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隱田園,生活比較愜意,不過也比較艱苦!

2020-12-17 嘉宛講歷史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不過到了他這一代邊開始家道中落沒有往日的輝煌了,在陶淵明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失去了頂梁柱,陶淵明就和母親與妹妹一起生活相依為命,寄居在外祖父的家中。慢慢的陶淵明就長大了,此時的陶淵明心中有著非常大的抱負和理想的,也想改變現在的生活環境,於是便走向了仕途,可是陶淵明的仕途走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當時比較流行門閥制度,陶淵明出身寒門,雖然有些才華但是還是沒人欣賞處處碰壁,一直到了二十九歲的時候才混上了一官半職,不過陶淵明擔任的職位不是很高,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職。陶淵明當上了官,但是仕途也是不怎麼順利的,為什麼呢?

陶淵明在官場上也混跡了不少年,在這幾年的摸爬滾打中官職卻一直不是很好,這主要也是因為陶淵明本身的性格原因,陶淵明雖然在官場上,但是對自己的氣節看得非常的重用,曾經也是不為五鬥米折腰,在彭澤縣上任也就八十多天就棄官掛印不幹了,隨後便歸隱了田園生活,沒事種種地,種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了官場的明爭暗鬥,勝過也是過得怡然自得十分的愜意,他的妻子陳氏也是陪著陶淵明過著這樣的生活,男耕女織,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但是陶淵明歸隱的愜意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

他的妻子陳氏在這之後的六年就去世了,妻子的香消玉損讓陶淵明非常的傷心,陶淵明本來就是一個重感情的人,這次的悲痛欲絕也使得陶淵明含淚寫下了《閒情賦》在後世也是非常流傳。這一次打擊也讓陶淵明消極了很久,本來覺得歸隱可以過上比較愜意的生活,可是妻子卻早早的離去了,在陶淵明從悲痛中緩過神之後,便在東園專門的開闢了一個小花園種上了菊花還紀念妻子,雖然陶淵明前期的歸隱生活比較的愜意,但是之後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陶淵明其實前後結果兩次婚,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年齡也非常大了,但是卻出奇的懶,可以說是懶人界的典範,次子不喜歡讀書,對筆墨之類的東西不太感興趣,還有兩個雙胞胎都十三歲了但是還是非常的笨,學東西也學不會,最小的孩子只有九歲,天天也是就這道玩耍,而陶淵明也是懶得問他們,管他三七二十一聽天由命吧,自己還是去喝酒吧。可見陶淵明這幾個兒子都是有點不務正業,而此時的陶淵明也沒有了什麼收入來源,結果陶淵明還是天天的買醉,可見生活能不艱難嗎,但是陶淵明的生活艱難到了什麼地步?

陶淵明的朋友們又是會接濟一下陶淵明,有的還會送陶淵明一些糧食和錢財,還有的沒事就找陶淵明聊聊天喝喝酒不過每次來都是自帶酒食,其實也就是以這個當名義讓陶淵明能吃飽一頓,陶淵明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感慨,不過來接濟陶淵明的人也都是非常欣賞陶淵明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有錢的大人物,顏延之就是其中一個前前後後加在一起給了陶淵明不少的錢財,但是陶淵明都用這些錢去買酒喝了。陶淵明的歸隱生活過得也是非常艱苦。

有的時候我們把歸隱想像成一種理想的烏託邦的生活,其實歸隱田園的生活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有的時候我們也想著仗劍走天涯的這種美好的生活,或者也曾經想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愜意生活,更想和朋友們一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又或者是想要逃避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而去過一下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這些都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們一直忘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或者沒喲把他考慮進去,那就是現實,理想非常的豐滿我們卻都被現實給打敗了,理想跟高尚但是我們有要在現實裡面卑躬屈膝,生活啊,真的是不容易。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也請大家多多的關注小編。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愜意的一首詩,它是你所嚮往的生活嗎?
    《歸園田居·其三》是陶淵明經典組詩《歸園田居》中的第三首。這首詩主要通過描寫田園勞作之樂,表達了陶淵明歸隱山林的隱世思想。而作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大都有一種悠然愜意的淡然,以及遠離官場和塵世的瀟灑,正如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它所記述的愜意生活是你所嚮往的嗎?
  • 陶淵明田園詩的歸隱閒適生活創作內容
    此後再未出仕,轉而歸隱團園。雖經歷坎坷,但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抱有極高的熱情,與之相應地,其田園詩的創作也一直貫穿於隱與歸的過程之中,而且「是他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陶淵明的詩作,今存120多首。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其中「屬于田園詩的約有三十首左右」基於上述廣義田園詩的內涵,筆者在反覆閱讀和深入理解後,統計出陶淵明田園詩作共52首。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正式隱居之初,他帶著解脫而愉快的心情寫下《歸田園居五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研究者發現,陶淵明這裡的「三十年」有誇飾的成分,實則從他29歲第一次出仕擔任江州祭酒算起,為官時間不過十來年。只是,人們從這首詩中不難發現,陶淵明在少年時代便與世俗不同,渴望山林的退隱生活。
  • 陶淵明和菊花茶:為啥田園生活離不開菊花茶?
    話說,這是陶淵明大詩人寫過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其實,描寫田園風光的詩人很多,但人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往往都是陶淵明。同樣,陶淵明本人其實寫過許多詩歌,但人們念念不忘的只有這首詩。 通過這首詩,人們不但體會到陶淵明歸隱之後的樂趣,甚至還把陶淵明和菊花茶聯繫起來。 好吧,這麼理解挺奇特的,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說到陶淵明這首詩,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詩名,只記得詩中的這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的歸隱生活
    陶淵明是國人比較熟悉和尊崇的一位詩人。這緣於建國後的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桃花源記》的課文,這是陶淵明的名篇之一。他的筆下出現了一個理想王國: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打漁人。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小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撒在地上。漁人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 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關於山林以後他並不是安然於耕田種地永遠是心繫天下蒼生,當時40多歲的他正值中年,卻去山林享受曖曖遠人村的田園生活可能對於時人來講難以理解。覺得也許是他心高氣傲,不想去理會朝廷政事。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的在官場上所受的欺辱,雄心壯志。卻只能做個小官,如果不是特別高傲的人他。不會放棄自己的官職而去過歸隱的生活。
  • 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背負生存之重,許多人覺得人間不值得,已不愛繁世的熱鬧,渴望詩和遠方的生活。如同陶淵明一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何等愜意,人生若能有此閒暇一刻,拋開終身壓力再好不過。陶淵明的田園精神隱居於南山的陶淵明,當真是惆悵與瀟灑並存,想必他的快活更多一些,不過許多人對他隱居後的拮据生活唏噓不已,認為他連老婆孩子都養不起了還如此的任性。
  • 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背負生存之重,許多人覺得人間不值得,已不愛繁世的熱鬧,渴望詩和遠方的生活。如同陶淵明一般&34;,還是何等愜意,人生若能有此閒暇一刻,拋開終身壓力再好不過。陶淵明的田園精神隱居於南山的陶淵明,當真是惆悵與瀟灑並存,想必他的快活更多一些,不過許多人對他隱居後的拮据生活唏噓不已,認為他連老婆孩子都養不起了還如此的任性。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的?田園、美景與薄酒,生活盎然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過得十分的自由自在與悠閒。細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我們可以看到詩中有田園、美景與薄酒,這便是他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悠閒自得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的,望大家喜歡。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編者按】原載5月1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題為《走向田園,從梟雄身邊……》,現題和小標題均為編者所擬。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陶淵明雖然流傳後世只有100多首古詩。但是詩人卻創造了一個愜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從他之後兩千年的時間當中,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少的人想要效仿他歸隱山林,不為五鬥米折腰。他成為了後人的榜樣,他也被這些人譽為隱逸詩人之宗。
  •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不是因為不喜歡官場,而是另有隱情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量級人物,要是沒有他,華語文學的光芒就會黯淡很多。很多熱愛文學的朋友喜歡陶淵明,不只因為他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永垂不朽的詩文之外,還因為他辭官歸隱田園的個人經歷,在很多人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喜歡田園生活,不慕榮利的人,他辭官是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
  • 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只為尋找心中的桃花源,歸隱後的詩成為經典
    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變得忙碌,一直為了家庭而四處奔波。許多人都想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像古代先賢陶淵明那樣歸隱山林,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可是你知道陶淵明為什麼放棄「五鬥米」的俸祿而過上隱居的生活嗎?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源頭可追憶到先秦的詩經,若談論到中國山水田園詩,陶淵明肯定是繞不過的坎。他是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 歸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到底是怎樣養活自己一家的?
    說起陶淵明,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過上隱居生活的田園詩人。相信每一個上過《飲酒·其五》和《桃花源記》這兩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是個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大詩人。那麼這麼一個大詩人,若沒做官,到底是怎麼養活自己一家的?
  • 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是因為不喜官場的爭鬥,而想放棄官職。但辭官之後的他,因為這句話付出了什麼?而在之後的田園生活又過得如何呢?>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
  • 陶淵明嚮往的田園生活,是否讓你嚮往,在現代農村又是否適合
    出生家境不錯,卻因日後劇變,導致家道中落,年少時失去父母親人,生活更加窮困,但自幼飽學詩書,深受道,儒兩家思想薰陶,一邊是喜歡自然田園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邊是為了生記的官宦仕途,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報效國家,又因眷戀田園生活,多次入仕卻又辭去回歸田園,輾轉於仕途與耕作之間十餘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中他已厭倦更看透了官宦生活,直至歸隱田園,成為我國第一位
  • 歸隱田園: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生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厭倦官場,隱居田園。結廬人境,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問此中有無真意,欲辨已忘言。在他40出頭的年紀,終於辭去了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歸隱田園。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歸隱田園,半耕半作,直至終老從彭澤縣辭職後的陶淵明,已經40歲有餘,他就此歸隱田園,一邊種田,一邊創作詩文,直到其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