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究竟是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2020-12-06 第一娛樂趣聞

冬至就要到了,冬至到了也就意味著春天已經不遠了。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可以說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了。很多小夥伴都在好奇著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呢,冬至的習俗有哪些,冬至究竟是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

  2017年冬至節氣是哪一天

  從日曆上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冬至時間是:2017年12月22日 農曆 十一月初五 冬至 星期五

  什麼是冬至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2017冬至

  冬至氣候特徵: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浙江寧波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冬至吃什麼

  臺灣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浙江台州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江蘇蘇州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安徽合肥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冬至吃什麼

  廣東潮汕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浙江嘉興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相關焦點

  • 冬至是哪天,2017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合作聯繫:微信號 orangeres微信號 qingnongboxue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節日,  一、17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南方為什麼要湯圓由來介紹
    12月22日是2019年的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習俗。當然也有些地方還有其他的飲食習俗。冬至節氣你家吃什麼?冬至吃什麼?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蘇州人的冬至大於年?
    冬至的前一天,辦公室的好幾個同事像過年一樣早早的下了班,外地的夥伴就不理解了,為什麼蘇州人說冬至大於年,可是在日曆上明明他們早一天過冬至呢,小夥伴說這是冬至夜,家裡已經準備好了羊糕、滷味、冬釀酒,還有各種口味的湯圓,芝麻餡兒、流沙餡兒、還有肉餡兒的,北方的寶寶驚呆了,擦了一下口水想想還是吃餃子比較好
  • 冬至到底是吃餃子還是湯圓?南北方各地冬至習俗匯總
    冬至到底是吃餃子還是湯圓?南北方各地冬至習俗匯總時間:2019-12-21 18:2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吃餃子還是湯圓?南北方各地冬至習俗匯總 每年的冬至,我國南北方的朋友都會為到底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開始據理力爭,其實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習俗,冬至吃什麼?大家不一定非要爭一個 的答案,下面惠農網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和感受下南北方地區的     原標題:冬至到底是吃餃子還是湯圓?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冬至到底該吃餃子還是湯圓
    圖片來源於網絡在北方提到冬至總是少不了這道美食。那麼就有朋友要問了,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關於冬至吃餃子呀,還有一個小故事。冬至時節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的那年冬天,南陽大雪紛飛,白河邊上許多無家可歸的人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命人在南陽東關架鍋,將祛寒的食材與藥材在鍋裡煮熬,撈出來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後,施捨給乞藥的病人。這就成了餃子的來歷,而那一天,恰好是冬至。
  • 今日冬至,你吃餃子還是湯圓?
    12月22日,農曆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冬至,不僅代表著一個節令,它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說起冬至,在我們老百姓心中,終究逃不過一個「吃」字。在北方,冬至這天,老人們都有句俗語,那就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我們北方,每逢冬至,我們一早就起來忙活包餃子了,從調餡兒、擀皮兒再到包餃子,我們都是純手工的,再配上一碗餃子湯,為的就是讓家人吃得暖和一些。」
  • 冬至吃餃子?南方人說我們冬至是吃湯圓的
    今天是冬至,朋友圈裡被北方朋友們的餃子刷屏了。但是很多南方的朋友提出了質疑「我們冬至都是吃湯圓的啊!」冬至日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南北方的習俗差異,但是其寓意都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哪個最正宗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是中國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農曆中最重要的節氣,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很多地區人們把冬至叫做冬節。那麼每年冬至是吃什麼食物最好呢?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他們喜歡吃的食物也不相同,下面小編就會專門為大家介紹這個問題。
  • 上海習俗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但每到冬至,朋友圈一些熱心人就會友情提醒:姐姐,別忘了吃餃子。剛開始,姐姐不以為然,回敬一句謝謝,然後打開冰箱取出一袋速凍湯圓,放在鍋裡燒開,吃上一碗,渾身熱騰騰的。但幾次下來,姐姐發覺不對了,怎麼都叫我吃餃子呢?我活了幾十年了,每逢冬至時,吃的都是圓子呀!
  • 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誰才是冬至真正的正統?
    今天是冬至,不放假,也沒有太多的節俗活動,許多人可能已經不把冬至視作一個節日。以一個節日的衰退來說,冬至有將近600年了,但衰而不亡,冬至還是人類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節日之一。從考古來說,成都出土的魏晉的庖廚俑裡就有形似餃子的東西,山東滕州春秋薛國墓地據說出土過類似餃子形態的食物殘留。張仲景做水餃的傳說,應當僅僅是傳說而已。當然這個傳說表現的確實是冬至日吃節令食物的本意,滋補身體,抵禦嚴寒。
  • 上海習俗|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剛開始,姐姐不以為然,回敬一句謝謝,然後打開冰箱取出一袋速凍湯圓,放在鍋裡燒開,吃上一碗,渾身熱騰騰的。但幾次下來,姐姐發覺不對了,怎麼都叫我吃餃子呢?我活了幾十年了,每逢冬至時,吃的都是圓子呀!在我記憶中,每到冬至時,左右鄰居就坐在一起,搓糯米粉,包圓子,大大小小、甜甜鹹鹹、葷葷素素,煞是鬧忙。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
  • 冬至還沒到,南北方人又吵起來了!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南北方每年都會因為一些飲食的分歧而引發爭論,到了冬至時節,吃湯圓的南方人和吃餃子的北方人就會開槓了!北方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南方人說「冬至是媽媽口中吃了湯圓又長一歲的甜蜜」。但無論吃餃子還湯圓,都是以食物來都是用來象徵團圓周,一家人在一起共享此時。  南方人冬至除了湯圓還吃什麼?  南方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南方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與過年一樣,冬至也是個團圓的日子。
  •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時間:2020-12-16 17:23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那麼今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呢?
  • 臨沂人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 一個新的問題出現
    臨沂人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 一個新的問題出現時間:2018-12-23 10:20   來源: 今日臨沂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臨沂人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一個新的問題出現 2018年12月22號這天是冬至,不少臨沂市民也開始嚷嚷著吃餃子了。但有一部分的臨沂市民卻選擇吃湯圓。
  • 今日冬至|你家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節氣。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呈現晝最短夜最長的現象,冬天的進程也走過了一半。由於地域差別的不同,我國南方人冬至佳節是以各式各餡的湯圓為主,而北方則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餛飩或餃子。北方人說:「冬至不吃餃子就要長凍瘡!」南方人說:「冬至吃湯圓,就長一歲;不吃,長兩歲!」
  • 冬至:吃湯圓?吃餃子?別糾結了,看看古人怎麼選
    「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作為一年中的小團圓日子,冬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那麼在這一天,究竟應該吃什麼慶祝呢?吃餃子?吃湯圓?還是……小孩子才急著做選擇,不妨先來看看古人的答案。湯圓「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的「圓」寓意「團圓」,「圓滿」,南方人冬至吃湯圓寄寓家庭團圓,闔家歡樂的心願。此外,南方盛行「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的說法,因此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廣為流傳。
  • 冬至吃湯圓還是餃子,一張圖神終結!
    廣東人向來都說,冬至大過年 每到節假日,到底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在北方,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在江南,冬至湯糰又叫「冬至團
  • 冬至你是吃餃子還是湯圓?這些地方過冬至花樣更多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冬已至春欲來,新年餃好運,願好運跟陽光一樣越來越長。在每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節日到來,都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慶祝方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各個地方的冬至習俗吧!在泉州這個地方,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