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口碑雪崩的「花木蘭」,竟成臺灣票房大片?

2020-12-12 鳳凰WEEKLY


1942年、1964年、1998年,花木蘭電影在臺灣掀起三次旋風。

文/霍安治

迪士尼2020年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大陸上映後惡評如潮,在臺灣卻創造佳績,躋身為年度第二票房大片。憶當年,花木蘭電影曾多次在臺灣引起熱潮。

第一次「木蘭熱」於抗日戰爭期間燃起。1937年抗戰爆發,日本殖民地政府禁止華商影片入臺。日本電影太難看,片商賺不了錢,日方只好略松禁令。1942年,上海華成製片廠大片《木蘭從軍》輸入臺灣,票房大熱。但《木蘭從軍》是一部以古喻今、鼓吹抗日精神的電影,日寇心驚肉跳,此後只敢輸入日本導演拍的華語宣傳片。

轉眼二十載,來到1964年,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的黃梅調大片《花木蘭》於臺灣上映,再次引發旋風。飾演花木蘭的影星凌波到臺北宣傳,上花車臺北市區遊行一圈,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狂熱追星,臺當局出動憲兵開道。再隔30年,1998年上映的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再創高潮,全臺票房高達新臺幣0.98億元,全年排名第三,僅次於《鐵達尼號》與《世界末日》。

最新的《花木蘭》,已經是花木蘭電影在臺灣的第4次票房高峰了,但老影迷心生繁華落盡的無限感慨。

抗戰年代火熱兩岸的《木蘭從軍》

引發臺灣第一次花木蘭熱的《木蘭從軍》,是1938年在上海租界孤島拍攝的古裝愛國片。它先後奪下上海、大後方與臺灣三地的票房冠軍,堪稱中國影史傳奇。

抗日戰爭前,上海電影業非常興盛,製片水平趕超日本,與好萊塢美國片強勁競爭。國內電影觀眾的消費力也逐漸增長。一部投資4000大洋的低成本小片,在上海首輪上映就能賺回一半成本,全國上映基本確保穩賺不賠。若遠銷南洋,票房至少是1萬大洋打底,獲利以倍數計算。拍電影成為當時的發財產業,燃起上海拍片潮。抗戰軍興,上海影業風流雲散,但根基仍在。1938年,抗日戰火向內陸延燒,電影公司迅速在上海租界孤島重起爐灶,繼續拍片。

1939年,華成製片廠作品《木蘭從軍》劇照。

國破山河在,大時代的電影公司一心拍攝救亡圖存的抗日片,租界當局卻嚴格審查,禁止抗日影片上映,以免激怒日寇。精明的電影公司改採以古喻今的間接路線,轉向拍攝抵禦外侮的古裝片。1939年2月,華成製片廠率先推出《木蘭從軍》,由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執導,香港女星陳雲裳飾演花木蘭。電影轟動上海灘,創下票房新紀錄,陳雲裳更被評選為該年的「中國電影皇后」。

《木蘭從軍》一炮而紅,啟發了困頓上海孤島的電影人。各家電影公司瘋狂搶拍古裝抗敵片。大家由《鄭成功》拍到《嶽飛精忠報國》,將民族英雄點了一遍。當時片場限制在上海小舞臺,動作畫面有限,男明星不易創造票房。於是,小本拍攝的電影公司紛紛複製《木蘭從軍》,以女明星出奇制勝的成功經驗,讓民族女英雄成為熱門題材。

由擊鼓退金兵的梁紅玉、明代傳奇女將秦良玉、《兒女英雄傳》的俠女十三妺到抗清自盡的名妓葛嫩娘,巾幗英雄全部上了大銀幕。就連原本主角只有大男人的抗敵傳奇,也要加上女主角。華成製片廠的第二部抗敵大片《蘇武牧羊》,加上蘇武的匈奴妻子張嬌,為陳雲裳量身創造女主角。蘇武返國,匈奴王不準妻子同返,張嬌義不獨留,舉簪壯烈自盡,又是一個感人淚下的抗敵烈女子。

上海孤島一地的票房只是開胃菜,大後方的抗日片市場更為巨大。1940年4月,《木蘭從軍》於重慶上映,打出「發揚民族精神,裨益抗戰建國」旗幟,果然票房火爆。據《新蜀報》報導,熱情的觀眾竟在馬路上排起長隊:「馬路上人山人海,賣票處水洩不通,擁擠狀況駭人聽聞。」

重慶影迷在大街上排隊買票,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重慶秋冬多霧,日軍轟炸困難,4月開春霧氣漸散,進入空襲季節。1940年開春,日軍陸海軍航空兵聯手發動「101號作戰」,全力濫炸重慶。但炸彈打不消木蘭熱,《木蘭從軍》在大後方「突破一切賣座記錄」。

打破了上海孤島與大後方的票房紀錄之後,《木蘭從軍》仍未下市。1942年,《木蘭從軍》被日本片商引入臺灣上映,又引發新一波觀影暴動。

臺灣當時雖被日本佔領,老百姓卻非常抵斥日本影劇,愛看上海國片。許多逐夢青年橫渡臺灣海峽,到上海追尋電影夢,形成了第一批臺籍導演與演員。1937年抗戰軍興,日本殖民地當局禁止輸入上海國片,只準看日本電影,只是日片製作粗糙、內容貧瘠,幾乎清一色是歌頌侵華戰爭的拙劣宣傳片。當時在臺上映的主打強片是《榮譽的軍夫》,鼓勵臺灣民眾為侵華戰爭當奴工,票房慘澹。1941年,日本成立「臺灣映畫演劇統制會社」,由日商壟斷臺灣電影發行,影片太差,壟斷生意居然賺不到錢,日本商人只好急切呼籲開放華語片。

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佔領上海租界,汪偽政府將上海各大電影公司合併,成立日偽合辦的官營壟斷公司,也接收了各大影片公司的電影作品。已經下檔兩年的《木蘭從軍》,引起日本片商興趣。1942年,《木蘭從軍》與動畫片《鐵扇公主》於臺灣上映,果然一炮而紅,票房火熱。

臺灣同胞的眼福到此為止,遲鈍的日本當局驚覺《木蘭從軍》是部隱喻抗敵的抗日片。此後,日本侵略者禁止上海影片上映,改用長春的「偽滿洲映畫協會」提供由日本導演拍攝的政策性「啟民」片。

就藝術論電影,《木蘭從軍》對白僵硬、動作虛假、道具揀便宜隨意雜湊,就連插曲也沒有佳作。更糟糕的是,劇情編寫敷衍潦草、陳腔濫調、毫無亮點。主帥是無主見的庸將,軍師是狡猾的賣國賊,幸好木蘭一人忠勇機智,由深入敵營刺探情報、輔佐主將出謀劃策,到指揮大軍反攻大勝,一個人全部包辦。這樣一部劇情不高明的電影,常以戰爭大戲補救。但《木蘭從軍》的戰爭戲,卻用幾個蒙太奇分割鏡頭草率掠過。與抗戰前的老上海電影相比,只能算是二三流作品。

然而,《木蘭從軍》滿滿洋溢著抗敵保國的熱情,觀眾就愛看抗敵愛國片。在那抗日大時代,花木蘭甚至成了真人真事,不但有大量女子從軍,從事政工與醫護等勤務工作,更有不少女扮男裝上火線打仗的真正的花木蘭。著名的「抗戰花木蘭」唐桂林殺敵立功,獲頒華冑榮譽獎章,這是與青天白日勳章同等級別的最高榮譽。第75軍女兵王宗秀代兄從軍,火線作戰一年多,開槍與布雷擊斃日軍多人,直到身體檢查才被驗出女兒身。

「棄我藕絲巾,著我黃軍衫。女子從軍未足奇,甘冒敵鋒獨見之。」以王宗秀為主角的《新木蘭詞》傳誦一時。就連日軍將領也獻詞致敬:「木蘭花好,一生低首拜英雄。」

紅透港臺的凌波《花木蘭》

抗戰勝利後,《木蘭從軍》漸漸淡出舞臺。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電影必須拍成實力大片,才能抓住觀眾口味。1964年,香港邵氏兄弟公司推出的《花木蘭》,是當時引領市場流行風的實力派超級大片。

1960年代的觀眾口味出現世代差異。老一輩觀眾喜歡聽戲,京劇、粵劇、豫劇與廈語歌仔戲在臺灣各有一方市場。戰後嬰兒潮的年輕世代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聽不懂京劇。幸而,音樂能跨越世代鴻溝,歌舞片大受歡迎。那時的美國大片一半是歌舞片,中國電影也迎頭趕上,推出黃梅調電影。

1964年,香港邵氏作品《花木蘭》劇照。

黃梅調電影使用通用的標準國語(普通話),去除虛聲襯字,採用白話口語,將南腔北調的戲曲精華融於一爐,更改以貼近現代用語的真嗓演唱,普羅大眾不問來自何方,人人聽得親切,引爆流行狂潮。1963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紅透港臺,扮演梁山伯的女星凌波成為巨星。1964年凌波主演黃梅調電影《花木蘭》,情節精彩動人,更凝萃了中國古典戲曲之美,再次火熱全臺。

中國首部花木蘭電影,是民新影片公司於1924年拍攝的梅蘭芳版《木蘭從軍》,這部電影建立了花木蘭的固定扮相。凌波版《花木蘭》簡化扮相,使花木蘭的形象更為生活化,又細膩使用各種臺步,鋪陳出傳統戲曲緊弛跌宕的效果。而結合傳統戲曲樂器與京劇名曲的編曲,更是精雕細琢的藝術精品。

《花木蘭》編曲由當時港臺最受歡迎的作曲家周蘭萍擔綱,以二胡、琵琶、笛子與鑼鼓等傳統樂器演奏配樂,以京劇韻律與南腔北調的各地戲曲民謠提升黃梅調的覆蓋面,唱曲飽滿、起伏有致。即使是戲臺下習慣閉眼「聽」戲的老影迷,也能聽得拍案叫好。

「周仍是以黃梅戲為根本,靈活吸收傳統戲曲民歌和其他音樂元素,以趨近流行歌曲的方式演唱。他也運用現代國樂的樂隊編制和編曲配器手法,豐富和聲織體,突顯傳統器樂音色技法,最終呈現了一種新形態的音樂。」

音樂專家沈冬悉數《花木蘭》配樂的精緻。花木蘭見到軍書時使用琵琶彈奏的《霸王卸甲》第一段《營鼓》,營造緊張戰爭感。表現花木蘭醉酒使用《貴妃醉酒》的《小開門》,兩軍交戰使用波瀾浩壯的《東海漁歌》。每個細節的唱曲配樂,都經過精心設計。「讓短短的樂段能夠呼應劇情,推動故事的進行,完全體現了『滿』和『樂中有戲』的作曲原則。」

缺乏聽力的年輕觀眾,則著迷於精彩的英雄故事。新版《花木蘭》劇情緊湊,故事鋪陳緊湊有力,武打動作招招不虛,戰爭場面運鏡更是宏大。凌波的高妙演技,則將各個階段的花木蘭演得出神入化。花木蘭從軍之初是活潑好動的少女,熱血浮躁,不知天高地厚,急著上戰場,愁得老母叮囑:「別忘了自己是姑娘。」沙場徵戰多年,活潑少女成了滿懷倦意的老兵,「萬裡勞軍十幾年,不知何日息烽煙」。

老兵是女兒身,打了十幾年仗,女大當婚而未婚,凌波戲路一變,「年深月久兩難離,好像我與你」。含情流春媚眼一眨,演出了女人壓抑的嬌媚春情。只是與心上人談情,大男人豪邁粗獷,婚姻觀是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飯就能吃。「拜過天,拜過地,做了夫妻自然有情意。」少婦卻是情意款款,強調戀愛重真情:「最好是互相的知自己。情是一天天深,意是一天天蜜。」

凌波功底深厚,一顰一笑都是入木三分的感情戲。元帥有意將女兒許配給木蘭,幾個淘氣慧黠的眼色,就能使觀眾哄然笑場。返鄉換女裝,英姿勃發的女將軍眨眼變身為嫋步婷婷的典雅美女,演技出神入化。即使是看不懂故事、聽不懂戲曲,單純追星的少年觀眾,也能看得目不轉睛。

一部包攬各世代口味的《花木蘭》,果然引爆觀眾狂熱。《香港時報》報導,《花木蘭》在香港上映首日,「打破了中西影片的最高賣座紀錄」。在臺北,凌波的花車遊行出動吉普車引路,憲兵人牆開道,熱情的影迷仍突破防線,包圍影后搶拍照片。在舊金山華埠,電影院連續爆滿五周,售票口前仍是天天大排長龍。

迪士尼《花木蘭》的榮辱

「《花木蘭》一片的色彩、鏡頭和聲音均可和美國的佳片相較而無愧色,而比歐洲來的法國片、義大利片、英國片要高明得多,在取材方面,大多數的美國片以色情勝,而《花木蘭》則以歷史勝。歷史輝煌,這是中國人得天獨厚的遺產。」華埠《金山時報》的影評點出《花木蘭》大獲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國有對抗外侮歷史,更有深厚文化底蘊。觀眾能在《花木蘭》裡看到親身經歷的戰亂辛酸,感同身受,而千百年的戲曲文化結晶則將電影推上藝術頂峰。

1998年,美國迪士尼版本《花木蘭》劇照。

1960年代的觀眾,心中裝滿了國讎家恨,追星也要講民族大義。巨星胡蝶到臺灣勞軍,拜訪警備總部副總司令王潔,凍齡美人風韻不減當年,王潔見到影后的第一句話卻是怒氣騰騰,翻起「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的舊帳。但安逸富庶年代的人們,淡忘歷史總是特別快。到了1980年代,花木蘭已經淡出銀幕。而1990年代的「去中國化」邪火,更一把火將歷史觀燒得扭曲變形,花木蘭淪為市場毒藥。

1998年,李登輝揮舞「教育改革」大刀,大砍中學的語文與歷史課程,以教育實現「去中國化」,花木蘭已到絕路。但就在這年,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平地一聲雷,在臺灣創下票房新高峰。在1990年代迪士尼一系列取材異國風情的卡通片裡,《花木蘭》的受歡迎度排名第二,僅次於《獅子王》,卻是當時臺灣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迪士尼《花木蘭》的成功在於,這是一部給小孩看的動畫片,不必深入歷史,不需精粹文化。迪士尼刻意以中國潑墨山水畫的寫意筆觸畫動畫,加入園林石獅等中國傳統景物,花木蘭更以鳳眼瓜子臉的中國古典美人形象繪成。然而,文化深度到此為此,導演託尼·班克羅夫特明確指出,迪士尼「不會把它拍成一部中國片子,因為美國人有不同的感情與敘事風格」。

電影的主軸也變了,迪士尼以美式個人主義精神重新詮釋花木蘭。中國的木蘭代父從軍是自我犧牲,美國的木蘭從軍是為了實現自我。由百老匯名女星傾情獻唱的主題曲《倒影》(Reflection),以音樂劇歌曲形式寫成,歌詞更是滿滿的美式個人主義價值觀:木蘭自知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新娘與女兒」,又渴望著能做「真實的自己」。男扮女裝從軍,竟然是一趟自我追尋之旅。

臺灣觀眾在「去中國化」教育裡成長,已失去文化的自尊與品位,看到木蘭的祖先神靈隨著搖滾樂跳舞,不會嫌惡,只會發笑。

動畫是給小孩看的,不必太深刻。就動畫論動畫,《花木蘭》不失為一部新鮮有趣的娛樂片,畫功也屬上乘。但若推出鎖定成年觀眾的真人版,理應有更深刻的內涵。然而,2020年真人版《花木蘭》,仍以自我實現為主軸,又趕時尚流行,注入超級英雄與女性主義元素。

曾經使全臺瘋狂的凌波版《花木蘭》,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中國現代史的血淚記憶。經歷嚴格傳統戲曲訓練的女演員,一顰一笑都是戲。半個世紀後的《花木蘭》,卻成了一個具備超能力「氣」的女超人,與變身女巫對打,仿佛是下一位將加入復仇者聯盟的漫威超級英雄。

錯失的良機

真人版《花木蘭》在臺灣創造票房佳績,無情折射出經歷30年「去中國化」教育的本地觀眾失去文化品位,只要是好萊塢重點宣傳大片,就能囫圇接受。對臺灣電影界而言,更是絕大諷刺。

臺灣電影業曾經具備進軍全球市場的實力。名導演李翰祥於1965年拍出「亞洲影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西施》;中央電影公司於1975年製成「最具發揚民族精神」的《八百壯士》;而被英國媒體評選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更成功打入歐美市場。1967年,武俠片《龍門客棧》創下當時香港電影最高票房紀錄,並於美國市場上映、柏林影展參展。1970年,《俠女》榮獲坎城影展「綜合技術獎」,首開中國電影在國際主要影展獲獎之例。1975年,描述明朝抗倭英雄的《忠烈圖》,得到芝加哥國際影展的「特別藝術貢獻獎」。

「在開拓市場方面,過去大家眼光,都未免失之狹隘短淺……只斤斤計較於南洋市場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收入,根本缺乏魄力方法,躋入國際市場。」在臺灣電影露出疲態的1978年,名劇作家鍾雷以日本為例,呼籲同行認真汲取中華文化精華,大步走向全球市場。

他分析:「要打開國際市場,亦並非絕不可能的事。以日本的《羅生門》與《宮本武藏》為例,它們在向國際市場推出之前,關於本身條件的充實,與風格的別具,都曾下過一番功夫的。外國人要看中國影片,是純中國民族風味的藝術創作,而不是向西片抄襲翻版,或半中不西的模擬作品。我們應當把握這一原則,以較大資金,攝製能夠表現中國文化與民族風格的影片,配合最新的技術條件與企業精神,試圖向國際市場進軍。」

得到國際影壇肯定的胡金銓,深研傳統戲曲藝術,甚至精讀《明史》,作品展現醇正濃鬱的中國味。《忠烈圖》的經典武打橋段,以禪韻笛聲奏出殺氣,以兩人敵前對弈加強緊張效果,驟然間,中國大刀大砍倭寇武士刀。外國人即使看不懂明代抗倭故事,也要折服於中國電影的過硬文化底氣。

臺灣電影業者卻浮躁短視、急功近利,濫拍低劣市場片。1970年代,臺灣電影聲勢大挫,失去了進軍全球市場的機會。1980年代,文化界流行起反對國民黨的「黨外」運動,電影業「新浪潮」當道,斬斷文化根源,電影業雪崩式衰落。到了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熱映的1998年,臺灣電影已經一敗塗地。

今日,臺灣只剩下依靠當局「電影輔導金」開拍的藝術電影,迪士尼的「半中不西」《花木蘭》卻成了票房大片。

相關焦點

  • 票房1.8億!《花木蘭》口碑一瀉千裡
    原標題:票房僅1.8億元!《花木蘭》口碑一瀉千裡「光速」崩塌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上周五,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內地上映,這部原本讓無數觀眾翹首盼望的年度大片,在上映後口碑一瀉千裡,「光速」崩塌。截至9月15日,該片在內地的總票房僅為1.8億元,遠低於預期。觀眾的差評,基本已經宣告了該片在內地的慘敗。蹩腳的中國元素比比皆是對中國元素的胡用亂用,成為中國觀眾在《花木蘭》中第一眼看到的毛病。片中木蘭相親時化的鵝黃妝,被網友吐槽難看的「像第一次化妝的我」。
  • 《花木蘭》勇奪票房榜冠軍,臺灣影迷瘋狂湧入影院打臉黃之鋒
    一再延期之後,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9月4日終於開始在迪士尼+提供點播。《花木蘭》根據中國宋代的經典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辭》改編,講述華人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少女代父從軍的故事。然而港獨分子黃之鋒以劉亦菲曾經公開支持香港警察為由,在網上瘋狂指責和抹黑劉亦菲,號召網友都來抵制《花木蘭》。剛開始,在網上支持黃之鋒的不明真相者好像還有不少,尤其中國臺灣地區。 然而《花木蘭》在臺灣上映之後,打臉的一幕出現了。
  • 9月4日中國臺灣上映的《花木蘭》,票房贏過了《信條》沒?
    《花木蘭》,終於開始全球陸續上映。》在臺灣上映後,首周票房是非常好,全臺票房高達3400萬新臺幣,不過還是沒能拼過全臺賣了超過5000萬新臺幣的《信條》(臺灣片名《天能》),列在新片票房第一名, 總票房第二名。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花木蘭》電影海報歷經波折,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繼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首映後,9月11日也在中國大陸首映。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中國版「時間機器」,票房力挫美國大片《信條》《花木蘭》
    頂級大片《信條》和《花木蘭》「輸」了。可能很多年後人們回顧2020年8月-9月的電影檔期。會唏噓這樣一個事實:除了具備國民話題屬性的大片《八佰》27億票房一騎絕塵。大神克里斯多福·諾蘭籌備多年的《信條》。迪士尼唯一的亞裔「公主」《花木蘭》。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沸騰
    這個花木蘭很「迪士尼」。▲《花木蘭》電影海報文 | 陳子非歷經波折,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繼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首映後,9月11日也在中國大陸首映。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花木蘭》全臺周末票房破3千萬 臺灣網友:說好的抵制呢?
    《花木蘭》海報 圖源:臺媒    【華夏經緯報導/安玖】迪斯尼經典動畫真人版《花木蘭》4日正式上映,據臺灣電影粉絲媒體專頁「臺北票房觀測站」資料顯示,《花木蘭》臺灣上映首日,僅臺北票房粗估即就有而《花木蘭》的票房佳績讓部分意欲抵制的臺灣網友直呼「太扯,說好的抵制呢」!
  • 《花木蘭》9月4日臺灣見!大陸尚未定檔
    【僑報網綜合訊】臺灣迪士尼近日宣布,真人電影《花木蘭》(Mulan)確定在臺灣上映,定檔9月4日。該片最初定於3月在北美上映,因新冠肺炎疫情多次延期之後,近日已徹底放棄在北美及歐洲的院線上映,直接上線迪士尼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時間也是9月4日。臺北ETtoday報導,迪士尼1998年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大獲成功,今年推出真人電影。
  • 《花木蘭》,在臺灣打某些人臉了!
    迪士尼經典動畫真人版《花木蘭》9月4日正式上映,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花木蘭》在臺灣票房創下佳績,可沒想到的是,這也讓島內一些人崩潰,直呼「太扯,說好的抵制呢!」對此,有另外一些網友直言,電影就是電影,為啥要搞意識型態,說要抵制的,怎不聯合抵制迪士尼?
  • 一部《花木蘭》成了照妖鏡:臺灣覺青抵制電影?怎不抵制美豬呢?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今天正式在大陸上映,海峽對岸的臺灣,提早一周於9月4日登場,全臺首周票房累計約3400萬(新臺幣,下同),登上全臺新片票房冠軍。整體票房僅次於英國名導諾蘭的新片《信條》(臺灣譯作「天能」)。
  • 《花木蘭》首日票房5000萬,劉亦菲無法成為迪士尼的「中國公主」
    在迪士尼流媒體Disney+線上放映提前曝光《花木蘭》內容之後,《花木蘭》國內口碑短時間內直線下滑,豆瓣評分從最初的5.9分(9月5日開分)下滑至目前的4.7分,吐槽《花木蘭》甚至成為輿論市場上的一種「政治正確」。而口碑的崩壞直接影響了《花木蘭》的票房轉化。
  • 《花木蘭》沒上映就撲街?
    本周千呼萬喚的《花木蘭》終於來了,但是,慘案發生的就是這麼突然,最後再講兩條影壇快訊,網飛要拍《三體》了,看到這消息真是五味雜陳..... 《花木蘭》 (這張海報還能做的再土一點麼?)
  • 真人版《花木蘭》:文化誤解造成口碑崩塌
    《花木蘭》在內地上映三天票房超過1.57億元,首周成績便已躋身年度進口票房前三甲。但該片周日票房環比跌33%,僅收穫4000萬元。過去一年裡《花木蘭》每每發劇照、預告、海報,都能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一波關注和討論,有網友統計,影片自開拍以來已經上了170個微博熱搜,然而,這種吸引注意力的能力,終究沒能轉化為實質的對票房的拉動,該片的成績越來越體現出口碑決定票房的現實。
  • 《花木蘭》盜版疾速流出,劉亦菲發英文長文回顧《花木蘭》拍攝經歷...
    9月7日,劉亦菲個人社交網站發英文長文,回顧了自己參演電影《花木蘭》的歷程,並曬出了與主創團隊的合照:「我還記得我幾年前來洛杉磯試鏡的時候,我甚至不敢想像如果我成功了我會有多幸福,但我做到了。夢想可以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所以珍惜它們。」
  • 《花木蘭》吃相太難看,魔改中國文化,口碑「翻車」只是提個醒!
    近日,在國外頗受好評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但公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論一路走低,還被指魔改中國文化,醜化中國人,並挑出了諸多歷史細節的硬傷,為何花木蘭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大片,卻在中國翻了車?《木蘭詩》作為一首北朝樂府詩,講述的是北魏的歷史人物,而《花木蘭》中卻將木蘭安排在福建土樓,這是最基本的歷史錯誤。先不提土樓是宋元才出現的,時間差出了幾百年,而最關鍵的當時福建是南朝的地盤,而北朝皇帝居然徵召一個南朝人去邊塞打仗,就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1923年,一部名為《傅滿洲之謎》的電影首次上映,便轟動一時。
  • 《花木蘭》口碑怎麼樣內地什麼時候上映?神仙姐姐劉亦菲版《花木蘭...
    神仙姐姐劉亦菲版《花木蘭》劇情介紹 9月4日,《花木蘭》北美影評口碑解禁,目前來說口碑還是比較不錯的,多家媒體給出了評價,這部影片將於9月11日在內地上映,下面小編就帶來詳細介紹。 花木蘭口碑怎麼樣 目前海外口   原標題:《花木蘭》口碑怎麼樣內地什麼時候上映?
  • 《神奇女俠1984》不想淪為《花木蘭》
    這一點上,華納兄弟更不想讓《神奇女俠1984》成為《花木蘭》。《花木蘭》9月4日北美流媒體播出,比海外電影市場早了近一周時間。這對於《花木蘭》在海外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上來說是毀滅性打擊,直接導致《花木蘭》盜版資源盛行和極端負面口碑過早釋出。
  • 亂用中國元素、動作戲簡陋寒酸 迪士尼版《花木蘭》口碑光速崩塌
    上周五,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內地上映,這部原本讓無數觀眾翹首盼望的年度大片,在上映後口碑暴跌,光速崩塌。該片豆瓣評分從開分時的5.9降至4.9,社交網站上對其的吐槽與批評更是不絕於耳:胡用亂用中國元素,故事和人物硬傷滿滿,戰爭戲和動作戲簡陋寒酸……截至9月15日,該片在內地的總票房僅為1.8億元,遠低於預期。  蹩腳中國元素比比皆是對中國元素的胡用亂用,成為中國觀眾在《花木蘭》中第一眼看到的毛病。
  • 《花木蘭》,在臺灣打某些人臉了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迪士尼經典動畫真人版《花木蘭》9月4日正式上映,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花木蘭》在臺灣票房創下佳績,可沒想到的是,這也讓島內一些人崩潰,直呼「太扯,說好的抵制呢!」臺媒報導截圖 報導稱,臉書粉絲專頁「臺北票房觀測站」5日發布電影票房排行,粗略估算全球各大電影在臺北4日的單日票房,第二名就是剛上映的《花木蘭》。
  • 首映禮辦完,花木蘭宣布撤檔,先看劉亦菲的裙子聽主題歌等等吧
    迪士尼官宣花木蘭真人版撤檔,導演妮基·卡羅稱:「考慮到如今形勢多變,很不幸地,我們不得不推遲花木蘭在全世界的上映。我們的心與全球被新冠影響的人在一起,也希望木蘭的戰鬥精神繼續鼓舞那些全力保證我們安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