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又沒忍住吼孩子——
昨晚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把我新買的布藝沙發弄溼了一大片,我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
「你怎麼回事?」
女兒一哆嗦,眼睛瞪得圓圓的,充滿恐懼地望著我,連哭都忘記了。
看到女兒錯愕的表情,我意識到,自己錯了。
收拾完東西,我回過來抱抱女兒:
「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嚇著你了吧?」
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吼孩子的時候特別生氣、特別狠,吼完後又真心心疼,特別後悔!
天底下吼娃的媽媽都是這樣,沒一個例外。
你吼孩子,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
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
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輔導孩子作業,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吼的階段了,無意間開了手機錄音,後來發現回放了一下,被裡面自己的聲音嚇到了。
她發現自己怒火上頭時,數次打斷了孩子的話,包括換著不同的聲音叫媽媽。
她沒有停下來,反而用更大的聲音蓋住孩子的話。
再後來孩子就不說話了……朋友內疚地問孩子:
「媽媽發火時你想說什麼?」
孩子回答道:
「你衝我發火的時候,我覺得你想把我從20樓扔下去,但我攔都攔不住。」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吼孩子之後,媽媽都會很內疚,害怕傷害孩子,陷入一種自虐的情緒,但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
那個成天作天作地的娃:喊八遍去刷牙就是磨磨唧唧不肯動,上學要遲到了還賴床上揉眼睛,一到公眾場合就上躥下跳,成天拆家搞破壞……
媽媽脾氣再好,耐心也會被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點消磨掉。
事實上,媽媽只是偶爾對孩子大聲喊叫,對孩子不會有很大傷害。
最怕的是把大吼大叫當成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方式,進入吼娃-後悔-再吼娃的惡循環。
在很多孩子心裡,自己的媽媽好起來恨不得替自己摘星星,發起脾氣來卻恨不得把自己從家裡扔出去。
媽媽忽冷忽熱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
吼娃的傷害,藏在「冰山」之下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生動刻畫了孩子被媽媽吼過的內心世界,痛到身體四分五裂。
我們在吼孩子的時候,他的大腦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他感受到的只有害怕、恐懼、逃避,一個身體「四分五裂」的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做出改變。
父母卻誤以為一次吼兩次吼不管用,又開始提高聲調、變本加厲。事實上孩子的內心早已麻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吼孩子,孩子會越不聽話。
如果我們把情緒比作一座冰山的話,
在吼娃的那一刻,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山水面的一小點小山角。
真正重要的影響,都隱藏在冰山之下。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參加真人秀節目的時候,曾用「自閉」來形容自己。
她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甚至在採訪到這部分時,都是滿臉的恐慌。
在知乎上,有位匿名網友分享:
父親脾氣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地衝我吼,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吼,長此以往導致我非常敏感。
一旦他人的態度有變化,就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經常被吼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
很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喜歡偽裝自己,假裝自己很強大;習慣去討好別人,害怕自己受傷害;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習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這個世界上只有孩子,不管你怎麼吼、怎麼罵,都不會影響他愛你、黏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
做個「戒吼」媽媽,如何更好地表達?
如何從吼娃-後悔-再吼娃中走出來呢?
兒童心理學家漢姆·吉諾特博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母親被自己的兒子搞得很抓狂,因為他總是把小寶寶吵醒。
於是她按吉諾特教她的方法,對著兒子惡狠狠地說:
「我非常生氣、非常非常生氣,我要打人了,快跑,快去逃命!」
兒子馬上跑開了,過了幾分鐘,兒子向屋內伸個腦袋過來問:「我現在可以回來了嗎?」
你的情緒、孩子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換一種表達方式就截然不同。
1、用積極的語言代替命令、威脅
如果你發現孩子什麼地方做得不好,請記住:一定要用孩子覺得舒服的方式表達。
你本想說:快9點了,趕快去刷牙!可以換成:(把牙刷遞到他手裡)「走,我們一起去刷牙」;你本想說:我數到三,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可以換成:「孩子回家了,媽媽約了跟鄰居小朋友一起玩。」
2、不要說教,多用「身體語言」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中不難看出,在與孩子溝通中,語言的溝通效果最差,音調、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更能對孩子產生影響。
我們跟孩子對話最好選擇低聲教育,而且年齡越小,越應該給孩子儘量多的身體刺激,一定不要不停地對孩子說教、嘮叨。
孫儷曾發微博:
「當孩子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
3、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及時按下暫停鍵
很多時候,我們衝孩子發火,並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了多麼出格的事,只是因為我們太累了、剛接到一通領導批評的電話、或者我們內心太害怕孩子受傷害……
每一次發火之前,按下暫停鍵,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麼生氣,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嗎?
你可以轉身去陽臺,去廁所,總之,先離開一下,暫時不理會孩子的調皮和無理取鬧。
給自己一個心理冷靜時間,想吼的衝動就被壓下去了一半。
4、事後補救很關鍵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看見他的情緒。
如果實在沒有忍住,吼了孩子,請一定記住:吼完之後跟孩子道個歉,跟他聊一聊他的感受。
這樣孩子被壓抑和沒機會表達的情緒才會宣洩出來。
你和孩子之間坦誠地談話,也有助於對自己的行為模式做個反思,提醒自己下一次更好的表達是什麼樣的,努力做出改變。
當孩子做錯事,父母不過分表達情緒,而是冷靜處理,會讓孩子感受到:
「爸媽不是不喜歡我,只是不滿意我那些行為。」
當孩子學會擔當起自己的錯,他依然是父母眼裡的好孩子,他就更有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在錯誤中成長!
每個父母都渴望有個完美小孩,現實是他們會磨蹭、會頂嘴、會貪玩、會調皮搗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得接受、理解。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在發火前壓下了情緒,而是越理解孩子,越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越不容易對孩子發火。
努力成為不靠吼叫和孩子相處的父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