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天才少年到傳奇僧人

2020-06-06 中國網文化

「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天才少年到傳奇僧人

「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天才少年到傳奇僧人

  弘一法師絕筆

「弘一法師」李叔同:從天才少年到傳奇僧人

  李叔同39歲出家時,與豐子愷及弟子劉質平的合影。

  有首近百年前的歌,傳唱至今,婦孺皆知,餘韻不絕。

  歌的名字叫做《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清新,空靈、惆悵、簡潔、含蓄。

  創作這首歌的人,叫做李叔同。「他是一座文化大山。」杭州師範大學「弘一法師」研究中心主任陳星對李叔同的第一句評價是這樣的,「作為研究者,開始時想往上攀登,以探究其風光美景,然而越往上攀,越覺得山峰的奇妙、雋美,以為不是凡人所能攀得上去的。所以,我常常是存有一種仰望的心態。弘一法師絕對是近現代中國文化史的一位絕世偉人。」

  認真的為人處世方式「滋養」後人

  關於李叔同何以如此「有才」,一直都是後來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按照他的得意弟子豐子愷的說法,那是因為他「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豐子愷曾回憶說,上世紀初李叔同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裡任教音樂課時,每天早早就在教室裡坐定,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隻時表,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端坐到上課鈴一響,李就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開始上課。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最能說明李叔同為人「認真」的程度。有一次,李叔同所任教的學校,有個學生偷了別人的東西,作為學監的夏丏尊很著急,向李叔同請教對策。李叔同的辦法是,學監先向學生認錯,因為學生偷東西,是老師沒教育好。然後宣布偷東西的學生出來認錯,如果學生不認錯,老師將自殺以謝罪。他說,君子無戲言,話說得這麼重,學生一定會出來認錯的。夏丏尊擔心,萬一學生不站出來認錯怎麼辦。李叔同的回答是,那就自殺唄,怎麼可以欺騙學生呢?夏丏尊最後到底用了什麼法子,他沒說,好像也查不到關於這件事的「後續報導」。能查到的是,這個學校後來出來了音樂教育家劉質平,美術教育家吳夢非、李鴻梁,文學家曹聚仁、蔡丐因、黃寄慧,還有畫家豐子愷、潘天壽、沈本千……這樣的一份名單,至少可以說明,李叔同和他的那套「認真」的為人處世方式,確乎是很「滋養」人的。

「濁世佳公子」

  如何成了和尚?

  在1915年創作《送別》這首歌之前,李叔同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子弟,英姿翩翩、才名四播,一度風流倜儻地悠遊於諸多名流、藝伎、坤伶之間。所以,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這首歌中所流露出來的憂傷、空靈,竟然會是一個預兆。

  創作了這首歌的3年之後,「浪漫名士」李叔同,搖身變成了一個和尚。一個在滾滾紅塵中獲得如此成就的李叔同,為什麼會突然非常輕易地放棄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他可以成為繪畫大師、戲劇大師,成為中國的貝多芬和易卜生,怎麼就不當回事地把這些別人夢寐以求的成功都放棄了?

  關於出家的過程,李叔同自己在一篇叫做《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的文章裡,有過詳細的記述,大致如下:

  1916年的夏天,李叔同偶然聽夏丏尊提起在一本日本雜誌上讀到過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介紹有關斷食體驗的目的與方法。李叔同在半年之後實行了。

  那一年寒假,李叔同跑到杭州虎跑寺去「斷食」,這給他帶來了從未有過的體驗,「身心安樂愉悅之感日益強烈」,「自覺身體較以往安和舒泰了許多」。也就是在這次「斷食」過程中,李叔同不斷地與廟宇的法師求教佛經,逐漸接受了佛家思想的精髓。1918年初,李叔同在虎跑寺中見到了一位朋友出家的情景,大受震動,遂直接導致其於翌年的元宵節成為佛門在家弟子。接下來的半年裡,李叔同將自己的財產物什陸續分贈友人。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虎跑寺正式剃髮出家,號「弘一」。

  從這篇文章裡,大致可以看出,李叔同是滿懷著喜悅而皈依佛教的。在他看來,佛教為自己,也為世人,提供了一條醫治生命無常這一人生根本苦痛的道路。

  1942年,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跨空而去,臨終絕筆僅寥寥四字,曰:「悲欣交集」。悲的是什麼,欣的又是什麼?天知地知,你我不知。

一個真實的「天才神話」

  李叔同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言以蔽之的話,就是天才。

  據說,李叔同不足20歲時已名震上海。他是中國從事西洋畫的先驅者,是以女性裸體為人體模特的開山始祖,是第一個在國內開設裸體寫生課的老師。在他已經畫了數年裸體寫生之後,劉海粟才開始嘗試,始引爆了一場長達十年的「藝術還是色情」的論戰,直到1949年才宣告落幕。

  李叔同還是中國話劇和現代音樂的「先驅」:他創辦的「春柳社」,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中國的話劇從此開始;他創辦的《音樂小雜誌》,是我國第一份傳播西方音樂的刊物,與蕭友梅、趙元任、黃自一道被認為是我國近代音樂的「四大拓荒者」。

  李叔同的金石作品集《李廬印譜》轟動一時,書法則被認為是「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 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跳出紅塵俗世之後,即便做和尚,李叔同做的也是「第一流」的和尚,竟然讓失傳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興起,後被尊為振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據說很多老和尚至今在提起「弘一法師」時,仍不免眼睛發亮、聲音顫抖。

  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佛學,其人幾乎涉足了文化藝術的所有領域,用豐子愷的說法就是,「文化藝術的園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所以,梁實秋、林語堂等人說他「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所以,從來目下無塵的張愛玲要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聽上去,實在像是個「神話」,而這個「神話」,竟然真的發生過。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李叔同悲欣交集的傳奇人生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1880年10月——1942年10月),原名叫做李叔同,字息霜,別號漱筒、演音等,祖籍是浙江省平湖。李叔同出生於清光緒年間,其父李筱樓曾擔任吏部主事。厭倦了官場爭鬥,辭官後開始經營錢莊、鹽業等生意,逐漸成為了津門地區的巨富。在幼年喪父後,得益於殷實的家資,李叔同有機會接受到系統的新式教育,詩書禮樂俱佳,在天津一帶小有才名。
  •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從風流才子李叔同到佛門高僧弘一法師,從風花雪月,到清修苦行,他抵達了常人所無法抵達的境界。一言一行,都值得我們肅然虔敬,領悟一生。他的前半生,繁華旖旎,是風流富貴的翩翩公子,是無所不精的留洋才子,是戲劇演員、是藝術家……萬眾矚目、享盡風光。
  •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一代宗師的傳奇,神秘,索解
    讀過之後,我對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景仰之情更甚,同時心中似乎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神秘感」。天才叔同。儘管「天才說」有過不少爭論,但若說李叔同先生是個天才,則不會有更多異議。為什麼這樣說呢?他的才學之廣、貢獻之多是一般的人們所無法比擬的,也是無法企及的。
  • 漫畫說弘一法師李叔同
    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關於弘一法師,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起,萬般舍
    弘一法師圓寂之前,曾囑咐弟子在火化自己的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螞蟻蟲子燙死。出家之人向來以慈悲為懷,但還顧慮自己死後會傷及無辜螻蟻的性命,也是弘一法師的慈悲心細如髮絲了。
  • 我不是李叔同,請叫我弘一
    半世瀟灑 半世為僧 他曾是天津巨富李家的三公子 後是杭州虎跑寺了卻紅塵的僧人 他俗名李叔同,法號弘一法師 他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 一生都在進行心靈和精神的探險
  • 一輪明月:從風流才子李叔同到佛教大師弘一的故事
    這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可以去除諸多欲望,助益僧人精進。江水聲聲,薄霧蒙蒙,弘一和雪子各乘一小舟,兩船相對。雪子眼神哀傷,楚楚可憐,她說:「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弘一法師手持念珠,神色平和;「愛,就是慈悲。」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傳記《一輪明月》
    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1921年到溫州慶福寺,拜見寂山長老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1916年在杭州虎跑寺斷食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馬一浮談佛論道:一聲入耳裡 萬事心中空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填詞做的《滿江紅》:一輪明月……有人長嘯
  • 李叔同的書法被贊為國之至寶!書法與人生同樣傳奇的弘一法師
    這就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書法家與戲劇家的李叔同。1918年,39歲的李叔同正式出家,取名演音,號弘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弘一法師。弘一法師以其淡薄的人生態度、純粹的精神追求與超凡脫俗的書法技藝令人稱讚,要知道在遁入空門前,弘一法師涉獵極廣,也頗有所成,但是在皈依佛門後,唯有書法技藝是他一直所追求的。
  • 弘一法師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你知道他就是李叔同嗎?
    弘一法師紀念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開元寺內尊勝院,陳列有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寶。弘一法師圓寂後遺骨葬於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 《送別》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弘一法師那個時候年紀很小,從來沒關注過詞曲作者是誰,只是覺得好聽,詞好、曲好、童聲演唱的好。當時看覺得李叔同好有才,這詞寫得太好了,甚至比徐志摩的詩寫得還好。後來又知道了弘一法師,再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同一個人,再看李叔同傳記的時候,才知道弘一法師原來就是李叔同出家以後起的號。李叔同是一個極少見的全才,他曾經留學日本,精通繪畫,通曉音律,文學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水平都極高,在杭州的時候,李叔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做了很多貢獻。
  • 長亭外 古道邊 在虎跑紀念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
    長亭外 古道邊 在虎跑紀念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發布時間:2018-08-25 17:10:00 Sat  來源:杭州網為緬懷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文化巨匠和佛教高僧,弘揚、光大大師的藝術造詣和人格精神,各地弘學代表齊聚在杭州虎跑公園,參加「紀念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活動」。舍利塔下縈繞「送別」弘一法師圓寂之後,部分遺骨歸葬於虎跑。由於沒有碑記,學生豐子愷、錢君匋、友人葉聖陶以及堵申甫等籌資建立弘一大師舍利塔,馬一浮為其書寫塔銘。
  • 李叔同到弘一法師:慈悲對世人,卻獨傷女人
    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是曲襟背心時代的翩翩公子;留學日本時,剪去長辮,是洋裝時代的留學生;回國後當了教師,卻是布衣布鞋的李先生;出家後,成了慈悲眾生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中,大概出現過四個女人,真正和他生活過的女人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妻子俞蓉兒,一個是日本妻子福基。但弘一法師對眾生慈悲,卻獨傷了女人心。
  • 弘一大師嫡孫女親述:我的祖父李叔同
    圖為李叔同的嫡孫女李莉娟來到濟南大明湖畔的尼山書院親口講述祖父的傳奇人生(圖片來源:中新網 攝影:曾潔)[原標題]弘一大師辭世75周年 嫡孫女親述「我的祖父李叔同」2017年是弘一大師李叔同辭世75周年。
  • 他是李叔同,張愛玲曾說「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我是如此謙卑」
    他是個傳奇人物,是個全才,在繪畫、音樂、戲劇、書法、教育等領域均取得顯著成就,且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是我國最早研究油畫的人。即使後來出家為僧,亦在其領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就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師。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一、文化先行者「李叔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他曾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林語堂先生如是評價李叔同。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專攻西洋音樂和繪畫。回國後李叔同把留學學到的東西全部帶回中國,創辦了第一個話劇團體,開中國話劇之先河。1910年後,李叔同受聘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老師,主要教音樂和美術。1918年農曆7月13日,菩薩聖誕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時年39歲,自稱弘一法師。從此人間再無李叔同。
  • 李叔同出家前的書法,寫什麼像什麼,那時他還不是「弘一法師」
    上圖為李叔同,「弘一法師」畫像李叔同,幼名成蹊,又名李息霜。他自幼聰慧,才華過人,在戲劇、書法、繪畫、音樂、詩詞等領域都有很高的聲望,後剃度為僧,號「弘一」,被後人譽為「弘一法師」。別的成就暫且不提,今天我們在這裡聊一聊李叔同出家前的書法,真是寫什麼像什麼,那時他還不是「弘一法師」。
  • 弘一法師李叔同:把慈悲給了眾生,卻把絕情留給了深愛自己的女人
    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他就是全能的絕色名伶,但這些和他的傳奇人生比,又頓時黯然失色。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這是豐子愷描述李叔同的一生。
  • 「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遺世而獨立
    李叔同(1880年-1942年),字息霜,別號漱筒。後剃度為僧,法名為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是我國近代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弘一法師李叔同精彩絕倫的書法和悲欣交集的人生
    李叔同擔心自己受到牽連,只得攜全家南下避禍到了上海。 母親過世後,李叔同徹底厭倦了那種按部就班的生活,他決心開眼看世界,留下妻子和孩子後毅然東渡日本去留學。當時雖然出國留學成風,但絕大多數都屬於官派的公費留學,所學的專業和課程都是清政府事先確定好的,通常都以農學、軍事、機械等為主。李叔同屬於自費留學,因此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