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上)

2020-12-2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攝影報導

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史記》曰: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在中國,修家譜、撰方志,是一直以來的文化傳統。一本家譜,可窺歷史風貌。

成都彭氏後人彭忠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多年來在編纂家譜、人物誌方面,投注大量心血,成果甚豐。

全書1400萬字、編纂條目7256人、正文頁碼7172頁....彭忠東耗時20餘年編寫的《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收錄了世界範圍內,三萬餘彭姓人士信息,時間跨度近5000年。

三年前,華西都市報曾刊登報導《四川百萬彭姓人始祖是彭祖》提到:在絕大多數四川彭姓人看來,彭祖是祖先。四川的彭山和彭州,因彭祖而得名。這個觀點也被彭氏後人彭忠東認可。

因此,在編寫《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時,除了收錄彭姓人士外,彭忠東還特別花了一卷的內容重描述彭祖與彭祖文化,從歷史考證的角度,力求證明彭祖文化有依據可尋。

9月12日上午,在成都錦江區一茶樓內,74歲的彭忠東和該書同姓彭的幾位顧問、編委商量著出版一事。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共計8卷、淨重17.7公斤的《2018版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樣書。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彭忠東。聽他講述修人物誌的心血故事。

彭家聚會

從一本家族族譜開始的修志之路

彭忠東原籍四川廣安。他回憶,自己8歲的時候,有天看到家裡有一本粉紅暗花緞子硬殼裝裱的小冊子,但不知道幹嘛的。「後來了解到這是父親手抄的《彭氏族譜》。」90年代,彭忠東調到成都工作。1994年,他的父親從廣安帶來了兩本家族族譜。

看到族譜保存完好,彭忠東很意外,同時萌生了一個想法:用電腦打出來。憑藉在單位學習的電腦技術,彭忠東將兩本家譜列印成24頁紙。在族譜的序言裡,彭祖等彭氏名人和彭家耕讀傳家的理念第一次進入了他的視線。

1996年,年歲已高的父親給彭忠東提了一個請求,「能不能專門收集彭家的名人?」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彭忠東先後去了四川省圖書館、市圖書館等地查閱彭氏名人,「我和哥哥抄了幾本回來,然後再錄入電腦列印出來。」就此,彭忠東的第一本人物誌誕生——《彭氏人物文錄》。

出於幫助族人深入了解本支家族,體味祖先奮鬥的歷程,彭忠東萌生了編著「彭氏人物誌」的意念。

彭忠東決定擴大範圍,「不止是收錄名人,還要包括士、農、工、商等階層。」彭忠東四處走訪參加彭氏文化研討會,儘可能多結識彭姓人士。2003年,彭忠東在成都牽頭成立了彭祖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共同收集整理彭氏人物誌。

2008年,《彭祖與彭家著名人物誌》三卷本出版,他透露,身邊很多彭姓人找他買書。「我自己手上的一套也送給別人了,」彭忠東笑道。

因為身體原因,彭忠東打算暫時歇業。「雙腳腫的厲害,很難堅持。」每天在電腦前10多個小時錄入信息,讓彭忠東的身體逐漸吃不消,除了雙腿腫脹外,雙眼時常乾澀、流淚,難以堅持。上海一位宗人朋友建議他,一定要堅持編到第5卷。

彭忠東咬牙堅持下來了。在第5卷裡,收錄了部分涉案人士。他說,收錄這些涉案人員的目的,是警示教育後人。「希望後代不要犯錯,多走正道。」

編寫完第5卷後,彭忠東的手裡還握有6000頁的原始件。但他並沒有停止編寫叢書的行動。「這都是宗人提供的資料,我實在不甘心把這些資料扔了。」

相關閱讀

城市筆記|辛苦修譜20年 七旬老人一己之力打造彭氏「終極家譜」(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焦點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彭氏家譜。檔案局提供流傳下來的彭氏家譜。溧陽《彭氏宗譜》就是一例,「彭」氏是溧陽大姓望族,其家譜本分東門、南門兩支,但其中南門一支的家譜早已被美國人收藏,而其產權屬於日本東洋文庫。在修編彭氏家譜的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無數次施以援手,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多次從中周旋,後經日本東洋文庫授權,修撰者,就拿到了美方複製的南門家譜的膠片,最終如願完成宗譜。
  • 常州彭氏一支家譜流失美國 族人輾轉尋回微縮膠捲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名門修譜:家譜為什麼要定60年一修?
    修家譜、修族譜為什麼要定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年份?其實對於家譜有研究的人,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其實還蠻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譜60年一大修的時間來由。由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天地順序兩兩組成,每60年一輪迴,俗稱一個甲子。按六十甲子順序來算,每個幹支紀年的10天幹在前,12地支在後,共兩個字,天幹地支分別按順序依次排列,例如甲子、乙丑……直到末尾的癸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所以每60年為一輪迴,周而復始,循環記錄,又回到甲子年。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
  • 名門修譜:為什麼國人如今依舊堅持修家譜?
    家譜,歷來就是我國姓氏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有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於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
  • 名門修譜:有家譜和沒家譜,後人的態度,差距好大!
    對於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可能從來都沒看見過家譜,甚至是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祖上到底有沒有流傳下來過家譜。到底一個家庭,有家譜和沒家譜的差距能有多大?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放在以前,修家譜基本都是都是家族中的老一輩宗親族老牽頭修訂的。而修好的家譜一般都放在家族祠堂裡,供奉祖先牌位的那裡。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還要鼓動大家修家譜?
    但是,雖然家譜文化這種載體在不斷進步,但是真正家譜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卻相比以前受到了更大的限制,這也是我輩人應該彌補的一種精神遺憾。 家譜作為一種精神類的產品,雖然它是一本實質性的「書本」,但是相比書本上的價值來說,它在精神方面的價值,更高。一本家譜除了可以清楚地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之外。
  • 中原興起「修譜熱」!中斷83年,洛陽一家族春節重續家譜
    在敲鑼打鼓的熱鬧氣氛裡,一些熱心的田氏村民沒有外出遊玩,而是聚在一起暢談續寫家譜的事宜,成立田氏宗譜續寫委員會。「現在人口流動性大,加上一些熟悉昔日家族構成的老人相繼逝去,再過幾年就續不上了。」昨日,田氏宗譜續寫委員會副主任田龍海對大河報記者說,田氏家譜上一次修訂還是在1935年續到第14世,至今已中斷83年。
  • 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七旬寧家老人歷經五十年編家譜
    ——摘自吉林師範大學教授趙東升對《遼南寧氏家譜》的點評 今年10月,在鄭州「第六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一部歷時五十年編撰的《遼南寧氏家譜》在全國各地2196部參評家譜中脫穎而出,榮獲唯一「最具特色一等獎」。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因此在很多大家族裡,修家譜是一件家族大事,是後人緬懷祖宗最直接的方式。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而修家譜的起源和最初雛形,根據資料可追溯至商代。真正興盛於隋唐,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且在家譜一開始只出現在古代帝王諸侯世家,記錄皇室官場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傳統紙譜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最受國人關注,影響人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大概非家譜莫屬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天下最符合「道德」的事情
    因此也就有了「國不可無史,家不可無譜」這麼一說。家譜的雛形形成於商代,興盛於隋唐,真正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譜文化也在歷史長河裡經歷了起起落落,到如今「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已經算是慢慢把修家譜的要求和流程真正做到了統一和規範。
  • 名門修譜:為什麼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
    「一族之史」。可最近小編向周圍的朋友了解了一下,他們家裡是否有家譜的存在。從了解到的數據來統計,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知道家裡有家譜的,而且也就知道個大概。如果針對家譜想再聊得更深一點的時候,大家就普遍沒什麼興趣了。其實現在的人,普遍對家譜沒什麼興趣,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對家譜不了解,所以造成了知識偏差。另外一點的話,就是覺得家譜太土了,不夠新潮,所以不願意去了解家譜,就更不要談什麼修譜了。
  • 修譜「網際網路」化,傳統家譜何去何從?
    傳統家譜家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裡很重要的一支血脈,古往今來一直是被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既然家譜如此的重要,那麼「修家譜」自然也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在現今這個網際網路家譜的天下,傳統的紙質家譜又該何去何從呢?傳統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見證者」。說它能夠清楚地記錄一個家族在每一個時代的發展經過,這一點都不算過分。可是傳統家譜就一定是對的嗎?經過一些考證不難發現,有一些老舊家譜的內容,雖然可信度比較大,但還是存在一些瑕疵的。
  • 七旬老者「蝸居」18年修族譜(圖)
    萬旭明 攝走進鳳凰社區的一棟老樓,記者怎麼都無法相信,眼前這個不足15平方米的昏暗小房間,就是國內首部正式出版的家譜《中華鄒氏族譜》的誕生地。18年來,前後有13位年過七旬的老者蝸居在此,為修譜放棄了天倫之樂,甚至背井離鄉。「修譜難在『兩資』,資料和資金。」鄒紹智看著桌上已出版的《中華鄒氏族譜》第一、二卷,向記者講述了18年來鄒氏宗親修譜的苦樂。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