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底是怎樣養活自己一家的?

2020-11-22 甘棠文史

說起陶淵明,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過上隱居生活的田園詩人。相信每一個上過《飲酒·其五》和《桃花源記》這兩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是個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大詩人。那麼這麼一個大詩人,若沒做官,到底是怎麼養活自己一家的?

陶淵明本是官宦家族出身,可是八歲時父親病逝,此後家境中落,失去朝廷俸祿的家庭變得貧困。他的父親原本是安成太守,而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他母親是外祖父第四個女兒。而出生沒落官宦家族的陶淵明,有著一些學習的意識和書籍,於是勤奮苦讀。

他的外祖父是當時的名士,而名士有名氣自然是能夠過上較好的日子,陶淵明父親死後,作為太守,而且還能夠養小妾,原本家境還是不錯的。那麼也肯定留下了一些財產,而他的外祖父也從中幫襯,讓他們母子生活下來。

而且他父親生前也有關係較好之人,在陶淵明還沒成年時也肯定得到幫助。所以可以確定陶淵明在十九歲前基本是靠著父親留下的財產和親戚朋友的幫襯過來的。

19歲開始遊宦生活,自謀生路。在他29歲前都是運用才學做一些小官,基本上是為了謀生。直到29歲做了稍微高一些俸祿的官職,為江州祭酒,總算是可以改善下生活了。可是進去才發現官場太腐敗,自己格格不入。於是辭官回家,而地州喚他擔任主簿一職他也拒絕了,回家待著。可能這期間會幫助母親種種菜啥的。

母親死後,守孝三年,接近四十歲,經過多年沉寂,又懷著激情出任劉裕參軍。但現實和心理矛盾猶豫過後,也辭了這份官職。經過朋友勸說做了縣令,但受不了上級「關照」毅然辭職,回家歸隱。於是他的仕途到此結束,回到了田園。

這些年做官算是維持了生活的樣子,可能還稍微有點結餘。四十歲後,陶淵明打定主意回歸田園,種起了地。

這裡不得不說他的妻子翟氏的性子,不像那些想要享受榮華富貴的輕浮女子,是個恬淡踏實的性子。贊同陶淵明的田居生活,一起勞動致富(生存)。於是才有了晨曦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樸實種豆生活。

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陶淵明勞作的情景,可能沒有有經驗的老農那樣,但還是掌握了一些種糧食的經驗步驟的。在這裡可以說,陶淵明真的是靠著種地在維持生活,畢竟讀書人都已經下地了,確實是為了生存。

但是每個人在外多年肯定是會有朋友的,這不,陶淵明在自家院子裡賞菊,不一會兒就出現了一個穿白衣的中年人過來。先是把隨身帶的酒拿出,然後一起飲酒賞花,這個人就是他的朋友王弘,任江州刺史。偶爾會帶些酒肉來,也算是改善了陶的生活。

而他還有一個朋友是當時的詩壇大家,任始安太守,名叫顏延之。顏一番探望後給陶淵明留下了兩萬錢,長期的貧農生活得到改善。這是一個確切記載的事件,但是其他的一些就不清楚。

顏延之

所以縱觀陶淵明的一生,在前期是靠父親餘財,鄉鄰和親戚幫助;十九歲到四十多時大多數是他為官得以維持;歸隱後就主要靠著勤勞的雙手和朋友的幫助。

在古代的糧食產量並不像今天這樣高產,以陶淵明的性子,種的糧食也就勉強夠吃得樣子。但是不可否認他確實是靠自己種地維持生活,雖然也有朋友親戚的幫助。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狼狽的田園詩人
    這是陶淵明《飲酒》詩集中的一首,把一種恬淡閒適的美好心境,一副悠然自得的田園美景躍然紙上。然而大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卻一世落魄,狼狽之極。陶淵明也曾當過政府官員。不過他出仕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因為家裡窮,掙點生活費。用他自己的話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翻譯成現在的話意思就是姑且出任官職,賺點歸隱田園的本錢。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學者葛曉音在《山水田園詩派》一書中發現,比陶淵明稍小,後來以「山水詩」出名的詩人謝靈運,雖然擁有連山帶湖的莊園,其中農田、果園、山林、澤陂一應俱全,但他卻鄙視耕稼,「既笑沮溺苦」「耕稼豈雲樂」,對田園風光視而不見。這也成就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
  • 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然而在這種環境之中,造就了一代田園詩人 ,述成了千古詩句。同其他詩人一樣,陶淵明也有為國效力的理想。也有興國為民的壯志,也有飛黃騰達的展望,於是他自幼便學習儒家經典。才思敏捷,當時莊子的道教盛行於世。陶淵明同時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響。所以他的詞作之中既有自然閒適之情,又有尊禮之道。寫過表達閒適之情的。
  • 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何中年歸隱田園?其實跟他早期為官有關
    」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而陶淵明本人一生正氣,不想巴結這樣的小人,隨後回到縣衙就寫好辭書,將辭官書遞了上去,也不管同不同意,就攜帶家眷歸隱田園。其實當年那位友人勸告他不要辭官,是覺得他要養家餬口,辭官後會吃不上飯,而天性秉直的陶淵明一句「不為五鬥米折腰」,就讓友人打消了勸告的理由。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編者按】原載5月1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題為《走向田園,從梟雄身邊……》,現題和小標題均為編者所擬。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酷愛飲酒的詩人陶淵明,在歸隱和仕官之間抉擇了一生
    而這些數千百前的文學大家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創作出了讓我們為之稱讚的作品。而在這眾多文人當中,獨樹一幟的詩人陶淵明,他以田園之風自成一派,時時刻刻影響著現在很多人的所思所想。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不就是田園之風的思想見解嗎?陶淵明在歷史上,很多人看來都相當的神秘,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這其實大多都是源於他之後的隱居生活,也會讓我們感到他的人生是十分隨性的。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此後再未出仕,轉而歸隱團園。雖經歷坎坷,但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抱有極高的熱情,與之相應地,其田園詩的創作也一直貫穿於隱與歸的過程之中,而且「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陶淵明的詩作,今存120多首。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其中「屬于田園詩的約有三十首左右」基於上述廣義田園詩的內涵,筆者在反覆閱讀和深入理解後,統計出陶淵明田園詩作共52首。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歸隱田園,半耕半作,直至終老從彭澤縣辭職後的陶淵明,已經40歲有餘,他就此歸隱田園,一邊種田,一邊創作詩文,直到其終老
  • 我喜愛的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世外桃源的構想者——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晉魏時期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詩人之一,也是田園詩歌獨特風格的開創者,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嚮往之極,然而這篇文章,卻是陶淵明一家在災荒之年,貧困無著,饑寒交迫的困境中,處在當時黑暗社會的背景下寫出來的。
  • 了解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生
    歸隱山林陶淵明在當鎮軍將軍劉裕參軍的時候便眷戀田園生活,在他出任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時,他入仕出仕輾轉在官場和田園已有十餘年之久,他早已厭倦了官場的生活,也看透了在這個名利場上的勾心鬥角,因此在他當彭澤令時,妹妹程氏的去世讓他徹底斷了對官場的念想,他果斷的辭官歸田,去過他嚮往的田園隱居生活,雖然他成了和普通農民一樣過著耕幟的日子
  • 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陶淵明,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私諡靖節,世人都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到南朝宋初的著名詩人,在最後一次出仕縣令之後,才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在陶淵明八歲的時候其父去世,家境也開始落魄,後來在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庶母也過世了。
  • 陶淵明為什麼能被譽為中國田園詩人第一人?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他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自少年即喪父,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
  • 清代詩人大徹大悟後,即興寫下一首田園詩,闡明自己的歸隱之心!
    說起歸隱,或許是古代文人們的一個共有嗜好,也似乎都要與「山」有關,陶淵明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王維說「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等等。然而歸隱真的要一個人深居青山?真的要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不然,或許真正的歸隱就是我們身邊的鄉村田園。
  • 不做五次官,陶淵明不會歸隱田園
    過去研究陶淵明,主要談他的田園,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而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博導範子燁,主要觀察他與晉宋政治的關係。  在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總第十七場講座上,範子燁說,陶淵明對時代的風雲變幻是密切關注的,他的詩筆也是與時代同步的。陶淵明並不反對做官,只是反對做貪官,反對與人同流合汙。
  • 田園、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陶淵明博學,好讀書,性情任真,脫穎不羈,不慕榮利。曾數次出任小官,後辭官歸田,退隱不仕。陶淵明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併流傳於世,有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