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城,在山西臨汾陶寺已成定論

2020-12-13 東方網

原標題:堯都城,在山西臨汾陶寺已成定論

  人民網臨汾4月17日電(記者 劉亮明)「山西臨汾陶寺就是堯的都城已成定論!」在15日結束的「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上,主持會議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鄭重宣布。他說,堯都平陽或者說陶寺遺址的性質已為都城、宮城、宮殿、大型的王宮墓葬、天文設施,尤其是反映的禮儀制度等考古資料所證實。堯都平陽從時間、空間到歷史文獻,從民俗到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完整的證據鏈都在證明:堯都平陽——陶寺就是堯的都城,所以我們有把握地說,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時代。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距今4300年左右,比二里頭的公元前1700年夏代後期,提前了500—600年左右。

  至此,經過歷史考古學界數代學人近40年嘔心瀝血苦苦的探求論證,近五千年關於堯的傳說終成信史,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終於有了堅實的支點,煌煌「中國」終於找到了令華夏兒女夢寐以求引以為自豪的源頭!

  此次研討會山西省委宣傳部和臨汾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校和山西省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李健民、山西大學教授喬新華、李琳之、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等專家學者、以及山西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共4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至關重要的歷史疑案,一個是何以「中國」?另一個是堯都何在?或者說堯舜禹真實存在嗎?《水經注》記載,「堯都平陽」傳說在今山西臨汾一帶,還有其他含糊的文獻記載,眾說紛紜。於是考古探索成為尋找堯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幾十年來,通過對陶寺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將相關考古資料與堯都相關文獻記載系統地對比,多角度考古證據指證,綜合得出的結論是: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堯舜禹傳說時代」不是傳說,是真實存在的信史,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動情地說,作為一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考古事業的科學工作者,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充分發揮陶寺遺址出土文物的社會效益。為此,建議要建立堯都文化博物館或堯都遺址公園,全面展示豐富多彩的陶寺文化珍貴文物標本,並予以詳細解讀。這將成為中華古代國家起源與形成的朝聖之地,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星彭說,陶寺文化社會表現出來的等級分化、王權統治、禮制、國家原始形態等特徵,都說明陶寺社會已進入初期國家階段。陶寺遺址體現出的早期國家特徵多為夏、商、周三代王朝及其後世所繼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制度或統治模式的主源。

  山西大學教授喬新華說,通過對經典文獻、地方文獻、民間口傳資料和考古發現資料等四重證據的相互印證分析,可以揭示「堯都平陽」這一古史時期更為真實細緻的歷史情節,彰顯古平陽在華夏文明起源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今天,在「四 個全面」託舉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堯文化蘊涵的「明德」與「執中」思想是新時期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實現中華文明復興之夢的重要思想資源。

  研討會結束時,臨汾市委書記羅清宇到會祝賀並講話,他說,本次研討會專家雲集、內容豐富、層次高、研討深、成果豐碩。各位專家學者圍繞「溯中國源頭·尋華夏之根」這一主題,瞄準堯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內核,在對大量文物考證認定和歷史資料研究的基礎上,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對臨汾作為堯文化發祥地的重要地位給予確認,對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給予高度評價。臨汾將以此為契機,把這次研討會形成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思路轉化為加快堯文化研究開發的科學決策、推進措施和具體實踐,用更高標準,以更大的步伐,掀開弘揚堯文化的新篇章,使之成為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成為推動臨汾「六大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陶寺建築基址是否城址定論尚早
    有關專家對目前陶寺建築基址的性質持論極為謹慎,並認為目前一些媒體的報導偏頗、絕對。為了驗證陶寺建築基址,記者6月9日前往發掘現場踏勘。基址在山西省臨汾地區襄汾縣(有報紙誤報為是襄垣縣)陶寺村南的一塊臺地上,據考古發現竹子等植物,這裡古代曾經是植被繁茂、氣候溼潤的平野,如今已成為乾旱少雨、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
  • 山西臨汾:帝堯都城所在地陶寺遺址考古進行時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經考古人員多年的考古與發掘,發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與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觀象臺、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等,證實了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
  • 山西臨汾:古清明節——相約陶寺
    早在3月12日(2019)公眾號「陶寺考古」就發出「預警」,在3月28日,太陽將從觀象臺景區第8道縫露出。陶寺考古隊高江濤博士介紹:據考古人員的發掘觀測與研究,陶寺觀象臺第8道縫所觀測到的日出,正與如今的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節遙相呼應。但4100年前的清明節氣,並不是在4月5日,而是在3月28日。
  • 千年懸疑「堯都何在」有結論 專家稱在臨汾陶寺
    千年懸疑「堯都何在」有結論 專家稱在臨汾陶寺 2015-04-17 08:18:44來源:山西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4月17日 08:18 來源:山西日報 參與互動()
  • 山西博物院展出石峁、陶寺出土文物
    本報訊(記者曹翀)9月18日,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  從距今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並峙數百年。
  • 青春興晉 | 為什麼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臨汾?
    為了釐清中華民族的根源,打破這一質疑,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們便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尋找夏、商、周三代都城,確認殷墟為商後期的都城,二里頭為夏中晚期的都城後,尋找夏早期的都城「夏墟」,成了許多考古工作者的心願。▲ 襄汾陶寺遺址觀象臺,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觀象臺。
  •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
  • 了解黃河文明,就到山西博物院看石峁和陶寺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9月18日,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一周年之際,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
  •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9月18日,在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的合作與指導下,「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在陶寺遺址觀象臺體驗「觀象授時」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江 通訊員 饒二保 李現俊)3月28日是陶寺古節氣中的清明節。為觀測清明日出,緬懷先祖帝堯,當日一大早,200多位來自臨汾、太原的志願者參加了在襄汾縣陶寺遺址觀象臺舉行的「緬懷先祖、傳承記憶」清明節祭祀春遊活動。
  • 這裡最山西-臨汾
    華表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曹魏置平陽郡,始稱平陽,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隋朝設置臨汾郡,臨汾得名,這個名字也是今天的名字,臨汾如今是山西的地級市,轄1個市轄區、14個縣堯都區堯都區是臨汾市區,這是一個很破舊的城區,火車到達臨汾站後就可以逛市區了,臨汾站始建於1935年,前面我們提過,也是很老舊了,堯都區內的景點主要有:堯廟、華門、堯陵、大中樓和元代戲樓(魏村牛王廟戲臺、東羊東嶽廟戲臺、王曲東嶽廟戲臺)三座以及山西師範大學等。
  • 陶寺:帝堯時代的中國
    再來看陶寺遺址與「堯都平陽」傳說的問題。「堯都平陽」之說,見於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佚文,如《史記·五帝本紀》《集解》所引云: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並載《括地誌》說: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這個地名,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已經有了。晉州,就是今山西臨汾。
  • 飽覽華夏源頭——臨汾博物館
    臨汾博物館與汾河公園臨汾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山西臨汾市汾河/陶通寬17.00釐米、通高34.80釐米、底徑10.00釐米、質量:1.574公斤出土地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1982年在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簡介:水器,泥制灰陶,直口、鼓肩、雙鋬、口部以下器身一側偏平、口部以下飾繩紋。
  • 「遊山西 讀歷史」臨汾篇:遊平陽古地 尋華夏之根
    臨汾有關帝堯文化遺址眾多,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堯都區的歷代祭祀帝堯的本廟——堯廟,安葬帝堯的寢陵——堯陵以及帝堯成親的洞房——姑射山仙洞溝。 姑射山
  •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考古啟動
    今年陶寺遺址考古工作從2020年8月下旬啟動,共投入考古科研人員11人,當地民工30餘人。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經考古人員多年的考古與發掘,發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與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觀象臺、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等,證實了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的發掘、考古和研究,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李現俊/攝
  • 重磅|石峁與陶寺:黃河文明的兩大標識…山西博物院即將推出考古特展!
    展覽名稱為: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遺址的考古揭示特展▲山西博物院石峁遺址,位於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距今約4000年左右,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在山西博物院舉辦考古特展之際,文博山西將推出系列文章,聚焦陝北石峁與晉南陶寺所揭示的秘密。
  • 陶寺遺址出土逆天文物,跟蚩尤和夏朝有關,西方專家:這不可能!
    山西陶寺遺址被稱為是史書中的「夏墟」,從公元前22世紀至公元前18世紀,恰好與夏朝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相連接山西南部的東下馮文化與二里頭文化同出一脈。因此,專家們普遍相信,陶寺遺址是夏文化的起源地,甚至就是夏朝早期的帝堯都城。
  • 「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在並開展
    18日上午,由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為期3個月。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 文化臨汾:觀臨汾博物館有感_臨汾頻道_黃河新聞網
    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裡,我有幸參觀了臨汾博物館,與臨汾歷史和文化進行了深度接觸。臨汾博物館位於九州廣場南端,周圍環境優美,是市民文化休閒的好去處。拾階而上,一邁進展館,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厚重樸實之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我前後參觀了四個展廳:一是「遠古足跡」,主要展示「丁村文化」,反映臨汾新石器時代文化;二是「最早中國」,展出的是以「陶寺遺址」為主的堯都平陽最早中國的史實;三是「晉霸春秋」,詳盡地展示了晉與三晉波瀾壯闊的文化風貌;四是「千秋平陽」,勾勒了自秦漢至清代文明進程之大線索,充分展示了平陽冶鐵、戲曲、木板雕刻等特色文化。
  • 陶寺·石峁遺址揭示黃河文明標識
    由山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覽日前在山西博物院主館一層開展,展期到12月28日,此項展覽已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是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舉措。 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