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05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確定的標準,即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等,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首先,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為360度,即為一個回歸年。如果以「地球不動」作為參照系,那麼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就表現為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的周年視運動。周年視運動在天穹上的軌跡,天文術語稱之為黃道。度量黃道上具體位置的坐標,就稱為黃經。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360度即0度)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兩個節氣點之間,相隔日數為15天多一點,全年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每月的頭一個節氣稱為「節氣」,它們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它們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科學地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包括寒來暑往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對於以農耕為依賴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有多少,意味著來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節氣便為農人預判、把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其次,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二十四節氣在鐫刻著農耕文明印記的同時,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在中國廣袤的地域空間和悠長的歷史歲月裡,二十四節氣衍生出紛繁多樣的民間文化。諺語、歌謠、詩詞、傳說、曲賦等文學表達,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等等,共同為二十四節氣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相關焦點

  •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雪」當日早上,豐縣沛縣等地農村已經大面積積雪
  • 雙語:「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周三,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這場為期5天的會議將持續到12月2日),會上發表了批准二十四節氣入遺的公告。
  •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蘊
    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經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對二十四節氣的保護有一個過程。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你知道嗎?
    中國的日曆有兩個,一個是公曆,也就是國際上通用的日曆;另一個是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曆法。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民長期農事耕作經驗的具體體現。24節氣今天是2018年3月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24節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科學還是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1屆常會,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民群眾紛紛從各地發來掌聲和歡呼聲也有人提問:為什麼24節氣跟公曆對應那麼好,比如清明總在4月5日?為什麼有時看新聞報24節氣不止有日期,還精確到分秒?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是為了讓各國各民族分享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所以文化共享是非遺申報的核心。而不是誰多誰強,不是競爭和比賽。讓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朋友了解到二十四節氣這個遺產所體現出的中國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讓世界各國各民族朋友了解到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古人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了解到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分享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這是特別重要的。」與世界共享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 人大代表李修松建議將二十四節氣和氣象諺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賴敏報導 「二十四節氣和氣象諺語是中國文化的印記,如果丟失了,是一種讓人痛心的損失。」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呼籲,將其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盤點中國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nbsp&nbsp&nbsp&nbsp11月30日,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在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四周年之際,新報記者專訪了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教授。蕭放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它理應跨出國門,為世界文明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農業博物館擬建「二十四節氣」文化遺產數位化保存資料庫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胡璐、董峻)記者19日從中國農業博物館了解到,為了進一步做好「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傳承,2018年中國農業博物館擬建「二十四節氣」文化遺產數位化保存資料庫。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劉北樺介紹說,自2016年底申遺成功以來,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及相關社區,積極探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實踐活動、動員廣泛的社會參與和應用實踐、推動節氣科普和文化進校園等「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取得了積極成效。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中國傳統文化名揚海外
    中國網新聞12月5日訊(記者吳昊昊 戚易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名族的靈魂所在,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二十四節氣與中秋節有莫大聯繫(上)(中秋文化與洛陽)
    中國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一說。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我市著名文史學家蔡運章說,早在周朝的時候,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二十四節氣又與中秋節有著莫大的聯繫。
  •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這些詞彙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能大部分人都被搞糊塗了,弄不明白這些曆法究竟有什麼作用。前一段時間,也就是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想有部分人並不清楚二十四節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陰曆、陽曆、陰陽曆這三種曆法的概念以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