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僧侶眼中「中國的那爛陀寺」在大唐長安

2020-12-13 呂航

《長安十二時辰》讓唐都長安的城市布局又火了一把。

唐代長安城有108坊(街區),南城的新昌坊有一座古剎名青龍寺,是前朝隋文帝敕建的靈感寺易名而來的,由三朝帝師慧果大師住持。

慧果大師何許人也?是陳凱歌電影《妖貓傳》中那個長睫毛帥帥的日本小和尚的老師啊!

年輕的日本僧侶空海法師,和白居易一起參與完妖貓故事後,回到日本就開創了真言宗,成為真言宗的開山鼻祖。那遠在大唐長安的青龍寺就成了日本真言宗的祖庭,在日本僧人的心目中不啻於中國的那爛陀寺,具有崇高的地位。

後來,該寺被改為皇家園林。當代詩畫大家王維的作品,描摹了這個園林,被蘇軾賞鑑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地方,如今是青龍寺遺址博物館。

青龍寺遺址公園及博物館

神秘的唐代密宗,簡稱唐密,現在據說已經失傳。但在當時密教正處於全盛時期。

佛教密宗起源於天竺(古印度),公元230年,比丘(即和尚)竺律炎翻譯的名為《摩登伽經》的教典,介紹了星宿崇拜和祭祀儀軌,還包含了六種陀羅尼(咒語),有早期婆羅門教的色彩。到了公元七世紀,這麼學說發展為自成體系的佛學經典和哲學理論,是為密宗。

八世紀,密宗傳入中國。並在唐代時進一步發展,成為教理深奧、儀軌複雜,菩薩、明王、諸天等神佛種類繁多的教義。為直觀地、簡明扼要地闡釋密宗,長安青龍寺的慧果大師繪製了兩界曼陀羅圖像,分別講解胎藏界的《大日經》和金剛界的《金剛頂經》。

長安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也是漢傳佛教的聖地。日本遣唐學問僧空海一到長安就遍訪高僧﹐先在醴泉寺向留學過印度那爛陀寺的法師般若三藏學習梵語,成為史上第一個能看懂梵文的東洋人。然後在入唐後的第二年,投在青龍寺惠果法師門下。

與電影中表現的,空海一次次吃閉門羹不同。慧果大師慧眼識珠,與空海法師一見如故。史載,慧果大師說,「吾待汝久,來何遲矣。生期向闋,精勤早受。」(另一版本說,「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大好大好。報命欲盡,付法無人。必須速辦花香,可入灌頂壇。」)

大意是,我等你好久了,早知道你要來。我時日無多了,需要傳法給後人。你來了,正好抓緊灌頂。可見,高僧都開了天眼的,自己的親弟子即便遠隔重洋也有緣等到他!

慧果大師弟子眾多,門下多達千餘人。但只有空海在內的六人接受了灌頂,其他五人都經十多年的苦修,只有空海是初來乍到,並僅用三個月便獲成就,取得「傳法阿闍梨」之位。當時,而受胎藏和金剛兩界灌頂的只有空海、義明兩位法師,後來義明法師早逝,所以慧果大師的衣缽傳人唯有空海一人了。

空海法師是日本平安時代的高僧(774——835年),出生於日本讚岐國多度郡(今香川縣善通寺市)的名門望族,父親是官吏。舅父是皇子的老師,見其聰慧,就教他學習儒家經典等。並在他14歲時(788年),把他帶到新都長岡京(即京都府向日市)。

18歲時,他得以進入「大學寮」明經科(類似幹部培訓學院),學習《書經》、《詩經》、《左傳》等儒家漢典,準備學而優則仕,步入仕途。但一個偶然機會,他跟從一名出家師父學到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深感豁然開朗,智慧頓增,於是一心向佛。

其實,空海法師早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不同常人的善根。五六歲時,曾夢見佛坐蓮花,就無師自通地根據夢中經驗,自己泥塑佛像、石砌佛塔,雖然那時還說不出子午卯有。19歲,他終於放棄了已讀一年的大學學業,雲遊四國地區的名山大川。以半僧半俗的身份,廣閱佛典,精進修行。一年後下山時,他已經脫胎換骨,其學養、見識和體驗為佛門所稱道。

795年,21歲的空海在奈良東大寺戒壇院受戒,正式出家成為僧侶。九年後(804年),求知若渴的他,自費跟隨日本第17次遣唐使來到中國。

當時,他們分乘5艘木船,遭遇颱風而被衝散,只剩兩艘船歷時三個月分別抵達福建和浙江。福州地方官府以為他們是海盜倭寇,對其嚴加審訊。遣唐使致書福州刺史說明情況,但因漢字書法粗劣,漢語詞不達意,反而加重官府的懷疑。幸好,年輕的空海漢文、書法俱佳,於是由他代筆再寫申訴狀。

最終,以其秀逸的書法、通達的文筆獲得地方長官的信任,上報長安。空海一行,才獲準前往長安。

空海憑其才能和悟性,被惠果大師收為關門弟子。

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入門僅三個月的空海在青龍寺東塔院入灌頂壇。六月受胎藏界灌頂,七月受金剛界曼陀羅法灌頂,八月受密教最高位阿闍黎之灌頂。自號「遍照金剛」,冊立為大日如來真言宗第八祖。

同年12月,惠果大師(743年-805年)圓寂。翌年正月舉行法事,長安城內名家雲集。而碑文的撰寫,眾人卻推來自日本的僧人空海。他為恩師寫就的「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的碑文,洋洋灑灑近兩千字,展現了高超的書法和文學造詣。遺憾的是在中國已亡佚,所幸空海自己備存了一份抄本,帶回日本後編入《遍照發揮性靈集》。

臨終前,惠果大師將平生所學——聖數、佛畫、法具、曼荼羅等傾囊相授,大量的文物典籍都交付空海,囑咐他儘早回國,留下「早歸鄉國,流布密教於天下,造福民眾,則四海安泰,萬民歡樂」的遺言。

原本打算在大唐駐蹕二十年的空海,實際上只逗留了兩年,遵從師命於806年十月隨遣唐使回國。返程前,他抓緊時間雲遊四方,很多寺院留有空海法師的軼事,蘇州古剎寒山寺至今還供奉著空海銅像。

也許是佛祖冥冥中的加持佑護,也許是慧果大師法眼的智慧觀待,就在空海離開大唐三十年後,唐武宗實施打擊佛教措施,史稱「武宗滅佛「。因其年號為會昌,又稱為」會昌法難「。空海法師帶走的大量文物,得以倖免於難,大多成為日本的國寶,對日本佛教和文化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經此浩劫,唐密即在中國漢地徹底消失了。但由於秉承其衣缽的空海的傳承和發展,唐密在東瀛日本得以發揚光大,稱為東密。

密教傳承自大日如來,所以日本國名被世人附會,闡釋為「大日之本國」。

十二世紀,日本密教發展就達到巔峰時期。注重實用,開始修法用於現實生活,修築教壇,開展治病、除災等法術。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鐵騎橫掃歐亞。蘇丹被殺死,哈裡發被趕跑,凱撒在瑟瑟發抖,大宋皇帝被掠到苦寒之地坐井觀天……但一個彈丸島國卻表現出頑強的韌性。

忽必烈要求日本稱臣納貢,被斷然拒絕。南宋陷落,日本舉國縞素。

不可一世的大汗不能容忍,決定發兵碾壓。蒙、漢、高麗三族聯軍對戰幕府,以兵力、戰術、武器的絕對優勢,三年發動了兩次進攻,皆遭蹊蹺狂風,莫名其妙地戰敗。日本,成為蒙古唯一發兵徵討卻沒能徵服的國家!

任人打扮且好大喜功的《元史,日本傳》記載,"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沒提颱風,而且是勝利的記載,將領們還獲得了獎賞。

兩百年後,朝鮮史書《高麗史,金方慶傳》提及,元軍遭遇颱風,損失慘重。但現代氣象學考據,1274年,並不是西日本的颱風季節,蒙元大軍不太可能遭受颱風。且元史和日本史書,也都沒有記載颱風。

這場戰爭的結果,十分莫名其妙。

相傳,每當精銳武士團正面迎敵,龜山上皇巡迴各大寺廟神社,進行降服祈禱。日本將密教作為戰場上打敗敵人的利器,堅信忽必烈的慘敗是密教修法顯靈。

「神風」一詞成為奇詭歷史糟點。

相關焦點

  • 印度那爛陀寺,真實歷史中唐僧取經的終點站,後來怎麼樣了
    事實上,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參悟真經的地點,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大雷音寺,而是舉世聞名的那爛陀寺。在那裡,玄奘渡盡劫波,終成大器。而那爛陀寺也因玄奘的到來聲譽鵲起,因玄奘的離開日漸式微。《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稱:那爛陀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學、術數,亦具研習。」由此可見,那爛陀寺不僅是一座寺院,還是一所綜合性大學,開設倫理、邏輯、音韻、醫學和天文曆法等科目。由於寺院僧侶身行嚴明,道德高尚,廣受帝王、婆羅門和普通民眾讚譽。
  • 唐僧取經的印度那爛陀寺,被突厥掠奪後很多僧人跑到西藏
    那爛陀寺傳說,原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12世紀,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學及研究中心之一。據說在極盛時期,佛教學者雲集,主客常達萬人。不僅當時印度的著名佛教學者在此修持講學,唐僧取經就是來這裡那爛陀遺址攝影:Rajneesh Raj紅線內是那爛陀大學的遺址那爛陀遺址內的佛陀像,攝於1895年1193年突厥人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遺忘,變成廢墟。
  • 絲路文明 :觸摸印度那爛陀千年古寺
    那爛陀寺(Nalanda Temple)---「蓮花盛開的地方」(圖片來源:資料圖)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悄悄離開了當時唐朝的首都長安,發出「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那爛陀寺(Nalanda Temple)便是玄奘西天取經的終極目的地。它的另一個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就是《西遊記》中所描寫的西天大雷音寺。       位於印度古城王舍城(Rajagaha)外約10多公裡處的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大、最壯觀的佛教高等學府。收藏著浩瀚的大乘、小乘佛教經典以及婆羅門教最古老的經典和天文、地理、醫藥、數學、音韻等書籍。
  • 玄奘「母校」那爛陀大學「複課」
    早報記者 徐蕭 公元627年,「唐僧」玄奘從長安出發,歷時19年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同時也是一所佛教大學。在那裡,玄奘拜主持戒賢為師,學習佛學五年。那爛陀寺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然而,公元1193年,突厥軍隊入侵,摧毀了這所大學。今年9月1日,時隔800餘年後,那爛陀大學宣布「複課」,首批15名學生已經開始了新學期的學習。首批招收15名學生那爛陀大學復校計劃始於2006年,由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發起。
  • 明賢法師巡禮手札:智慧之城那爛陀寺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那爛陀」(Nālandā)是「施無厭」的意思。佛陀往昔修持菩薩行時,曾有一世轉生為大國王,在這裡建造都城。國王樂善好施,人們都讚美他的德行,稱他為「施無厭」。寺院即因此而得名。 也有說法是,梵語中「那爛(Nāla)」指「蓮花」,蓮花在印度代表著智慧,所以印度人民把那爛陀寺比喻為「給予你智慧的地方」。以我個人的理解,「那爛陀」應該是「給予你無盡智慧的地方」。
  • 玄奘曾到印度那爛陀寺拜師求學 獲留校任教資格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教授、那爛陀大學董事會成員王邦維對《新京報》記者介紹說,「在玄奘那個時代及前後一兩百年間,那爛陀是亞洲佛教的學術中心。」那爛陀寺是當時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離開長安時就已經想好了,他要去的目標就是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不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大學。
  • 佛祖故鄉-那爛陀寺遺址
    高處俯瞰那爛陀寺遺址 當年萬千僧侶曾用過的水井
  • 唐僧母校那爛陀大學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位於印度北部比哈爾邦境內的那爛陀寺遺址,在公元5至12世紀曾是佛學聖地,也是全球最古老大學之一,當時僧人學者逾1萬人、教師約2000人。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也在此講學取經,直到12世紀,突厥入侵後,該寺破壞殆盡,印度佛教也因此式微。  那爛陀大學重建源於印度和18個亞太國家的共同倡議,其中中國提供了100萬美元資金。
  • 玄奘「母校」那爛陀大學複課 系大雷音寺原型
    ,歷時19年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同時也是一所佛教大學。據當時的《紐約時報》報導,重建計劃將耗資10億美元,由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國的國際財團集資,選址在那爛陀寺古遺蹟附近。中國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別向那爛陀大學捐贈了100萬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今年9月1日,那爛陀大學正式宣布「複課」。
  • 那爛陀:玄奘留學印度佛教最高學府
    據《大唐西域記》載,當地的森林水池中有名那爛陀的神龍,寺因此得名。據說佛陀曾在此說法,涅槃後不久,帝日王在此建寺。佛教史上的大眾部僧侶曾在此舉行了第三次結集。大乘佛教學者龍樹、無著、提婆、世親等人也曾在此修業講學。學者認為寺當建於5世紀左右。先後有六位印度國王參與了建寺工程,使寺的規模日增,有六院、七院或八院之說。
  • 唐僧印度「母校」那爛陀大學時隔800年複課 中國提供資金援助
    據悉,那爛陀大學建於公元5世紀,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唐僧就是其中之一。12世紀末,突厥軍隊摧毀了這所大學。那爛陀大學重建源於印度和18個亞太國家的共同倡議,其中中國提供100萬美元資金。
  • 唐僧玄奘印度母校那爛陀大學時隔800年複課
    在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的母校——印度那爛陀寺遺址附近新建的那爛陀大學有望明年開課。那爛陀寺曾是古印度最高學府,800多年前遭突厥大軍破壞。2006年,時任印度總統卡拉姆發起了重建那爛陀大學的計劃。
  • 唐僧「取經地」800年後複課 建那爛陀大學(圖)
    代表中國政府向印度那爛陀大學捐款100萬美元。那爛陀寺是當時的佛教研究中心,「玄奘離開長安時就已經想好了,他要去的目標就是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不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大學。據悉,那爛陀寺初建於公元5世紀左右,經過歷代君王數世紀的經營擴建,全盛時期的那爛陀寺據說藏書高達900萬卷,在這裡學習的僧人學生有1萬多人,來自中國、蒙古、高麗、日本、波斯等地。
  • 戒日王死,那爛陀寺毀,於是佛教伴隨著伊斯蘭的入侵而在印度衰亡
    戒日王當政時期,在北印度廣建珈藍,使那爛陀寺成為全印度最大的佛教學院,戒日王自己也成為了當時佛教最有勢力的保護者。而唐玄奘正是在這一時期來到了印度「求取真經」,公元633年,玄奘到達那爛陀寺,並在此學習了5年。
  • 探秘絲路行:那爛陀 玄奘西行之千年菩提路
    那爛陀,最早的佛教大學●那爛陀,由梵文音譯而來。這裡不是古代西域國名而是一個寺院的名稱。那爛陀遺址●古時,中國人稱印度為天竺。佛教發源於印度後傳入中國。隋唐時佛教盛行,但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不一,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於是早已皈依佛門的年輕玄奘決定去遙遠的天竺求佛。
  • 玄奘費盡千辛萬苦到達的目的地,那爛陀寺到底長什麼樣子?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影視劇《西遊記》陪伴,劇中玄奘最後取得真經的地方是雷音寺,這誤導了一大批人,其實真正目的地是那爛陀寺。玄奘懷著對佛教思想的敬畏,而在唐朝時期,印度的佛教文化是最昌盛的,玄奘背起行囊,牽著白馬,便踏上了去往印度的路途,希望到達那爛陀寺之後,經過大師的指點,更好的參透佛經,玄奘並且還肩負著將印度佛經帶到大唐的重任,為了讓更多的人參佛禮拜,讓佛教發揚光大,玄奘不辭辛苦,跋山涉水。
  • 印度那爛陀寺:雲集天下佛教精英,堪稱佛教歷史上的一大經典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昔日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依止首座戒賢法師修習《瑜伽師地論》,鳩摩羅王遣使求見,戒賢法師代為婉拒,鳩摩羅王怒曰:「近者設賞迦王猶能壞法毀菩提樹,師謂弟子無此力耶?」「若也不來……踏那爛陀寺,使碎如塵。」此段文字雖然更多是描述鳩摩羅王的霸道跋扈,對玄奘法師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見後的惱羞成怒,但也從側面突出了「那爛陀」名剎的崇高地位。
  • 一曲古琴《那爛陀曲》於空靈之音中,感受千年慈悲
    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那爛陀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是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佛陀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現在保留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紀念唐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僧大德。
  • 唐僧取經,被三大菩薩安排好的,那爛陀寺的住持說出真相
    在離爛陀寺還有一二十裡的時候,寺廟就派了四位高僧德前來迎接(有記載是40位)。這是什麼待遇?相當於今天的北大、清華四位著名教授出校一二十裡,迎接一位留學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待遇。四位大德接到玄奘法師後先安頓在一個村莊吃飯,飯還沒吃完,第二撥迎接的隊伍又來了。這次從那爛陀寺又來了200多位僧人,還有2000多位的居士,舉著華蓋、帶著鮮花前來迎接玄奘法師。
  • 重走玄奘之路特稿:勝利到達那爛陀(上)
    玄奘飲譽古印度    1375年前的公元631年,32歲的玄奘來到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他離開長安已輾轉進入第五年。    玄奘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樹瞻禮釋迦牟尼成佛遺蹟期間,那爛陀寺便派了4位高僧大德前來迎引。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便是那爛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