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2020-12-12 騰訊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

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

浮世繪最早產生於江戶時代,是一種彩色印刷的木版畫,畫面多描繪自然風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等世間風情。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藝術史學家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對於「浮世繪」的見解,節選自她的新書《日本美術史》。

01

浮世繪的起源與製作

自從 16 世紀初以來,浮世繪便在日本新興的中產階級中盛行。這類作品經常以當時流行的娛樂和休閒活動為題材。

例如《花下遊樂圖》,就描寫一群優雅美麗的女人,在花下玩賞嬉戲。他們的服飾,也都被仔細地勾繪出來。後來這種題材逐漸擴展到歡場的妓女,或澡堂的女服務生。

《花下遊樂圖》

到了 17 世紀末,這類畫越來越受歡迎,於是開始大量生產。浮世繪的製作主要有繪圖、雕墨板、選色、雕色板和刷版。製作時,原畫師、雕版師和刷版師三者必須通力合作。

製作浮世繪共需三個人:一人作畫,一人刻版,另外一人把同一張紙,貼在不同的刻版上,譬如一版、二版、三版……然後用不硬不軟的、類似粽子葉包裹著的東西,在板子上刷色。

在印刷的過程中,刻版中凸起的部分才會印到紙上,所以不同的刻版要根據不同的顏色,在需要的地方塗色。比如說一版留出手和頭(第一張刻版中手和頭的部分塗茶色),二版留出袖子,三版留出馬甲……以此類推。

因為是將同一張紙,印到不同的板子上,所以每次畫板子的時候,為了將紙對準圖案,往往還會做一些記號。

點擊播放 GIF 1.4M

日本安達版畫研究所展示版畫製作過程

02

你應該了解的浮世繪畫家

鈴木春信(1724 - 1770)是較早的浮世繪大師。他首次將彩色套印技術發展得更加完美,使得線條和色彩的關係更協調,此法名為「錦繪」。

以春信的《瀑下賞楓圖》為例,畫面上一個醉酒的放蕩人, 與藝伎白皙臉龐正好成對照。人物身上的美麗衣著包括粉紅、橘紅和紫丁香色澤,都展現了當時流行服飾的色彩。

《瀑下賞楓圖》鈴木春信作

另外,春信運用一種凸起技術,將藝伎和服上的某些設計加高,而且同時在黑色裡面拌入膠水,使男人的黑色衣著光澤大增。春信的作品透露出一股獨特的溫馨純稚之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情感經歷。

鈴木春信生活於 18 世紀,當時西方繪畫的技法和觀念,也傳到了東方。比如,他的這幅《鷺娘》,就描繪了一個女孩踏雪出門的場景。地面上灰色的陰影,正是當時從西方傳到日本的繪畫觀念,也都被很好的表現出來。

《鷺娘》鈴木春信作,波士頓美術館

後來的版畫家,例如鳥居清長(1735 - 1785),擅長描繪身段優雅的藝伎,成為一時風尚的標準。

喜多川歌麿(1754 - 1806)則擅長製作一系列女人的畫像。他的作品富含挑逗性、嘲諷性和微妙的心理想像空間,廣為西方收藏家和鑑賞家所珍愛。尤其是他感性豐富的線條、亮麗的色彩和獨具創意的構圖,對西方畫家羅特列克有相當大的影響。

喜多川歌麿《美人圖》

鳥高齋榮昌(活躍於 1789 - 1801 )這幅畫,描繪了在吉原藝伎區,賣藝不賣身的藝伎。

這些漂亮的藝伎都有著自己的技藝,姿態大方自在,身邊還有侍女伺候著。在畫家的眼中,這些藝伎都是蕙質蘭心。

鳥高齋榮昌《扇屋花扇他所行》

東洲齋寫樂(活動於 1794 -1795)是其中最擅長以詭異嘲諷手法,描寫演員的版畫家。與普通的浮世繪作品相比,他畫的都是打扮得差不多的藝伎,但是可以讀出一股強烈的諷刺意味。

他活躍的時間不長,但留下的作品非常逼真,人物的表情也非常誇張。他們五官很醜陋,姿態卻非常生動,觀眾一眼就能看出所畫的演員是誰。

東洲齋寫樂《惡棍藤川水右衛門》

葛飾北齋(1760 - 1849)的作品不那麼古怪誇張,他以漫畫和幽默主題的速寫建立名聲,為風景版畫賦予古老形式清新的活力。

北齋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一,是以日本的富士山為題材,畫面中平淡無奇的富士山佔據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然而,高超的描繪功夫,結合人性的世界觀,才是此畫的特色。

葛飾北齋作《富嶽三十六景》 之《凱風快晴》

安藤廣重(1797 - 1858)受了北齋的鼓勵,也選擇風景版畫為表現題材,將旅遊記錄式的版畫,發展為一種系列的新穎風俗畫。

他賦予風景畫一種淡淡的詩意,將美麗的自然抒情化,如《蒲原》,呈現白雪紛飛的蒲原驛站一片孤寂、靜謐的荒疏情調。

安藤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 之《蒲原》

通過浮世繪藝術,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強烈的藝術天賦和審美觀,以及代代相傳、息息相關的技藝,如同 DNA 般具有連貫性。在不同風格代代的變化中,不斷地發揚著相關的愛惜與敏感。

以上就是徐小虎新書《日本美術史》的內容節選。這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介紹日本藝術,從遠古時代到 20 世紀末的發展歷程,為初學者傳遞日本之「美」。

來源:視界藝術

歡迎留言或點擊「在看」支持我們吧

相關焦點

  • 顏·色——19世紀日本浮世繪精品展
    源氏物語五十四帖之一    8月25日,「顏·色——19世紀日本浮世繪精品展1860至1910年的50年間,以浮世繪版畫為代表的日本美術通過商貿和文化交流傳至歐洲,對當時的後印象派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浮世繪也隨之變成了日本藝術的名片。   與此相對照的,則是中國明清版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巨大影響。特別是蘇杭地區十竹齋主胡正言印的《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畫譜》傳入日本後,對「浮世繪之祖」鈴木春信的錦繪創始給予巨大幫助。
  • 浮世繪大師展在滬開幕 日本浮世繪席捲魔都
    上海熱線訊 9月21日,由上海天協文化有限公司主辦的 「浮世繪大師展」在上海新華中心揭開了序幕,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6日。 此次展出的166件浮世繪作品,均來自國內學術機構李可染畫院的收藏,由院長李庚先生歷經三十餘年在日本搜集所成,是上千張收藏中的精選部分。
  • 你能看懂日本浮世繪嗎?先明白「浮世」二字
    日本美術在其歷史發展中汲取了各國營養,雜糅成了帶有自己強烈特色的美術風格。《日本美術史》的作者、臺南藝術學院退休教授徐小虎曾說過「日本文化像一個牡蠣,張開外殼接受海中各種外物侵入,再將來自大陸的那些沙礫轉化成珍珠」。在日本美術史中浮世繪作為一定時期日本流行的美術風格,曾風靡於全日本,行銷至海外後更是讓歐美大國為這樣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藝術形式而震驚,從而成為日本美術的代表作品形式。
  • 一種西方顏料拯救了日本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藝術的瑰寶,它細膩的畫風,豐富的題材,以及對於顏色選擇的考究,不僅增加了日本美術史的「厚度」,對西方美術史也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描繪風景,顏料必須具有大氣、雋永和深邃的特點,以往浮世繪著重於色彩的明快,對於厚重的顏料需求不大,然而在亟需轉型的關口,顏料種類的單調製約了浮世繪的「蛻變」。天無絕人之路,就在葛飾北齋因創作浮世繪風景畫缺少顏料的時候,一種西方的化學顏料傳入了日本,這就是「普魯士藍」。
  • 浮世可繪——日本浮世繪的感官世界
    ,這不是水果忍者的背景貼圖嘛?此圖為《神奈川沖浪裏圖》作者是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 美術史學者潘力攜《浮世繪的故事》歸來
    他希望人們關注民間木刻版畫從《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到《浮世繪》,專門研究日本美術史的潘力教授這次帶著他的新書《浮世繪的故事》在上周六做客西西弗書店。記者專訪了這位對日本美術頗有研究的學者,他坦言也是因為《浮世繪》的被關注才想到推出一本普通大眾都能看的關於日本浮世繪的新書。潘力在新書中一改《浮世繪》深奧難懂的特點,從浮世繪的歷史當中,挑了6位最重要的畫師,以他們為主線,牽涉到同時代周邊的一些畫師,通過這6位大師的人生故事和藝術成就,展現出浮世繪的歷史脈絡和工藝技法。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來源:解放日報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團扇繪19世紀中期,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因為日本茶葉的包裝上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其風格也開始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這其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可能是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在荷蘭梵谷博物館中有一個專門的「日本夢」展廳。這個展廳中收藏有梵谷臨摹的一些浮世繪以及原畫。因為梵谷和他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而在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還有一個日本版畫收藏集,其中有數百幅浮世繪作品。
  • 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
    浮世繪的題材極其廣泛,有社會風情、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以及春宮圖等等,是日本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浮世繪藝術佔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日本的浮世繪最初是指代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一直表達著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與中國的春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 日本浮世繪與妖怪
    說起浮世繪,很多人並不陌生,去吃日料的時候,隨處可見浮世繪掛畫。甚至西方的許多藝術家,如莫奈、凡高、高更、畢卡索等,都從浮世繪中汲取過靈感。比如凡高的名作《星夜》中的旋渦圖案就被認為是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 浮世繪-日本的表情
    展覽現場鈴木春信的《夜梅》  這便是浮世繪中的美人畫。光彩陸離、美人如花、體態妖嬈的版畫,正是我們腦海中的浮世繪的顏色、形態與氣質。然而,想一想,這與我們平素印象中的簡樸、素雅、清冷之風的「日本的」顏色、形態、氣質大相迥異。  崇尚清淨、清潔的日本美意識,自古以來有之。
  •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
    在秀麗的景色中,有人物在行動和工作,這表現了日本的風情與日本人民的生活,它有濃鬱的本土氣息,而且具有寫實的深厚基礎。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浮世繪的畫師們,往往自名為大和繪師,這就可知兩者的繼承關係。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浮世繪的N種打開方式
    日本浮世繪代表畫師眾多,如葛飾北齋、歌川國芳、月岡芳年等,《江戶百景》、《神奈川沖浪裏》、《富嶽三十六景》等著名畫作流傳至今。作為一種極具戲劇張力的繪畫藝術類型,浮世繪在當下以不同形式得以傳續甚至「重生」。就拿文章開頭那幅葛飾北齋的經典名作《神奈川沖浪裏》而言,這幅日本國寶級浮世繪是一幅木版畫,為「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一。其誕生至今仍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影響深遠。
  • 浮世繪大師展即將在滬開幕
    十九世紀歐洲從印象主義到現代諸流派大師多有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和影響,因此,浮世繪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藝術價值。  185件經典之作,重現江戶的秘密  本次展覽展示了浮世繪美術史和日本社會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縮影。
  • 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
    編者按: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興起於江戶時代,鮮活地表現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時代記錄,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近日,「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外灘壹號美術館)展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
  • 他山之石:日本浮世繪
    那麼問題就來了:浮世繪到底是日本原創還是泊自中國?為什麼日本花街柳巷走出來的浮世繪走向了西方世界並被廣泛接受,而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繪畫,卻沒有走出去創下自己的名號?  我這篇小文,就試圖跟大家聊一聊個中緣由。而不是著力於網絡上各種關於浮世繪流派的討論。  眾所周知,日本人也承認,日本很多文化都是源於中國唐宋文化,尤其是唐文化。
  • 巨浪和驟雨進擊上海 浮世繪佳作亮相
    暴虐動感的浪和安然靜謐的山,成就了藝術史中裡程碑的作品、浮世繪最著名的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22日,「浮世繪大師展」在上海新華中心揭開了序幕, 此次展出的166件浮世繪作品均為名師經典之作,來自國內學術機構李可染畫院的收藏,由李可染之子李庚歷經30餘年在日本搜集所成,是其上千張收藏中的精選部分。包括國寶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和「梵谷導師」歌川廣重《名勝江戶百景·大橋驟雨》等。
  • 梵谷鍾愛的日本浮世繪
    01|壹浮世繪及起源浮世繪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風俗畫,流行了200多年。浮世繪鮮活的表現了當時的民俗風景以及百姓難得一見的花魁美人、歌舞藝伎和春宮誘惑,題材豐富,包羅萬象,是日本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