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東莞日報在內的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齊聚江門,參加大型媒體江門交流活動。4天時間,記者們深入江門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江門源遠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
領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
江門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海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這裡,你能觸摸到南宋王朝最後歲月的痕跡,暢想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體會近代華僑出海謀生的艱辛。近年來,江門市深挖僑鄉海洋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洋歷史故事為世人熟知,僑鄉文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行程首站深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臺山上川島,這裡是東西洋航海路線要衝位置。明清時期,位於江門臺山的上川島成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標,當時經過島附近的航海路線有六條至九條之多。
當時,上川島上的大洲灣是我國瓷器外銷東南亞及歐洲國家的貿易點和中轉站,在中國與葡萄牙的早期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繁忙的貿易也留存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大洲灣遺址。
大洲灣遺址還有個美麗的名字——「花碗坪」遺址,因沙灘遍布帶花瓷片而得名。2004年1月,臺山市博物館在這發現了明代瓷殘片堆積區,從中採集到殘片標本300多件,據考證為明朝正德9年至嘉靖36年期間的景德鎮的民窯產品。遺址東西寬200米、南北長450米,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以及我國對外政策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為更加系統地展現上川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人文價值,臺山以大洲灣遺址等為展示本體,建成「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該館與位於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呼應,以上川貿易島為展示對象,以「檣連四海,音達中西」為展示主題,通過展示臺山海絲文化遺存,建立起臺山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關聯,讓參觀者更加形象、直觀地了解臺山的海絲價值。
新建成的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除展出出土文物外,還運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景象。據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於明年正式對外開放,江門正在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回顧宋元崖門海戰之史詩
來到新會崖門,這裡是我國宋元王朝更替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地。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不僅展示了宋皇朝在廣東建立的唯一大型皇帝行宮——崖山行宮,還有廣東省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單體古炮臺——崖門古炮臺。
1279年,新會崖門發生了宋元崖門海戰,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崖門海戰後,元朝結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進一步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將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更高的程度。
新會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是我國首個古代海戰文化主題景區,位於新會區崖門鎮。景區內坐落著當年南宋皇室興建的崖山行宮,宮內形成佔地1100多畝,集浩氣廣場、崖山詩牆、慈元廟、大忠祠、義士祠、寢宮、詩碑廊、望崖樓、白鷳亭等10多個景點於一體。遊客在這裡不但能自由自在地遊玩皇家園林,領略宋元崖海大戰的史詩般的國畫長卷,更可欣賞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陳白沙撰書和親自監刻的,有「 嶺南第一碑 」之譽的《慈元廟碑》。
沿景區順道而上,不遠處便是雄峙崖山、扼守崖海的崖門古炮臺。崖門古炮臺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位於新會崖門口東岸,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臺呈半月城垛型,基座和城牆分別以花崗巖或沙灰砌建和夯築而成,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準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臺。
此外,趙氏皇族後代於公元1374年遷居古井「皇族村」霞路村,該村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入選廣東省第五批古村落。
品味「中國第一僑鄉」之魅力
江門,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400多萬,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歷來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大量江門華僑漂洋過海到美國等地謀生,其奮鬥史和血淚史是江門市海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銀信博物館坐落在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海口埠也是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銀信是從19世紀開始,遠渡重洋的海外華人努力謀生將錢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書信和匯款憑證,是認識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社會變遷、民間生活的珍貴史料。
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樓高6層,建築面積10271.00㎡,整個展館以華僑文化、華僑名人、城市規劃展示、華僑文物為主要內容,運用實物、圖片及影視等多種方式把華僑文化與歷史故事予以展示,整合濃縮僑鄉歷史、特色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利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讓採風團直觀了解臺山社會經濟建設、僑鄉歷史文化的發展。
將目光轉向江門市區。清光緒以來,五邑華僑、歸僑及本地殷商紛紛組成置業機構,在江門近郊購置成片土地,規劃建設宅地賣給華僑建房,形成血緣性或地緣性的僑屬聚居地。
1914年,旅居紐西蘭的華僑集資組建集成置業公司,在石灣村附近置地建房,華僑黃黎閣首建4座3層樓房「啟明樓」(現啟明裡39-42號),隨後,歸僑相互介紹在該裡購地建房,形成了今天的啟明裡歷史文化街區。
啟明裡房屋外觀在傳統嶺南民居風格的基礎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圓柱、拱券等元素,至今絕大部分建築依然保持住昔日的風貌,見證著江門的城市變遷。隨著江門市城市品質提升工程推進,啟明裡得到活化並引入業態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另一處「網紅打卡點」位於新會睦州的石板沙村。該村是西江下遊的一個江心小島,四面環水,唯一的登島方式是輪渡。石板沙保留著濃厚的疍家水上文化。據悉,疍家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石板沙居民多為漁民,為方便生計,多臨河而居,家家戶戶屋前建天井曬魚、曬穀,屋後設碼頭方便出海作業,保留了疍家漁民唱鹹水歌的漁歌文化,特別在婚慶嫁娶,全程都以唱鹹水歌相賀吉祥的形式進行,極富鄉土風情。
全媒體記者 呂曉敢 文/圖
全媒體編輯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