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勤一一(爸媽進化論主筆)
在家辦公時期,我在趕一份報告,跟上級打電話溝通相關事宜。
三歲的兒子聞聲趕來。
他拽我的衣角,我沒反應;他爬到椅子上,坐在我懷裡叫「媽媽」,我沒理他;他在我懷裡拱來拱去,我試圖把他從書房「轟」出去。
心煩意亂的我把他抱起來放在地上,用手勢示意他離開,轉身繼續講電話。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我一開口說話,他就開始大聲尖叫;我閉口看向他,他馬上噤聲;我提高說話的聲音,他立馬高分貝尖叫,聲音決勝性地蓋過我的聲音……
幾個回合過後,電話那端的上級無奈地說:你先搞娃吧!
被影響了思路、打斷了溝通的我,氣急敗壞地衝著兒子大吼:媽媽越忙你越搗亂啊!你到底想幹嘛?
為人父母,類似的場景也許你也很熟悉吧?
孩子總是有這種本事,他們敏銳地捕捉到大人最不方便的時候,開始興風作浪、作妖搗亂,令平日裡平和寬厚的老父老母,胸中如萬馬奔騰,呼嘯而過,恨不得直接上手,把熊孩子揍一頓。
等等,深呼吸,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
動手之前,我們不妨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怎麼做,才是更好的解決方式?
孩子搗亂背後的真相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是情有可原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幼年期格外漫長,比一般的哺乳動物都要長。
這就使得人類的幼崽要用盡渾身解數來獲得哺育人的「關注」,從而保證獲得更好的照顧,進而生存下來。
在育兒中,父母面對的是家務、工作、孩子等等一堆的事兒;可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當我們心裡惦記著緊急而沒有完成的工作、掛念著洗衣機裡沒洗的衣服時,我們整個人都會處於一種緊繃甚至焦慮的狀態。雖然在孩子身邊,但是心思卻沒在孩子身上。
我們惦記著工作和家務,唯獨沒有「看到」孩子,進而引發了「關注危機」。
孩子會想:媽媽在幹嘛?她為什麼不理我呀?她是不是不愛我啦?
出於本能,孩子會竭盡所能地做一些事情,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像我兒子這樣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孩子,就會用一些類似喊叫、鬧、搗亂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沒被關注孩子只能進一步用各種「作」來強化自己的情緒表達,來試探父母到底有多愛他。
孩子每一種情緒背後都隱藏著有一個沒有被滿足的需要;每一個故意搗亂的孩子,都是在「求關注」。
聰明的父母,不吼也不打,
而是做到一個原則三個關鍵點
在父母忙成一鍋粥的時候,如何面對孩子的搗亂行為,是一門藝術。
做到以下一個「基本原則」和三個「關鍵點」,會比打他吼他更有效。
一個基本原則是:父母首先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面對搗亂的孩子,忙碌的父母很容易情緒失控,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育兒中,簡單粗暴的吼和打,只會讓情況更糟糕;父母一旦輸了情緒, 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金·約翰·培恩,在《簡單父母經》中寫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對孩子說的任何話,因為它可以啟發人,也可以傷害人。
善意看待孩子的壞行為,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當父母發自內心地認為孩子是「善」的,認為孩子任何的「搗蛋」行為,都是在表達情緒,是一種求助的信號。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提高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才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第一個關鍵點是:不給孩子貼標籤,重「教」輕「罰」。
心理學有個原理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望效應:
在育兒領域來說就是孩子會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家長潛意識認定孩子是「壞孩子」,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不了解原因,不思考孩子是否需要幫忙,就認定就是孩子是故意搗亂。
從孩子的角度,他們會感受到「不被接納、不被愛、不被認可」。
於是這就形成了孩子的自我預期,進而就會影響努力動機——我反正就是這樣的,我努力了也改變不了什麼。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搗亂行為時,要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人」。要告訴孩子,他有能力改掉不當行為;而不要用「你這孩子就是淘氣不懂事」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需要管,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管教孩子重在「教」,而不是「罰」。
「教」會讓孩子理解什麼才是適當的行為;「罰」只會加劇孩子的不當行為。
第二個關鍵點是:看到孩子的情緒,溝通解釋並給出選擇。
如果工作任務實在緊急,脫不開身,可以跟孩子溝通,解釋實際情況,並給出選擇。3歲以上有理解能力的孩子是可以明白的。
那天掛了電話之後,我先用了一段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然後我抱著兒子,對他說:「媽媽知道你想讓我陪你,媽媽也很想跟你一起玩兒。可是媽媽現在有一件工作必須要儘快處理。」
兒子用無辜的眼神看著我。
我繼續說:「你可以先去畫一會兒畫,或者去搭積木;或者你等一等,外面的鐘表指針指到6的時候,媽媽就可以陪你了。」
兒子想了想,點頭同意了。
他走到客廳,在鐘錶前面坐下來開始搭積木。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需求有了選擇的時候,「搗亂」的動機就消失了。
第三個關鍵點是:降低期望值,專注地陪孩子一會兒。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在家帶兩個孩子。
有一天我正在廚房準備午飯,孩子們跑進來鬧著讓我講故事。
給老大講了給老二講,時間過去得很快。本來那天我是打算做兩道葷素搭配的菜給孩子們吃的,結果一直在講故事,根本沒時間處理食材。
後來我索性決定中午吃速凍餃子,然後專注地給孩子們講故事。
期望值降低了,我的情緒很放鬆,故事講得很生動,孩子們聽故事聽得很開心。
雖然午餐的配置降低了,但是我們度過了一段歡樂的親子時光。
父母的好情緒,
開啟孩子的好人生
當孩子搗亂的時候,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這時候,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像往常一樣抱一抱他,與他溝通商量,或者專注地陪他一會兒。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父母的好情緒,開啟孩子的好人生。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十年後,你不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願我們在育兒的路上,走得無怨無悔。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素材營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二胎職場媽媽,溫暖的中年少女,用文字治癒你我,以知識反哺育兒,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