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陶淵明,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過上隱居生活的田園詩人。相信每一個上過《飲酒·其五》和《桃花源記》這兩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是個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大詩人。那麼這麼一個大詩人,若沒做官,到底是怎麼養活自己一家的?
陶淵明本是官宦家族出身,可是八歲時父親病逝,此後家境中落,失去朝廷俸祿的家庭變得貧困。他的父親原本是安成太守,而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他母親是外祖父第四個女兒。而出生沒落官宦家族的陶淵明,有著一些學習的意識和書籍,於是勤奮苦讀。
他的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而名士有名氣自然是能夠過上較好的日子,陶淵明父親死後,作為太守,而且還能夠養小妾,原本家境還是不錯的。那麼也肯定留下了一些財產,而他的外祖父也從中幫襯,讓他們母子生活下來。
而且他父親生前也有關係較好之人,在陶淵明還沒成年時也肯定得到幫助。所以可以確定陶淵明在十九歲前基本是靠著父親留下的財產和親戚朋友的幫襯過來的。
19歲開始遊宦生活,自謀生路。在他29歲前都是運用才學做一些小官,基本上是為了謀生。直到29歲做了稍微高一些俸祿的官職,為江州祭酒,總算是可以改善下生活了。可是進去才發現官場太腐敗,自己格格不入。於是辭官回家,而地州喚他擔任主簿一職他也拒絕了,回家待著。可能這期間會幫助母親種種菜啥的。
母親死後,守孝三年,接近四十歲,經過多年沉寂,又懷著激情出任劉裕參軍。但現實和心理矛盾猶豫過後,也辭了這份官職。經過朋友勸說做了縣令,但受不了上級「關照」毅然辭職,回家歸隱。於是他的仕途到此結束,回到了田園。
這些年做官算是維持了生活的樣子,可能還稍微有點結餘。四十歲後,陶淵明打定主意回歸田園,種起了地。
這裡不得不說他的妻子翟氏的性子,不像那些想要享受榮華富貴的輕浮女子,是個恬淡踏實的性子。贊同陶淵明的田居生活,一起勞動致富(生存)。於是才有了晨曦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樸實種豆生活。
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陶淵明勞作的情景,可能沒有有經驗的老農那樣,但還是掌握了一些種糧食的經驗步驟的。在這裡可以說,陶淵明真的是靠著種地在維持生活,畢竟讀書人都已經下地了,確實是為了生存。
但是每個人在外多年肯定是會有朋友的,這不,陶淵明在自家院子裡賞菊,不一會兒就出現了一個穿白衣的中年人過來。先是把隨身帶的酒拿出,然後一起飲酒賞花,這個人就是他的朋友王弘,任江州刺史。偶爾會帶些酒肉來,也算是改善了陶的生活。
而他還有一個朋友是當時的詩壇大家,任始安太守,名叫顏延之。顏一番探望後給陶淵明留下了兩萬錢,長期的貧農生活得到改善。這是一個確切記載的事件,但是其他的一些就不清楚。

所以縱觀陶淵明的一生,在前期是靠父親餘財,鄉鄰和親戚幫助;十九歲到四十多時大多數是他為官得以維持;歸隱後就主要靠著勤勞的雙手和朋友的幫助。
在古代的糧食產量並不像今天這樣高產,以陶淵明的性子,種的糧食也就勉強夠吃得樣子。但是不可否認他確實是靠自己種地維持生活,雖然也有朋友親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