 孩子越誇越優秀,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小心這5個「誇獎坑」
    關於「皮格馬利翁」效應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學校中隨機抽取了一些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是聽過智力測試的,都是很聰明的天才,老師就相信了,在培養過程中老師也對他們充滿了希望。多年以後,這群孩子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成了科學家,都成為了有成就的人,其實這些孩子就是普通人,只是老師進行正面引導,總是激勵期待,才會發展得這麼好。
  •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重大啟示
    實驗分三次進行,最後結果表明:人們會因為對自己「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的發展成那樣的性格。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僅讓他們看到那樣的世界,也讓他們相信那就是自己的性格,然後按照那樣的性格來生活,最後,真正成為星座描述的人。 這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嗎?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膽小的孩子快速變身小超人吧。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皮格馬利翁效應
    今天介紹第三篇——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國王,性格孤傲卻醉心雕塑。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個完美的女人,他給雕塑取名叫加了提亞,並把雕塑當作夥伴,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和希望。終於有一天雕塑被感動,於是變成了活人,並嫁給了國王皮格馬利翁。
  • 優秀的孩子也許是「騙」出來的,家長巧用期待效應,助力孩子成才
    在傳統的觀念中,家長都認為撒謊是不好的,不能夠教壞孩子,父母也不能欺騙孩子。其實,在很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 正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所揭示的道理一樣:有的時候,出於某種期待而欺騙他人,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的。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了解嗎?
    在很多教師招聘模擬題和歷年的真題中都出現過這樣一個理論名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多同學都只是知道「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教師期望對於學生產生的影響,但是並不知道該效應的出處和來源,所以經常和其他的效應混淆,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入的學習下「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
  •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你,找對另一半到底有多重要?
    小潘·心理學課堂「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指的是教師對於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牽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故事的起源事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的熱烈渴望最終似得這尊塑像變成了一個真人,兩人相愛並最終結為連理。這位國王的名字就叫做皮格馬利翁。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很多一反常態,性情發生巨大變化的人,關鍵的變化點就是在青春期。能在青春期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能讓你在今後對孩子的教育中省去很多心血。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的期待塑造著孩子的未來,3招助孩子更優秀
    朋友說:「是啊,我們都認為孩子膽小,所以每次都儘量去遷就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同樣的煩惱,其實想要改變這個現狀,並不是去遷就孩子,而是要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去引導孩子改變。一、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待並相信什麼,就會獲得什麼其實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來自於美國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的一次實驗,他在一所小學的1-6年級進行一次未來預測驗,並從中取得20%的學生貼上「未來可期」的標籤,讓所有任課老師都相信這些學生未來能夠有所成就。
  • 當老師和領導需知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高期望=更好的表現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嚴厲的教練在提高學生的表現?一個老師是不是也經常通過設置更高的標準來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呢?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樣的期望會導致被管理者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