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2020-12-14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又沒忍住吼孩子——

昨晚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把我新買的布藝沙發弄溼了一大片,我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

「你怎麼回事?」

女兒一哆嗦,眼睛瞪得圓圓的,充滿恐懼地望著我,連哭都忘記了。

看到女兒錯愕的表情,我意識到,自己錯了。

收拾完東西,我回過來抱抱女兒:

「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嚇著你了吧?」

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吼孩子的時候特別生氣、特別狠,吼完後又真心心疼,特別後悔!

天底下吼娃的媽媽都是這樣,沒一個例外。

你吼孩子,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

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

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輔導孩子作業,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吼的階段了,無意間開了手機錄音,後來發現回放了一下,被裡面自己的聲音嚇到了。

她發現自己怒火上頭時,數次打斷了孩子的話,包括換著不同的聲音叫媽媽。

她沒有停下來,反而用更大的聲音蓋住孩子的話。

再後來孩子就不說話了……朋友內疚地問孩子:

「媽媽發火時你想說什麼?」

孩子回答道:

「你衝我發火的時候,我覺得你想把我從20樓扔下去,但我攔都攔不住。」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吼孩子之後,媽媽都會很內疚,害怕傷害孩子,陷入一種自虐的情緒,但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

那個成天作天作地的娃:喊八遍去刷牙就是磨磨唧唧不肯動,上學要遲到了還賴床上揉眼睛,一到公眾場合就上躥下跳,成天拆家搞破壞……

媽媽脾氣再好,耐心也會被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點消磨掉。

事實上,媽媽只是偶爾對孩子大聲喊叫,對孩子不會有很大傷害。

最怕的是把大吼大叫當成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方式,進入吼娃-後悔-再吼娃的惡循環。

在很多孩子心裡,自己的媽媽好起來恨不得替自己摘星星,發起脾氣來卻恨不得把自己從家裡扔出去。

媽媽忽冷忽熱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

吼娃的傷害,藏在「冰山」之下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生動刻畫了孩子被媽媽吼過的內心世界,痛到身體四分五裂。

我們在吼孩子的時候,他的大腦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他感受到的只有害怕、恐懼、逃避,一個身體「四分五裂」的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做出改變。

父母卻誤以為一次吼兩次吼不管用,又開始提高聲調、變本加厲。事實上孩子的內心早已麻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吼孩子,孩子會越不聽話。

如果我們把情緒比作一座冰山的話,

在吼娃的那一刻,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山水面的一小點小山角。

真正重要的影響,都隱藏在冰山之下。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參加真人秀節目的時候,曾用「自閉」來形容自己。

她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甚至在採訪到這部分時,都是滿臉的恐慌。

在知乎上,有位匿名網友分享:

父親脾氣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地衝我吼,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吼,長此以往導致我非常敏感。

一旦他人的態度有變化,就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經常被吼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

很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喜歡偽裝自己,假裝自己很強大;習慣去討好別人,害怕自己受傷害;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習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這個世界上只有孩子,不管你怎麼吼、怎麼罵,都不會影響他愛你、黏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

做個「戒吼」媽媽,如何更好地表達?

如何從吼娃-後悔-再吼娃中走出來呢?

兒童心理學家漢姆·吉諾特博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母親被自己的兒子搞得很抓狂,因為他總是把小寶寶吵醒。

於是她按吉諾特教她的方法,對著兒子惡狠狠地說:

「我非常生氣、非常非常生氣,我要打人了,快跑,快去逃命!」

兒子馬上跑開了,過了幾分鐘,兒子向屋內伸個腦袋過來問:「我現在可以回來了嗎?」

你的情緒、孩子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換一種表達方式就截然不同。

1、用積極的語言代替命令、威脅

如果你發現孩子什麼地方做得不好,請記住:一定要用孩子覺得舒服的方式表達。

你本想說:快9點了,趕快去刷牙!可以換成:(把牙刷遞到他手裡)「走,我們一起去刷牙」;你本想說:我數到三,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可以換成:「孩子回家了,媽媽約了跟鄰居小朋友一起玩。」

2、不要說教,多用「身體語言」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中不難看出,在與孩子溝通中,語言的溝通效果最差,音調、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更能對孩子產生影響。

我們跟孩子對話最好選擇低聲教育,而且年齡越小,越應該給孩子儘量多的身體刺激,一定不要不停地對孩子說教、嘮叨。

孫儷曾發微博:

「當孩子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

3、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及時按下暫停鍵

很多時候,我們衝孩子發火,並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了多麼出格的事,只是因為我們太累了、剛接到一通領導批評的電話、或者我們內心太害怕孩子受傷害……

每一次發火之前,按下暫停鍵,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麼生氣,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嗎?

你可以轉身去陽臺,去廁所,總之,先離開一下,暫時不理會孩子的調皮和無理取鬧。

給自己一個心理冷靜時間,想吼的衝動就被壓下去了一半。

4、事後補救很關鍵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看見他的情緒。

如果實在沒有忍住,吼了孩子,請一定記住:吼完之後跟孩子道個歉,跟他聊一聊他的感受。

這樣孩子被壓抑和沒機會表達的情緒才會宣洩出來。

你和孩子之間坦誠地談話,也有助於對自己的行為模式做個反思,提醒自己下一次更好的表達是什麼樣的,努力做出改變。

當孩子做錯事,父母不過分表達情緒,而是冷靜處理,會讓孩子感受到:

「爸媽不是不喜歡我,只是不滿意我那些行為。」

當孩子學會擔當起自己的錯,他依然是父母眼裡的好孩子,他就更有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在錯誤中成長!

每個父母都渴望有個完美小孩,現實是他們會磨蹭、會頂嘴、會貪玩、會調皮搗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得接受、理解。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在發火前壓下了情緒,而是越理解孩子,越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越不容易對孩子發火。

努力成為不靠吼叫和孩子相處的父母,加油!

相關焦點

  •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答案太驚人!
    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被吼後心裡在想什麼,那你在下次爆發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因為雖然一句吼能讓孩子馬上安靜下來,但是給孩子所帶來的傷害,簡直超乎想像。 閨蜜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她給我說自從孩子上學後,感覺自己的脾氣差了很多: 孩子早上賴床,催了兩次還不起來,就開吼;孩子做作業慢了、老出錯了、考試成績差了,都忍不住吼。 因為以前也沒有什麼學習壓力,所以不管孩子慢一點、懶一點也都沒太在意,但上學後後壓力大啊,不催不行。
  • 經常衝孩子大吼大叫,性格上造成的傷害,遠比父母想像的更嚴重
    一、衝孩子大吼大叫,後果真的很嚴重為人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過,父母難免會有力不從心和焦慮的階段,這時憤怒上頭往往會消滅理智,從而對孩子大吼大叫,嚴重時還會動手教訓。她說:「你這死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再敢上課講話看老子還管不管你,直接給你丟到街上去!老子每天累死累活的賺錢供你上學,你要是不想學就給我趁早出來打工,省得浪費我的錢。」話語間粗俗狠戾,把老師都嚇了一跳,指責她這樣會傷害到孩子。可小穎根本就沒把老師的話放心上,她說:「孩子都是這樣的,你不罵他他就嘚瑟,我們家長都習慣了!
  • 被吼後的孩子不說話,心裡在想什麼?深度好文
    」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對於孩子,世界上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不吼不行」。對於父母,世界上卻有一種絕望是「吼完了孩子,卻不知道那個不說話的小東西心裡在想什麼」。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 總是吼孩子,小心影響孩子智商!
    你吼過孩子嗎? 不用說!一定吼過! 為娘也不想,但是為娘實在做不到啊! 「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再不吃飯就把你碗端走了啊!」 「我倒數三個數!你到底聽到沒有!」
  • 父母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怎樣停止對孩子的吼叫?
    在孩子的教育中,恐怕有很多父母都曾經對孩子大吼大叫過。朋友就因為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不止一次地自責過。「我真的不想對他大吼大叫,但每次做作業磨蹭幾個小時都沒做完,再好的脾氣的人也會忍不住大吼大叫。」可是,朋友對孩子的大吼大叫後,並沒有達到想讓孩子快點寫完作業的目的,反而會產生副作用。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傷害一:孩子的性格更敏感爸爸媽媽一定討厭我了孩子總是願意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父母的面前,這是出於對父母的信賴,而父母的吼叫,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行為多麼讓人厭惡。尤其是喜歡說孩子是一個「討厭鬼」的家長,更容易讓孩子否定自己。
  • 孩子大吼大叫,父母對著吼叫,這樣的家庭教育要不得
    父母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雙方情緒失控,儘管孩子相對於父母處於弱勢地位,但情緒混亂下,孩子也會對著父母大吼大叫,惡語相向。「自己做錯事還要兇!」責問、威脅、懲罰就是直覺式教養的手段,我們當父母的總認為這樣的方式就是管教,但只要好好想想這種反擊之後,孩子的情緒是否更加激烈,他們的對抗更加強烈,甚至會對父母動手。所以,父母管教的方法錯了,直接導致無法實施有效教養,最壞的結果是親情關係破裂。
  • 你愛孩子卻為什麼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3個錦囊破解「父母吼」
    孩子更多時候都是不聽話的,家長在無奈之下,只能大吼大叫去震懾孩子,逼著孩子停止搗蛋行為,可是孩子的叛逆行為,似乎因此變得更加嚴重,對於父母的指令簡直當成耳邊風。2、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有些孩子看到家長大吼大叫,於是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不討家長喜愛,慢慢地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就會變成一種討好型人格
  •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總是被吼叫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在《兒童發育雜誌》中發表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結果: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引起孩子的焦慮、抑鬱、行為問題也會隨之而增加。不但如此,長時間被吼叫的孩子,最後連大腦結構也是會發生變化的。
  • 心理學:總是控制不住吼叫孩子,吼完又後悔?對孩子傷害很大
    很多父母,回到家跟孩子說不到幾句話,就壓不住火冒三丈,衝著孩子吼叫起來。他們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也許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許是孩子真的惹到了父母的雷區,總之,最後受氣的,總是那個最弱小的孩子。有的人回家看到家裡亂鬨鬨的就會生氣;有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哄完大寶哄二寶,成夜地休息不好,因此脾氣非常暴躁,總想生氣;有的人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白天忙工作,晚上回來忙家庭、忙孩子,連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孩子再鬧一鬧,不由自主地就像發火。
  • 孩子被父母吼後,為何很快就不記仇了?知曉原因後,你就不敢吼了
    「想姥姥了?」「想了,而且媽媽也不愛我了。」「胡說什麼,你媽媽最愛你了。」「她不愛我了,她總罵我」……後面的對話小潔聽不見也不在意了,她心裡發涼,原來自己吼孩子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我想起了我家的娃,在我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也曾吼過他們。
  • 管教孩子別用「吼」了,試試「4C法則」,讓孩子充滿信心和力量
    相信再溫柔,脾氣再好的朋友也會有被孩子氣到想發火的時候,這也不能怪家長,但身為家長,有必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別讓暴脾氣傷害了孩子。孩子犯錯,寶爸一聲吼嚇壞眾人,老師這才知道問題出在哪一位老師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和孩子們的有趣日常,但前幾天他的一次分享卻讓人不知如何評價。
  • 說什麼孩子都不聽,除了「獅子吼」,嘗試「共情」溝通會更好
    對於父母來說,最感到頭疼的就是孩子吵鬧不安,當遇到孩子這樣的行為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覺得束手無策,甚至為了能夠讓孩子安靜下來,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獅吼功"。例如說:中午吃飯的時候,小玲給兒子做了營養豐富的苦瓜炒雞蛋和小蔥拌豆腐,還燒了一個鮮美的鯉魚湯。
  • 經常吼孩子的危害有多大?這些傷害再多的愛和道歉都無法彌補的!
    一句古話說的好,「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對孩子的吼造成的傷害也是一樣的,是多少的愛都無法彌補的,所以家長一定要知道吼孩子到底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出息的孩子都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吼出來的。《我的後半生》中羅子君的孩子平兒和凌琳的孩子佳清,其實就是最好的對比,觀眾更喜歡哪個也就不言而喻了。
  • 孩子犯錯怎麼辦?李玫瑾:大吼大叫只是下下策,父母要裝作沒看見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不少媽媽總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每次看到孩子犯錯便會大吼大叫。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媽媽和孩子最後兩敗俱傷,兩個人都情緒崩潰。
  • 大人越忙碌,孩子越搗亂!這樣做比吼他打他更管用……
    動手之前,我們不妨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怎麼做,才是更好的解決方式?但是在育兒中,簡單粗暴的吼和打,只會讓情況更糟糕;父母一旦輸了情緒, 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金·約翰·培恩,在《簡單父母經》中寫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對孩子說的任何話,因為它可以啟發人,也可以傷害人。
  • 「不吼不叫,循循善誘」讓父母們跟孩子的溝通更有效!
    「不吼不叫,循循善誘」有效的溝通能恰到好處地提升親子間的關係,我們只有善解孩子的心意,才能溫暖孩子的心,才能讓他走向積極的人生。親子溝通是一門藝術,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不知不覺實現的。只有這樣,與孩子的溝通才會變得順暢、有效,跟孩子才會彼此互相理解,親子間的關係才會更加和諧與融洽。
  • 為什麼孩子被吼之後很快就忘記?知悉3點原因後,父母很心疼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出現過對孩子吼叫的情況,但是在低齡段的孩子中,往往有一種現象,就是你明明很生氣的在「吼孩子」,孩子卻哭著要你抱抱。 這種現象讓很多父母都很疑惑,難道孩子都不記仇的嗎?明明自己那麼嚴厲,孩子不應該害怕的不敢接近嗎?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這兩種「性格」一般都是被吼大的孩子,請媽媽們「嘴下留情」吧
    1、孩子缺乏安全感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在家中往往都是很強勢的,父母強則孩子弱,經常被吼的孩子往往在家中處於最低地位,如果孩子真的有強勢的勇氣的話,就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吼了。並且會把這些認知用到社交中,顯然這是不利於溝通的,跟其他的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你的孩子會吼別人家的孩子, 這樣逐漸的孩子就會沒有朋友,沒人願意跟孩子進行交流。被人吼的孩子們後來都怎麼樣了呢?對於孩子來想,一個常常對自己吼的父母,到底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