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堯都城,在山西臨汾陶寺已成定論
人民網臨汾4月17日電(記者 劉亮明)「山西臨汾陶寺就是堯的都城已成定論!」在15日結束的「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上,主持會議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鄭重宣布。他說,堯都平陽或者說陶寺遺址的性質已為都城、宮城、宮殿、大型的王宮墓葬、天文設施,尤其是反映的禮儀制度等考古資料所證實。堯都平陽從時間、空間到歷史文獻,從民俗到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完整的證據鏈都在證明:堯都平陽——陶寺就是堯的都城,所以我們有把握地說,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時代。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距今4300年左右,比二里頭的公元前1700年夏代後期,提前了500—600年左右。
至此,經過歷史考古學界數代學人近40年嘔心瀝血苦苦的探求論證,近五千年關於堯的傳說終成信史,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終於有了堅實的支點,煌煌「中國」終於找到了令華夏兒女夢寐以求引以為自豪的源頭!
此次研討會山西省委宣傳部和臨汾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校和山西省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李健民、山西大學教授喬新華、李琳之、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等專家學者、以及山西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共4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至關重要的歷史疑案,一個是何以「中國」?另一個是堯都何在?或者說堯舜禹真實存在嗎?《水經注》記載,「堯都平陽」傳說在今山西臨汾一帶,還有其他含糊的文獻記載,眾說紛紜。於是考古探索成為尋找堯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幾十年來,通過對陶寺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將相關考古資料與堯都相關文獻記載系統地對比,多角度考古證據指證,綜合得出的結論是: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堯舜禹傳說時代」不是傳說,是真實存在的信史,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動情地說,作為一名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考古事業的科學工作者,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充分發揮陶寺遺址出土文物的社會效益。為此,建議要建立堯都文化博物館或堯都遺址公園,全面展示豐富多彩的陶寺文化珍貴文物標本,並予以詳細解讀。這將成為中華古代國家起源與形成的朝聖之地,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星彭說,陶寺文化社會表現出來的等級分化、王權統治、禮制、國家原始形態等特徵,都說明陶寺社會已進入初期國家階段。陶寺遺址體現出的早期國家特徵多為夏、商、周三代王朝及其後世所繼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政治制度或統治模式的主源。
山西大學教授喬新華說,通過對經典文獻、地方文獻、民間口傳資料和考古發現資料等四重證據的相互印證分析,可以揭示「堯都平陽」這一古史時期更為真實細緻的歷史情節,彰顯古平陽在華夏文明起源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今天,在「四 個全面」託舉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堯文化蘊涵的「明德」與「執中」思想是新時期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實現中華文明復興之夢的重要思想資源。
研討會結束時,臨汾市委書記羅清宇到會祝賀並講話,他說,本次研討會專家雲集、內容豐富、層次高、研討深、成果豐碩。各位專家學者圍繞「溯中國源頭·尋華夏之根」這一主題,瞄準堯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內核,在對大量文物考證認定和歷史資料研究的基礎上,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對臨汾作為堯文化發祥地的重要地位給予確認,對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給予高度評價。臨汾將以此為契機,把這次研討會形成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思路轉化為加快堯文化研究開發的科學決策、推進措施和具體實踐,用更高標準,以更大的步伐,掀開弘揚堯文化的新篇章,使之成為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成為推動臨汾「六大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