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黃仁心 弘杏林文脈——蕭縣中醫學會組織唱誦《中醫藥頌》

2020-12-19 攝影宅男

(徐淮網張文一 鑾翠翠訊)8月28日,安徽蕭縣中醫藥學會在皇藏峪景區舉辦了中醫藥頌音樂展演活動。參與活動的中醫界人士在景區內教習《五禽戲》、教唱《中醫頌》,隊員們勤奮學歌曲,吃苦練舞蹈。唱誦現場還吸引了眾多觀眾跟著隊員們一起學習,甚是熱鬧。

為充分發揮蕭縣文獻之邦底蘊,講好蕭縣中醫藥故事,弘揚蕭縣中醫藥文化,營造「愛中醫、信中醫、服中藥」的濃厚氛圍,蕭縣中醫學會組織譜寫了以中醫藥為題材的歌曲《中醫藥頌》。

該《中醫藥頌》,由中醫世家尤允亞醫生作詞,張健譜曲,並已由陳琛老師試唱完成。其視頻版的《中醫藥頌》,現正在緊張地取景拍攝中,不期將與觀眾見面。

在譜寫《中醫藥頌》期間,幾位老師找史料,翻家譜,查縣誌,搜集文史資料,尋找身邊的中醫世家和中醫傳承佳話,整理在外地的蕭縣籍名醫資料,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出《中醫藥頌》歌詞,邀請著名音樂人張健先生和著名青年歌唱家陳琛譜曲和演唱,試唱結果獲得各界一致好評,成為「龍城醫派」的精神之歌。

此外,蕭縣中醫學會還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傳承流派——龍城醫派上下功夫,收集論文50餘篇,編撰了蕭縣中醫藥文獻《龍城醫派論文集》。龍城醫派學術研究會還將系列刊出龍城醫派學術文章、醫話故事、中醫世家、中醫藥傳承等文章,在蕭縣文藝公眾號刊發。

此次在皇藏峪景區舉辦的中醫藥頌音樂展演活動,讓《黃帝內經》、《備千金急藥方》等中醫經典醫籍走出教科書,讓蕭縣中醫名家走進普通百姓家,這既是傳承黃帝、岐伯中醫文脈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中醫界人文素養的好舉措。

在當天的頌唱活動中,來自徐州中醫學專家、藝術百家的學者、蕭縣中藥學會及現場的熱心觀眾,將經典的醫籍篇目,通過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展現了出來,《五禽戲》、《素問》等中醫學經典作品也走上了舞臺。

疫散花開,情暖杏林,願蕭縣的中醫藥事業開拓進取,蓬勃發展。願中醫人不忘初心,承岐黃仁心、弘杏林文脈的職業信仰繼續前行,為國家的中醫藥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徐淮網融媒體通訊員:張文一

編輯:鑾翠翠

責編:賈成濤

相關焦點

  • 【醫師節】以岐黃仁心,頌杏林情暖—寶山區衛健委詩朗誦團隊參加...
    【醫師節】以岐黃仁心,頌杏林情暖—寶山區衛健委詩朗誦團隊參加上海市中醫藥系統音樂朗誦會 2020-08-18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岐黃學者 浙江省國醫名師 省名中醫名單公示
    岐黃學者 浙江省國醫名師 省名中醫名單公示 2018年12月14日 21:50:06來源:浙江在線)——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的通知》要求,經逐級推薦和評審,並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會審定,將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岐黃學者人選名單予以公示。
  • 傳承 懸壺濟世五千載·杏林春暖九州福
    傳承丨懸壺濟世五千載·杏林春暖九州福  中醫乃我國國寶之一,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承載了國人太多的期待和感情;同時,中醫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科學遺產,也是一門正在發展的東方科學。
  • 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中醫門診部正式開業接診
    張安然 攝中新網江西新聞5月21日電(張安然 記者 華山)5月21日上午,江西中醫藥大學隆重舉行岐黃中醫門診部開業慶典,這也標誌著學校規範培養高層次中醫臨床人才的重要實踐平臺——岐黃國醫書院門診規範化培訓基地正式成立。
  • 中醫的杏林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楊必安千百年來,廬山不僅以秀麗的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和美麗傳說也讓人為之嚮往。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便出自於此,其「開山鼻祖」是大名鼎鼎的董奉。董奉少年時期就博覽群書,除了學習古籍經典外,還鑽研岐黃之術,立志長大後懸壺濟世。一個偶然機會,董奉遇到一位高人,他十分欣賞董奉的天資和品性,欣然將所學所悟傾囊相授。相傳董奉修得上乘的道術和醫術後就駐顏不變。有位少年初次與他相見時,董奉已是40歲出頭的中年人。50年後,少年遲暮,回鄉探親,當年的鄰居朋友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一如往日。
  • 譽滿杏林,醫者仁心——奧園中醫的濟世情懷
    江滿楨:中醫是與生俱來的喜歡  出身中醫世家的江滿楨,是婦內兒科專家,從事中醫專業四十餘年。曾任職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中醫師四十餘年,曾受聘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擅長婦科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圍經期症候群等婦科疾病,尤擅長不孕不育。江醫生從小在身為老中醫的父親身邊長大,耳濡目染之下,被點燃起一顆行醫的仁愛之心。
  • 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
    書生坦白交代,直到拽這篇有文化有內涵的文章,才知道為啥中醫高校到處都有杏花,問度娘確認了,原來杏花是長在杏樹上的呢,而杏樹就是那個杏啊林啊,形容中醫的了!(作一本正經臉)這個杏林是怎麼來的呢?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主人公是一個道醫,名叫董奉(我就知道你們不知,加粗標註不謝),字君異,三國時期侯官人(現福建閩縣)。
  • 中醫文化「大咖」談中醫文化「喚醒」記
    從今天起,新華社推出「中醫文化『大咖』談」大型全媒體融合報導,集中播發一批文字、圖片、音視頻和網絡及新媒體稿件,分別從「中醫·喚醒」「中醫·健」「中醫·藝」「中醫·傳承」四大方向,全面展示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助推中醫藥現代化,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歧黃之術,華夏瑰寶。
  • 傳承岐黃之術 譜寫大醫精誠
    自參加工作以來,鄧英姿就立志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大醫精誠」精神。2010年,鄧英姿來到文登區皮膚病醫院,帶頭成立中醫科室。作為中醫科主任,他注重中醫發展特色,以高超的醫術和真摯的服務成為百姓口口相傳的名中醫。
  • 岐黃翹楚 醫者仁心——深切緬懷王翹楚老師(三)
    岐黃翹楚 醫者仁心——深切緬懷王翹楚老師(三) 2020-04-26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杏林名人堂|仁心濟術,術精岐黃
    作為當代中醫藥教學的開創人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傳人,李老懸壺近70載,以濟人濟世之情懷,親身傳播中醫國粹的精華與智慧,廣施仁愛,惠及四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國現代中醫的振興之路。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並臨證隨診;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2009年,當選為首屆"國醫大師
  • 唐山歷史文化名人丨嶽美中:醫者仁心,杏林揚名!
    醫者仁心 杏林揚名嶽美中(1900——1982),原名嶽中秀,號鋤雲。出生在河北省灤南縣小嶽各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靠父母東挪西借讀了8年私塾。他學習刻苦,五經四書皆能背誦。繼之考入半費的灤縣師範講習所。
  • 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張士卿
    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張士卿張士卿近照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瀟旋 文/圖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中醫兒科雜誌》主編等職。1970年8月,風華正茂的張士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後放棄了能留在首都北京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來到祖國大西北。
  • 服務百姓為杏林增輝——記蓬溪縣名老中醫李武忠(圖)
    (三次評為優秀教師),四川省中醫藥學會文史委員,《實用中醫學雜誌》編委,香港傳統醫學會醫事顧問。臨床長於內、婦、兒科等疾,特別是在對消化系統疾病的中醫診治上獨樹一幟。  幼承家學潛心岐黃  李武忠,出生於杏林世家,其祖父李遵科,行醫鄉村,名噪四方。其父李培基,字文壽,是蓬溪縣一代名醫,可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父親與李孔定、李壽康當時被人尊稱杏林「三李」。
  • 【2019全國網絡媒體甘肅高校行】甘肅中醫藥大學經典醫籍誦唱 以...
    中國甘肅網5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 靳佩佩 文/圖)在經典誦唱中感悟中華醫學之博大,在高山流水裡體會中華人文之美。作為中醫藥為主的醫學類高校,甘肅中醫藥大學持續13年培育經典醫籍誦唱品牌,融朗誦、吟唱、表演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經典醫籍的傳承價值和人文內涵,成為最受全校學生歡迎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一。
  • 國醫大師甘肅收徒傳「經」:與時俱進傳承千年中醫
    中新網甘肅新聞5月20日電 (記者 魏建軍)「岐黃大道、薪火相傳,拜師學藝、國醫傳統……仁德仁術,濟世活人。上以負國家培養之望,下以承病患性命之託,中以謝師父教導之恩。」88歲的名老中醫劉寶厚在甘肅定西市中醫院舉行的「拜師儀式」上如此告誡學生。他說,中醫藥不能傳統的一直一鍋大湯熬,中藥製劑一定要跟上,與時俱進才能更便捷快速地走出國門。
  • 【曙光·專題】杏林擷英 | 曙光名中醫——高建東:發揚傳承,精研...
    【曙光·專題】杏林擷英 | 曙光名中醫——高建東:發揚傳承,精研中藥治腎 2020-05-23 0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