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僑鄉記憶 共建大灣區②|觸摸江門海洋歷史文化脈絡 品僑鄉韻味之...

2020-12-20 東莞時間網

日前,包括東莞日報在內的40多家來自海內外的主流媒體齊聚江門,參加大型媒體江門交流活動。4天時間,記者們深入江門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的10多個採風點,深度品鑑江門源遠流長的海洋歷史文化,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

領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

江門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海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這裡,你能觸摸到南宋王朝最後歲月的痕跡,暢想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體會近代華僑出海謀生的艱辛。近年來,江門市深挖僑鄉海洋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洋歷史故事為世人熟知,僑鄉文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行程首站深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臺山上川島,這裡是東西洋航海路線要衝位置。明清時期,位於江門臺山的上川島成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標,當時經過島附近的航海路線有六條至九條之多。

當時,上川島上的大洲灣是我國瓷器外銷東南亞及歐洲國家的貿易點和中轉站,在中國與葡萄牙的早期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繁忙的貿易也留存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大洲灣遺址。

大洲灣遺址還有個美麗的名字——「花碗坪」遺址,因沙灘遍布帶花瓷片而得名。2004年1月,臺山市博物館在這發現了明代瓷殘片堆積區,從中採集到殘片標本300多件,據考證為明朝正德9年至嘉靖36年期間的景德鎮的民窯產品。遺址東西寬200米、南北長450米,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以及我國對外政策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

為更加系統地展現上川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人文價值,臺山以大洲灣遺址等為展示本體,建成「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該館與位於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呼應,以上川貿易島為展示對象,以「檣連四海,音達中西」為展示主題,通過展示臺山海絲文化遺存,建立起臺山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關聯,讓參觀者更加形象、直觀地了解臺山的海絲價值。

新建成的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除展出出土文物外,還運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景象。據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於明年正式對外開放,江門正在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回顧宋元崖門海戰之史詩

來到新會崖門,這裡是我國宋元王朝更替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地。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不僅展示了宋皇朝在廣東建立的唯一大型皇帝行宮——崖山行宮,還有廣東省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單體古炮臺——崖門古炮臺。

1279年,新會崖門發生了宋元崖門海戰,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崖門海戰後,元朝結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進一步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將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更高的程度。

新會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是我國首個古代海戰文化主題景區,位於新會區崖門鎮。景區內坐落著當年南宋皇室興建的崖山行宮,宮內形成佔地1100多畝,集浩氣廣場、崖山詩牆、慈元廟、大忠祠、義士祠、寢宮、詩碑廊、望崖樓、白鷳亭等10多個景點於一體。遊客在這裡不但能自由自在地遊玩皇家園林,領略宋元崖海大戰的史詩般的國畫長卷,更可欣賞明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陳白沙撰書和親自監刻的,有「 嶺南第一碑 」之譽的《慈元廟碑》。

沿景區順道而上,不遠處便是雄峙崖山、扼守崖海的崖門古炮臺。崖門古炮臺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位於新會崖門口東岸,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臺呈半月城垛型,基座和城牆分別以花崗巖或沙灰砌建和夯築而成,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準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臺。

此外,趙氏皇族後代於公元1374年遷居古井「皇族村」霞路村,該村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入選廣東省第五批古村落。

品味「中國第一僑鄉」之魅力

江門,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400多萬,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歷來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大量江門華僑漂洋過海到美國等地謀生,其奮鬥史和血淚史是江門市海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銀信博物館坐落在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臺山市端芬鎮海口埠,海口埠也是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銀信是從19世紀開始,遠渡重洋的海外華人努力謀生將錢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書信和匯款憑證,是認識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社會變遷、民間生活的珍貴史料。

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樓高6層,建築面積10271.00㎡,整個展館以華僑文化、華僑名人、城市規劃展示、華僑文物為主要內容,運用實物、圖片及影視等多種方式把華僑文化與歷史故事予以展示,整合濃縮僑鄉歷史、特色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利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讓採風團直觀了解臺山社會經濟建設、僑鄉歷史文化的發展。

將目光轉向江門市區。清光緒以來,五邑華僑、歸僑及本地殷商紛紛組成置業機構,在江門近郊購置成片土地,規劃建設宅地賣給華僑建房,形成血緣性或地緣性的僑屬聚居地。

1914年,旅居紐西蘭的華僑集資組建集成置業公司,在石灣村附近置地建房,華僑黃黎閣首建4座3層樓房「啟明樓」(現啟明裡39-42號),隨後,歸僑相互介紹在該裡購地建房,形成了今天的啟明裡歷史文化街區。

啟明裡房屋外觀在傳統嶺南民居風格的基礎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圓柱、拱券等元素,至今絕大部分建築依然保持住昔日的風貌,見證著江門的城市變遷。隨著江門市城市品質提升工程推進,啟明裡得到活化並引入業態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另一處「網紅打卡點」位於新會睦州的石板沙村。該村是西江下遊的一個江心小島,四面環水,唯一的登島方式是輪渡。石板沙保留著濃厚的疍家水上文化。據悉,疍家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石板沙居民多為漁民,為方便生計,多臨河而居,家家戶戶屋前建天井曬魚、曬穀,屋後設碼頭方便出海作業,保留了疍家漁民唱鹹水歌的漁歌文化,特別在婚慶嫁娶,全程都以唱鹹水歌相賀吉祥的形式進行,極富鄉土風情。

全媒體記者 呂曉敢 文/圖

全媒體編輯 符德明

相關焦點

  • 觸摸江門海洋歷史脈絡,品鑑僑鄉悠長文化韻味
    江門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海洋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裡,你能觸摸到南宋王朝最後歲月的痕跡,暢想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體會近代華僑出海謀生的艱辛。
  • 品僑鄉韻味,觸摸江門海洋歷史文化脈絡
    江門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海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這裡,你能觸摸到南宋王朝最後歲月的痕跡,暢想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體會近代華僑出海謀生的艱辛。近年來,江門市深挖僑鄉海洋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洋歷史故事為世人熟知,僑鄉文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 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海內外主流媒體聚焦僑鄉江門
    央廣網江門10月23日消息(記者周羽)10月23日,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江門舉行的海內外主流媒體交流活動完美收官。本年度交流活動的主題是「訪尋僑鄉記憶,激發濱海活力」,共有超過40家海內外主流媒體代表參與。四天時間裡,媒體團深入江門市蓬江、新會、臺山等地,感受僑鄉「藍色經濟」的發展脈搏,用鏡頭和筆墨全景展現濱海僑鄉「向海而生」的澎湃動力和豐碩成果。江門海洋歷史文化悠久。
  • 江門深挖僑鄉海洋文化內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黃燁倩 攝江門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更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海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江門,市民遊客可以觸摸到南宋王朝最後歲月的痕跡,暢想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體會近代華僑出海謀生的艱辛。
  • 新時代華僑華人歷史、僑鄉文化研討會在江門市召開
    2020年5月30日,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新時代華僑華人歷史、僑鄉文化研討會」在江門市召開。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雜誌主編張秀明,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原館長黃紀凱,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應龍,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劉進、石堅平,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部主任何又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江門記者站站長沈文金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推動江門與港澳合作 開展僑鄉文化研究據了解,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開發腹地廣闊。江門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華僑華人與港澳臺同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
  • 走進五邑僑鄉,領略僑鄉文化魅力
    江門五邑成為僑鄉後,海外五邑人不但成為了僑鄉社會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中國社會的一股強大的愛國力量。深懷僑鄉情感的五邑華僑,始終不忘祖國,不忘生長的土地,多年來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正是在僑鄉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使得五邑地區文化鼎盛,人才輩出,熠熠生輝。
  • 首屆「詩邑江門·醉美僑鄉」原創遊記徵文揭曉
    ,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其獨特的僑鄉城市魅力也吸引著眾多遊客:有東漢遺蹟新會玉臺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有被譽為「後珠璣巷」的良溪古村;有宋風遺韻的「皇族古村」;有新會崖門古戰場、陳白沙祠;有被稱為「天然攝影棚「的成片碉樓,僑墟;有被譽為「南粵古驛道」的海口埠;有新會小鳥天堂、恩平七星坑原始森林,還有香業特色小鎮片區、村落祠堂文化片區、濱水田園風光片區……鶴山古勞水鄉,小橋流水、荷塘成片
  • 僑鄉江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不停步
    海內外媒體競相報導,聚焦江門,網上點擊關注量超過1億人次。  中國僑都(江門)華僑華人嘉年華自2004年起,已連續成功舉辦七屆,是江門市一項重要的「僑文化」品牌項目,是市民群眾的歡樂盛會。更是承擔起「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的歷史重任,江門將成為「弘揚灣區人文精神」的炫麗舞臺,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僑鄉江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的腳步不會停止。
  • 僑鄉歷史 | 傳承僑鄉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圖 / 開平歷史文化陳列2020年8月11日,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赴江門開平「探村落古蹟,弘僑鄉文化」宣傳僑鄉文化實踐團,順利抵達開平博物館,開始了三下鄉活動實地考察。本次行程小分隊主要任務是通過參觀博物館和歷史古蹟收集開平歷史碎片並進行整理研究,增強自身對開平僑鄉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並通過推送等宣傳方式向大眾普及開平悠久的僑鄉歷史文化,讓更多人體會先輩義無反顧投身家鄉解放和建設事業的悠悠赤子心,鄉土情。
  • 來江門站 看僑鄉特色文化
    ,人民日報、央廣網等媒體60多名記者來到了珠西交通樞紐江門站,感受江門站以「生命之樹、小鳥天堂」為設計原型的僑鄉建築特色, 實地觀察江湛鐵路對小鳥棲息繁殖地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全球首例高鐵全封閉聲屏障  讓高鐵與小鳥和睦相處  肇慶工務段江門高鐵線路車間檢查工區副工長陳誠介紹了聲屏障工程對3萬多隻小鳥棲息繁殖的保護作用。「小鳥天堂」景區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也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之一,棲息著夜鷺、池鷺、牛背鷺和小白鷺等40多種鳥類共3萬多隻,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 臺灣青年嶺南行走進江門 感受僑鄉獨特魅力
    江門日報訊 (記者/皇智堯 通訊員/林希楠) 昨日(12月6日),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江門市臺港澳事務局、韶關市臺港澳事務局承辦的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廣東世界遺產探尋之旅走進江門,100位兩岸青年齊聚僑鄉開展交流活動。
  • 僑鄉文化韻味濃!開通在即的江門站有哪些「巧思」?一起去看!
    「高鐵站房不僅是鋼筋水泥,我們致力把城市特色融入站房設計,形成獨具江門特色的文化韻味。」施工方中鐵建工集團江門站項目黨支部書記劉陽表示。記者在江門站現場看到,大到進站大廳「生命之樹」造型、候車大廳樹葉形狀吊頂,小至幕牆玻璃「小鳥生命」圖案、綠植葵樹的擺放,江門站處處以特色風情、文化歷史等元素為基礎,將江門地方景觀與僑鄉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
  • 陳杰恆:推動澳門青年人才建功江門助力僑鄉發展
    江門政協會議近日召開,從澳門回江門參加會議的廣東省政協委員、江門市政協常委、江門市榮譽市民陳杰恆在會議的間隙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將大力促進澳門、江門兩地政府緊密合作,推動青年人才建功江門,助力僑鄉發展。
  • 深挖海絲豐富內涵 展示僑鄉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讓海絲「說話」
    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為打造僑鄉文化遺產遊徑,整合活用海絲遺蹟,近年來,我市還規劃打造華僑華人文化遺產遊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遊徑、嶺南傳統文化遺產遊徑、古勞水鄉遊徑、溫泉之鄉遊徑、僑鄉紅色文化遊徑共6條獨具僑鄉特色的僑鄉文化遺產遊徑。這6條遊徑對接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 江門臺山市:川海奔流創新局 魅力僑鄉綻芳華
    發展速度之快,變化之大,讓居住在臺山的市民和海內外僑胞倍感自豪。  近年來,臺山更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落實新發展理念,扭住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為臺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央視聚焦江門這件「國寶」!珍貴資料見證僑鄉歷史,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五邑銀信」正是五邑籍海外僑胞家國情懷的歷史見證!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高度重視,大力推動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進一步發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豐富江門僑鄉文化內涵。日前,市委宣傳部專門召開了江門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工作研討會。
  • 珠西樞紐江門站為五邑僑鄉裝上「高...
    中間有72年的歷史,江門五邑大地上從未響起過鐵軌的哐當聲與列車行駛的呼嘯聲。直到2011年,夢想才重新燃起希望之光。2011年,廣珠城軌江門支線通車;2012年廣珠鐵路建成通車;2018年,江湛鐵路全線通車……一條條軌道交通穿梭於江門五邑,讓江門人的出行更加便利。
  • 江門:僑鄉少年展示傳統武術魅力
    文、圖/金羊網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王麗麗 譚耀廣記者23日從江門市委宣傳部獲悉,日前,「僑鄉武術進校園」系列活動暨江門市傳統武術邀請賽在江門市體育館舉行,來自三區四市的67支代表隊,1038名運動員參加了本次比賽。
  • 廣東江門軍分區新聞集《強軍興武譽僑鄉》出版
    廣東江門軍分區新聞集《強軍興武譽僑鄉》出版 2015年03月31日 09:24   來源:江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