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五次官,陶淵明不會歸隱田園

2020-11-26 中國青年報

  大部分人知道陶淵明,是從《桃花源記》開始的,他為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的烏託邦;但同時,他也寫了像《讀山海經》《詠荊軻》一類的詩賦,表達了對政治的感慨。魯迅曾說,陶淵明身上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兩種結合,缺了哪一種,都不是完整的陶淵明。

  過去研究陶淵明,主要談他的田園,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而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博導範子燁,主要觀察他與晉宋政治的關係。

  在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總第十七場講座上,範子燁說,陶淵明對時代的風雲變幻是密切關注的,他的詩筆也是與時代同步的。陶淵明並不反對做官,只是反對做貪官,反對與人同流合汙。他渴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這種選擇,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選擇。

  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東晉時代,在南朝劉宋只生活了不到7年。在他的時代,潯陽的位置十分重要。當時的首都是建康(江蘇南京),長江下遊的軍事重鎮是京口(江蘇鎮江),上遊則是潯陽,如果風向配合,從上遊順流而下,一夜可兵臨建康城。

  在講究門第的時代,陶淵明的出身不算高,潯陽陶氏家族最多算三流家族,一流的王謝才算頂級高門。陶氏的崛起要歸功於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以軍功封東晉大司馬、大將軍,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並在東晉王朝的幾次重大危機中,都平叛有功。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轉化。

  陶淵明在柴桑的鄉下度過了少年時代,他說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在此期間,他也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

  注意了,陶淵明說自己在年輕時候就有一種「猛志」。什麼是「猛志」,自然不會是歸園田居,當然是想建功立業。後來,陶淵明一生五次為官,有三次是在軍隊中。所以,他的詩歌中除了美酒,還經常有寶劍——他是職業軍人出身,正經練過劍的。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歲的陶淵明擔任江州祭酒,這是他第一次為官,一個小文官。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到江陵,進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府。桓玄當時很厲害,控制長江中上遊地區。他是東晉大將軍桓溫的兒子,而桓溫和陶侃關係很好,陶淵明的外公孟嘉又是桓溫的參軍。在沒有科舉考試的年代,家族關係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仕途。

  陶淵明身處這個位置,等於是掌握著當時最高國防機密的人。再看這個時期陶淵明的詩,他寫得很瀟灑,總沿著長江跑來跑去,從軍事角度看,他作為參謀,顯然在傳遞軍事情報。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突出特點,沒有什麼愛國主義者,家族利益至上。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居然有很重的家國情懷——他始終自稱為「晉人」。然而,403年,桓玄篡位,宣告東晉覆滅,後又被劉裕打敗。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

  義熙元年(405年)三月,陶淵明又成為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這裡有很複雜的人際關係,簡而言之,劉敬宣是劉牢之的兒子,劉裕做過劉牢之的參軍。這已經是陶淵明第四次為官。最後一次是公元405年8月,他請求脫離軍職,改任彭澤縣令,在任80多天,11月徹底辭官歸隱。

  講到這裡有一個問題,陶淵明為什麼能從容進退,要做官就做官,想歸隱也沒人阻撓?範子燁認為,歸根到底是因為家族勢力。尤其到東晉後期,陶淵明的主君劉裕已經大權在握,聲望也很高,若不是著急回江南稱帝,進一步把五胡打到玉門關外也不是沒可能。

  在陶淵明的時代,儘管距離公元316年五胡亂華、西晉覆亡已經過去了快一百年,但傳統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自己是晉人。所以,劉裕收復中原地區,博得了廣泛好評。但事實上,劉裕只是借這樣一個功勞來撈取政治資本,這一切都是為他登基做皇帝服務——陶淵明看透了這一點。

  劉裕篡晉建宋,在手握重權以後開始大清洗。做過桓玄舊部的人,除了少數幾個逃到北朝,留在南朝的基本難以倖免,唯獨陶淵明居然活了下來。這種漏網並非劉裕的疏忽,主要在於陶淵明有很高的政治技巧和政治手段。

  陶淵明主動要求擔任彭澤縣令,這個請求必然要劉裕點頭,在此過程中拉近和劉裕的距離;80多天後迅速辭官,又拉開了雙方的距離。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張弛有度,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

  在仕與隱的選擇上,彭澤縣令是最後的分水嶺。此前,陶淵明五次為官,說明內心也是充滿矛盾的,最後一次才算徹底想明白。

  《桃花源記》強調避秦,《詠荊軻》強調刺秦,本質是一樣的,陶淵明就是反秦,即反對充滿暴政的社會。他憧憬的是一個至真、至美、至善、至愛、至公、至理的和諧社會。這樣的理想社會的對立面,就是世俗的專制主義社會——也就是陶淵明所面對的現實。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五次為官的人生經歷,陶淵明就不會真正體驗到回歸田園的快樂;沒有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政治體驗,他也不會創造偉大的田園詩。

  現在有一種爭議,陶淵明到底算不算魏晉名士?範子燁很肯定地說,是的,而且是魏晉名士的最高峰。

  所謂魏晉風流,追求的是一種人格美,一種藝術化的人生。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忽而酒興大發,身邊卻沒有酒,他只好摘了一束菊花,坐在屋子旁獨自惆悵。正在這時,他看見一個白衣使者向他走來,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給他送酒,這就是「白衣送酒」的典故。

  試問,這樣的人物不風流,還有誰能自命風流?

  魏晉名士以放達為美,嗑藥裸奔都是日常。陶淵明不會做這種事,儘管他崇尚自然,有名士的瀟灑,但在他內心,儒家仍佔很重要位置,是一個有原則的知識分子。在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史上,陶淵明非常重要。自他以後,中國文人不再寂寞,因為大家尋找到一個特殊的精神寄託,就是這種詩酒風流。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卻只能做個小官,如果不是特別高傲的人他。不會放棄自己的官職而去過歸隱的生活。棄榮華於不顧,但正是因為他歸隱田園,所以才有了田園詩才有了田園詩人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創者。對後世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於當時的詩人也起了一個借鑑的作用。他描寫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也是最矚目的。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耕種不夠自給,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做官吏,以求溫飽。後來很多詩文中,陶淵明都在說明,他的做官主要是生活所迫。對這種解釋,錢志熙分析還有一個原因是,陶淵明曾做桓玄參軍,而桓玄後來篡位為帝,儘管謀反發生時,他剛好因母喪離開江州,但對潔身自許的他來說,不能不算一個汙點。正因如此,「淵明更感覺到早年輕率出仕,在政治選擇上完全是一個錯誤,因此也就不願意承認有追求政治前途的動機」。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歸隱田園,半耕半作,直至終老從彭澤縣辭職後的陶淵明,已經40歲有餘,他就此歸隱田園,一邊種田,一邊創作詩文,直到其終老
  • 陶淵明歸隱田園,生活比較愜意,不過也比較艱苦!
    陶淵明在官場上也混跡了不少年,在這幾年的摸爬滾打中官職卻一直不是很好,這主要也是因為陶淵明本身的性格原因,陶淵明雖然在官場上,但是對自己的氣節看得非常的重用,曾經也是不為五鬥米折腰,在彭澤縣上任也就八十多天就棄官掛印不幹了,隨後便歸隱了田園生活,沒事種種地,種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了官場的明爭暗鬥,勝過也是過得怡然自得十分的愜意
  • 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只為尋找心中的桃花源,歸隱後的詩成為經典
    許多人都想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像古代先賢陶淵明那樣歸隱山林,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可是你知道陶淵明為什麼放棄「五鬥米」的俸祿而過上隱居的生活嗎?陶淵明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他的影響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期的人物,不過陶淵明在官場活躍的時期還是東晉時期。
  • 田園詩的開創者,「忘我」灑脫「真」性情的擁有者——陶淵明
    遇仕則仕,不以求仕為嫌,遇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古今賢者,貴其真也。這是蘇軾給陶淵明的評價之一,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一生過得自然灑脫,他以詩酒自娛,縱浪大化,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抱樸含真,任情自得,這位最真誠的詩人獲得了最藝術化的人生。陶淵明青少年時家道中落,他較早地參加了農耕勞作,出仕之前的陶淵明已顯現出了濟世之志但又心懷歸隱之趣,《雜詩》其五中「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編者按】原載5月1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題為《走向田園,從梟雄身邊……》,現題和小標題均為編者所擬。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陶淵明C 365-427)氣晉宋之際詩人、辭賦家。字元亮,一說名淵明,親友私i益「靖節微士」。溥陽柴桑人。時運不濟、幼年喪父,家中屢遭不幸,而立之年才出任江州祭酒,其後幾隱几歸,一生也只做過參軍、幕府等小宮。義熙元年C 405),即四十一歲時出任彭澤縣令,僅八十多天就棄職離去。
  • 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是因為不喜官場的爭鬥,而想放棄官職。但辭官之後的他,因為這句話付出了什麼?而在之後的田園生活又過得如何呢?陶淵明,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不是因為不喜歡官場,而是另有隱情
    很多熱愛文學的朋友喜歡陶淵明,不只因為他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永垂不朽的詩文之外,還因為他辭官歸隱田園的個人經歷,在很多人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喜歡田園生活,不慕榮利的人,他辭官是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陶淵明辭官是真的,但是不是因為淡泊名利,不喜歡官場,而是因為大官是當不上,小官不願意幹,這是他自己說的。陶淵明說自己辭官的原因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我也不知道編中學語文教材的專家們是怎麼從這句話裡看出來陶淵明厭倦官場的。
  • 歸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底是怎樣養活自己一家的?
    說起陶淵明,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過上隱居生活的田園詩人。相信每一個上過《飲酒·其五》和《桃花源記》這兩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是個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大詩人。那麼這麼一個大詩人,若沒做官,到底是怎麼養活自己一家的?
  • 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現實中,沒有幾個人能脫離社會,陶淵明的田園牧歌,少有幾個人能抵達。陶淵明仕途裡的詩和遠方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雖說他官場生涯慘澹,一生以歸隱田園而揚名,卻著傳世詩詞125首,文12篇,為我國一代偉大詩人、辭賦家,更是我國田園詩人開創者。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田園思想的形成
    陶淵明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人,同樣受到他所生活時代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這些因素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他的人生選擇。陶淵明之所以歸隱田園,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可以從他的家庭、社會以及他所經受的文化薰染之中找到一些蹤跡。從這些因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歸隱田園、開創田園詩宗的原因。
  • 歸隱田園: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生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厭倦官場,隱居田園。結廬人境,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問此中有無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狀態,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他的理想生活,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陶淵明,自號&34;,雖說他官場生涯慘澹,一生以歸隱田園而揚名,卻著傳世詩詞125首,文12篇,為我國一代偉大詩人、辭賦家,更是我國田園詩人開創者。雖隱居之後也需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可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似乎看上去還不錯,南山的風景也夠優美,可惜氣氛都對了,就是缺點錢,他最大的煩惱大概就是沒有酒喝。陶淵明常常窮到喝不起酒,且全家上下都窮的叮噹響,據說他的兒子們也不爭氣,辭官隱居之後更是沒了什麼經濟來源。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他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自少年即喪父,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努力學習,常常抒發己志:一方面他說「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
  • 歸隱田園的孟浩然並不快樂,是不得已的選擇,不信讀他《田園作》
    陶淵明可貴的不是幾篇詩而已,更是歸隱田園的身體力行。他的詩作可以模仿,他的辭官歸隱的踐行卻極少有人去模仿。正是「人人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從古到今,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也只有一個。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也已隱居不仕而聞名於世,然後那並非他的初衷。孟浩然早年有志於用世,然而卻功名不遂。科舉不第,幹謁無果,無奈之下,遊覽山水以自娛,最後不得已才歸隱田園。正如詩中所言:「望斷金馬門,勞歌採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