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懂得「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2020-12-03 莓果媽媽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在瀋陽的一所小區內發生過這樣一件離奇的事情,小區在一周之內發生了六起火災事件,令人錯愕不已的是最終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還未成年的初中生,當時民警在對其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問到男孩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男孩卻一臉淡定地表示自己是在報復父親。

後來民警經調查才得知,原來男孩一家並不是本地人,其父母都是打工人員,由於男孩生性頑劣,其父害怕他在這惹事生非,於是便經常對兒子說:「你再這樣遲早會進監獄的」除此之外還經常對其進行打罵恐嚇,父親的這些話語和行為讓男孩子很是介意,所以男孩為了報復自己的父親,便開始在違法犯罪的邊緣試探,就這樣他選擇了放火,最終被警方抓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非常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的,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和期待,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刻,一個孩子被父母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有怎樣的期待,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說到「皮格馬利翁效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當今一種較為流行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被家長和老師所青睞,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被廣泛應用,但其實真正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效應的卻是少之又少,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在去期待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這件事就真的發生了。這個效應還來源於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名國王,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雕刻家。由於皮格馬利翁不喜歡凡間的女子,於是便決定終生不娶,後來他得到了一塊上等的象牙,皮格馬利翁想要用他精湛的技藝雕刻出自己喜愛的美女形象,於是便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皮格馬利翁把自己的全部的愛和心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並祈求愛神阿芙羅狄忒把她變成自己的妻子,最終愛神被皮格馬利翁的精神所感動,便賦予了雕像生命,最終兩人結為夫妻。

再後來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便在神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一項著名的實驗,並賦予了其真正的教育意義。他們從美國的一所學校中隨機抽取了一些學生,並告訴老師這些孩子都是通過智力測試的,智力等各方面都要優於其他孩子,結果老師們卻信以為真,在今後的學習中把這些孩子當成天才來對待,並對他們充滿了期待。

多年以後這些孩子都發展得很好,有的成為了科學家、有的則是企業家,殊不知當時挑選的這些學生都是十分普通的孩子,他們並沒有所說的那樣智力超群,只是老師在今後的學習中總是給這些孩子正面積極的良好期待,孩子們總是受積極期待的鼓舞,從而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

由此可見「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影響深遠,在日常生活中也被許多家長和老師所熟知,但事實上大家對「皮格馬利翁」只知其表,不知其裡,片面地認為只要單純的誇獎和讚賞就能讓孩子的進步得更快,殊不知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誤區

王華是一名脾氣比較暴躁的媽媽,兒子亮亮可以說是從小就在媽媽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如今已經上小學四年級的亮亮依舊調皮搗蛋,到處惹事生非,功課作業從來不按時完成,成績一直以來在班裡也是排名最靠後的,這次期中考試亮亮的成績比上學期還要下滑許多,本以為這次回家肯定避免不了來自媽媽的「腥風血雨」,誰知媽媽知道後卻一改常態,不僅沒有批評、質問亮亮成績落後的原因,而且還「春風細雨」的誇獎了亮亮一番,這讓亮亮有點受寵若驚。

後來才得知原來王華在網上看了一個關於教育孩子的講座,大體內容主要講的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王華聽得也是雲裡霧裡的,只知道只要誇獎孩子,孩子就會變優秀,所以在今後的日子裡不管亮亮犯下怎樣的錯誤,王華都強忍著怒氣對亮亮進行如沐春風的誇獎,堅持一段時間後,王華見兒子的成績不僅沒有任何長進,行為反而更加放蕩不羈、越來越無法無天了,於是王華終於爆發了,恢復了以往兇神惡煞的形象,亮亮經歷了媽媽對自身態度的大轉變,心理落差越來越大,最終亮亮的成績不僅更加一落千丈,而且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變得沉迷寡言、不願說話……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王華這樣的家長,對「皮格馬利翁效應」有著很深的誤區:只是一昧簡單的誇獎;不能堅持,想一出是一出;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想要孩子快速發生改變,持以揠苗助長的心態;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的反向暗示和期待等等,所以只有正確認識這一效應的原理和本質,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正確的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上一層樓!

1、鼓勵孩子的具體行為,增強自信

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渴望聽到別人的讚賞和鼓勵,人只有在鼓勵的情況下才有奮鬥的方向,充滿奮鬥力量,所以家長應該要首先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姿態去鼓勵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說出孩子哪些行為是值得鼓勵的,哪裡有進步,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是足夠支持和信任自己的,而自己的努力也是被父母看得見的,因此就會更加自信。

2、為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蕭伯納曾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在每個孩子心中,他們都曾相信自己有成就一切的可能性,若這時候家長給孩子以積極的心理暗示,那麼孩子可能真的就有可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人,而父母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積極向上的正面心理暗示,會讓孩子朝氣蓬勃,充滿前進的動力,反之就會使孩子失去信心與發展的機會,所以說家長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可少。

3、家長要以身作則

當我們在對孩子做出一定的期待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期待孩子發展成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孩子,若家長整天要求孩子改正這,改正那,自己卻照樣我行我素,這樣的家長是不會在孩子面前有任何威信的,孩子也不會信服與你。

每個家長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和理想,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一定要謹慎,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把對孩子的教育發揮到最優化。

今日互動話題: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難題呢?你對「皮格馬利翁效應」有怎樣的見解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評論!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懂「皮格馬利翁效應」嗎?走出教育誤區,培養優秀的孩子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當今作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教育方法被很多老師和家長熟知,很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將這種教育方法廣泛應用,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這一方法的精髓,以為單純的誇獎和稱讚就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卻沒想到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 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要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走出教育誤區!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事情的期待,利用期待使孩子進步。一步步的地提升自己,最終完成自己的目標,讓自己的期待變為現實。姐姐家的孩子小銘7歲了,這孩子聰明伶俐,家裡人都很喜歡他,簡直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家人嬌慣的小孩子,而且經常發脾氣。姐姐在管教孩子方面操碎了心。只要姐姐想對兒子棍棒伺候,家裡的老人就會跳出來阻止。沒辦法姐姐只能採用說服教育,但好像也沒啥作用。
  • 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不妨了解下「皮格馬利翁效應」
    很多家庭都對孩子付以重望,希望孩子以後更有出息,並將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他們總是想要孩子更聰明更優秀,以後可以成為最大的人生贏家,懂得感恩孝順。但實際上想要教育好孩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有的家長明明是一片真心,但做出的事卻是在傷害孩子,有的家長會對孩子動手,有的家長則是利用語言暴力,還認為自己這是在激勵孩子,是孩子不懂事、不明白他們的良苦用心。
  • 孩子越誇越優秀,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小心這5個「誇獎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非常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特別是家長的期待與評價,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深刻。家長們要學會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家長們快來學習學習吧!
  • 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的期待塑造著孩子的未來,3招助孩子更優秀
    所以這個實驗就是在告訴我們,期望的力量,我們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未來可期,老師在教育孩子時會無形中傳遞出一種「期望」,因為老師相信孩子們能夠成功優秀,所以孩子們就會朝著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二、家長對「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誤區1、敷衍的「期望」很多家長會給到孩子「期望」,相信孩子能夠做到。但是很多家長給孩子的都是敷衍的期望,給予孩子的肯定都是浮於表面。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其實從這件事情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對孩子使用的教育就是誇獎,也正是因為媽媽的誇獎,使孩子認為自己這樣的舉動是正確的。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這就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培養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只不過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教育專家都曾給父母提出警醒,但仍然有不少家長喜歡我行我素,在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用貶低,嘲諷,訓斥,打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設想一下,這樣的方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會帶來什麼呢?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 從《窗邊的小豆豆》來看看,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魔力
    校長更是特別的校長,他是整個巴學園的靈魂,以充滿愛意的讚賞與鼓勵,向每一位孩子傳遞著積極的期望——無論是調皮如小豆豆,還是身體缺陷如高橋君,每一位孩子都在這裡完成蛻變,充滿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而這,正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極佳應用。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有多少個優秀的孩子在家長、老師、同學的美好期待和熱情的祝福、鼓勵下,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出色的啊。期間「皮格馬利翁效應」有意無意地在起效。說你行貓可以變成獅子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觀察「皮格馬利翁效應」隨處可見。
  • 皮格馬利翁效應【百科詞條】
    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教育等各個領域。而在孩子的教育中,馬太效應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父母長期忽視或者是貶低自己的孩子,會讓他們變得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並且不想改變,越不改變就變得越差,然後陷進一個死循環。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皮格馬利翁效應
    今天介紹第三篇——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國王,性格孤傲卻醉心雕塑。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個完美的女人,他給雕塑取名叫加了提亞,並把雕塑當作夥伴,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和希望。終於有一天雕塑被感動,於是變成了活人,並嫁給了國王皮格馬利翁。
  • 對成功有奇效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感到絕望,於是帶著祭品來到阿弗洛蒂代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誠感動了阿弗洛蒂代,女神決定幫他。當皮格馬利翁回到家,雕塑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出現血色,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蓋拉蒂走向皮格馬利翁,充滿愛意和溫柔的氣息,不久,她開始說話了!奇蹟發生了!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淺談家庭教育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關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教育孩子只剩下經濟補償和經濟斷供,只要孩子在學校裡獲得了老師的讚賞,家長就使出買買買大法,對孩子們的要求無限制的滿足,但是呢,只要孩子們忤逆了家長的看法,輕則棍棒教育,重則切斷糧草,讓孩子失去和家長對抗的物質資本。所以,這培育出來的孩子勢必會滿帶著戾氣。而這種戾氣從何而來,我們的家庭教育走向了一種怎麼樣誤區?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一定要慎重選擇,正確的引導孩子。朋友家孩子(小文)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很一般,馬上就要面臨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升學考試,家長甚是為其著急。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了解嗎?
    在很多教師招聘模擬題和歷年的真題中都出現過這樣一個理論名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多同學都只是知道「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教師期望對於學生產生的影響,但是並不知道該效應的出處和來源,所以經常和其他的效應混淆,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入的學習下「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
  • 走出教育孩子無師自通的誤區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正文走出教育孩子無師自通的誤區 2011-09-30 15:50 來源:《好心理 好成績》
  • 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養育一個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這時我們更需「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理論指導,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欺騙,應付他,而是給予他積極關注和期望,促使內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孩子成長後才會感恩,因為他們是向陽而生,所以為會理解並回報父母。「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使人向壞的放向發展。其實孩子對父母的遠離,感覺猶如信念崩塌,崩塌的不止是對父母的信任,更是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有所懷疑,連帶產生出對父母怨恨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