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確定的標準,即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等,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首先,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為360度,即為一個回歸年。如果以「地球不動」作為參照系,那麼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就表現為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的周年視運動。周年視運動在天穹上的軌跡,天文術語稱之為黃道。度量黃道上具體位置的坐標,就稱為黃經。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360度即0度)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兩個節氣點之間,相隔日數為15天多一點,全年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每月的頭一個節氣稱為「節氣」,它們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它們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科學地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包括寒來暑往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對於以農耕為依賴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有多少,意味著來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節氣便為農人預判、把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其次,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二十四節氣在鐫刻著農耕文明印記的同時,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在中國廣袤的地域空間和悠長的歷史歲月裡,二十四節氣衍生出紛繁多樣的民間文化。諺語、歌謠、詩詞、傳說、曲賦等文學表達,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等等,共同為二十四節氣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