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說,「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08-19 鄉村螢火蟲

從小生長在農村,每天每日接觸的也都是三鄉五裡的農民,也是因此便聽到了許多在農村和農民口中年復一年傳下來的諺語,不由人不佩服我們農村先民們這一句句充滿智慧的經驗性總結。比如說,「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是啥意思,其實我們只需稍微咂摸一下,便可以從字面上了解它的大概。禾是莊稼,露頭是抽穗的意思。順著這樣的解釋想開去,所謂的「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意思無非就是說,如果地裡的莊稼到了處暑節氣,還沒有抽出穗子的話,那到了秋末冬初就肯定不能按時按季節成熟並收穫了,因為抽穗晚,大都不會結出飽滿的籽粒,也就是只能連帶禾杆收割後當成飼餵牛馬的青草飼料了。那麼,這樣的諺語,是不是符合實際,又有沒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真要是想從根本上弄清楚、搞明白「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的說法是不是有道理,道理又在哪兒?我們好像應該從處暑之前的另一個節氣——立秋說開去。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8月7日上午9時06分,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西南方向的「維」位,太陽黃經達到135°的那一刻,時節便會正式開始它立秋的徵程。

農村民間向來就有一種說法,講的是「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結籽」。而這句話,早就已經是被時間檢驗過的真理了。只要是注意觀察便會發現,但凡是立秋之前萌生的雜草,從進入立秋的那一刻算起,只要是18天以後,無論是高矮、大小,一棵棵都會抽生出大大小小的穗子,結出草籽來。這是一種讓人看上去略顯神奇的自然規律。如果說有誰對此心生懷疑,不相信的話,可以在今年的8月25日那天,也就是8月7日立秋之後的第18天進行一次觀察,破解自己心中的疑問和迷惑。

而要進一步說明「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的道理究竟在哪裡,我們還需要提到一個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積溫」問題。處暑是緊隨立秋之後的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2日——24日之間,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西南方向的「戊」位,太陽黃經達到150°時正式開始。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處暑開始於8月22日的午夜23時45分。而這一天已經是末伏的第8天,暑熱難耐的伏日再有2天就結束了。

處暑之後的下一個節氣就是白露,而按照「日平均氣溫連續5日都介於10℃——22℃之間」,便是以氣溫劃分立秋的說法,一般白露節氣之後,暑伏已消,氣溫將會出現與之前的日子明顯不同的涼和熱的區別。這也便是氣溫環境上真正的立秋。想想處暑時節還沒有抽出穗子的田間莊稼,因為後期氣候日漸冷涼,光照強度也一日弱於一日,因此也就不能滿足其生長成熟對積溫條件的要求。所以也就無法完成灌漿壯籽的後期過程,在早霜來臨時還是秕粒,只好是收割用於牛馬等牲畜的青草飼料了。這是多麼的無奈啊?

農諺都是來自農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經驗性總結,而實踐本身又與科學密切相關。也正是因此,樸素又滿含科學道理的農諺智慧,才常常令人折服又感嘆!

相關焦點

  • 農諺: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究竟是啥意思?
    在農村,有許多農諺,其中,關於「處暑節氣」的農諺就有許多,比如,處暑滿地黃,家家修禾倉;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雨,粒粒皆是米等等。最近與一位老農聊天,聽說了這麼一句俗語:處暑不露頭,拔禾餵老牛。我甚是不解。於是,向老農討教,通過老農的解釋,我才知道這句農諺還是蠻有意義的。
  • 農諺「去暑不出頭,到秋餵老牛」的真實含義!
    「去暑不出頭,到秋餵老牛」這句諺語算是比較小眾的說法,要清楚這句諺語的意思,我們就要抓住其中的幾個關鍵詞,「去暑」、「出頭」和「秋」。「處暑」分三候,這第三候是「禾乃登」:這其中的的「禾」指的是高梁、黍子、稻穀等傳統農作物的總稱,而「登」就是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說,處暑之後,不出意外的話,田裡的農作物也都該成熟了。
  • 明天處暑,農諺「處暑下雨萬人愁」是啥意思?處暑下雨好不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明天處暑,農諺「處暑下雨萬人愁」是啥意思?處暑下雨好不好?時間飛快,今天已經是是8月22日了,今年的處暑節氣是在8月23日,寧天就將迎來涼爽天氣的處暑了,農諺說的好「處暑下雨萬人愁」,你知道這句農諺是啥意思嘛?處暑下雨對莊稼好不好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明天處暑,農諺「處暑下雨萬人愁」是啥意思?處暑下雨好不好?
  • 22日迎處暑,俗語「處暑下雨萬人愁」啥意思?處暑下雨不好嗎?
    導讀:處暑到了,俗語「處暑下雨萬人愁」啥意思?處暑下雨有啥說法?對於農民來說,平時最為關注的話題就是天氣了,因為從古自今農民種植農作物,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天氣的影響。而在民間,也有很多預測天氣的農諺、俗語。如今馬上就要迎來處暑節氣了,村裡的一些老人們就在談論著最近幾天的天氣。其中有老人就說了「處暑下雨萬人愁」,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處暑節氣下雨不好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農諺「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什麼意思?今年過年冷嗎?
    農諺「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什麼意思?今年過年很冷嗎?文/農夫也瘋狂再有一個多月就要過年了,有些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也開始返回家鄉了,家裡養豬的人家已經殺年豬,做臘肉了。由於是冬季,農民能幹的農活也不太多,沒事的時候老人們就會聚在一起嘮嗑。而老人們聊天,說得最多的還是天氣相關的話題,這是百談不厭的,畢竟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農民是靠天吃飯,對於天氣也是十分關注的。古人在這方面也是總結了許多的農諺,不知道大家可曾聽說過「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這句農諺呢?其說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年會有「兩個春」呢?
  • 流傳久遠的處暑「農諺」與古詩詞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流傳久遠的處暑農諺及古詩詞中去領略其中的含義:一、農諺1、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2、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 處暑將至,「處暑」是啥意思?處暑後還要熱多久?看完心裡有數了
    導讀:處暑將至,「處暑」是啥意思?處暑後還要熱多久?看完心裡有數了立秋節氣已經到來有一段時間了,而緊隨其後的就是處暑節氣了。馬上就要迎來處暑了,那「處暑」是什麼意思呢?處暑節氣以後還會熱多久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完心裡就有數了!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四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50°時就迎來了處暑節氣,其時間點在每年的公曆8月22~24日交節。
  • 明日處暑,「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處暑下雨愁啥?
    處暑也就是「出暑」的意思,意味著酷暑將要結束了,天氣從此開始要從酷熱向涼爽轉變了。但是這個也僅僅是在北方地區,南方處暑節氣以後,還有秋老虎。農諺「處暑天正暑,好似秋老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在民間還有「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的經典農諺,這說的又是何道理?處暑節氣下雨不好嗎?
  • 農諺說「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今年的天氣會應驗嗎?
    正因為此,所以,有關於節氣的農諺就特別多,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農民們就依靠這麼農諺來預測天氣變化,調整農事活動。比如昨天剛過去的處暑節氣就有這麼句農諺: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句農諺,從字面上很好理解,直白的解釋就是「處暑節氣這天如果不下雨,天氣就會一直晴朗無雨,直到白露結束。」
  • 俗語「秋後一伏,熱死老牛」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立秋嗎?
    摘要:俗語「秋後一伏,熱死老牛」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立秋嗎?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進入大暑節氣了,「暑」就是熱的意思,而大暑就是 指大熱,也就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一個節氣就要到來了。那農村俗語「秋後一伏,熱死老牛」是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在解釋這句俗語意思之前,很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何謂「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農諺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說的就是這個三伏。而三伏具體是指頭伏(一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
  • 8月23日處暑,處暑的「處」是啥意思,處暑到了意味著什麼?
    摘要:8月23日處暑,處暑的「處」是啥意思,處暑到了意味著什麼?文/農夫也瘋狂從7月12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今年漫長的40天「三伏天」終於結束了。在出伏後不久,就要迎來處暑節氣了。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公曆8月22日-24日之間,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50°時就迎來了處暑節氣。而今年的處暑節氣是在8月23日,農曆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這周的星期五。馬上就要處暑了,處暑的「處」是啥意思,處暑到了意味著什麼呢?處暑的「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記載:「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俗語「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啥意思?這些關於處暑的說法很實用
    處暑就把白菜移,十年準有九不離:這句農諺說的是,在處暑節氣階段要把種在地裡的白菜苗開始移栽,當然了收成也肯定是從不了的。,具體說的是,在處暑當天天氣要是有電閃雷鳴般的動靜,那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陰雨天氣就會特別多,而在處暑當然要是只單單的下了雨,那秋季就是一個多雨的季節。
  • 白露將至,「白露水、惡過鬼,」究竟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明了
    首先我們明白農諺、俗語和老話是我國民間獨有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獨有的語言文化,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人們生活經驗之談,或者感悟總結,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人生智慧,還富有哲理性,才能夠流傳甚廣,被大家廣泛接受。當然了,農諺、俗語和老話的形成,有一定的區域性,地域性比較明顯,所以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 處暑至,農諺「立秋下雨人歡喜,處暑下雨萬人愁」什麼意思?
    處暑的「處」,有離開遠離的意思。因此,處暑有「夏季的落幕,秋季的開始之意」。古籍《歲序總考全集》也云:「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息也,謂暑氣於此時止息也...」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處暑節氣的開始,標誌著酷暑的即將終結。但即將終結,並不意味著已經終結。
  • 今日處暑,俗語說「處暑下雨萬人愁」啥意思?你們那裡有雨嗎?
    在民間,關於處暑有很多俗語,其中「處暑下雨萬人愁」的說法,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按照這句話的意思,處暑當天不能下雨,如果下雨會讓很多人發愁,而這句話的初衷,主要說的農業種植方面。「處暑有雨十八糟」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聽過,大概意思是如果處暑這天下雨,那麼接下來十八天的天氣會很糟糕,也就是說以陰雨天為主,而處暑時間為8月下旬,此時田間大部分的農作物處於生長後期階段,正是作物結實、增產的關鍵時期,如果將近20天都是陰雨天,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產量得不到保障,讓農戶們發愁,下面舉幾個例子。
  • 二十四節氣|處暑至,農諺「處暑雨,粒粒皆是米」什麼意思?
    處暑的「處」,有離開遠離的意思。因此,處暑有「夏季的落幕,秋季的開始之意」。古籍《歲序總考全集》也云:「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息也,謂暑氣於此時止息也...」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處暑節氣的開始,標誌著酷暑的即將終結。但即將終結,並不意味著已經終結。
  • 處暑將至,「處暑不出暑,架火再開煮」啥意思?處暑之後還會熱嗎
    今天是8月17號,是三伏的第三天,今天離處暑節氣還有五天時間,離出伏時間還有7天。其實,今天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八,農村有句俗語說「發不發,就看六月二十八」,這句話初看不是很明白啥意思?「處暑不出暑,架火再開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分解一下:「出暑」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處暑的諧音,也是出暑的本意,一語雙關。第二層意思是結束炎熱暑氣天氣。那麼這句話全句理解:處暑節氣如果還沒有結束炎熱高溫天氣,那麼就像我們架好火爐再開煮的熱氣。
  • 俗語「三伏不熱,秋不收」啥意思?今年收成怎麼樣?看看老農咋說
    導語:處暑至,伏不遠,俗語「三伏不熱,秋不收」是啥意思?今年的收成怎麼樣? 冷在冬九,熱在三伏,隨著處暑節氣的來到,難熬的三伏天終於快熬出頭了。今年的末伏是在8月15~25日,也就是說,再有三天時間就該出伏了,末伏一過,天氣也會逐步轉涼,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莊稼收割在路上。
  • 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還準嗎
    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還準嗎?文/農夫也瘋狂距離夏至節氣(6月21日)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進入夏至以後,也就意味著酷暑天氣正式來臨了。現在就算是什麼都不幹,在中午的時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氣溫還是比較悶熱。今年在南方的雨水還是比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還是有點偏少(好像北方這幾年雨水一隻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種下去了,但是降雨卻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經受旱很嚴重了。在北方地區就流傳著一句預測秋季莊稼收成的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三大火爐」最旺的時刻到了;大暑是啥?農村流傳的這些知道嗎?啥意思?何為大暑?記兒時每次問家長,外公這樣說:「大暑似蒸籠,熱氣直達玉皇宮」,大暑時節時間是在公曆每年的7月22日-24日之間,我們知道大暑是太陽到達黃經120°,而小暑則是太陽到達黃經105°時,數字上看似多了小小的15°,可這也正是24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