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長在農村,每天每日接觸的也都是三鄉五裡的農民,也是因此便聽到了許多在農村和農民口中年復一年傳下來的諺語,不由人不佩服我們農村先民們這一句句充滿智慧的經驗性總結。比如說,「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是啥意思,其實我們只需稍微咂摸一下,便可以從字面上了解它的大概。禾是莊稼,露頭是抽穗的意思。順著這樣的解釋想開去,所謂的「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意思無非就是說,如果地裡的莊稼到了處暑節氣,還沒有抽出穗子的話,那到了秋末冬初就肯定不能按時按季節成熟並收穫了,因為抽穗晚,大都不會結出飽滿的籽粒,也就是只能連帶禾杆收割後當成飼餵牛馬的青草飼料了。那麼,這樣的諺語,是不是符合實際,又有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真要是想從根本上弄清楚、搞明白「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的說法是不是有道理,道理又在哪兒?我們好像應該從處暑之前的另一個節氣——立秋說開去。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8月7日上午9時06分,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西南方向的「維」位,太陽黃經達到135°的那一刻,時節便會正式開始它立秋的徵程。
農村民間向來就有一種說法,講的是「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結籽」。而這句話,早就已經是被時間檢驗過的真理了。只要是注意觀察便會發現,但凡是立秋之前萌生的雜草,從進入立秋的那一刻算起,只要是18天以後,無論是高矮、大小,一棵棵都會抽生出大大小小的穗子,結出草籽來。這是一種讓人看上去略顯神奇的自然規律。如果說有誰對此心生懷疑,不相信的話,可以在今年的8月25日那天,也就是8月7日立秋之後的第18天進行一次觀察,破解自己心中的疑問和迷惑。
而要進一步說明「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的道理究竟在哪裡,我們還需要提到一個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積溫」問題。處暑是緊隨立秋之後的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2日——24日之間,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西南方向的「戊」位,太陽黃經達到150°時正式開始。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處暑開始於8月22日的午夜23時45分。而這一天已經是末伏的第8天,暑熱難耐的伏日再有2天就結束了。
處暑之後的下一個節氣就是白露,而按照「日平均氣溫連續5日都介於10℃——22℃之間」,便是以氣溫劃分立秋的說法,一般白露節氣之後,暑伏已消,氣溫將會出現與之前的日子明顯不同的涼和熱的區別。這也便是氣溫環境上真正的立秋。想想處暑時節還沒有抽出穗子的田間莊稼,因為後期氣候日漸冷涼,光照強度也一日弱於一日,因此也就不能滿足其生長成熟對積溫條件的要求。所以也就無法完成灌漿壯籽的後期過程,在早霜來臨時還是秕粒,只好是收割用於牛馬等牲畜的青草飼料了。這是多麼的無奈啊?
農諺都是來自農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經驗性總結,而實踐本身又與科學密切相關。也正是因此,樸素又滿含科學道理的農諺智慧,才常常令人折服又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