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學佛要先學會「寂寞與孤獨」。那麼為何要學會寂寞呢?對於現這的社會,有很多人喜歡喧鬧的城市,喧鬧的環境,因為那樣就可以發光發熱。其實處於喧鬧的熱市之中也無非不可,但我們前提是要學會「觀」,觀什麼?觀他們的脾性,觀他們的壞毛病,從而觀照自我,觀照自我有沒有此類毛病。在此之前,我們就得先學會寂寞與孤獨。
有很多人說,他很寂寞,很孤獨。沒人陪伴他們逛街,沒人陪伴他們逛商場,有人聊天說話固然是好事,但也並不算什麼很好的事。南師曾說過,學佛就應知道享受寂寞。大家都知道,出家之人,須先在寺院觀察,半年或幾個月時間,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在寺院待得住,是否能受持的了寂寞。再寺院其實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大部分時間都是待自己在自己房間。也並不像我們家中一樣,茶餘飯後聊聊天,談談家常,說說工作。早晚課和寺院的日常工作忙碌完之後,就會到房間享受寂寞去了。
學佛也是一樣,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享受寂寞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如果我們在寂寞之時找人聊聊天,說說話。可能在無形之中反而造了口業。還不讓靜靜地享受寂寞帶給我們的好處。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剛開始靜下之時,腦海中會蹦出很多妄想,找誰玩呀等等,諸多雜七雜八的念頭。但我們不要怕妄想多,你的知性看到妄想,就把握這個。前念已過去,未來還沒有來,就看著現在。如果你常常這樣反省、體會,時間一長,你就會很空靈了。
當進入空靈狀態之後,妄想是比較少的。反而能幫助我們把一些以前不明白的事情,給弄明白,弄清楚。那麼這就就叫「覺」,這個「覺」比妄想高得多了,是智能的初步作用,西方哲學叫做「直覺」,也叫做「直觀」。這當然是好的,但也是妄想。如果沒有這個妄想,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有來,當下很空靈,沒有直覺的妄想,這就叫「智能」、叫「般若」了。
享受寂寞,從科學上講,你把自己腦神經一放鬆,就很少生病,從而健康長壽了。從佛教來說,可以讓我們回歸最自然的狀態,從中明白很多很多的道理和事情。