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56:晉獻文子成室

2020-10-16 古文二三子

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焉。張老曰:「美哉焉! 美哉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1、獻文子:即晉卿趙武,「獻文」是其諡號; 2、發:送禮祝賀; 3、輪:高大; 4、奐:華麗; 5、國:指來訪的國賓;族:宗族。

[譯文]晉國獻文子的新居落成,晉國的大夫們都去送禮致賀。大夫張老說:「多美呀,如此高大寬敞!多美呀,如此富麗堂皇!既可以在這裡歌舞祭祀,也可以在這裡居喪哭泣,還可以在這裡宴請國賓、聚會宗族!」

文子曰:「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yāo)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

1、武:獻文子自稱; 2、全要領:保全腰和脖子,指不因犯罪而被腰斬、殺頭,得以善終; 3、九京:即九原,晉大夫的墓地,今山西絳縣北。

[譯文]文子說:「我趙武能夠在這裡祭祀唱詩,在這裡居喪哭泣,在這裡宴請國賓、聚會宗族,這樣也就能保全我可以免於刑戮而善終,能跟先祖、先父一起葬於九原!」

北面再拜稽(qǐ)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dǎo)。

1、稽首: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2、善頌:善於讚頌,指張老;善禱:善於祈禱,指趙武。

[譯文]說完,朝北叩頭拜謝,叩頭致謝。君子都稱讚他們一個善於讚頌,一個善於祈禱。

《晉獻文子成室》全文:

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 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yāo)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qǐ)首。

君子謂之善頌善禱(dǎo)。

清 林雲銘《古文析義初編》評:

新室落成,頌之以詞,乃敢言及哭,豈不令人駭殺,文子卻甚喜其言之佳,北面拜受,蓋得全要領,原非易事,故「考終命」為五福之一,「免刑戮」為賢者之行,世人只為一味求福痴想抹煞耳。若單述「哭於斯」一句,又覺有跡,只平平將前詞重述一番,而接以「全要領」句,自有無窮之味。末一結尤為高絕。舊解「頌」、「禱」謬甚,可笑。


《尚書·洪範》: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兇、短、折 ,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裡十篇短篇古文,全是經典,擲地有聲!
    書名「古文觀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
  • 古文觀止51: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晉獻公1、晉獻公:姬姓,名詭諸,武公之子,前676年~前651年在位,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2、世子:又稱太子,是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君位繼承人;申生:獻公嫡長子,齊姜所生; 3、重耳:申生異母弟,即晉文公,申生死後,遭到驪姬的陷害,逃亡國外; 4
  • 《古文觀止》裡10部短篇古文,全是經典之作,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畫龍點睛之妙, 因此, 至今還是激勵人們克服困難的習慣用語。《晉獻文子成室先秦:佚名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
  • 《古文觀止》裡10部短篇古文,全是經典之作,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是一部供私塾使用的文學讀本。 書名「古文觀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 《古文觀止》裡10篇經典短篇古文,全是經典,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書名「古文觀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
  • 《古文觀止》裡10篇經典短篇古文,全是經典,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是一部供私塾使用的文學讀本。 書名「古文觀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 古文觀止29:子產壞晉館垣
    要是進獻,那就成了貴國君王府庫中的財物,不經過進獻的儀式,是不敢進獻的。如果放在露天裡,又怕日曬雨淋而腐爛生蟲,加重敝國的罪過。如果能讓我們早獻上禮物,我們會把圍牆修好了再走,這是貴君的恩惠,我們哪敢害怕辛勞?」文伯復命。
  • 古文觀止24:駒支不屈於晉
    1、惠公:晉惠公,名夷吾,晉獻公之子,前650年~前636年在位;2、腆:豐厚; 3、剖分:從中切開,平分; 4、職:主要; 5、詰朝:早晨; 6、與:參與。[譯文]我們先君惠公僅有不多的田地,還與你們平分以供給食用。現在諸侯事奉我們國君不如從前了,大概是言語洩漏了出去,主要是由於你的緣故。
  • 古文觀止54:公子重耳對秦客
    晉獻公1、晉獻公:姬姓,名詭諸,武公之子,前676年~前651年在位,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2、秦穆公:一作秦繆公,名任好,秦國第9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3、重耳:晉獻公之子,因受驪姬迫害,當時正逃居狄國避難,秦穆公派人往吊重耳,鼓動他把握時機,謀取君位; 4、喪:失位; 5、孺子:天子、諸侯、世卿的繼承人,指重耳。
  • 古文觀止23:呂相絕秦
    1、晉侯:指晉厲公,前580年~前573年在位: 2、獻公:指晉獻公,前677年~前651年在位; 3、穆公:指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 4、勠力:併力; 5、昏姻:婚姻,指晉獻公把女兒嫁給晉襄公率軍在崤山隘道設伏全殲秦軍,俘虜秦軍三帥; 2、即:親近; 3、天誘其衷:意為上天發善心; 4、成王:指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在位; 5、逞:滿足。
  • 古文觀止:《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劉向
    《單子知陳必亡》左丘明《展禽論祀爰居》左丘明《裡革斷罟匡君》左丘明《敬姜論勞逸》左丘明《叔向賀貧》左丘明《王孫圉論楚寶》左丘明《諸稽郢行成於吳》左丘明《申胥諫許越成》左丘明春王正月》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公羊高《吳子使札來聘》公羊高《穀梁傳·鄭伯克段於鄢》穀梁赤《虞師晉師滅夏陽》穀梁赤《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晉獻侯與周宣王之間的故事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周宣王的評價是「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那麼,諸侯不宗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最有可能就是周厲王晚期到共和執政的數十年中。當然,聰明的周宣王採取的方式,是讓諸侯國幫助自己討伐周邊敵國,以此轉移諸侯們的注意力,畢竟戰勝諸如犬戎等部族後,周王室又可以推行分封之策,天下諸侯為繼續擴大疆域,便都非常積極的參與東徵西伐,其中就連勤儉的晉王室也開始沉不住氣。晉獻侯曾多次跟隨周王徵伐四方,數代的耕耘,前任的勤儉,為晉獻侯創造了強大的機遇。數年累積的晉國國力,終於可以在晉獻侯時開始顯示給諸侯們看。
  •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為何最終沒有成就霸業?
    但「晉無公族」使得公族從此一撅不振,使國君和公室失去了公族枝葉的庇佑 ,在輔助國君執政時只能選擇異姓異族 ,為日後「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開疆闢土晉國自開國以來,疆土面積一直沒有多大發展。「晉,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國在側」。
  • 典籍裡的晉獻公(下):合格的君王,失敗的父親
    他現在不會有精力進攻西邊(晉國),所以沒必要去湊這個熱鬧,至於晉侯末,家裡的事情恐怕已經夠亂了,與其勞而無功,不如回去「務靖亂」。這些話無疑說到了點子上,晉國次年就將開啟長達十五年的內亂,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恰恰是這位春秋的無冕之王--晉獻公。兒子優秀,老婆漂亮,晉獻公的家事其實有著圓滿的開始。
  • 搜神記之崔文子學仙
    崔文子子喬化為白霓①,而持藥與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霓,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須臾②,化為大鳥。開而視之,翻然飛去。【譯文】崔文子是泰山人。他跟王子喬學仙道。王子喬變為白霓,帶著仙藥來給崔文子,崔文子覺得奇怪,舉起戈投向白霓,擊中了它,帶的藥掉了下來。崔文子俯身去看,原來是王子喬的鞋子。他把鞋子放在屋裡,用破筐子蓋住。一會兒,鞋子化為大鳥。他打開筐子一看,大鳥繞幾個圈子就飛走了。
  • 文子其人:計然就是通玄真人嗎?
    儒家有四子書(即四書),道家也有四子書,分別是《莊子》《列子》《文子》《亢倉子》,在唐天寶年間都被提升為真經,分別改稱《南華真經》《衝虛真經》《通玄真經》《洞靈真經》。其中,《通玄真經》的作者文子,被認為是老子嫡傳,又是範蠡的老師。很多資料說他就是計然,但也有說不通的地方。
  • 古文觀止50:虞師晉師滅夏陽
    1、晉獻公:名詭諸,晉武公之子,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得名,前677年繼位,公元前651年薨; 2、荀息:晉國大夫; 3、屈:晉地名,今山西吉縣北,產良馬; 4、垂棘:晉地名,今山西潞城北,產美玉。晉獻公想要攻打虢國,荀息說:「君主為什麼不用北屈出產的馬,垂棘出產的璧,向虞國借路呢?」
  • 綏遠邊事:《古文觀止》出版
    《古文觀止》成書300年來,印行無數、影響極大。魯迅認為《古文觀止》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古文觀止》的最終審定和序言撰寫是在歸化完成的。審定與作序者均為時任歸化右翼漢軍都統吳興祚。
  • 古文觀止15:介之推不言祿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介之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現在只剩文公一個人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信,晉國內外都厭棄他們。天沒有滅絕晉國,晉國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