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州藏友柏文祥先生那裡見一拜帖盒,拜帖盒材質為紅木,外用蘇繡真絲繡套包裹,甚為奢華。
拜帖盒,是古代盛裝拜帖的盒子;「拜帖」起源於漢代,當時稱「名刺」;唐宋時謂之「門狀」,明清時期則叫「紅單」。古時的官員士紳、文人商賈往來拜訪中,拜帖是必不可少的信息載體。來客一般會用到拜帖盒來盛裝拜帖,以此顯得莊重而考究;因此,拜帖盒的材質及精美程度,就成了彰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古代,預約拜訪好友,會提前將寫好的帖子讓下人先送到對方府上,得到對方主人允許後,下人回報,這邊才可以登門拜訪,而不是倉促冒昧來訪,這是古代官宦或大戶人家的一種禮節。
但是 這個拜帖盒裡面存放的卻不是拜帖,而是一份婚嫁禮單《略備奩用喜單》。這套喜單共二份,第一份內容: 添眷滎陽潘祖謙莊敬頓首拜。《略備奩用喜單》。奩:lián ,中國古代漢族女子閨房嫁妝,流行於戰國,盛行於唐、宋,直至晚清民國時期。
第二份羅列禮單具體名目:略備奩用喜單,略備:皮箱兩隻,絨毯一條;被四條,枕頭兩對;洋鏡一座,紅漆提籃一對;圓鏡一座,肥皂缸一對;洋燈一對,玻璃盆四隻;飯碗一對,銀刮舌一對;銅銱一把,玻璃缸一對;銅茶壺一把,粉缸一對;銅腳爐一個,玻璃盃一對;銅手爐一個,爆花缸成只;銀鑲筷一對,茶杯連盆四套;大面盆一隻,玻璃有柄杯一對;小面盆一隻,大小香水五瓶;藤匾兩隻,牙粉兩匣;雪花粉兩缸,門帘兩幅。
又送:吳府喜照,天水趙具。
這套喜單如果單獨看一份,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是結合這兩份一起就能看出來,這是滎陽潘祖謙為侄女出嫁寫的一份閨房嫁妝的喜單(古代的喜單一般都不是由女方父親親自書寫,大多邀請其他長輩代為書寫,如伯父、叔父等,以示委婉。)男方是吳府少爺。
據《大阜潘氏支譜》記載:蘇州潘氏先祖從滎陽遷入,到潘世恩、潘曾沂、潘儀鳳、潘祖蔭、潘祖謙、潘祖年等,已經成為江南巨貴。
潘祖謙(1842~1924),字濟之,潘祖蔭堂弟,江蘇吳縣人。自幼聰穎,常受其祖潘世恩獎勵。同治十二年(1873)拔為優貢生,官至內閣中書。光緒年間曾主持蘇州「豐備義倉」及「女普濟堂」等慈善事業,並同王同愈、尤先甲等發起組織蘇州商務總會。
提到潘祖謙還要提到一個人,就是他的堂弟潘祖年。祖年字西園,號仲午,室名拙速齋。潘曾綬次子,潘祖蔭親弟弟。議敘州同,以兄潘祖蔭特賞郎中,補刑部雲南郞中兼福建司行走記名,加鹽運使銜,賞戴花翎加四級。誥授通議大夫。有《拙速詩存》1卷。潘祖年有兩個女兒,次女就是潘靜淑。
據《潘祖年墓志銘》記載,潘祖年有二女,長女嫁徐家,次女嫁入吳府;這個嫁入吳府的女兒就是潘靜淑,潘靜淑嫁的這位吳府少爺,就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徵之孫吳湖帆。
潘靜淑 23歲時嫁給蘇州名士吳湖帆,嫁妝是一大批文玩書畫。潘祖蔭去世後,家裡收藏的大批古玩字畫都留給了自己的弟弟潘祖年。這份喜單只是潘靜淑嫁給吳湖帆時的閨房用品禮單,可能還有陪嫁古玩書畫等的一份大禮單。
由於此時潘靜淑的親伯父潘祖蔭已故,所以請其堂伯父潘祖謙代筆不無道理,此時的潘祖謙已愈古稀之年,在潘氏家族可謂德高望重,但其書法依舊蒼勁有力,筆畫精到。
潘靜淑,名樹春,她出身於一個世代簪纓的家庭。在蘇州,潘家與吳家有「富」、「貴」之分,潘靜淑屬於蘇州顯赫的「貴潘」。據傳:「潘靜淑雖然相貌不足以妒殺粉黛群,卻極有個性,身上有兵氣,眉梢處儼然秋霜。她無金玉紈綺之好,不喜應酬,閨房之樂為讀書習字,吟詩作畫,深深庭院中端然簡靜,女心清好。」
吳湖帆出生在一個名門世家,從小就被家族的文墨氣息薰陶著,讓他對畫畫,寫字都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吳湖帆非常的擅長中國畫,對於畫中國的一些山水,花草都非常的厲害。
吳湖帆是個畫家,潘靜淑也喜歡畫畫,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好。潘靜淑嫁入吳府後,深閨才女,世家才俊,志同道合,伉儷相得。每日徜徉在吳家深深的庭院裡。
他們有時同賞著一幅古畫,有時摩挲著博古架上的古代青銅器皿,有時共讀一篇詩歌,沉浸在詩意的氛圍中;有時一起完成一幅畫,把它看作兩人愛情的表徵。潘靜淑作完一幅畫時,吳湖帆也總會為她的作品題字,婚姻生活是充滿情趣與快樂的,「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
有時為了市場上的一幅古畫,潘靜淑還質釵售書,湊足了錢去收購,為了聞名已久的心愛之物,潘靜淑寧願捨去一般婦女寶愛的首飾。
1922年,潘靜淑三十歲生日,父親潘祖年以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相贈,作為愛女生日的紀念,夫妻二人遂以「梅景書屋」為所居之所。丹青銷日,夫唱婦隨,真如神仙眷侶。
吳湖帆在《醜簃日記》中記載了兩人一起研畫作畫雅事:
「餘未起身時,靜淑先就撲蝶貓畫成稿。下午餘畫大雄貓圖,雙目俱留,不點睛。餘為靜淑貓蝶圖補萱花坡草,靜淑在餘畫貓圖上補綠竹一蜨,停筆時已夜十一時矣。」
潘靜淑在生活上將吳湖帆照顧的非常好,在吳湖帆的事業上也給了很多的幫助。因為兩人都著迷於丹青,所以潘靜淑捨得拿了首飾去換書畫。也在一方面成就了吳湖帆大收藏家的美名,豐富的家藏讓吳湖帆在鑑定界聞名遐邇,號稱「一隻眼」。
嫻靜婉約的潘靜淑,除了畫畫外,也曾寫下一生得意詞句「綠遍池塘草」。1934年春,夫婦倆同遊蘇州大公園,潘靜淑寫下《千秋歲詞》:
「夢魂驚覺,一片紗窗曉。春風暖,芳菲早。梁間雙燕語,欄角群蜂鬧。酬佳節, 及時莫負韶光老。 正好舒懷抱,休惹閒愁惱。紅杏豔,夭桃笑。清明新雨後,綠遍池塘草。拼醉也,酡顏任教花前倒。」 潘靜淑的一句「綠遍池塘草」,讓人們想起了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甚為讚賞。
可是,在潘靜淑48歲的時候一場病將這位才子佳人拆散了。潘靜淑的去世讓吳湖帆非常的心痛,在潘靜淑死後吳湖帆先後為他做了十多首詩來寄託對妻子的思念。
吳湖帆在《故妻潘夫人墓狀》中言及:「壬申從吳霜崖先生學詞。夏丁繼母艱,受命以梁永陽昭王敬太妃雙志為遺,念因自號雙修閣內史。」可知,雙修閣內史潘夫人於壬申(1932)年追隨吳梅學詞,五字閒吟,兼具雅韻,而吳湖帆亦擅倚聲。二人於金石校訂、丹青揮灑及雅善倚聲三而合為一冶,古來蓋庶幾少矣!潘靜淑詞文清麗,所作尤多。惜天嫉風流,梅景潘夫人中道摧折,去魂無返,倩影神傷,故歡難捨。
吳湖帆遂以夫人《千秋歲詞》中一生得意句之「綠遍池塘草」為集名,半是憐春半惱春,曰《綠草集》,凡十六首潘靜淑遺詞及顧抱真詞一首,以志美人佳句遺思。吳湖帆在夫人逝世當年,悲痛的吳湖帆以此句求得劉海粟、張大千等名家在內的書畫作品120餘件,依「綠遍池塘草」遺句,珠璣千頃,借他山之玉,抑缶鼓之悲,成《綠遍池塘草》一書作為對亡妻的紀念。
並且,吳湖帆毫不猶豫地賣掉了自己心愛的一千多方漢印,集資得了四千元,只為出版妻子畫集《梅景書屋畫集》。
吳湖帆是近現代繪畫大師,書畫鑑定家。他的祖父是清末高官,金石、書法、收藏家吳大澂,外祖父是金石學家、收藏家沈樹鏞。出生在收藏世家的吳湖帆從小耳濡目染,年輕時期就已經過眼摩挲了眾多宋元真跡和古物佳拓。
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後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善於畫沒骨荷花。張大千由衷地推崇吳湖帆為:民國畫壇的「當代第一人」。他也是一位擁有鑑賞能力的人,對很多的畫作他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讓人們對畫作更有興趣。
吳湖帆與潘靜淑,更是才子配佳人,讓後世無數人感到驚羨。 有人說,吳湖帆的性格與才情,沾染了一些雲氣的高遠與逍遙,潘靜淑的清麗與溫柔,流淌著水一般的嫻靜與婉約。
原創作者簡介:盛良君,安徽省廣德市人,古文字、金石碑刻研究專家,宣城市文史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